第一集震撼我的視野、第二集高潮再起,但第三集感到失望,希望這集能為作者雪恥。這樣說也不對,作者應該最喜歡第三集…。
隨記:
P.23 法國堪稱世界上最強悍的抗稅民族,寧可亡國也絕不願增稅。
P.30 在債務貨幣制度下,貨幣成為經濟發展的一種負擔,社會為使用公共貨幣,而不得不向少數人支付利息成本。→利用國債調節市場貨幣供給量,成本很高。
P.88 在整個19世界美國工業崛起的1百年中,美國關稅率在大多數年份均高達40%以上,低的時候也有20%。除了高關稅,美國工業崛起還有一個顯著特點,那就是高工資。
P.88 美國學派認為,勞動力是一種資本,而不僅僅是成本。對勞動力的投資,將會帶來生產效率更可觀的回報。→看來台灣主打的壓成本是種殺雞取卵的做法,員工薪水越差工作效率會更差,流動率會越高,造成人事成本反而更高。每替換一人,學習曲線就要重新開始。但如果是不想給退休金,這方法倒是很有利的。似乎不管怎麼想,資方都是有非常大的優勢,看來最好的策略是自己當資方。有本事的真的要自立門戶,或晉升到資方合夥人。
P.116 哈默來到烏拉爾地區的時候,簡直嚇呆了。嚴重的旱災使當地的糧食歉收,他親眼看到倉庫裡堆放著大量的貴重原材料,守著巨大寶藏的地區,為何被饑荒逼得走投無路。→這才是商機典範,利潤十倍以上,相較成本會感到微乎其微,這是不錯的商機篩選方法。相較一般人看到利潤三成就蜂湧而至,而毛三到四的行業,競爭更慘烈,這樣看來台灣勞工體力競爭力應該是世界第一沒有疑問,只是用錯地方,窮忙。再深入思考也就是說我們已把人力最大化了,一個人可當三個人用,企業已無法再從勞工榨出更多的獲利。台灣勞工是如此耐操,但沒有相對應的提升勞工的工資、技術、環境、設備,導致一直處在高產量低產值的狀態,結論似乎是台灣勞力已是最大化,政府與資方的短視毀了一切。
P.118 劣幣驅逐良幣,有前提條件,這就是如果當人民別無選擇時,才會出現劣幣盛行的局面,所謂別無選擇就是政府強制人民無法選擇,而當政權控制力衰退而無法執法時,則必然出現市場只願接受良幣,而拒收劣幣的情況。
P.136 在美國或西歐農場與城市人口之間並無階層地位上的差距,也並不存在收入上的明顯鴻溝,選擇事農業或定局城市,往往取決於個人的生活偏好,因此,已開發的農業人口素質使之能夠承載高資本投入所期待的高回報。→台灣農夫給人的印象有提升的空間,但國土稀有農業要發展成歐美的規模經濟有天然障礙,相對想靠農業救經濟則是不切實際的幻想。
P.216 1965年中國經濟剛從「大躍進」之後的大衰退中走出來,緊接著又直接跌入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集權主義在做對事時,會有爆發性成長,但做錯時也是加倍奉還。毛澤東打仗很行、治國不行的領導者,相較之下,鄧小平比較適合治天下。只是六四天安門到底鄧小平進入什麼困境?讓整件事變的如此血腥。[2015年9月28日 補充]在讀《2049百年馬拉松》(參考P.144)才知道,鄧小平不是我們所接收到的資訊,實際上他是保守派,阻止改革派的元兇。
P.276 德國統一的代價就是放棄馬克。
P.309 從1983~1988年是雷根時代經濟神話的黃金時期,認真審視之後,人們發現雷根的經濟繁榮是向未來「借來的」。在這段時間裡,美國財政赤字每年都高達2千億美元以上,占GDP的比重5%。巨額財政赤字是吞噬國內儲蓄的元兇。
P.354 美國崛起的核心之道,就是永遠掌握自己的命運!它對於自己想要得到的利益,極其清晰,毫無妥協,在實現的過程中體現出一種近乎偏執的堅持,而對於那些不符合其利益的選擇,卻總能相當圓滑地推三阻四,不了了之。
P.355 當債權武器時,美國用債權大棒砸得大英帝國眼冒金星。當美國成為債務國時,美國又將債務變成權利拎著債務權杖追著債權國爆打。→太傳神了!對嬰兒來說巨人怎麼說都對。
P.362 低素質的人口是負債,高素質的人口卻是資產。→太經典的詮釋人口價值了!最近台灣發生太多抗爭了…,我也存著這疑惑?這群社會人士存在價值為何?為什麼少數只是說話大聲,躺馬路就能得到他們想要的?為了自己的權益而絕食,並強迫不認同的人,基於憐憫而被迫認同?這是什麼怎麼回事?如果這樣可行,下次我也到總統府,不給我二兆元新台幣花,我就絕食,哼、哼。以上說說就算了,身為投機者不能動任何情緒上的反應。理性判斷下必須作空,並且要當機立斷。我也因此抓到這次的獲利機會。這就是投機,不帶情感,只管是否有機可圖。
P.175 只有徹底擺脫美元的困境,人民幣未來的國際化才會有札實可靠的經濟基礎。→懷疑,難道是說讓美國買人民幣債?拿黃金來換?但願中國有這種人才-小川.羅斯柴爾德?
P.412 國內市場規模狹小的國家,無論其經濟如何強大,它的貨幣都不可能成為主要的國際貨幣。國際貨幣只有市場規模龐大的國家才能玩得動。→他國持本國貨幣最基本的理由是買東西,如果連買東西的都無法滿足,那就沒有基本價值。
P.415 德國捨棄了馬克,但是他們如今卻駕馭歐元;德國人捨棄了保護本國市場,最終卻支配著整個歐盟的大市場。
心得感想:
銀行為什麼那麼愛QE?原來注資最上手就是銀行,最慘的就是百姓,貶值效應發生時是最後一群人拿到貶值的錢的時候。
在思考國與國的關係首要守則是沒有道義只有利益,從此出發才能看清雙方的目的。以台灣為例,不用看服貿也猜的出中國的目的,只是先給小利為將來大利舖路,所以真的不瞭解抗議者的目的為何,中國也不是笨蛋在初期就要吃你豆腐,這是下下策,馬上就會被抓包,初期一定是放利多,以吸納好感,而我們要做的只是收下聘金,到最後對方說要結婚時,再圓融的說我們不來電(掰),真的太難理解台灣人了。我猜中共也丈二金剛摸不著腦,台灣民眾傻了嗎?甜頭也不要,嗯,這就是網路鄉民的力量。只要用言語嚇嚇鄉民,恐懼就會漫涎,不分清紅皂白的反對,而不會思考如何偷吃紅蘿蔔而不付錢的方法(上策),相較之下,結果台灣人民選擇不要任何紅蘿蔔(下策)。
只要開戰該國貨幣就一定會貶值,而戰敗國則會貶更多。戰勝國多少會有一些油水可撈,但同樣的是增加負債。而目前看來增加的負債都超乎想像。即使是壓倒性的勝利也不例外,普丹單爭、波斯灣戰爭,結果都是負債爆增,尤其是普丹戰爭最鮮明,國庫從淨盈餘變成負債。所以別為戰爭賀采,勝敗雙方都是輸家,贏家只存在不戰而屈人之策。
中共在未來會更民主與法制,因經濟起飛了,這是不可逆的,人民有錢就會想更多,尤其是自由的權利,如果堅持管制,就會引起暴動,因為他們享受過一點點富有的滋味,只要品過就回不去了,那現在的問題是中國法律跟不上經濟發展,接著很明顯的,抗議衝突會不斷發生,中共一開始一定是用六四方法鎮壓,但再過幾年會發現鎮壓不住了,沿海地區暴動不斷,法律才會跟著改革,這過程在20年前台灣也發生過,看來中國在法律落後台灣約20年,經濟發展應該落後10年,再給中國二十年,台灣新世代會嚮往中國,中國根本不用發動軍事或經濟戰,台灣就會臣服了,因為只剩法律方面有明顯落差。太陽花應稱為反中世代,而他們萬萬沒想到他們的子女反成了親中世代,該叫啥好呢?不如叫玫瑰花世代吧!又紅又帶刺,太陽花怎麼受的了…。
在看到P.134就感到作者似乎已走火入魔了,在分析美俄角力時,用詞就抱持著美國壞透,俄國真是棒,這不是歷史分析家態度吧。如果第三方無法用客觀的角度分析,那結果一點意義也沒有。
舒曼計劃與馬歇爾計畫,這兩個看似無關的計劃,卻點出了本質上的差異,舒曼計劃是歐洲人自己想出來並得到美國認同(因美國有求於歐防睹俄),馬歇爾計劃是美國人發起,本著美國利益出發,歐洲被迫同意,而結果就很明顯,前者對歐洲有利,後者對美國有利,並造就深遠影響。那這就很簡單了,以後看到有新計劃,先找出發起者就能抓出背後真正的目的,正義、公平、為你好,只是說詞。
看到這麼多戰爭,都有一個共通點,專業人才和財團都不用出去打仗。而最妙的是財團,戰後政府傾全力輔佐財團重生(P.221),以加速國家經濟復元。所以如果開戰,但不願意參加這愚蠢的活動,最佳方法是作企業大老闆,或者擁有專長,讓國家捨不得你為(假)大義而去死。世界戰爭何其多,但從沒看到受益者是百姓的。如果只是求爽度,看看奧運或世足就好,小老百姓不值得因愛國主義狂熱而把命和錢投入期望值是負的戰爭遊戲。
原來出口美債不是近幾年的事,早在80年代就使用了,同一招用了40年,局然還有效,這太令人匪疑所思了。
這本書格局整個與之前作品同系的作品反過來了。改以政府立場在寫,這也就是打自己一巴掌,怎麼之前說的大銀行家才是主控者,現在反過來變成政府官員才是主控者?這轉變對讀者來說是蠻怪異的,這本書應該獨立另創新系列。
本書最大啟迪應是不管如何,命運操之在己,別讓他人決定。理由很簡單,他人一定是自利出發,不可能為你著想,那自己決定至少有一半機會是有利於己。
目前看來中國要發展內需不受美國干擾的方法,應該是支援俄國,使美國無法兩面作戰。讓烏克蘭維持暴動是對中國最有利的方針,從此推論中俄將會更緊密的發展雙邊關係,俄國可透過中國出口,中國可用俄制美。美國忙著烏克蘭事情,如果反制中國時,中國用美債冷不防的敲美國幾下,讓美國抓襟見肘,這迴圈會不會太完美了!!
美國對中國最好的策略是,誘發中國與鄰近國家開戰。只要一開戰,有錢也會被打成負債。那一國比較好誘發開戰呢?
作者本書目的是導引中共建立亞元,才能主導整個亞洲。那這樣的話,對台灣就不太會讓利了,為了拉攏南韓和日本加入,必須用最大誘因誘引他們加入,如果中國只獨厚台灣,南韓、日本必會抗議而不能誘導。也推導如果台灣拒絕經貿合作,中國反而能順水推舟進行更有利的談判空間。而最後被動的用很差的條件加入聯盟,似乎目前照著這劇本在走…,台灣怎麼都偏愛選下下策,真是個有趣的國家。
書籍資料:
書名:貨幣戰爭4:群雄並起
作者:宋鴻兵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13/04/01
閱讀價值:中
ISBN:9789573271710
目錄:
第一章 雄心初起,美元失敗的遠征
馬克投懷送抱,英鎊喜出望外
英國推銷貨幣「水變油」:外匯儲備呱呱落地
美元橫刀奪愛,馬克西瓜偎大邊
凱恩斯發現,美元正在顛覆金本位
貿易結算,美元的側翼打擊
逼迫各國恢復金本位,美國欲「挾黃金以令諸侯」
金匯兌本位:流動性氾濫的根源
匯率衝擊波與法郎保衛戰
滑向經濟大裂谷,金錢權力的真空
第二章 攝政天下,剿滅英鎊割據
金本位崩潰,英鎊區割據自立
美聯儲險些解體,美元驚魂的四十八小時
三輪貨幣量化寬鬆,美國並沒有走出大蕭條
「我的命運,我自己操盤!」
被遺忘的美國崛起真相
乘人之危,美國豪奪英國資產
《租借法案》,庖丁解牛英帝國
布雷頓森林王朝:黃金弱君登基,美元攝政天下
對英鎊痛下殺手,美元無毒不丈夫
第三章 貨幣冷戰,拒絕美元就是拒絕和平
史達林拒絕美元,凱南起草冷戰檄文
金盧布與新經濟政策
蘇聯的發展模式之爭
德國給力,蘇聯工業化加速
盧布帝國的擴張/089
糧食困局,高速工業化的惡果
石油峰值,蘇聯跌向深淵
美元痛下石油匕首,盧布含恨魂歸西天
第四章 合縱連橫,歐洲貨幣的崛起與困惑
德國工業險遭「閹割」,羅斯福之死挽救了德國!
馬克變天,蘇聯變臉
煤鋼聯盟,歐盟與歐元夢想的搖籃
「歐洲之父」身後的「影子政府」
美元從稀缺到過剩,金權的天平向歐洲傾斜
歐洲美元,一片金融的新大陸
貨幣同盟:歐洲整合的起點,還是終點?
黃金大□戰
一九七一年美元「篡金自立」,建立美債帝國
第五章 東方欲曉,中日工業化的角力
盧布援華,中國得到了蘇聯的「馬歇爾計劃」
大躍進與大衰退
人民幣的「物資本位」,再次遏制了惡性通脹的蔓延
工業化的變軌與加速:中國錯失了機遇
日本工業險遭「閹割」,麥克阿瑟大搞「土改」
「傾斜生產計劃」,帶來了煤鋼和通脹
道奇路線,日元投入美元帝國的懷抱
「國民收入倍增計劃」,日本工業化的變軌與加速
第六章 蛇形漸進,通往歐洲合眾國的歐元之路
禍起蕭牆,戴高樂下臺;風雲急轉,歐洲整合提速
美債帝國開張不利,賣糧草「賠了夫人又折兵」
一九七三年十月,石油危機讓工業國家脫軌
歐洲匯率求穩定,美元浮動掀波瀾
「莫內圈子」解體,歐洲聯盟徘徊不前
再舉莫內精神大旗,「歐洲行動委員會」在行動
德洛爾委員會,歐洲貨幣聯盟的臨門一腳
兩條戰線:德國統一與貨幣聯盟
歐元帝國創世紀
第七章 債務驅動,美利堅盛世的脆弱
債務貨幣,經濟增長的「癌變基因」
「SDR替代賬戶」:不流血的金融政變
新自由主義,一%的富人的□喊
沃爾克的貨幣「化療」,美債帝國轉危為安
借來的繁榮
美元的冰火兩重天
格林斯潘:金融市場的最後拯救人
信息革命,何以短命?
第八章 亢龍有悔,中國模式三.○的升級
「折騰」中的艱難起步
中國經濟起飛的第一級火箭──農村工業化
中國經濟起飛的第二級火箭──全球化
中國的兩大出口品種:商品和儲蓄
中國模式三.○:形成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
中國經濟起飛的第三級火箭──農業的第二次工業化
創造就業,擴大市場規模的第二戰場
房地產是財富泡沫,還是經濟增長的支柱?
擺脫美元,人民幣需要「刮骨療毒」
第九章 戰國時代,地平線上的亞元
「中美國」的困境
二○一二之後的危險十年
誰能拯救歐元?
中國的近憂與遠慮
亞洲經濟共同體
建立亞洲美元市場:香港就是橋頭堡
亞洲貨幣同盟:亞洲貨幣基金的戰略方向
人民幣,還是亞元?這是一個問題
美元、歐元、亞元的戰國時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