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9日 星期二

金融煉金術



前言:
這是一本極度艱澀的投機哲學,來看看我第二次閱讀能否再領悟些什麼。

12/4 未完成(122/407),待校稿-一堆錯字

隨記:
[前言]
H.13 我把反射理論描述成始終有效的理論。在某一種層面它是正確的,因為反射之中最重要的雙向回饋機能可以隨時運作;但在另一種層面卻是錯誤的,因為它並非隨時運作。事實上,在大多數情況,它十分微弱,所以我們可以安然地忽略它。我們可以將情況區分為均衡的條件與遠離均衡的條件,就前者來說,某種修正的機能可以防止認知與實體(perceptions and reality)之間出現過度的背離,以後者而言,反射的雙重回饋機能處於運作中,除非既存的條件或制度出現顯著的變化,否則認知與實體便不會趨於一致
H.14 包括金融市場在內都存在著富有思考力的參與者,而使問題變得更複雜。
H.15 在某些情形下,偏頗不僅會影響市場價格,而且影響所謂的基本面。這才是反射變得重要時刻。→價格背離價值非常遠時,反射理論才存有商機。平常的隨機漫步並不存在有利可圖的機會。狙擊英鎊就是一個程度上的指標,值得下重注的機會。相較每日天的重大新聞報導顯得微不足道。
H.16 間歇存在→反射主要是存在背離,而每天股價變化只能稱為波動,稱不上背離。估計價格與價值相差小於5%稱為波動,大於10%才稱得上背離,而真正的反射存有價值至少要大於30%的背離。這%數純粹是我的感覺,代表有機可圖的反射必須是背離非常大的程度。
H.17 能夠被觀察,而且能轉化成利潤。→在不可測中,存有可辨識的部分,把這部份抽離出來。如同煉金術般,把一堆土煉出具有價值的黃金部份
H.17 遠離均衡的條件僅會間歇地出現→無法使用紀律操作,因為根本是非常態性的出現。偶發是這概念的特徵。
H.17 過度延伸反射的概念也可能具有危險性,我也曾經為此付出代價。金融市場的走勢可能會出現現長期休眠狀態,行情似乎不呈現反射的韻律,反而更像遵循「效率市場理論」(efficient market theory)所主張的隨機漫步。
H.19 人的思考缺乏其所能用以判斷的獨立參考點-它缺乏客觀性。→每次照鏡子都感到我真帥!鏡子是公正的!!但判斷者(思考體),並不是超然的第三方,而是不公正的自己。
H.19 我在大學時代,我主修經濟學。→本科生,這個差異可能決定了,我無法與他採相同方法。因為我對經濟學所知不多,根本無法解讀任何經濟數據
H.20 科學觀察會產生海森堡的不確定原理;但是在社會事件中,不確定性是由參與者的思考所造成,而非由外部觀察者所造成。→物理不會思考,故在不明瞭細節處能用機率來推論不可測。而對思考體,這存有很大的統計偏差,舉凡思考體會以最大利益作行為決策(包括情緒影響),而這存在一定的可預測性。例:黃金越貴,持有者越捨不得賣,沒有者渴望擁有,價何一路上升。
H.20 參與者的認知並不直接關連到事實,而是關連到他們自己所認知的某種情況。→資訊不對稱和個人知識是有限。自己認為知道很多,但全觀角度來看是近乎無知。
H.21 如果我必須就我的實務技巧做個總評,我會選擇一個字:存活(survival)
H.22 抽象觀念很自然地發揮功能。→風險、機率、期望值,這都是抽象的觀念,而如果觀念正確,這些正向回饋效果會自然的逐漸顯現在報酬上。如果觀念錯誤,也是會逐漸顯現在報酬上。
H.22 我認為市場價格永遠是錯誤的,它們代表一種對未來偏頗的(biased)觀點。但是扭曲有雙向的影響:不僅市場參與者以偏頗的觀點行事,而他們的偏頗也會影響事件的發展。這會造成一種印象,使人認為市場能夠精準預期未來,但實際情況並非目前預期會對應未來的事件,而未來的事件由目前的預期所造成。參與者的認知本質上便是錯誤的,而錯誤的認知與事件的實際發展過程,兩者之間存著雙向關係,而該關係也導致兩者之間缺乏對應(correspondence)。我稱這種雙向關連為反射(reflexivity-反思性)
H.24 在金融市場,我並不按照特定法則運作;我始終更對瞭解遊戲規則的變化感興趣。

[本文]
P.3 在現實生活中,均衡幾乎不曾出現-市場價格具有惡名昭彰的波動性。
P.3 均衝是公設系統(axiomatic system)的產物。
P.11 科學方法是設計用來處理事實(facts);但是,如同我們所瞭解的,事件一旦存在著具有思考能力的參與者,則事件便不只是由事實所構成。參與者的思考扮演著因果角色;事物依循物理而運作人類依思考而行動。→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爬。
P.12 不可決定性(不確定性)是由參與者所造成。→股市不可測原理,每個參與者都是一個思考體,所有參與者對股市上下齊手,整個股市就呈現隨機漫步,直到一件大事(或集合事件)影響所有人朝向某一方向,演變成可預測性的眾志成城(或眾志沉城)。混純策略就是在這可預測性發生時切入市場交易,其他時間都在場外看戲
P.13 科學理論只能被證明錯誤,而不能證明為真實。→證明錯誤只要一個錯就否定,但證明為真實很困難,因為存有沒有發現的未知。即然是未知你就不知它的存在,也就無從證明。
P.14 如果思考包含在內,則該條件便無法接受科學觀察,因為唯有參與者思考的結果才能被觀察,而非過程本身。如果思考過程被排除在外,而只有結果才能視為現象,則科學通則的普遍有效性便蕩然無存,因為在一組既定條件之前與之後所出現的條件,並不必然每次都相同:事件結果會受參與者的思考影響,而參與者的思考與事件發展之間缺乏對應。→例:每次油價漲跌,股市反應都不一樣。
P.20 參與者的觀點都是應變數,以致於任何的變化將導致情況和參與者觀點的進一步變化,以至於任何的起始變化將導致情況和參與者觀點的進一步變化。我稱這種交互作用為反射(reflexivity)→看來看來我誤解索羅斯反射理論很久,他的反射(應該翻譯成反思)就是混純效應。我把反射解讀成窮極必反的現象,而索羅斯是混純的交互反應過程,最後形成一個巨大的、同向性的能量。到這邊他並不滿足,因為這就是趨勢力。他的混沌是這股力量會把價格帶離價值,越行越遠,最後完全背離後的迴歸。索羅斯的核心策略並不是純粹的混純(從不可測到一致性的趨勢),而是混純到極致時的崩解,且回歸基本價值的投機。
P.22 (索羅斯)主張歷史過程,是由參與者的錯誤觀念所塑造。我甚至可以這麼說:創造歷史的觀念具有豐饒的謬誤(fertile fallacy)。豐饒的謬誤最初可以視為眼光;它轉化為實體時,其缺失便會變得明顯:它因此會孕育出另一股豐饒的謬誤,而使前者和後者相互對立和統一。每個謬誤都會提供新的經驗,而人類會經驗中學習,於是該過程被描述為進步。→歷史是一部人類犯錯記錄。赤壁之戰可以學得曹操犯的錯誤為何,但為不能證明孫吳做法正確。
P.22 參與者的偏頗導致均衡位置無法完成。調整過程所針對的目標,包含著偏頗,而該偏頗可以改變過程。這種情形發生時,該過程所瞄準並非均衡,而是變動目標。
P.22 我們可以把事件歸納為兩種範疇:單調(humdrum)與獨特的(unique)。前者是參與者能夠正確預期的日常事件,它們不會引起參與者認知變化;後者則是影響參與者偏頗的歷史事件而且會導致進一步的變化。第一類的事件可以接受均衡分析。第二類則否:它唯有視為歷史過程的一部份,才能夠加以瞭解。
P.24 假定參與者的決策奠基於完全的知識,則這是完全脫離現實的假設。
P.26 近年來,隨機漫步理論逐漸盛行;該理論認為,市場會充分去化所有未來的發展,因此個別參與者的績效優於或劣於整體市場的機率是一樣的。這項理論明顯錯誤-過去十二年來,我的績效表現始終優於股價指數。→這段話可以用倖存者作解釋,但也引起我的燥動!或許我的感知操作可行,勝算不低。最近五次測試有四次成功。我覺得思考分析局勢是存有極大的價值,只是我還不夠成熟。對於大事件的判讀所帶來的勝算偏移很明顯,或許最佳的策略是進場前靠思考分析,進場後靠紀律停損。我有意朝這種混合感知與計量操作的策略作嘗試突破。目前暫定最大單位只能動用到1/10的資金。嗯,我對感知策略還是不放心…非常不放心。
P.26 技術分析研究市場型態與股票的供需情況。它在預測機率上具有不容懷疑的貢獻,但並非在預測實際的事件發展上就我們討論的目的而言,它並無特殊意義,它除了斷言股票價格由供需所決定,以及過去的經驗有助於預測未來,此外並無理論上基礎。→技術分析不適用預測未來
P.2 股票市場的價格應該會隨著時間而趨向於基本價值,所以有關基本價值研究有助於引導投資策略。
P.28 我不接受股票價格是其根本價值的被動反應,也不接受會對應於根本價值的說法。我主張市場評價總是被扭曲的;另外-這是遠離均衡理論的關鍵所在-該扭曲現象會影響根本價值。股票價格不僅僅是被動反應;在股票價格與其上市公司財富的決定過程中,它們均扮演著積極的角色。換言之,我將股票價格的變化視為歷史過程的一部分,而我認為,參與者的預期和事件的實際進程之間的分歧,乃是推動該過程的因果要素。→在反擊「市場效率市場假設」,比較特別的是其中對於價格觀點有意思,是一個歷史,也就是真實發生的事情。價格或許偏誤,但曾經真實觸擊該點位。
P.29 既有偏頗(prevailing bias)→prevailing:普遍、廣布的、優勢的。bias:偏差、偏見、偏心。
P.29 「根本趨勢」(underlying trend),不論投資者是否承認此一趨勢,它都會影響股票價格的走勢。其對股票價格的影響當然會有所不同,但得取決於參與者的觀點。因此,股票價格的趨勢可以視為「根本趨勢」與「既有偏頗」的結合 →股價是由兩個參數所決定,基本價值加上對未來的期望溢價。這樣看來,錯誤存在於對未來評估存有幻覺,嚴重低估了未知因子的存在。
P.30 股票價格的變化可以回頭影響參與者的偏頗和根本趨勢。
P.30 反射關係:股票價格由兩項因素-根本趨勢與既有偏頗-所決定,而這兩項因素不受股票價格的影響。
P.30 所有的變數ー股票價格、根本趨勢、既有偏頗ー都會持續地變動。三個變數的交互影響,使變數先朝某個方向變化,隨著又朝另一個方向變化,因此而形成了典型的ー也是最單純的ー繁榮-崩解的形式。
P.30 股票價格增強其根本趨勢時,我們稱該趨勢為自我增強的(self-reinforcing);它們朝相反方向運作時,則稱為自我修正的(self-correcting)。既有偏頗也有相同的術語。
P.30 當某個趨勢受到增強,則它會加速。當某個偏頗受到增強,則預期與未來的股票實際價格之間背離會擴大;反之,如果是自我修正,則背離會縮小。
P.31 當既有偏頗有助於股價上漲則稱該偏頗為正;它朝相反方向運作時,則稱之為負。→好定義,之前被正正、正反、反正、反反的言語搞的很煩。用正負符號代表比較能明瞭。
P.31 趨勢的上揚會以兩種方式影響既有偏便:它會導致進一步加速的預期,或導致修正的預期。
P.31 (導致修正的預期:)股票價格修正時,根本趨勢可能或不可能繼續原有趨勢。
P.31 (導致進一步加速的預期:)正偏頗會造成股票價格進一步上揚,並造成根本趨勢更進一步加速。
P.31 只要該偏頗持續自我增強,則預期會比股票價格上漲得更高。根本趨勢會愈來愈受到股票價格上張得更高。根本趨勢會愈來愈受到股票價格的影響,而股票價格的上漲會愈來愈倚賴既有的偏頗,因為根本趨勢與既有偏頗會變得愈來愈脆弱。最後,價格趨勢無法維持既有預期,修正便發生了
P.31 失望的預期對股票價格具有負面影響,而股票價格的下跌會使根本趨勢轉弱。如果根本趨勢過度倚賴股票價格,則修正可能變成完全的反夕。在這種情形下,股票價格下跌,根本趨勢反夕,而預期將進一步下降。而自我增強的過程將開始朝相反方向發展。最後跌勢到達極點而自我反轉。
P.33 圖2-1:我們必須強調,這只是單一根本趨勢與單一既有偏頗之間交互運作之結果所產生的可能軌跡。事實上,運作中的趨勢可能不只一個,既有偏頗也可能有許多雜音,因此事件的發展可能需要完全不同的表現方式。

P.34 (上圖)本架構的最大優點是其使用的變數能夠量化。→索羅斯並未完整公布其參數和公式,每股盈餘只是其中一項參數而已。
P.34 (價值通則)第一項通則:股票價格必定多少會影響基本面。
P.34 它通常會透過某些政治過程,如:稅制的改變或儲蓄與投資法規或態度的改變發揮其影響力。
P.35 如果基本面沒有任何變化,既定偏頗很可能在短期內便會被修正,如同我們所觀察每日股價的震盪。我們可以將這些偏頗視為雜音而予以忽略。
P.35 如果基本面出現變化,我們不能再忽略既定偏頗所導致嚴重的扭曲,因為該偏頗會造成自我增強/自我修正的過程,而使得股票價格、基本面以及參與者觀點都出現變化。→這就是進場點時刻!!平常沒事根本不值得在場內被跳動干擾,只有關鍵時刻才要進場,並且大膽行事不要在那算一兩檔,時機到了就是進場,並讓紀律操作接手後續工作。感知判斷是決定進場時機,之後就交由紀律操作接手。
P.35 (價值通則)第二項通則是:參與者對基本面的認知一定存有瑕疵。這種瑕疵在初期階段可能不明顯,隨後才會逐漸顯現出來
P.35 無論如何,反射模型不能取代基本分析:它所能提供的是基本分析所忽略的要素。原則上,這兩種方法可以調和。基本分析試圖說明根本價值如何反應在股票價格上,反射理論則顯示股票價格能夠如何影響根本價值。前者是靜態的觀點,後者則是動態的觀點。→基本分析需要經濟深厚的背景能可能判讀數據代表的意義,也才能看出端倪。這邊我欠缺很多知識能力…
P.39 研究報告的格式:一、概念。二、分析(方法)。三、情節(時間軸)。四、評估。→先用此作為分析的格式範本,之後再作調整符合我的需求。而特殊之處在於,分析是當時,運用是在未來的某日。機會需要時間的醞釀,而時間的醞釀過程,讓眾人淡忘此事正在發酵,而錯過最佳出手機時。




P.53 自由浮動匯率本質上是不穩定;另外,這種不穩定是累積的,所以自由浮動匯率系統最後幾乎確定會瓦解。
P.54 國內通貨膨脹率與國際匯率之間的關係並非單一方向的,而是雙向循環的。某一個因素的變化可能發生在另一個因素的變化之前,但將該因素視為原因,而將此因素視為結果,是毫無道理的,因為它們會交互增強。當貨幣貶值而通膨惡化,宜以惡性循環(vicious circle)視之;在相反情況下,則宜以良性循環(benign circle)視之。
P.54 惡性循環與良性循環會遠離均衡。
P.54 自我增強的過程持續愈久,會變得愈脆弱,最後一定會產生反轉,形成反向的自我增強過程。完整的循環具有大幅震盪的特徵,這種震盪不僅發生在匯率上,也會發生在利率、通貨膨脹與/或經濟活動的水準上。
P.55我們無法只使用兩個變數,即使最簡單化的模型也需要七、八個變數。→化繁為簡,再簡單也不能簡陋成非黑即白的評議方式。28=256種組成。這才可能形成累加性的評估計算。
P.62 外匯走勢有呈現大波浪狀的傾向,每一段走勢都是持續數年之久。→不知今日還有沒有效。(待確認)
P.65 由於個性,我始終對挑選反轉點比較感到興趣,而不喜順勢操作。→結果是連損四年,最後第五年才獲得回報。這值得注意,股價無法立即反應真實價值,而且時間長度超乎預期。有遠見並非現在做就正確。趨勢的慣性作用力巨大,轉向過程極度緩慢,而一旦反轉後又會立即加速衝出,如重力彈弓效應。如果是真正大趨勢反轉會出現高度黏盤區塊(讓你感受到12G力的壓迫感),而不太可能像踏空般直接下墜。直接下墜最可能的只是暫時性恐慌。
P.69 經濟強勢通常能夠提昇資產價值與未來的所得,而這些是決定其信用度的因素。在信用擴張反射過程的早期階段,其所涉及的信用額度相當下,所以它對抵押品價值影響是可以忽略的。這便是初期的擴張速度甚為緩慢的理由,而信用的基礎在初期也相當完整,但是當負債金額逐漸累積,總放款大幅增加,而抵押品的價值也開始產生增值效果。這個過程會繼續發展,直到總信用的增加速度無法繼續刺激經濟為止。這時候,抵押品會變得非常仰賴新放款的刺激效果,而新放款未能加速時,抵抽品的價值便開始滑落。抵押品價值的侵蝕會對經濟活動產生抑制效果,這又會回過頭增強抵押品價值的損失。既然抵押品在這時候已經充分被運用了,其價值下滑可能導致放款的清算,而這又會造成抵押品價值的進一步下跌。這便是繁榮與崩解過程的典型剖析。→我知道本書難懂的原因了,我沒有經濟學底子。索羅斯每句話我都要推敲半天,方得大悟。但對經濟系的人來說根本是小菜一碟…
P.69 在繁榮的起始階段,信用量與抵押品價值均處於低檔狀態;而在崩解期間,它們都處於最高狀態,這便是繁榮與崩解之間不具對稱性的理由。→雪崩時各種貴的嚇人的資產都不值錢,也就是說災難時並不存在合理價格。
P.69 放款的清算需要花時間→反彈行情不要輕易進場的原因在於,時間差攻擊。資產未完成清算,通常結果只會更讓人絕望,因為財報粉飾已不是特例,成了常態。只有出事才會抖出所有未爆彈。
P.70 我們在大型循環中所處的正確位置很難辨認。我必須承認,自1982年來,我被這個問題所迷惑。我會迷惑的理由在於:雖然繁榮已明顯失去衝力,崩解卻未出現。→非常震驚的回顧驗證,他在1982年看到問題,但要到1987年才反應。而且最大的反差在於,從未跌到1982年之下的水準。



P.71 信用擴張的「正常」過程在很久之前就達到了頂點,但其信用收縮的「正常」過程卻被有關當局遏止。我們進入了一個未知領域,因為有關當局的行為是史無前例的。→創新不一定會發生災難,只是無法預測發展,或許這就是我的盲點,天性悲觀,對於未知充滿著偏見,我目空一切,只因順從內心的渴望,而非理性判斷
P.71 我們必須瞭解,管制者也屬於參與者→他們也是人,而且充滿人性。不該假定他們能操控市場,而是會犯錯的超級大賭徒,好好的莊家不當,跳下來用國力作賭注。問題是目前金融桿槓加總已超出國力總和,不是區區的800億國安基金能擋得住。現在隨便一家銀行都2千億起跳,隨便爆一家都是國家承受不起的災難。富邦近年來營收太閃亮,閃到我都覺得不可思議,正常放貸可以賺那麼多錢嗎!?
P.72 管制循環不具有信用循環的不對稱性特色,它似乎更符合於我們在外匯市場所發展的波浪型態,而比較不類似於信用循環中的繁榮/崩解型態。→管制是一種趨勢阻力,當今有不錯的名詞-逆風操作。
P.84 管制者始終較業者落後一步,不論法規如何訂定,銀行業都能迅速採取迴避路線。→另一觀點:如果不懂得迴避或真的遵守,結果就是被市場消滅,因為客戶很快就發現服務相對很差。守法的企業活不下去,因為違法的企業很少被抓到。為何呢?因為沒出事,管理當局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P.89 即使某一家銀行決定要節制,但仍有許多其它銀行會爭先恐後地取代其地位。→放款品質劣化是必然的現象。這是場強迫參與的遊戲。只是我們真的不知道現在銀行真實呆帳是多少,台灣很多企業都像屍體沒兩樣。
P.108 反射循環圖→這分析法有趣,值得模仿用看看。簡單明瞭。

P.118 管制總是出現在事情發生之後。當管制者察覺過度(異常)的現象,其所堅持的修正行動會使情況朝相反方向惡化。→救火者堅持在油鍋灌水,以求滅火。今日也是央行拼命的撒錢。


[暫停於:第九章美國寡頭深化的現象P.123]
一連讀了兩週,覺得乏力了。決定換本來讀,之後有空再繼讀。

心得感想:
現今正是反射理論的最美詮釋,負利率能消滅不景氣,貨幣寬鬆能復恢繁榮,而使用效果顯著,股市一再創新高,失業率下降,這一再的好消息激勵了政府和人民的信心,這是榮景的到來。偏頗影響的了價格,而且一再強化此信念,最終演變出的就是嚴重的背離。股市價格是信心問題,而現今股市還真的只剩下信心在支撐,沒有基本面的空中閣樓。趨勢會影響價格,新價又會刺激趨勢。這是一種互動式回饋加成效果。而最終還是會發現高處不勝寒而開始反轉,反方向一再創新價又帶動刺激趨勢,成了反向回饋效果。混沌理論根本奧祕就是在於漩渦加乘效果(非線性的指數型加速),而最有價值的就是加速階段-暴利。投機與投資的差異就是於此,只賺價差,加速階段的價差。沒肉的魚頭和魚尾留給投資者賺。眷戀午夜狂歡不肯散場的人,留下來洗碗。
「預期」是個扭曲性因子,會加速股價同向性發展,和加重該方向的幅度,但預期離本質太遠時,預期反向的勢力追趨上原預期方向,到達臨界點-脆弱的平衡,接著趨勢力無法再支撐原趨勢而崩解,如同海浪到達最高後的破浪點,海浪已無法再支撐上升結構而碎散。而下墜的重力加速度,勢必不會只到地平面就中止,還會進一步的衝擊,在水平線之下打出一個深洞。
索羅斯的評估方式必須具有深厚的經濟學背景,看來我這方面是非常欠缺,根本已到一無所知的程度。我並不懂基本面,我直接跳過,從統計學在股市賺錢,而索羅斯的核心建構於基本價值的評估,並看出股票價格與基本價值之間的偏頗,言下之意必需先知道價值為何才有基準點。這裡存有陷阱,因為我沒有評估基本價值的能力(知識、經驗),也就無從推算出偏頗。
我無法達到基本分析的第二個理由,英文。大多數資料都是以英文來發布,索羅斯可以自然的閱讀相關文件,而我必須費九牛二虎之力才能讀一篇報告,也就是說他讀一百份報告,我還在讀第一份!!這條路對我有絕對障壁的問題。

[2016年12月6日 感知操作]
感知原本是我用來描述非理性的決策方法,一種不理性和自我感覺良好操作方法。在原本定義中是存有嘲諷味道,但經過一再的演化,這詞因為太特殊,反而被我改良原本的指意,成為我新的策略思維的代名詞。變成對大事件的操作反應、對機率的臨界值思考、對未來預測的發展的對應策略,所交集出的一種新策略,類似於知識+經驗的投機策略,不再是計量化的操作策略。之所以開始偏重這方面的研究是因為時代一直在向前邁進,而我現有的系統無法面對新時代的演進。明年五月新增的期指盤後交易法規,讓我深刻的明瞭,未知是多麼奇特的東西。這事從未發生過,怎麼可能用計量去分析,根本沒資料!!為了適應新的變化(已知的未知),我得就不確定性為基點思考應該的方法。未知似乎只能靠智慧(知識+經驗)來解決,既然是智慧就不是黑白分明的邏輯結構,這領域存有更多的模糊判斷。這裡就是一個成長曲線的斷壁,過了就成為人生勝利組了(連未知都難不倒我),沒過就進墓園。

2016年11月23日 星期三

停滯的年代



前言:
本書讓我想起流行音樂,流行音樂的特色是同一個副歌一直重複唱。本書的特色是同一個內容一直重複說。

隨記:
P.7 當局因應全球金融危機的政策是「延續和假裝」,掌權者選擇忽略和掩蓋根本問題,採取「以拖待變」的策略。他們假定,增加政府支出、壓低利率和為貨幣市場挹注流動資金,將可創造經濟成長。他們假定,這些措施將可推高通膨、壓低債務的實質價值,藉此減輕債務負擔。
P.11 民眾對公共服務的需求與減稅政策有著不可調解的矛盾。
P.34 一旦發生金融危機,央行將迅速壓低利率、為金融體系挹注巨量流動性資金,以免價格一蹶不振,進而連累實體經濟。→風險被轉嫁到國家(人民)身上,銀行家聞到其中的低風險高報酬的暴利機會。
P.43 借貸仰賴儲蓄作為資金來源,儲蓄增加則是因為經濟繁榮。→現在借貸仰賴債務形式產生。
P.45 除了大自然免費提供的東西外,我們要取得任何東西,都必須付出代價
P.47 經濟週期的融資三階段:初期,只有信用良好的人能夠順利借到錢。中期階段只能付利息、不能還本。最後階段,不足以付息、也不足以還本,這些人仰賴資產持續升值來維持償債能力。→上週去爬山聽到銀行放貸人員說了三則經驗談: 有位朋友在94年買了信義區的房子每坪106萬,現在跌到剩9字頭。而他月收入6萬,但每個月付息就要8萬。然後話題又帶到另一個案子,是說有一個人跑來想要貸款八成。當初購屋花了每坪36萬,現在掉到每坪28萬。那個人想用36萬作底貸八成,但銀行計算方式是這個八成不能是用36萬作底,只能用28萬作底。最多只能貸22.4萬,而原本算法是36萬的八成,是28.8萬。貸款是貸超過十成了。當場那群人沒作聲,說話的人笑了出來,因為只有他知道笑點在那(貼息)。最後一段對話最有意思,依我看還有三成要跌…。別當放貸的人是傻子,真夠精明的,只是利益衝突,不會也不能跟客戶說真話。總結:目前房貸處於融資最後階段。
P.57 企業和政府往往不會為它們承諾將付出的退休金和醫療福利準備充足資金。兩者均涉及遞延成本
P.59 人均壽命延長會加重退休福利成本,因為受益人領取福利的時間會相對應延長。
P.65 截至2014年,美國政府的債務餘額約為18兆美元。在此之外,美國政府需要大約36兆美元,才能確保社會保險和聯邦醫療保險等計畫。→三倍美國年度GDP。上策:縮減福利。中策:貨幣貶值。下策:提高舉債上限。
P.68 負債對GDP的比率超過200%的國家,如今超過20個。日本400%、美國233%、加拿大221%、英國252%、德國188%、法國280%、義大利259%、澳洲213%、中國217%、印度120%、巴西128%、俄國65%、南非133%、南韓231%。→這個其實不準,因為各國灌水的名目、程度不一。但灌水後還是那麼難看倒也是種奇葩。
P.83 成功便有信用。金融業者總是會毫不猶豫地借錢給興旺的企業。
P.83 利率降至零之後,央行便難以改變貨幣的價格(也就是利率),此時當局便致力提高貨幣的供給量,而這便是所謂的量化寬鬆政策。
P.86 在需求萎靡、產能過剩的情況下低利率並不能促進投資。大公司把握利率偏低的機會舉債,利用新的長期借款取代既有借款,買回自家股票或其他方式退還資本給股東,以及收購其他公司→低利率我一樣借不到錢,但我的存款利息倒是一直在減少。這場遊戲已沒有公平性,如果繼續當君子,就是呆子。史上只有官逼民反,從來沒民反是因為世界太平無聊所致。
P.88 減輕負債需要通膨:一來是靠通膨提升經濟名義成長率至高於利率水準,二來靠通膨削弱貨幣購買力,以及促使本幣貶值。此外,如果消費者預期物價將上漲,可能將加速消費,進而促速經濟成長
P.99 央行的債務貨幣化操作,理論上可能導致通膨失控,通膨率飆升至超過政治、經濟社會可接受的水準。
P.100 在全球債務處於歷來最高水準情況下,利率若升高,低利率促成的債務將很快變得無法維持,進而造成企業破產和信貸損失。靠低利率支撐的資產價格將下跌,觸發金融動盪的連鎖反應
P.107 目前經濟困難是全球性的,個別國家因此難以仰賴外貿來支撐經濟
P.144 考慮到大方面的成長阻力,包含人口、教育成就下跌,不平等加劇、全球化的影響、環境代價以及負債沉重的問題,美國未來的經濟成長率可能只有0.2%,遠低於1987~2007年間並不算高的1.8%。
P.145 低成本資源耗盡之後,為了持續獲得必要資源,我們至少必須增加投資,以求滿足基本需求。由此產生的額外成本,將影響經濟成長和生活水準。→天然資源已從近乎免費到生產成本高漲的階段
P.191 從結構上看來,美國奉行封閉型經濟模式是可能成功的。美國至今仍是全球最大經濟體,占全球GDP約25%,規模幾乎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兩倍。
P.230 在中國的人口結構下,一名年輕人將必須養父母和祖父母輩四人。
P.231 許多新興經濟體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這種現象是指國家的人均GDP達到約15,000美元時,經濟成長便顯著放緩。
P.232 國家將儲蓄利率設在遠低於通膨率水準,使銀行得以從相當大的存放款利差中賺到豐厚的利潤
P.235 危機的醞釀期比你想像的長很多,但它爆發的速度則比你所想的快得多。
P.237 美國在關鍵產業的支配性地位,使它成為無可取代的獨占者。
P.238 美國80%的財富源自無形資產,例如財產權、司法制度、技能、知識,以及社會中的信任關係
P.259 製造業者為了爭取外國買家的訂單,在成本和工作環境上展開逐底競(race to the botton)。
P.259 壓低成本主要是靠壓低工資。
P.262 馬克思告訴我們的東西有關共產主義的那些全說錯,有關資本主義的則全說對了。→老王賣瓜、自賣自誇。而罵對手通常像潑婦罵街,切中要害。這邊就說了一個技巧,聽甲方說甲方的優點,八成是可疑聽甲方說乙方的缺點,八成是可信。
P.270  1923年德國有個崛起中的政客叫希特勤,他敏銳地認識到政府藉由印鈔票大舉干預經濟有何後果,明白這種措施如何破壞社會,以及最終將如何使他得以奪取權力:「相信我,我們的苦難會增加。流氓無賴將過得不錯。正派、可靠、不投機的商人將徹底摧毀;先是底層的小人物,但最頂層的大人物也難逃一劫。流氓和騙子則會留下來,頂層和底層皆然。這是因為國家本身已經變成了最大的騙子和流氓,變成了強盜國家。→在說威瑪時代,政府一直用貶值換價值,並賠掉人民對政府的信任。如今正慢慢的重蹈覆轍。
P.273 低利率和量化寬鬆迫使投資人做一些報酬率不足以補償風險的投資。
P.286 思想和感情混亂導致言語混亂。→各國央行總裁現在在發表言論都充斥著,閃爍其詞、模稜兩可的文句都是在傳達著,他們骨子裡是不知所措。
P.297 人們將資金移到替代性貨幣、貴重金屬和非金融投資上,會損害經濟活動和成長,因為儲蓄會被困在非生產性投資上,無法自由流通。→看來買黃金是對個人最有利的保值儲蓄。現在的問題在於黃金現在價格合理嗎?
P.302 信任一旦受損便難以復元:「我很困擾不是因為你對我說謊,而是因為從在現在起無法再相信你。」→關於這點川普上任就面臨兩難,自己的承諾v.s.現實可行做法。很明顯的他必定是會選擇毀諾(投票給他的人),因為他是商人。而他似乎也算準了群眾的盲點,四年後早忘記他的承諾。哈,那這裡就看出一點,群眾不在乎信任,他們只在乎情感。
P.310 共享經濟實際上仰賴既有業務去中介化,以及盡可能壓低監理成本。在共享經濟中,業餘的司機、廚師和個人助理以較低的成本,是供以前由全職人士提供的服務。→出色的核心,去中介。
P.324 退休將成為奢侈品,只有少數人負擔得起,許多勞工將必須一直工作到身體無法負擔或死亡。→隨著壽命增加,要死也成為不簡單的事。這存有一個商機,保證死的保險。如果自殺失敗,保險公司會理賠,直到成功為止。細想這病態的大愛社會共識,竭盡一切資源的把一個窮病老人救活,然後再放手,讓他再自生自滅。為何不讓他好走?能活到60歲早就證明他不是衝動的自殺者,為何政府就是不能提供讓人選擇死亡的權利?死命的阻止悲慘人物最後的願望。
P.325 有薪水的學徒和受訓計畫,如今被無薪的實習職位取代了。→現代社會新鮮人應該很困惑吧,怎麼人生起點那麼困難。嗯,真的異常的困難。老人只會每月領用債堆出來的退休金,然後跟你說,你努力不夠,個人問題。幹!!
P.331 我們的經濟模式是不可持續,是靠高負債、借錢消費、全球經濟失衡、過度金融化,以及來源未有著落的社會福利支撐的。與此同時,能源、糧食和水源不足,以及氣候變遷衝擊人類生活問題愈來愈明顯。之前的經濟成長和生活水準提升,有賴過度使用廉價的資源,以及容許破壞環境的人不必付出合理代價
P.332 全球的負債對GDP比率仍在上升並創新高。
P.332 註銷大量債權將觸發銀行業和退休基金的重大危機。
P.345 經濟永續成長必須靠實體經濟,而現行政策的焦點則放在金融面上。

心得感想:
執政者害怕敗選、銀行考慮利益、媒體只會報喜不會報憂、人民不願刪減社會福利,會計法則:資產=負債+零(權益)。只要增加負債就能無限製造資產價值,天底下居然有這麼棒的發明!!
全球經濟已到了沒有債就不能活的階段了,政府只要收縮資金供給量,都可能引爆違約的骰牌效應。利率也不可能調高多少,只能象徵性的調高半碼作為交代。只要升息也引爆違約潮,銀行開始收傘,再爆再收。看來美國升息是政治自殺的行為,但現在賽局出現一個逃逸缺口,因為明年就換黨執政。十二月不就剛好是自我洗白的大好時機,葉倫大概很想一次升個12碼吧!!不對,這樣太不高明,因為太直白、太表露心機了。看來還是維持原本想法,不升息比較合理。原因是目前沒事,就不要自己找事。留給後面的人做事,然後出事是他們家的事,也不關我的事。這才是政治哲學,安全下莊。前陣子葉倫大喊是假的,這麼說債市利率上升是錯誤判斷,因為不會升息!!唉呀呀,我不懂債市怎麼玩,就這樣眼巴巴的看著機會從眼前溜走…。身為投機者,這是蠻嚴重的問題,你該懂所有交易市場如何交易。看來匯市研究透了,債市也要學會如何進出。機會是資產,一生遇不到幾回。你只有準備好等她出現,而不能等她出現才在準備。
福利問題很單純,老人當年給自己未來太多好處,回收只是剛好。但現在既得利益者且人數眾多,在民主以人頭為首的決議方式,導致不公平必落到少數人口的年輕人身上。而年輕人純真、善良的心最看重正義!這是場民主與正義的對戰,值得一看。不管誰贏誰輸都付出信任為代價。階級鬥爭原來很生活,並沒想像中的那麼肅殺之氣。說白了就是利益衝突。
政治不統一,全球化只會肥了商人,苦了人民。
觀察日本會發現日本政府能打的牌真的很多,已多次量化寬鬆後,日本股市還是沒出現回歸基本價值的崩盤。但看了一下線圖又讓我改觀。從38957崩到6994。計算機敲一下發現是打2折耶。看來1萬3大概就是日本的基本價值區,這個國家就值這價碼。我想空日經,但好像真的沒多少肉可以做控肉飯就是了,除非戰爭和重大天災。簡單說,作空的期望值比想像的低上很多。
另外就是天災很常見,但要發生在對的地方倒是很難得。日本要真正受到經濟的打擊,福島地震是無效的經濟打擊,因為不在經濟核心都市。比較有效的像賓拉登攻擊紐約雙子星,這兩台撞下去,美國發生了本質上的異變,從世界皇帝,走下台階變回諸王的等級。現在細想覺得賓拉登真的是位奇才、戰略大師。完全針對美國制定出的完美賽局作出的反制-玉石俱焚。
本書最終可能淪為連廁所文學都不值一哂的書(參P.269),本書內容實在稱不上出色,但批鬥其他作者的功力實在了得。這應該在美國版的PTT經過深度的嘴炮訓練才有的能力。本書連《黑天鵝效應》一成都不到的水準,我實在不知Satyajit Das(作者)那來的勇氣。八成又是個沒交易過的打字高手,連投機是什麼都不明暸的金融專家(狗?)。唉~誠品,我買錯了…能退書嗎?最悶的是,我居然用原價購買本書。我以為誠品很有眼光知道什麼是好書,所以不打折。結果根本是美麗的誤解,誠品訂價策略跟我想像的大不同,應該不是依閱讀價值在訂價,因為訂價的人肯定沒讀過本書,不然就是沒有鑑識能力。或者…誠品給的薪資太低連合格的人員都請不起,該不會是工讀生在作訂價策略吧(炸)。總結:一本書要讀完才能知道好不好,誠品歡迎大家試閱的策略,實在太聰明了。
保持清醒和敏銳的觀察,目前全球正在午夜狂歡中,而此時更需要沉著冷靜。機會是種稀有的寶物,只要抓到一次,人生立即從悲慘世界進入人生勝利組,而我正在耐心的等著大家醒悟的那一刻,下注放空。我相信那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刻。身為投機者最嚮往的境界如李佛摩的神乎其技-1929年空。

[2016年12月8日 定錨效應]
選書很重要,因為選錯誤會被書中說的給牽引。
停滯性只是其中一個因子,但並不是具有關鍵性的決定因子。
道瓊不止創新高,而且火力又強又猛。
科斯托蘭尼:心理面+資金面。
六個字就痛宰本書萬字廢言。


2016年11月16日 星期三

今天學港股,明天就進場



前言:
大盤繼續裝死,我只好繼續裝清高-讀書。

隨記:
P.17 四大優勢:1.投資商品種類全亞之最。2.先進的制度與法治化。3.前進中國股市的最佳跳板。4.稅負的優惠多。
P.20 「語言無障礙」與「交易零時差」港股似乎比美股更適合台灣投資人。
P.20 現階段並不建議台灣投資人直接投資中國股市:1.外匯管制相當嚴格。2.中國股市無論在交易制度設計、對上市公司的監理與管控,都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加上中國對於訊息的管控程度仍高,動輒封鎖己不利的資訊,導致股市透明度不足。
P.21 港股中的國企股(H股)、紅籌股,都是中國企業在香港掛牌的族群,這些公司除了參與中國的經濟成長,更重要的是,他們經由香港較為完善的監理制度審核才能掛牌,公司治理與財務透明度也比中國股市好得多。→這段話感覺說服力有點弱。手伸不進中國怎麼管?
P.27 港股無論是指數或個股都沒有漲跌幅限制
P.35 交易時間:港股在每個交易日的早上9:30開盤,下午4:00收盤,並分為早市2.5小時(9:30~12:00)和午市3小時(13:00~16:00),每天交易5.5小時。→唯一好處是可以優雅的吃頓中餐。
P.39 交易指令:限價盤(限價盤、增強限價盤、特別限價盤查),競價盤(競價盤、競價限價盤查),市價盤。→港股的市價不能在開盤前使用,台股開盤前不能用範圍市價。總之,港股的下單方式蠻多,且限制複雜。如果要玩港股這方面需要再多研究。
P.53 在指定日前有效(Good Till Date,GTD)→其實還蠻有用,只是不知道為什麼台指沒有這項功能。台指只有ROD(Rest of Day)、IOC(Immediate or Cancel)、FOK(Fill or Kill),只有當日有效。
P.55 港股交易成本:1.手續費0.25%、2.交易費0.005%、3.交易徵費0.0027%、4.結算費0.002%、5.印花稅0.1%。→總計:單邊:0.3597%,雙邊:0.7194%。這頭牛交易一次被扒了五層皮…。外面還有17%的所得稅。台股反而是秋後算帳(個人所得稅、補充保費、資本利得稅、股利扣抵減半)。
P.68 孖(音ㄌㄨㄢˊ)展的英文其實就是Margin(保證金)→融資。
P.69沽空→融券
P.69 關連交易→關係人交易
P.70入飛→參與認購新股
P.70 供股權→認股權
P.70 保薦人→承銷商
P.71 核數師→會計師
P.71 公司祕書→公司的股務部主管,權力類似執行董事
P.71 市盈率→本益比
P.72 裂口→跳空缺口
P.122 依設立國籍的產色分類
  • 藍籌:歷史悠久、市值高的績優公司,包含中資股與香港當地股
  • 紅籌:中國企業
  • 紫籌:同時具備藍籌股和紅籌股條件公司
P.122 依掛牌條件:主版:類台股集中市場、創業板:類台股店頭市場
P.137 窩輪(warrant)→權證
P.137 炒輪→權證投機交易
P.150 QFII(Qualified Foreign Institutional Investors)的全名是「合格的境外機構投資者。

心得感想:
看完,沒有心動的感覺。這個交易市場不是我的菜…。我比較想知道的是恆生的指數型期貨交易細節,書中完全沒有解說。距今天收盤還有二個半小時…,來去玩魔獸好了。

2016年11月15日 星期二

搞懂金融世界的第一本書



前言:
看完還是搞不懂金融世界,內容在說投資機構中的員工在做什麼事,就是給想進去工作的人一些建議的書。

隨記:
P.38 銀行的風險控管並沒有跟上產品創新的腳步很多時候,銀行的決策者並不了解自己銀行暴露在多大的風險之下。
P.42 銀行有四大類型:
  • 消費金融銀行(retail bank ,或稱零售銀行):主要業務是承作個人與企業存放款
  • 商業銀行(commercial bank):主要是提供銀行服務給企業,比方說借錢給公司,供企業營運之用
  • 投資銀行(investment bank)
  • 綜合銀行(universal bank,類似台灣的金控公司):集消費金融銀行、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於一身的銀行→這跟金控感覺不同耶,台灣金控感覺像是財閥集團不是銀行業
P.44 雖名為「投資銀行」,但其實這項業務只是整個銀行營運的一部分。投資銀行部門服務的對象是企業、政府與私募資金,協助他們進行重大的金融交易,例如買賣公司、股票公開上市,在公開市場發行債券。→本質是抽傭,很少動用槓桿和自己下海當買家。自營交易部才是風險所在。
P.52 自營交易部門是銀行非常重要的獲利來源
P.54 銷售交易部所進行的交易分成兩種:現金交易與合成交易(synthetic transaction)。現金交易買賣的商品就是公開市場上買賣的商品,買方付現給賣方來取得商品。合成交易買賣的商品則是量身訂做的金融商品和合約
P.56 資產管理(或稱為財富管理)部門最主要的功能是:提供建議給個人與法人機構,告訴他們如何投資。
P.76 政府已經有一套決解機制。這套機制會放手讓銀行倒閉,然後再接管、解散
P.106 (創投公司)介入的階段不同名稱也不同:1.種子投資。2.早期投資。3.後期投資。4.成長期投資。5.策略收購/產業收購。6.股票首次公開上市(IPO)。→看來IPO根本是很差勁的買點,創投階段的最後一手。
P.110 開設一家公司最後還公開上市者,下一次創業有30%的成功機率,而首次創業的人成功機率是18%,曾經創業失敗的人則有20%的成功機率。
P.121 創投不是可能快速致富的行業,他們的財富成就來自長期投資。→看來應該把創投業看成十年有成,或浪費十年輕春(大部分)
P.156 私募基金的投資標的是大型歷史悠久,由專業執行長掌舵的企業
P.156 創投基金則直接與創業家合作。
P.192 「對沖基金」已是一個通稱,泛指所有投資公開市場的私人投資基金(而且能收取大筆費用),所以並不是所有對沖基金都真的有做避險投資。
P.194 所謂投資,是某樣東西本身有個價值,且這個價值能衍生出現金。
P.194 會衍生出現金,而且有預防虧損的緩衝,才算是安全的投資。
P.194 投機只有一種:你能寄望找到願意出更高價格的買家
P.195 對沖基金分成五大類
  • 買多賣空型基金:買進看多的證券賣出看空的證券。操盤人進行多空布局時,配置的資金可能會超過基金總金額。
  • 套利型基金:大部分套利機會都已經沒了,現在只剩下一些很小很小的機會,而且通常很複雜。
  • 事件導向型基金:公開市場通常會過度反應。
  • 全球總體策略型基金:最主要投資標的是貨幣
  • 管理期貨型基金:他們會利用選擇權之類的金融工具,買進日圓、白金、大豆等不相干的東西。
  • 其他避險策略:→例買期貨賣選擇權。
P.249 出書、寫文章,都是為了攬客→顧問需要知名度,所以麥肯鍚常常出書來引魚上鉤, 而書中內容可能是十年前的調查資料《資源革命》。

心得感想:
無,跟交易無關。

2016年11月13日 星期日

外匯投資初學指引



前言:
無聊是進步的原動力,目前精力旺盛,又沒事好做,就來研究匯率看看是否存有優勢和有利可圖的機會。

隨記:
P.12 低風險低報酬:現鈔、旅行支票、外幣存款、雙元存款。海外貨幣基金、海外債券基金。
P.12 高報酬高風險:外匯保證金交易、外匯期貨、外匯選擇權。
P.14 外匯市場是一個全天候的市場,外匯交易的工具種類繁多,它不僅具有高報酬、高風險的特質,而且沒有任何個人或組織可以操縱它。
P.14 外匯代表的一種購買力,一種在他國購買商品、或享受勞務服務的能力。
P.14 外匯投資在所有金融商品中的風險最大的一種
P.24 外匯銀行是外匯市場主體
P.25 國際金融業務分行是又稱境外金融業務分行,簡稱「OBU(Off Shore Banking Unit)。
P.30 投資外匯最好還是以中長期持有心態來投資
P.30 只要你踏入了外匯市場,就等於進入了24小時無休止的備戰狀態。→其實玩期貨如果有倉位,我也沒感覺輕鬆到那去。總之,投機本質上就是交易人生,人生都在交戰狀態。
P.39 如果換算成台灣的中原標準時間,各主要外匯市場的交易時間如下:→唯有凌晨4點到8點是完全無交易時段。四小時可以睡覺…有點勉強。看來要玩匯市還是兩個人以上配合比較合適。就這點來看是個不錯的結婚理由。這需要極強的心智同步,而本人對男人天生極端排斥,所以必須是個妹子。

P.64 外匯匯率的買賣價格,有買入價格與賣出價格之分。所謂賣出價(sell rate)代表報價者可以賣出的價位,通常銀行的賣出價,也就是客戶的買進價。所謂買入的價位(buy rate)代表報價者可以買入的價位,通常指銀行的買進價,也就是客戶的賣出價。而賣出與買入價之間的差距稱為「價差(spread)」
P.86 我國央行干預外匯市場的方法:1.在即期外匯市場買賣外匯。2.調整台幣利率。3.實施外匯管制措施。4.道德勸說。→疑,我記這幹麻,台幣可以忽略的貨幣種類。
P.88 影響匯率變動因素:1.國際貿易。2.股票走勢。3.財金政策。4.政治因素。5.利率水準。6.景氣循環。7.國際熱錢的流向。
P.137 外幣存款:風險低(無槓桿),優點:可同時享有利息收入及匯率價差。注意事項:1.最低投資金額(約2萬台幣)。2.開設綜合外幣存款便利生較佳。3.銀行承作在匯率上,不同於掛牌匯率,投資人可爭取較佳條件。4.競爭下部分銀行提前解約利息不打折。→看來從這處切入是最合適,等真的上手,策略系統成形,再轉入外匯期貨、外匯選擇權、外匯現貨保證金交易。
終於知道為什麼有兩行價格了,存款與現鈔是不同報價。

P.139 台灣出入境帶金額逾6萬元者須申報。→這陳年舊法不知何時才會改進。6萬元…,這是挖洞給人跳的陷阱吧。
P.158 由於外匯市場匯價總是起伏不定,每一家銀行的牌告匯率都不一樣。所以,只有以貨比三家的方式,來找到價格最合適的銀行。→看來還是不能偷懶,想到密密麻麻的合約要讀頭又要痛了。暗,字那麼小就已昭告我說,這邊一堆陷阱哦,等你踩雷。
P.188 客戶只需要於銀行開立「外匯保證金交易帳戶」即可隨時買賣外匯,並接受銀行的專業性服務。→一個單位是十萬美金,看來保證金「現貨」交易雖是無槓桿但鎖掉的資金也不小。
 P.194 詳讀合約內容:為免吃虧,訂合約前把每一條都仔細推敲,向銀行問清楚或加註清楚,以保護自己的權益。→像是是手續費,80元是美金不是台幣。暗,別妄想當沖了。
P.210 國際主要外匯期貨交易
  • 國際貨幣市場(IMM)(位芝加哥CME):不僅是外匯期貨交易的重鎮,同時也是世界上交易最活絡的外匯交易所。
  • 倫敦的國際金融期貨交易所(LIFFE):僅次美國
  • 新加坡國際貨幣交易所(SIMEX):CME與SIMEX已完成互相連線,同一種期貨契約可以相互清算,交易買賣也可以流通。

P.221 境外金融業務分行(OBU),特色:1.不受外匯管制,資金進出自由。2.不受一般金融法規限制。4.存款利息免稅。→還真是為有錢人量身訂做。世界就是這麼不公平。

心得感想:
第一個難關:台幣跟世界脫節,要玩匯率要先轉美金,先天弱勢。
第二個難關:目前沒有免費又好用的看盤軟體,本書取XQ系統。曾經考慮,但費用嚇人,非一般散戶能承受的成本(96000/年)。還沒開戰先損十萬金兵…
第三個難關:交易所都很遠,滑價必定成為夢魘。快市時才知道那滑價是什麼怪獸。

本書不看則已,一看就欲罷不能。這匯市根本是投機客的終極市場。一個不能被特定團體隻手遮天的市場、一個近乎無限大交易量的市場。光嗅到這兩點,我心早醉了,逸品呀!!看到本書是一種意外,意外開啟了我這狹隘的視野。隨機閱讀真的是個出色的選書方法,我對名詞具有偏見,當初看到統計心中充滿鄙視,怎麼可能比會計有用。當深入瞭解後,會計才是個垃圾東西,統計才是知識結晶產物。當初看到期貨心中充滿鄙視,怎麼可能比現貨好。結果現在我靠期貨賺錢。今日才發現匯市才是投機者的天堂世界,這裡不會有狗日的政府能搞出逆風操作,這裡的成交易量完全不可能出現無成交量的問題。匯市比中國市場更具魅力,中國市場在我交易生命中應該都是會維持高度管制,這種市場我不太想碰,我玩不贏當莊的中共,而匯市不是一個國家能說的算的地方。我的下一個目標應該不會是中國而是全球的匯市交易,直接進入終極交易市場領域,光想就覺得人生一片光明。
在研究怎麼開戶時發現,居然要找銀行。中心難免有些滴咕,因為我不怎麼喜歡跟銀行打交易,那裡面全是精英怪物。但看來勢必要找銀行了,讓我想到之前開第二存款帳戶時候的事了。那個服務人員說我有位專門的理專喔。我回說我才那丁點錢也能配有理專呀。你們會不會太隨便了。現在想起來覺得國泰世華這招真是經驗豐富,已老早就知想到我將來會做什麼事(而我自己還不知道),早先布好局等,就等我跳進去…。哈哈,我以為我看透,其實還是在銀行家眼皮底下耍猴戲…。

[2016年11月14日 開外匯綜合帳戶]
帶雙證件,外加護照去會比較不會發生意外。行員說英文戶名要與護照相同(這那招?),我還真忘了護照上填那個拼音法,又跑回家拿護照去。但後來我採用英文別名當我的英文戶名。因為我高興。另外沒有厚厚的契約書,就單純開戶卡,上面沒特殊條文。我還期望有詳盡的交易資訊可供我摸索,結果是早電子化了。在網路上自己去看...。
收到三件物品:
1.開戶申請書副本
2.外匯綜合存款存摺:真有夠難看的油畫!!(註一)
3.存款綜合約定書:與外匯無關的16頁紙本文件,在說各種銀行免責聲明和收費方式,如密碼忘了,收取50元手續費。
註一:很醜的畫
讓我想到一葉知秋的意含,能把這麼醜的畫當該公司的門面-存摺封面,這需要多強大的集體自我扭曲、極大的奉承才能辦得到。全公司上下都瞎了眼,沒人說真話,或者說真話的早被趕出去。別碰國泰世華股票或許是我最佳推論。裡面很難有認真做事的人,大家都只是求個溫飽不想犯錯,也就不可能具有成長要件。這種團隊不是具有上漲潛力的公司該有的現象。台灣精英就這麼的浪費一大票…,狗日政府的德政結果。

[2016年11月14日 實戰]
依目前看法,我看多美元(我賭不升息-可預測)看壞台幣(川普造成的未知性導致台灣風限系數增加),所買進美金(沒軟體無法作技術分析,只能用感知策略瞎猜)。這種無槓桿投機怎麼玩都覺得很安心,最多就這100美元不見。主要是觀察交易成本。但發現沒有額外費用,外匯交易真的跟預期的差非常多。就兩個價位,銀行買進(Bank buy)和銀行賣出(Bank sell),之間差價在約0.1/32,一個交易(雙邊)成本是0.3125%(台灣銀行可再打四折,約0.1875%)。似乎沒有其他費用!?關於稅金之後再說吧,初體驗就是買進沒有額外費用,但目前還不想賣所以不知道賣出後是否有其他費用,之後賣出時再作記錄吧。另外就是牌告價和成交價是有落差(一點點優惠),而現金價顯得極度昂貴。這三種價格真是微妙呀。


[2016年11月14日 台灣銀行]
網路上查一下資料發現,台灣銀行可能才是玩匯率的第一首選。直接寫明成交價是優惠3分,代表國泰多抽我1分錢。

還提供最基本的歷史匯率查詢

一看圖,才驚覺…我買在近日最高點。(慘)

[2016年11月14日 銀行交易時間]
有點意外,說好的24小時交易,怎麼下午三點半就打烊了。
果然面對未知的唯一方法,不斷嘗試。真正實戰時如果才知道,我一定會被雷爆。像剛才,才發現買在最高點,覺得該先撒出。但根本不給交易了(爆)。

[2016年11月18日 平倉]
終於今天創新高,可以作平倉。測試看看到底賣出後是否還有額外費用。
買進用銀行賣價,賣出是銀行買價。其中沒有額外的手續費用。只有價差成本問題。
心得:
1.無槓桿:非常的不習慣,每天跳動0.3%,但損益只跳動 1元新台幣/100美元。
2.波動低:這個地方不適合作交易,只是入門生的練習場地。(央行的逆風操作非常明顯)
3.時脈慢:每日的價格變化是以分鐘為單位。(通常一小時可能都沒任何跳動)
4.無即時損益:只能從轉帳時的金額才知道自己期初成本,所以損益只能自己算。
5.好處:看對貨幣是躺著賺(很慢),屬被動式投資。很輕鬆,一天只要瞄一次匯價就行。順便養成每天注意匯率的好習慣。

[2016年11月18日 狗日的政府]
昨天金管會又發瘋了,一個新副官上任就來個一大把火災新聞,明年五月推出台指期、選擇權盤後交易機制,時間15:00~05:00。嚇的我這不看報的人都去買了兩份報紙來看到底怎麼回事。從報中簡陋、邊角版面的內文來看,勢在必行,券商也不會阻擋,因為原本就有編制國外期貨交易人員,現在只是擴編而已。但對我是重大危機事件,唯一好處就是順勢的開啟我匯市交易之門。因為匯市最難之處就是24小時交易,現在時機來了,我只能逼自己成長到能適應24小時交易人生。往好方面想,或許這次直接走向匯市交易,棄台股!!成為真正的投機者。加快、加重匯市交易相關知識的學習才是正確的方向。台股只會沉淪沒救了。這次政府再次使用殺雞取卵的方式來做積效,長期會流失所有投資(機)客。既然我能24小時交易我就沒必要只玩台股了。我可以走向全世界。
《工商時報》

《經濟日報》

[2016年11月19日 報紙的沒落]
上網查相關資料發現,更有條理的例出、圖文並茂、重點是字體很大易閱讀和不用錢。原本還想說工商日報和經濟日報會比較專業會有更詳盡的內文,結果很失望外加損失40元。
聯合報-期市衝量要開放盤後交易

文中提到「蔡麗玲指出,期交所盤後交易保證金追繳制度的設計,對不做台股期貨盤後交易的人並沒有影響,也不會影響其生活作息。」,這個好笑。原本是下好離手,結果莊家還允許離手後再對下的注改來改去。這官要麻沒交易過,不然就是說謊。缺量的問題是現貨(-30%),但腦子打結去動期貨(+3%)。先玩死現貨市場,再搞爛期貨市場。真心要所有人退出台灣市場,這真是高招。

[2016年12月13日 央行說的算的鬼島匯市]
最近有買進歐元,昨天的逆襲讓我以為至少損益兩平。結果沒有,在想怎麼會這樣。圖表上顯示是有反應事實,但問題在於買進與賣出的差價高達0.4元。美元才差距0.1,整整高出四倍。暗,被坑了。繼續花錢踩雷,等我了解大多數市場後我就不會再用這這央行操縱的市場了。該我獲利時價格沒有反應,但當我虧損時反應倒是超級快速且過頭。




2016年11月10日 星期四

華爾街的86個謊言



前言:
沒事多讀書,少喝瓶裝水。不是環保問題,而是貴的沒道理。

隨記:
[隨興翻閱]

P.37 實際上房貸違約和查封的情況大多發生在美國中產階級和高收入階層。窮人,一如既往,首當其衝成為箭靶,又率先承受金融重壓。正因如此,也成為第一批違約的族群。→笨蛋不止窮還很呆。為何這麼說,因為作者極端偏坦窮人,書中還表明他們很理性充滿智慧。我覺得這觀點問題很大。窮人的確沒能力也沒財力造成金融風暴,但貪婪本性人人共有,而知識力不足更讓他們跳進房價只會漲不會跌的陷阱。呃…看來我指的窮人是指百分之八十的人。只有人格異常才不買車、不買房、不想結婚生小孩(我)。
P.42 這場危機絕不是隨機事件,或說是偶然發生的。危機本身並非源於一般的商業循環,而是存在著真實成因,且其成因乃根本性、結構性的問題。政府、金融市場、最大的金融機構以及最大的企業都進了一個腐敗的商業體系,共同對美國的消費者和納稅人進行掠奪
P.44 缺乏法制管理,自由市場就無法長存。法律、規範和管理恰恰是資本主義生存的必要條件
P.67 衰退並不是由流動資金危機引起的,銀行缺乏償付能力的危機才是真正的肇因
P.97 社會安全福利制度將破產,根本無力負擔未來龐大的退休成本。醫療保健的成本日益飆升,然而,美國人對於年歲漸長的醫療保健支出卻無任何資金準備計畫。→老人狂為自己謀福利,不然有本事來咬我呀。少子化=少選票=少數族群=民主弱勢=買單者。
P.118 在高通膨期間,公司的獲利會受到實質衝擊。公司獲利前景在高通膨時期無疑也會下降。→利率高借錢成本上揚,連鎖反應。
P.119 全球化和科技進步→這兩項是近年來讓經濟爆發的主因,主要是生產成本大降,員工薪資凍結。文明國家的勞動力沒有競爭力(外國+機器)。沒有技能的勞工還是占大多數人口。而這帶來的真正打擊是失業問題,也就是藍領階級還是沒死透,未來幾年才會爆開的問題。一定會發生另一場血腥的工業革命。我們一直認為工業革命開創文明,但沒想到親身經歷才知道一堆人中年失業,受災戶總是在歷史上沉默不語,因為寫歷史的是活下來的人,而且可能是最後的少數贏家。
P.123 本益比是當年獲利狀況的快門,或者最好的狀況是,能夠看出下年度的獲利,但它卻無法預言未來獲利增長的趨勢。
P.123 如果你只是從廉價的角度考慮,去尋找低本益比的股票,你很可能把自己的資產投入到許多危機四伏的公司裡。→本益比是個引人注意的煙火,讓人喪失風險意識。
P.133 股票長期投資最大的風險因素就是通貨膨脹。→利率上升、成本提升,引動獲利下跌。
P.134 高通膨時期股市的表現非常糟。
P.142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選擇權buyside總是讓人著迷,下檔無風險(只損失權利金)的誘因,但還真是貴到不行的權利金作為代價。下圖近月為例,價外200點的權利金還要20點。這是說你先讓莊家220點,超過才會賺,而且重點是,必須在時限內達成,什麼只有6天!!。時間不夠是吧,那做下個月,價外200點權利金100元,讓莊家300點。(警察有人搶劫!!)
近月
下個月

P.145 99%都是顆粒無收→創投比選擇權難度更高,這不是我能玩的東西。警告自己IPO不要碰,這種燒錢法我承受不起。
P.152 投資黃金的唯一理由就是對抗通貨膨脹的衝擊→不是為了獲利,而是保值作為出發點才能買黃金。我有考慮過,但問題在於交易成本很高。從台灣銀行的黃金牌價看就知道,售價與收購價的價差就高達1.24%。還不含稅金。而最麻煩的是賣回時要出示身份證。
P.153 持有美國政府的債務甚至持有美元,無疑都籠罩在實質風險中,何況現在美元利率已接近零了。現階段,黃金比美元更好,因為黃金的全球供應量相對固定。由於黃金不太具有生產用途,因此幾乎沒有什麼新礦藏開發出來產生新的黃金供應源。美元可以在一夜之間印刷出來。→本書英文版是在2009年6月出版,對照下圖,他應該真的有本事。至少比我強太多,因為我近幾年才想到要買黃金。
參考報價:http://www.ghx.com.tw/goldprice.html

P.154 特別股存在的真正問題是公司的意圖何在。一家公司發行特別股無異於宣稱他們的財務槓桿已經高到無法再發債券了。所以它只好創造一個跟債券很類似的優先配股級別。
P.165 美國聯準會並不是政府的一部分,它是獨立的,因此它並不代表美國民眾工作的。美國聯準會受聯邦準備理事會董事局控管,僅聯邦準備理事會董事局的主席是由美國總統任命的。其他成員是由地區董事會指派的,地區董事會則由美國的商業銀行全權掌控。→非常出色的設計-官方背書,而實質是私人集團-銀行,所以本質是做對銀行最有利的決策,難怪使用貨幣寬鬆用的那麼自然、這麼的豪邁,最好永久貨幣寬鬆,因為這才能把風險全轉嫁給人民,利潤全歸銀行。所以貝爾斯登會倒真的只是因為他背叛過銀行同業的後果,並非他特別爛。真相呀真相呀,總是不公不義,只有利。
P.230 龐氏騙局的精髓就在於它不全然是以信任為基礎;你真的賺到了實實在在的收益。→這些錢來非來自獲利,而是新加入的白老鼠。
P.234 避險基金違法操作以創造超額獲利最簡單的辦法就是違反資本適足率。→高槓桿。
P.234 避險基金得以持續不斷產出豐厚利潤的第二個途徑是內線交易。這也是避險基金企業的特點,他們與所有主要的投資銀行、商業銀行以及交易平台建立密切關係。→產業鏈!!
P.248 證管會不僅無知,他們根本是同流合污。→馬多夫很早就有人舉報並有充足的證據,但證管會當作沒看見。這在說明別讓官方言論作為定見,他們的鐵飯碗只要丟塊大金磚,就讓他們忘記自己是公正的官員了。
P.259 假如外國和他們的最大型機構停止借錢給美國,那就是遊戲結束

心得感想:
本書有提到分散投資,看似風險分散,但並未如預期的有效降低-最要命的系統風險問題,而因為分散投資,導致要分心看極多檔持股。風平浪靜時看似穩健的策略,當真正巨浪打來,才知道什麼叫時間差攻擊,你完全來不及處理這麼多檔股票。當然會說交給專業經理人,那個隱含成本真的極度昂貴。賺錢扣完費用像在做白工(詳情請閱公開說明書),虧錢時加倍吃損(投資理財有風險)。
美國這幾年看似風光,但實際上是用新債堆出來的假象。聯準會必須繼續使用低利率,目的很簡單創造通膨。這才能把所有負債(含潛在的社會安全福利和醫療保險)50兆美元(4倍GDP)作相消,未來美國一定會面臨高度通膨並貶值,這是不變的發展方向。美國夢現今已成為美國煙屁股,人人都想吸那最後那一口。現在該注意的不是美國經濟表現,而是其他國,誰要開第一槍賣美國公債。只是美國不愧是賽局論的發明者兼佼佼者,算準誰賣誰就要一起死的雙輸賽局。但我相信意外總是有天會發生,掀開這手上沒錢賭徒的底牌。我真的不解,為什麼人類總是執著運氣,而非理性
風險不會消失,但可以轉嫁。災難不會不見,只會延後和誰買單。別心存僥倖,壞事只會落到全民身上,且這並非巧合。咩~~

呃…我這篇筆記怎麼越寫越顯得不理性了,最近的盤太劇戲,我似乎太入戲了。真是一不小心就讓情緒架住了我的理性。

[2016年11月13日 記錄錯地方]
奇怪的錯誤總是發生在無意識之間,最近網誌摻太多股市筆記,這沒什麼不對。我來我寫我自在,但我有交易日誌。我該寫在我的日誌上,怎麼寫在這。導致未來檢討時我得來網誌上找當時的記錄,這是多處筆記導致一種散逸問題。加入習慣養成項目。又到年底了,開始收集資料,準備明年的交易操作策略了。


2016年11月7日 星期一

動物本能



前言:
本書在解釋情緒反應對經濟行為所造成效果被嚴重低估。人類既不夠理性也思慮不夠周詳,在經過人群的共嗚下(反饋、加乘),經濟呈現出的是很情緒的波動現象。

隨記:
P.35 「動物本能」(animal spirits)一詞源自中古拉丁話「spirtus animalis」,其中「animal」這個字意指「跟心智有關的」,或「有活力的」,指的是基本的精神能量與生命力。但在現代經濟學中,「動物本能」有略微不同的函義。它現在是個經濟名詞,指的是讓經濟動盪不安和反覆無常的元素,也用來描述我們與不明確或不確定之間的奇特關係。
P.38 (作者)理論基石是信心,以及信心和經濟運作之間反饋機制。正是此機制擴大經濟混亂。
P.38 工資與價格的訂價主要取決於對公平的關注。→並不是純理性上的最低生產成本和利潤最大化,而存有群眾觀感因子,此因子還嚴重影響工資與售價。
P.38 貪腐與反社會的行為引誘存在。
P.38 貨幣幻覺→通膨與通縮對鈔票上1000元這符號的影響,大多數人不瞭解其差異性。尤其是通膨率是複利效果,更是讓人無從感覺。1000元每年2%通膨、10年後=1000✖(1-0.02)10=817。政府應該廢除所得稅制,用貶值來當稅收,簡單又省力還能引動經濟力,不力爭上游者,很快喪失所有財富。
P.47 信心只不過是一種預測。
P.47 有信心的預測是預期未來前景光明;而欠缺信心的預測,則是未來前途黯淡。
P.97 當決策受到名目金額影響時,就會產生貨幣幻覺。→錢存在銀行不會少,但沒想到通膨的影響。雖然金額不變,但實質是會減少其價值。
P.117 人腦天生是以敘事方式來思考的,把一連串具有內在邏輯和動態變化的事件,結合成一個整體。→故事的確,讓人容易順勢思考,但夾雜的感情因子而不自知。

[我進入跳閱模式]

P.134 恐慌本質上就是不理性。
P.159 (本書)分析都側重在可能導致經濟衰退的主要人性弱點上,包括脆弱的信心、頑固不化的傾向、痛恨不公平、貪腐。但我們總是仰賴中央銀行來解決問題,然而中央銀行看來似乎沒有這麼大的能耐可以控管像總體經濟這般巨大的東西。事實上,在許多人眼中,中央銀行只不過是貨幣供給額的管理者。
P.167 利率零以下,就不會有人想持有國庫券了。他們寧可持有現金。→負利率是叫錢向外國跑的公告。
P.167 當這些利率水準已降低至零時,傳統的貨幣政策成效就已經達到極限。→央行可玩的把戲已達極限,這是個好消息。央行沒有空間來應付災難,除非用非法手段-貶值。這我要如何面對這賽局呢??黃金有點貴…
P.168 當人人都因為害怕而提領存款時,銀行體系裡可能根本沒有足夠的通貨應付他們的需求。
P.174 貝爾斯登和LTCM這兩個案例中,聯準會扮演最終救援銀行的角色目的是要在流動性風險中力阻系統風險。→商人們應該都嗅到一個非對稱式的風險與報酬大好機會。只要大到不能倒,國家必然出手。所以賽局已出現新的均衡-利潤歸私人、風險歸國家。如果不玩大一點就太對不起國家了。所以下次真正的災難是大到國家也救不了。我一定要抓住下一次的機會!!
P.192 挹注資本可能使銀行變得更有錢,因此降低破產的可能性,但它們未必會增加放款。→注資是錯誤的,直接接管、清算才是正確做法。但銀行早算準沒有官員敢這麼做,繼續拗單是銀行家唯一的策略。
P.209 雇主實際支付的工資高於必要水準。→這篇有趣,說明,薪資可能是溢價,而非員工想的偏低。其他不說,過低的薪資,一定會辭職。所以留下來走不了的人,其實都是高估自己的應得工資,市場上沒那個行情。
P.221 當失業率低於自然失業率時不會產生穩定的通膨率,而是會造成惡性通貨膨脹;當失業率高於自然失業率時,則會導致惡性通貨緊縮。→就這觀點我們很快就會面臨世界帶來的惡性通貨膨脹,但景氣很差的怪異現象。根原於上一代的人,把後幾代的資源先取出花光,現在正在還前人的債。你該感謝還是生氣呢??我選擇平心靜氣,且沒有義務養這貪婪的老人(或者得了便宜還賣乖的老人)。
P.238 有一條途徑可讓幾乎所有人都能致富(至少過去是如此)。這條途徑是:存很多錢,並將之長期投資於股市,在經過通膨率調整後,股市的年報酬率為7%→重點1.至少過去是如此(未來呢?)。2.經過通膨調整(大盤隱含通膨率)
P.278 在日本,汽車工人視自己為組織的一份子,因此,他們不會從公平性的角度來解讀公司的每項行動。他們認為,公司的成功就是自己本身的成功。終身雇用制使得員工對公司產生強烈的認同感。→難怪早些年日本員工蟻性很重,因為有強大誘因,而非性本善。反觀台灣慣老闆能自然而然的使用無薪假手法,台灣員工不止是蟻性強,根本是奴性世界第一。日本員工拼的是人生保障,台灣員工拼的是爛好人。而爛好人還真的自我感覺良好,驕傲的呢。好人好事代表應該是這種自我感覺的具體化的清單吧。
P.322 平權措施是錯誤的行動。→弱勢者發現依靠平權主義就能不勞而獲,進而有裝弱的誘因,最後真的變成人中之蟲。
P.332 傳統的經濟理論不會考慮人們在從事商業活動時的思考型態與情緒變化,但正是這些變化引發經濟危機。→理性來說任何商品都有一定的價值,但恐懼時任何商品都不存在價值,只想停止虧損。當價格低於價值時,投機者進場一來救世二來賺錢,真是一舉數得。這需要極大的理性判斷能力,我還欠缺的能力。
P.332 傳統的經濟理論甚至沒考量到人們在喪失信任與信心下所造成的影響
P.330 「人們只有經濟動機」和「人們充分理性」為前提→這假設嚴重扭曲現實,導致經濟學家總是預測錯誤
P.340 資本主義並非只賣給人們真正想要的東西,它也賣給人們以為他們想要的東西,尤其是在金融市場上。→正常人買保險就只是買一個心安的消費,而不是理性的投資。

心得感想:
用收費對象就能判斷出是否存有騙局,會計公司向公司收費並做出精美的財報給投資者參考,這流程已有盲點,如同法官的薪資是由受審理的犯人支付。新聞電視收入是由廣告而來,廣告費是由企業公司支付,那看電視做股票的人是??好吧,那「花錢」買財金類期刊,我是出資者!總不會有利益關係吧!!期刊一年不到一萬元就能訂閱,人家公司一次就花一百萬呢?人家才是真正的出資者,有價值的情報不會那麼廉價且易得,這應該是一百步笑五十步的案例。
對本書內容讓我感到陌生,此點讓我很訝異。經濟應該是我專業項目才對,但讀起來感到如入雲霧一般。再細想,其實我懂的不是經濟學而是投機學。經濟學與投資比較有關。所以投資與投機根本是兩回事,完全不是近親關係。只是都屬「投」字輩讓人以為有關係。我該養成習慣,把投資與投機分離開來,兩者混合會出大亂。用巴菲特方法操作期貨交易(炸)。
本書核心在論述信心問題,而非大多數人關注的經濟數據問題。我們太在乎經濟數據的表現,而不明白政府為什麼做一些沒道理的事,而如果從信心的操控就一目瞭然,一切都只是在試圖挽救人民的信心,救了信心才能讓人們願意以高於價值的價格買進所有商品(房屋、股票、債券…等),這招超險辣,是釜底抽薪的策略。只要有人願意以更高的價格買進,整個市場就不會崩盤。看來很明白了,經濟是一場政治吹牛比賽,只要任內沒吹爆都是贏家
現在主流資金運用行為是不儲蓄,因為政府用政策羞辱儲蓄者(低利率、高通膨)。所以可以假定,全國多數人都沒有適當的儲蓄資金來面對不景氣,也就是說,這裡有一個非對稱式的投機機會。就是人民和國家已沒有足夠的儲備來面臨一波較大的不景氣。只要這個寒冬一來,信心直接潰敗,完全不需要經過膠著戰,直接倒地。這發生機率不高,但只要時機到,這是超級大暴利的機會。我相信有生之年應該會遇到,因為整體來看是很接近了,年輕人低薪到無法存任何錢。只要不景氣他們沒得選一定是暴動,然後骰牌效應影響國際投資者,資金逃離(關鍵點)。抓到了!!觸發點在於觀看外資何時作出斷箭動作,匯率貶值就是一個非常好的觀測指標。台幣貶過36元應該是不錯的觸發點。這四年應該是有機會的,學生對民進黨的信心化成灰時。他們應該沒想過這問題,想破頭也沒想過自己熱愛的民進黨如此的糟的真實狀況。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呢?老人還是占多數(戰後嬰兒潮),我是否高估這些年輕世代的影響力了。暴動也要有夠多人呀(太陽花不缺熱情不缺動力但就缺人數)。再讓我想想吧…。
房價與黃金價格一樣,不是黃金沒價值而是現在有點貴買不下手。就未來而言都市化會越來越明顯,便利的生活環境,住在台北市的很少想搬回鄉下。而且房價會隨著通膨率而跟著上升。所以在下次恐慌性崩盤買進是最佳機會。現在下修10%只是會計騙術,還是貴的嚇人,因為根本沒那個價值。付租者付不起就是顯著證明。
[2016年11月8日 晚餐後的散步]
一直思索著什麼是價值,該怎麼定價??一直思考著是橫線還是45度角的斜線…。似乎也不是因為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那有沒有個比較折衷的線能作參考呢??基於天天看盤,直覺就是十年線應該是不錯的基準點。
[洗澡時的想法]
我的浴室之門總是一道很神奇的思考轉換處…。我應該是高估台灣的泡沫程度了,我們偉大的政府吹牛能力真似乎不怎麼樣,離十年線不到5百點,換算百分比也才溢價5%。也就是說我們的價格貼近價值不遠,看來我們人民是充滿理性!!相較美國才明顯的不理性。溢價幅度高達40%。我…應該去美國放空才是真正的投機者,美國黑天鵝給我幾年時間存夠錢!!!

[2016年11月10日 信心問題深具價值]
川普當選,美期怒崩5%的現象。台股也跟著一起下水。這完全就是本書最佳的範例。價格是信心問題。價值才是財報數據。看來我的感知操作是有利可圖的。目前的問題在於我不知怎麼把獲利放進口袋。

[2017年5月5日 谷月涵的信心]
早上在讀工商時報時看到這條,我為之莞爾了一下,台股唯一的不敗預言者又發言了。而市場果然應聲倒地。這就是信心表現的真實例子。
《工商時報-2017年5月5日 B2版》




2016年11月1日 星期二

贏家



前言:
小心有地雷。

隨記:
P.16 大師級交易員會努力蒐集資訊,察覺市場動態,評量其他種種變數並計算賺賠機率後,才胸有成竹地採取行動。→大師言之有理、有理…
P.16 不該讓絕望或興奮影響自己判斷。→恐懼與貪的另一種說法。
P.18 檢視每天的交易,發現預期目標和實際成效之間的差異。→這點值得警愓自己,我越來越少檢討交易記錄了。經這麼一說,我似乎一年才認真檢討一次。好像不太對。之所以這麼做是紀律操作沒什麼好檢討,照指示做。但最近這幾筆如果有收盤後作檢討,把那模糊空間判斷作多方面思考釐清得失,我會少損失非常多。(註一)
P.36 交易員賺越多錢,就愈想守住已賺到的錢,不想冒險增加獲利,這種保本心態的作崇讓交易員更加不願意承擔風險。→最近虧損超出預期,我改採保守策略,希望先渡過這難關,這想法有問題嗎!?
P.55 頂尖交易員具有更為一致的共通點,他們擁有承擔風險的能力,懂得隨機應變,也有堅定的信念,他們在交易時能攞脫自我設限的阻撓,也就是能專注於當下,認清事件真相,所以能客觀看待情勢。→專注當下這是在《Prison Break》所領悟到的能力,非常的出色的技巧。在每次嚴重打擊後,男主角Michael Scofield都像沒發生過任何損失似。以當下作基準點思考最佳求生計畫。如果我被截掉一個腳指和損失10億美元,我應該已心智暴走了。這部影集是無限賽局的經典作品,值得一看。
P.84 靜心→進入專注的第一步,這是常識吧!我說個三連擊的技巧吧。靜心、覺知、觀照。這三個順序,立馬讓你跳到下一階段水準。心靜後覺知那個情緒,接著看著情緒的起伏,但不跟那情緒共舞,然後讓情緒如流水從身旁滑過。
P.122 當你全神貫注,就能發揮潛能。為交易結果負責,不會怪罪情勢或別人。→我終於知道序文中的老闆要找他來教育員工為何了。做錯是你的事,別來煩我。
P.215 夏普指數是考慮風險後的獲利能力,其計算方式為=(報酬率-無風險報酬率)/標準差。→先記起來,說不定那天會用上。


心得感想:
一開始覺得作者說的頭頭是道,但越看越覺得只是賣弄花拳繡腿。所以再翻到書頁看作者的背景。暗,只是一個心理學醫生,根本沒作過交易。然後我就開始隨興跳閱了。因為沒實戰過的人,說出來的都是鬼扯。大道理都對,下去做過才知道各種盲點與不可行。例如最近犯的錯就是,自以為交易越多次越瞭解市場,所以開始採用因果推論法(感知操作)在下單,結果根本是災難一場。想想問題在那??老問題呀,你就一個人,怎麼可能對世界局勢作出足夠的分析量,來讓統計學上的勝率提升到足夠打敗市場水準呢??不可能,理論上市場的確存在勝算高的因果操作法,但那至少要一整個航空艦隊群才能做到的事,我只是艘輕機槍快艇就在做這種事!?這就是理論與現實的落差。這事讓我警覺心理學醫生似乎本業是算命師…,共通點都是用非常模棱兩可的文句催眠你(外加一些正能量的詞),而你聽到的只是心理的反射。當最後成功了就覺得算命師有理,真神也。而失敗時在自省時發現原來我會錯意,錯在自己。當然你也可以找算命師求證,他會告訴你相同的話:你誤會我的意思了(鬼扯)。另外一個比較不是那麼一致性的是,心理醫生收費比較高,權威效應。
本書提到的大師心理怎麼做時,就當是安慰的話,因為這是及格交易員該具備的能力。離大家認知的大師(索羅斯、巴菲特)差的非常遠。如果不信,請叫我大師吧。
連我自己都笑了(哈)。
[2016年11月3日 關於本書核心知識的來源]
這書內容似曾相識,想想應該是從戴爾.卡內基那套來的。作者可能是卡內基的講師之類的成員。如果想知道比較純粹的「勵志」讀物,跳過本書吧,本書不純且夾雜作者似是而非的交易知識。對於卡內基我也不知怎麼評論,因為大學時很崇拜,出社會後覺得是垃圾。但話好像也不能這麼說…,或許是我已學會控制感覺的技巧,所以覺得這是門沒用的科目(大學圖書館是放在社會(大眾)心理學分類下),這不算是一門知識,而是一種技巧能力。本書核心應該是從《如何停止憂慮開創人生》這本書來的吧,我已忘了,十多年前讀的,我印像中卡內基有套三步曲,但看一下清單,我還真有點分不出來是那三本了。。第一本應該是《卡內基溝通與人際關係》吧。啊~真的忘的差不多了,但我也不想再讀卡內基作品,品起來就像醫院提供給病人的餐點(是一種平行世界的的食物,跟現實中正常人在吃的食物有段很明顯的落差)。

註一:[2016年11月3日 檢討時脈的進一步思考]
檢討是必要的,但每天檢討似乎不太好,每月檢討一次應該比較合適,過於頻繁的檢討就像今天下跌在找下跌原因一樣。如果賺錢還好,賠錢時非常容易往牛角尖鑽,產生了負向回饋效果。真正有效的檢討方式應該是一段為時超過一週沒有交易的日子時作的事,對整個系統策略作完整、多角度、大格局的檢視。每天能檢討個毛呀,片斷、突發奇想、單一面相,最嚴重的是夾雜了今日尚未消退的情緒震盪。如果跟我一樣苦戰三個月,理論上是可以做到天天檢討,實務上這麼做只是加速意志力耗損。實戰者的答案是在這三個月天天檢討最可能發生的是精神崩潰。那每天該做什麼呢?記錄今天發生的事(情境、想法、觀點、靈點等),以供未來有充分的資料可回顧分析。
以下兩圖展示了同一件事,不同格局。

我都把答案公布了知道該怎麼做了吧!!(註二)

[2016年11月4日 卡內基的核心問題進一步思考]
早上慢跑時想到卡內基的事情,到底什麼原因讓我覺得卡內基是有問題的東西呢??熱忱,這是卡內基所有架構中的底層核心。我覺得問題就出在這裡,也是我辭職後才漸漸知道的錯誤。錯在那?錯在自欺欺人,為什麼需要提醒自己要有熱忱??問題不是在你的心態上,而是這份工作本身就是真正的問題點。如果這份工作上,沒有任何優勢,只剩意志(催眠自己我要熱忱)。最終還是面臨失敗的結果。卡內基本質是虛偽,欺瞞自己。熱忱不需要自我催眠的激發(卡內基在教這東西),熱忱是種自然生成的情緒(優勢策略下的自然產物,因為你做對的事情)。

[2016年11月9日 承諾的謬誤]
卡內基的另一個要素,承諾。最近碰到相關事情所以才體悟到,真是錯很大的東西。承諾似乎根原於誠實,算是誠實具體化的產物。最近連兩件事讓我發現其中的問題。第一是到咖啡店答應對方一定買樂透中獎分她。第二是我之前承諾自己一定在美國總統大選前使用選擇權作投機。前者是對他人承諾,後者是對自己的承諾。但實際經驗發現,背離我的核心思考:理性+邏輯。買樂透不用說是非常不理性的行為,跟把錢丟到池子裡沒兩樣。所以這客套話不該引動你真的去做,雖然我覺得這是違背自己的誠實原則。但沒有再細想違背更大的核心:理性。而且我根本忽略了一件要點,我不需要對別人誠實。所以對別人承諾是一個感覺渴望,並不是合理性邏輯的決策。這是第一件事的錯誤所在:對他人的承諾只是一種情緒滿足。至於第二件事,對自己的承諾。這應該直接對上對自己誠實的關鍵癥結,但細思下問題在於當初的自我承諾,隨著時空與條件的改變,已不符合「現在」條件,當初的自我承諾反成了畫地自限!!被感情所約束!!這真是完美的挖洞讓自己跳的陷阱。所以承諾本質非理性,是種情感上的東西,而且跟對自己誠實完全無關,承諾與誠實看似相關,其實不相干。而誠實又分對自己與對他人上有絕對的差異。還真是非常細微的差別,但所做出的決定又是天差地遠。

註二:
當看到這兩張圖你會突然豁然開朗,知道做多還是放空。而我並沒表示任何多空。這是你內心反射。也就是算命師到心理醫生慣用的招術。之後賺錢時就會崇拜我,真神也。賠錢時怪只會怪自己解讀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