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5日 星期四

逆時針



前言:
最近在咖啡店學了一招泡咖啡的方法,就是溢水式。一般都是等濾紙滲透乾了才移開濾紙。而這家店的做法是把濾紙加到滿,感覺是種加壓法。然後最後還剩一半水時移開濾杯倒掉。只取前7成的咖啡。喝起來嘛…,心裡感覺是有差,造成我最近又喝咖啡過量了...。星期五通常是休養不碰刺激性東西的,既然都摧下去了,就來讀書吧。

隨記:
P.0 如果我本身經歷了嚴重的健康狀況,我會去看醫生,但其他部分我很少照著傳統作法來。
P.22 他不再閱讀,因為就算戴著眼鏡,他也幾乎看不到書上的字。→年老真的比相像的還要艱困。
P.27 主要限制我們的,不是生理狀態,而是我們對於生理限制的心態。→如果覺得自己老了,心智會服從這想法,並加速身體老化狀態。如果反過利用呢?你可能運用到心智影響到生理的老化速度。
P.29 對健康「用心」,指的不是該怎麼吃、怎麼運動或遵照醫生矚咐,而是要擺脫自我限制的心態。
P.36 與其問「那怎麼可能」,不如問「為什麼不可能」。→ 覺得這句還是弱了點,在潛意識學有一則與言語有關的,在語句中不要加入「不」這負面用詞,因為潛意識會忽略,這概念是說潛意識認的東西是抽象,抽象不具否定。你說『不想要蘋果』,但潛意識只看到一顆蘋果的影像並產生向蘋果目標靠攏的引力。所以比較好的說法是,該如何才能。這樣比較能正確植入潛意識裡。回頭看這句,呃…,作者說的語句邏輯沒問題,是對的。我是怎麼了,這杯超濃咖啡,開始發效,腦速快到抽筋了?
P.42 年老抱持正面看法的人,平均比抱持負面看法的人多活七年半。
P.48 形式重於內容的觀念已經根深柢固,因此我們鮮少質疑醫生的指示。→其實醫生也是猜的,所有病都會引發一種叫不舒服的感覺,天知道是什麼。形式這裡指的是醫生這兩個字代表的權威服從感,他們說什麼你都照做,完全不經思索。
P.49 診斷只是提出疑問的起點,不是答案。→我看醫生時問題總是很多,我也以為我能得到答案,看到這句話才恍然大悟,這只是個開始呀。
P.56 注意變異是用心的關鍵→變異就是指細微的變化。這句說的好,觀察股市發現走勢變的非常的不隨機了。這種變異不知有沒有人發現,自動交易已壓倒性的把散戶排擠出市場,變成主導者,盤變的很黏但幅度變很大的奇異現象。回測歷史已反應不出這變異。但我還是遲疑了…,所以用心之後是要行動呀!
P.68 狀況不會一成不變,「穩定」是一種錯覺。→時間會改變一切,時間本身就存有不穩定性質。台北市的自來水早已不是二十年前的自來水,有錢還是裝個濾水器吧。
P.73 用心經營的親密關係能帶給人更多好處。→看來我得把結婚這事提升等級,如果我要更長壽和健康的話,取個十六歲妹子是最佳選擇,再低就犯法了。(民法第980條:男未滿十八歲者,女未滿十六歲者,不得結婚。)
P.78 自以為什麼都知,會看不見需要改善的地方。→就跟你說要小玩股票吧,讓股市羞辱你,才會知道自己的渺小。問我嗎?我一年中通常被差辱3百天,靠剩下65天活著。
P.84 昨天的「壞」可能是今天的「好」→以前腸胃不好喝優酪乳就會拉肚子,現在腸胃都好了,優酪乳反而是節省自體耗能的大幫手。很多好食物都要等消化系統健康後才有益處,腸胃不好時吃高纖食物是自殘的行為。
P.91 兩件事有關連,不代表互為因果。→這句話真是棒,這句話我思索了很久才領悟。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幾年一直在實驗這觀念。我前陣子才領悟,這前善和後善、前惡後惡都是獨立事件!的確,善有善報是會發生,但理由不是所想的,是發生機率是1/4(善善、善惡、惡善、惡惡)。而作者說的更加清晰,有關連。前事會影響後事的機率是2千6百萬分之1。關連就是這麼回事。這機率是有點誇張但也相距不遠。例:你打了對方,也要對方在下次碰到你並在你虛弱時補你一刀才成立呀。
P.95 放棄的心態會造成重大後果。→這點倒是要加入下次困境時的參考因素,堅持多幾分讓事得到讓你滿足的水準。像如果不小心網路筆戰,下次要堅持到對方棄權。這是種虛假的滿足感,對健康有益。言下之意,那怕是小事都要抱著一定要贏的的決心去做,不然就不要做。半調子的行動通常會失敗,然後引發負面心理效果,虧很大。
P.124 會引發特定聯想、對行為造成影響的暗示稱為「促發詞」(prime)→你看起來好年輕喔!(光想就覺得我變年輕了) 或許讚美並不是想像中的負面和虛偽。
P.134 不要扮演「病人」的角色→這概念實在太棒了,一語道破夢中人。你是人對方也是人,所以平等的概念自然而生,你能從無助者,變成共同解決問題的共事者。
P.142 在聽醫生說話時,我們太常把他們的看法當啟示,把他們的建議奉為圭臬。→醫生只是說機率,而不是一定。
P.172 如果情境暗示我們「應該」累了,我們感受到的疲憊可能比沒有收到暗示還嚴重。→這個賈伯斯用的超神的,值得模仿。如何讓員工發揮超水準能力,語言的暗示非常恐怖,員工稱之為「現實扭曲力場」。庫克真的沒那個能力,只是靠中國市場剛好接起來的好運而已。大致上蘋果手機要走向衰敗了。看到iphone6醜不拉圾的外型,就知道掉下來是遲早的事。要等這麼多人發現iphone 6,真有夠醜需要一段時間。
P.187 貼上「病人」的標籤,你看起來就像有問題。
P.189 如果我們接受「我是健康的」及「我是生病的」這兩種對立的假設,然後去搜尋能證實這兩項假設的資料,就能對自身現況的全貌有更精確的了解。→我感到很累,從健康來看是睡眠不足而已,從生病來看絕對是有病!!
P.190 把病人標示為「末期」,可能是醫綱界最糟糕的錯誤→當聽到這句話,你身上的細胞大概已先嚇死一半了…
P.191 數字會創造「精準」的假象→說到體重就很明顯,當我達到標準體重時,我發現我的肚子就是多一圈肥肉…,什麼標準根本在鬼扯。標準體重自己最清楚,因為健康度有明顯感受。
P.201 專家只看得到符合自己所學的事物→拿著棒鎚人的眼中,只看得到釘子!
P.206 當醫生和病人覺得有尋求第二意見的必要時,就等於默認了不確定性的存在。→最好的答案,絕對不是第一位醫生說的那個答案。
P.209 我們應該是自身健康的專家,醫生只是顧問。→天天跟你身體相處最久的人是誰!
P.234 如果環境或生理的限制讓人沒有機會展現控制力,我們有可能「學會無助」。→如果工作上無法有控制力,可能要在別處建立擁有控制力的情境來幫助健康。看來玩遊戲當金主,也是有其價值的,奴工們要不要g呀~(高傲)。或花多點錢去享受別人的服務,虐虐服務生(小心別太超過,上新聞就不好了)。


心得感想:
很奇妙,所有知識似乎最終都會走向一個終極思想學-哲學。科學也是走到量子,量子最終也變成一種哲學。本書也是醫學研究到最後也變成一種哲學。
我發現我不該抱著我肝腎功能無法回到100%的狀態,而是先認定我可以讓肝腎功能回到最佳狀態的信念下去思索。間接的會引出一個想法,我可以回復到身體最佳狀態!
年齡不再是年老的標準,這時代的食物不在短缺,還過剩。所以以前的資源匱乏的條件在當今已改變(變異)了,你該活的比老一代更健康更長壽。而看到的並非如此,那問題極可能是心態,人未老心已老。心老人變老,這是本身的重要訊息之一。我們無法回到嬰兒時期那吹彈可破的嫩膚,但不代表不能重回最健康時期的狀態。光這心念一轉,你就能感受到從內心深出湧起的能量,心具有影響力絕不是假象。目前我的飲食已達到高標了,或許下一步就是朝向心理建設會更有效益。因最近買了一罐杏仁粉來喝,發現並沒什麼效果。所以我覺得飲食上真的達到滿足條件了,再多也顯示不出效益。為什麼我會知道什麼是有效與無效呢?因為有沒有效果非常明顯,像停用二週以上不吃鮭魚,然後再吃新鮮鮭魚煎出來的鮭魚油,次日立馬就能感受腦力的顯著差異。杏仁說好對視力有幫助,但沒什麼感受…。原因是我其他食物早就有足夠的養分了。
本書前面比較有用,到末章就沒趣,本書是寫給老人看的,所以後面都在心已老的老人,如何重返心理健康,我就隨便看看(註一),因為我還沒發生,且在發生前已轉向,並不會走到那一步-心老。


註一:另一種解讀
其實是要收盤了,等一下要去看電影就草草讀完吧。

2016年2月24日 星期三

法醫.屍體.解剖室



前言:
這本書主要是寫給小說家使用的,而且這些小說家喜歡寫二十世紀以前的偵探小說,很多技術是存有時間序,像血型是1901年才被卡爾蘭德加泰訥發現ABO血型系統。所以…作者留了很多手,目前法醫的知識絕對比這本書多。

隨記:
P.16 單把一個氣泡注入住院病患的靜脈或靜脈注射管並不會造成問題出現。氣泡只會通過心臟右側,進入肺臟並在那裡濾除,完全不會引起被害人注意。不過若是注入的數量很大,那麼情況就不同了。→需要約240c.c.的空氣量才會造成右心室阻滯灌輸血功能。法醫的意思是說,這招查的出來,除非你有不在場證明。
P.25 感覺型失語症(receptive aphasia),是指患者無法理解他所聽到的或看到的言語、文字,或者無法辨識出東西。→以前營養不足時常常發生。天殺的到底要多缺乏營養…,大學時真的常常發生。通常學區附近食物都很便宜,但真的沒什麼營養價值且食物很劣質。因為大學生窮且不知什麼好食材的味道是什麼,還可能以為那臭酸味是美味。
P.31 儘管酒精有利尿作用,啤酒卻不是維持水合作用的最好飲品,不過只撐四十八小時應該不成問題。→沒水的情況,啤酒也可以拿來擋個兩天。
P.38 倘若發生孕婦中槍當場死亡的緊急醫療事件,醫生大概有五分鐘的時間剖腹搶救胎兒。
P.53 各種鎖喉手法都不是靠阻塞氣道來殺人→藉由壓迫頸動脈來奪命。喪失意識約需20秒,接著一、兩分鐘才能奪命。電影演的鎖喉三秒就死是怎麼樣呀。
P.54 除非情況很特殊或運氣很差,否則接受閹割的人不會陷入休克,也不會死。→作者說這幾條動脈和靜脈都很小。靜脈的血液會很快凝結成塊,動脈則會攣縮(收縮)。所以斷人雞雞只會讓對方很痛,但死不了。最近在看《八惡人》,看來那黑人死不了才對。這部不推薦,精彩度連《決殺令》的一半都不到。
P.56 父母的血型不見得都和子女的相同→親人間也不一定能互相輸血。
P.63 小產也稱為自然流產。
P.65 長期昏迷的患者幾乎無法康復。→我一直有疑問,為什麼不讓植物人洗三溫暖,反正都都是死(昏迷超過一年基本上就無望了),不如賭看看加速血液是否可打通休眠狀態。
P.69 口對口人工呼吸最早是由彼得.薩法爾(Peter Safar)和詹姆斯.伊拉姆(James Elam)示範,不過最近這個作法已經從心肺復甦術準則移除
P.76 當植入物質轉移到受贈者的骨髓後,便開始進行整頓、製造血球的工作,並注入受贈者的血流之中。由於血液細胞中具有捐贈八的DNA,因此現場所殘留的血跡確實會與捐贈人相符。→感覺又多一條讓我不捐血的理由。除了健康還有DNA外流風險。捐血最大的盲點在於,醫生護士那麼多理應足夠支付血量需求,如果是有益為什麼他們不捐?
P.84 腹部中了一槍會十分痛苦。腹膜(Peritoneum ,腹部內襯)神經分布綿密,而這片神經網對痛苦又極為敏感。所以闌尾炎才會那麼痛。
P.95 吊縊會讓人出現頸部骨頭破裂或骨折的情況,脊髓也會受損。此種傷害通常是撕裂傷或切割傷,接著出血滲入脊髓。受刑人會立刻陷入所謂的脊髓休克(spinal shock)狀態。→絞扼才會出現為呼吸空氣而扭扎的情況,但上吊在快速下墜是瞬間昏迷,所以吊刑不會出現扭扎情況。
P.95 心臟會表現所謂的先天自動性舉止。意思是心臟會自動跳動,無須神經傳來任何信號。腦死之後,心臟通常還會繼續跳動好幾分鐘。
P.107 注射死刑所使用的三種藥劑沒有一種會傷害人體器官。所以沒錯,理論上器官都能捐贈出來。
P.107 以醫院的捐贈案例,器官都是在捐贈人移除生命維持系統前摘取。也就是說,腎臟、肝臟以及其他幾種器官是在捐贈人還活著的時候摘取,心臟和肺臟必須等到生命維持系統撒除之後馬上摘取。→呃,跟我想的不一樣耶。應該是指腦死之後的這段時間吧(猜)。
P.123 一個人被擊昏,約莫一分鐘就會醒過來。→作者舉拳擊賽被擊暈後約三十秒就會醒來。超過五分鐘沒醒,通常大腦受損嚴重。
P.128 脊髓灰質炎是由病毒所引起的疾病,俗稱小兒痲痺症,最常見的傳染模式是經由受污染的食物和飲水散播。
P.134 投毒殺人卻能逍遙法外的第一步,就是得安排得看起來不像謀殺。絕對不要讓法醫介入。→CSI的設備和人力是幻想,現實常常是預算有限,法醫能省則省。如果只是尋常百姓家,但又想死後一定要有法醫驗,投保!讓保險公司幫你做好這一關,不然他們就要賠錢給受益人,這讓他們很有動機找法醫。
P.139 血液酒精濃度0.08為法定上限,含量達0.2或更高則是嚴重酒醉,超過0.4就會致命。→常聽到超過0.55犯公共危險罪是指吐氣。
P.143 阿摩尼亞和漂白劑混合會產生化學反應釋出氯氣(chlorine gas)→我是漂白水愛好者,便宜又好用,這兩者混合後會出現很細密的白色氣泡非常好認,然後快閃開很毒。光漂白水就很毒了,前陣子懶的戴手套洗白外套,結果一星期後手脫層皮了,牙齦也一直出血。後來喝了兩次的檸檬汁才止穩。
P.146 蛇毒毒素分成兩類。一類是酵素群,能摧毀組織,導致咬噬部位受損。第二類是神經毒素,能隨血流運行並造成神經性問題。→兩種毒都是蛋白質類,用吃的會被胃酸破壞。
P.150 乙二醇(防凍劑)是一種無色無臭、稍帶甜味的液體,酒鬼都很愛喝。這還是種凶險莫測的毒藥,喝下這種東西害死自己的人不在少數。→這自殺法很痛苦,非常慢性,是種酸中毒現象,要二十四小時後才會多重衰竭而亡。在這過程通常會見到醫生,醫生不會讓你死,之後就是洗腎渡日。
P.167 氯仿和乙醚都是經由肺臟吸收的吸入型麻醉劑。這兩類藥劑能夠很快發揮作用,不過消散的速度也非常快。不論使用哪一種,被害人在一分鐘左右就會萌生睡意並失去智覺,然後停止吸入的幾分鐘後逐漸甦醒過來。→後面作者說的超有趣,拿布的那個人也會吸到,因這揮發性氣體,結果自己跟著暈過去,所以要小心。
P.169 一氧化碳十分危險。其危險性在於它和紅血球所含攜氧分子-血紅素的高度親和性。→結合率是氧的3百倍。
P.169 多數人認為一氧化碳只有密閉空間才會有毒性,然而這完全不是事實。→只要吸入的有一氧化碳(佔比很小),所有的氧就會被排擠掉,且占據該紅血球。所以燒碳會死並不是因缺氧,而因燃燒不完全產生的一氧化碳太強勢了,只需要累積達血紅素飽和度60%就會窒息死亡。瓦斯是甲烷,那死法是排擠的關係,因為瓦斯管是有加壓的,外洩到房間,房間如同氣球一直被灌氣,氧氣被逐出房間的關係,純瓦斯無色無味也無毒。看來窒息死其實還蠻舒服的樣子,慢慢昏睡過去。不然一氧化碳和瓦斯窒息而亡的人,如果很痛苦早就逃出來了。
P.191 採靜脈注射方式施打高劑量胰島素可以殺死任何人,有沒有糖尿病都一樣。而且會迅速生效。倘若被害人接受一百單位的胰島素,她會在五到二十秒內喪失意識,並且可能在二到五分鐘內死亡,即便活了下來,腦部也會有損傷。→哇塞,原來身邊一堆不難取得的殺人材料,只需一點點醫學知識或化學知識。
P.191 不過出院後迅速死亡,乍看像是醫療過失的狀況,所以法醫有可能進行藥毒物學檢驗。→毒害他人不止要有不在場證據,還要考慮到不能觸發法醫的警覺。
P.194 有些外科醫師會在傷口灑鹽或抹上蜂蜜,因為當時認為(19世紀初)認為這兩種東西能幫助癒合,結果確實如此,兩者至少都具有若干抗菌特性
P.243 手指脊線細紋從外科手術用的乳膠手套透出的機率非常的低。→ 戴乳膠手套指紋很難被找到,連丟棄的乳膠手套上也不容易採集到指紋。
P.257 屍斑在最初的兩、三個小時左右出現變化,並於八個小時之後固定。
P.266 毒物多半必須仰賴藥毒物學檢驗進行鑑定,不過這種檢驗有可能耗時又所費不貲。法醫經常基於這些因素不繼續追查,或者原本就不予考慮。法醫簽署死亡證明可能會載明其他原因,也許是心律不整,因為這不會留下具體證據。他省下時間和金錢,因為經費有限,實在沒錢進行化驗,也沒有人能看穿箇中隱情。→這是段話說明,法醫沒說任何謊。另一種說法就是:證據到那辦到那。(我懶的去證明所以不會有證據)
P.280 死後僵直一般都遵照12-12-12守則推演。亦即,死後十二個小時開始僵直,持續約十二個小時,接著再隔十二個小時消退。
P.284 想用火燒毀屍體不是不可能,只是非常困難。火葬場以大約攝氏816度至982度左右焚燒兩個小時,結果仍經常殘留小塊骨頭和牙齒。→毀屍滅跡用火燒不太科學且容易被發現,要超高溫燒二個小時以上。一般木材不容易燒出這種高溫,需要助燃劑。
P.285 酸液(濃鹽酸、濃硫酸或濃氯磺酸)有好幾個問題。酸會侵蝕配管和金屬浴缸,蒸氣還會導致塗料和壁紙剝落,而且附近所有人的皮膚、眼睛和肺部也都會受損。況且鄰居還會注意到難聞的霧氣。所以,兇手必須在偏遠地帶使用舊式浴缸。接下來他就可以不斷添加酸液,直到屍體化為一團黏糊物質。→讓屍體消失真是困難…
P.292 屍體溫度每小時約下降攝氏0.8度左右。
P.294 造成屍體腐敗的細菌主要來自於胃腸道,並且由內而外腐敗。
P.326 人一旦失去約半數血量就會死亡,死時心臟停止跳動,血液不再循環,出血也會停止。→所以剖屍通常不會噴血,因為沒有血壓。
P.333 人類的DNA圖譜裡,沒有任何東西能透露出年齡

心得感想:
看到第二篇毒物說明發現,很多下毒是屬慢性,要多下幾次才會生效。同理現在吃的食物中很多有毒素的問題,全是慢性。如果身體覺得怎麼樣都不舒服,那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把最近吃的東西全換掉。毒素通常中斷後會出現很明顯改善狀況。
覺得本書最有用的就是毒物介紹了,其他外傷太好驗了,只有毒物非常的麻煩。連法醫都可能懶的追根究柢,因為經費與精力有限。身邊的毒物比想像中的多且容易取得,像漂白水只要一點點注射到血管內,基本上就沒救了。但死法很痛苦且時間需要很長,記得好像要十五分鐘以上。當然沒人選這種做法,小說比較會費心去搞這種細節,生活上要死有太多方法且不太痛的,本書沒提的就是跳樓,重力加速度,三秒半。我還是近距離體驗過,大學時在電腦教室,外面一個咚的巨響和地震波,那個人就死了。
我以為看這本書會帶給我官能上的高度波瀾,但看完…嗯,沒有。難怪我對偵探小說都不感興趣,對我來說這類題材並不是很感興趣,還是看英雄們的大場面戰鬥才能讓我熱血沸騰!!

想一想,當我開始看這本書是否代表我又更上一階了呢?因為有趣的書越來越難找到,開始到不感興趣的題材找知識汲取來源。

2016年2月22日 星期一

對人類的未來下注



前言:
看完回頭寫前言,我也不知說 什麼。就記錄兩派的辯爭過程,作者也沒有新想法,就單純的記錄歷史隻字片語。連個完整的論點都沒有,倒是翻譯上還蠻流暢的,然後…渣渣。

隨記:
P.47 客觀分析的示,不成正比的食物和人口,已沒有補救的可能。→這是在說印度人口數超超過土地承載力。
P.59 生育自由是不可容忍的概念。→我一直以為只有我想法極端,沒想到1968年就有人想到這問題,還出書呢。哈爾丁《公有地的悲劇》(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從污染的權利乃至於想生幾個就生幾個的權利-應該要重新定義。
P.63 沒生小孩的夫妻應該繳最少的稅。→現在覺得應該支付給不生小孩的人,因為他們放棄了一種權利!但現實是不生小孩的人要幫忙出錢養別人家的小孩。
P.86 一個美國小孩的出生,對世界造成的災害,是一個印度小孩的五十倍。
P.111 人口和資本首先以指數成長,而後崩毀
P.129 毫無根據地對科技樂觀,是社會上最危險的一種傾向。→科技再發達也不可能無中生有-一個蛋白質不可能變出二個蛋白質。在說食物的極限產量問題,技術再高,沒有相對應的資源也是沒用。
P.177 環境保護不應「導致經濟發展立即而災難性地停頓」。
P.188 人們的確需要考慮生態,但他們不可能去森林採集食物,也不可能住在山洞裡。
P.265 人類沒有權利讓其他物種從地球上消失,我們也沒有權利破壞現有資源,因為這些資源可能可以增進未來的人類福祉。

心得感想:
最近看到一則新聞,回收塑膠價格崩盤,剩紙類在撐著回收業的利潤。資源真的如預期的價格只會上漲而不會跌嗎?我原本也是認為原料上漲是絕對的,因人口增加需求跟著增加,和資源不是無盡,會耗竭。可是現在看到的,卻是相反的事實。而書中埃利希和賽門的睹注,又印證這論點,資源並沒有明顯變貴,還可能變的更便宜。科技力的提升對開採與回收造成很大的效果,變成一種供大於求的現象。我們低估了資源的供及與循環再利用的潛力了,但如果再放眼一百年後呢?或人口超過二百億呢?是否才是真正的關鍵問題?或許另一個論點又把這問題比了下去,等宇宙資源全被人類用盡才是真正的資源用完。
說實在的讀什麼東西就出什麼結果,這本書真的沒什麼東西…




2016年2月21日 星期日

壞農業



前言:
想到吃總是讓我很頭大,都快得了食物恐慌症了…。來看看到底我吃的東西是怎麼製造出來的吧。

隨記:
P.20 飼養動物的畜舍往往也是疾病的溫床-有這麼多的動物被擠進這麼小的空間。→抗生素濫用,一個個的畜舍變成了超級細菌進化繁殖場室。
P.21 像動物如果不是放牧在草地上,而是吃人們餵食的飼料,身上長的往往是肥肉。→這點原本不在意,但最近發現每次吃完美國牛勒條,我當晚都睡不好,牛油脂過量背後,可能的問題是牛油裡面含雜質大有疑問。
P.52 在2002年,我也參訪了當時台灣唯一的「有機」蛋雞場,但跟我預期的不同。在歐洲,所謂有機產品有嚴格規定,雞隻必須有戶外活動的機會,並飼養在適當的自然環境中,而在台灣,不僅沒有看到幾隻雞在田間小屋外快樂地四處扒地,反而看到了三十萬隻雞被關在四棟工業廠房中疊放了七層高的籠子裡。所謂「有機」只與雞的飼料有關。→找不到資料…,話說外國的名詞來台灣都會變調,商人可以把「有機」作無限切割,有機是指飼料而已,出產品不保證無殘留有毒物質哦。
P.99 大部分魚粉都是用高營養價值,可供人類大快朵頤的魚所製而成。→呼,原本還擔心養殖鮭魚會有來源污染,看來是多慮了。也從這段話證明作者並沒想像的中立,本身就有偏向保護主義,明顯跟前言說的不同(P.19)。
P.99 中國、越南、孟加拉和印度,養殖魚已開始食用摻有有集約化養殖畜排泄物的飼料。→盡量別吃東南亞來的魚肉吧。不是大便不對,而是現在會給豬吃的通常不止是剩菜這麼單純,還有一堆化學有毒物質。而經過豬的消化,那大便根本是毒物濃縮精華。
P.176 omega-3含量養異大得驚人:與工廠式農場產製肉相比,吃牧草的牛含有的重要營養素平均而言多出2.7倍,高福利環境中生長的雞則高出20%到五倍不等,高福利環境中的豬則多出了40%,放養雞雞蛋也高出30%,而放牧牛牛奶則是高出百分之百。
P.184 畜牧業集約化-少量的農場飼養大量動物→排泄物不再是滋養大地的物質,而是變成污染物。
P.195 工廠式農業問題在於,動物排泄物實在太多,又離適合放置的土地太遠。
P.213 這些田地只種值單一作物,破壞了曾經抑制蚊子繁衛的動物的自然棲息地。
P.334 大自然憎恨單一裁培輪牧是一種環境力回復的方法,尤其對病蟲有效,玉米害蟲吃吃玉米,消滅玉米害蟲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改種其他作物或畜牧。
P.337 在草地放牧飼養反芻動物,不要把牠們關在牲畜欄→作者論點在於解決大豆拿去餵養牲畜的浪費,放牧吃草一來省運輸大豆費用,二來大豆就可以供養更多的人,三來吃最新鮮的草。只是問題還是沒解決,土地從那來?
P.338 把魚留給人類吃,而非餵給牲畜吃。→目前三分之一漁獲是製成魚粉餵魚。這論點免強接受,只是人工鮭魚要吃什麼?我要吃鮭魚肉呀!嚴格來說我是要吃鮭魚油。
P.338 減少食物浪費。→在說過期食物和廚餘的回收,台灣應該做的很好了。在說歐美。
P.342 透過既種值作物也飼養動物的混合型農場生產食物,增強土地永續性。→農牧不分離的循環生產模式。台灣就是豬牛雞和稻田菜園全整合成一個循環。牛吃草、雞吃蟲、菜吃大便。比例配的好就能達成自然平衡,化肥、農藥、抗生素全省了。大概是這意思,一種自然循環的效率化,而不是工廠式的效率化。

心得感想:
關於肉類我最近發現一個現象,吃肉所累積的毒素非常的快,排出的方式又不是很簡易,不能透過腎,因為是脂溶性,必須經由排汗才能解掉,這就有一個條件式:排汗,一般小流汗是無效,在冬天特別明顯,必須靠泡熱水澡(三溫暖)。經測試後,一週一次是最佳,太短(每天),心臟會受不了,太長(超過二週),身體的毒素量會讓你渾身不對勁。這個發現讓我很訝異!原來運動隱藏這個效果。反過來說,如果無法作運動,一定要找方法作排汗去毒。
第一章在述說加州的工廠式農業,我一直以為會比台灣好,結果沒有,印象中的西部大草原全是幻覺!唉~我也中了外國的月亮比較圓的陷阱了。再推想,連生活水準都這麼高的美國,都如此糟,那比我們落後的國家,其實生產就更恐怖了。地溝油只是個開始。根本解決之道,不要買落後國家的肉類。
物種的消滅是種警訊,代表著大自然正在惡化,土地、水源的劣化已很顯著。食物都是從這些劣質的條件產出,勢必對人的健康有所影響。
有機名詞的出現代表著,食物品質已被區隔化,如果食材等級夠高,商人不可能放過,導致有機成為一個新標準,未來非有機代表的是,不管你怎麼挑都是地雷食材,跟路邊攤一樣的道理,不管你怎麼選路邊攤小吃,都是吃到下等食材。有機變成食材挑選的第一關,物美價廉這句話背後的意思是,你邏輯有問題。
當今的廣告,打的不是商品而是企業形象,而在讀此書會發現最沒良心的並不是你我,而是企業!他們只管商品是否能賣出,而不在乎怎麼製造,雞蛋不用說,市場買到的九成是格子雞籠養的,其它農牧業在這種效率化的生產邏輯下,已扭曲到臨界點,農作物用藥過量、豬吃的是大便相差無幾的東西,而這些有害物質又累加式的回到餐桌上!一種惡性循環正在天天上演。
本書的核心論點是農作物拿來養人,比拿去餵養畜牲的效益高的驚人,但我想吃肉呀!作者根本沒把問題搞清楚。肉的需求必要,而不是選項。
看了一下網路文章發現澳洲牛並不是放牧,也是穀飼。牛肉原本很美好,只是現在全變成工廠式飼養,吃的不是營養,而是牛油而已。但美國牛狂牛症還是不要大意吧,還是選用澳洲牛肉,至少目前沒發病記錄和比較便宜。口感弱了一點就是了。
總結:本書說了一堆話,看的真讓人噁心死了。懶的讀這麼厚的話,前人我可以偷偷告訴你,只要讀第十八章就行了,可以讓你少浪費一天的時間。

2016年2月18日 星期四

愛情的哲學



前言:
這本書我看的很隨興,所以隨記也亂記一通,心得也亂寫一通。因這幾天的操作讓我心情很不順暢。唉~隨便辣。。。

隨記:
P.41 「愛和原欲」都源自於石器時代。面對以上這些義無反顧的說法,我們只能說他們勇氣可嘉。→我倒沒想到這問題,我的想法還真的被石器時代定住了。因為他們時間期長,所以對我們影響就占絕對性?這似乎本身就有問題。畢竟300萬年前的人耶,換算世代等於10萬次。
P.64 促史演化運行的機制不僅是物競天擇和適者生存,也包括了限制。妨礙某一生物或物種發展的限制可能來自於遺傳基因,也可能來自於環境。→說到限制,我立馬想到穆斯林女性,臉都遮起來,怎麼基因淘汰進化。如果目前最新的演化理論(史萊芬.傑.古爾德)正確,那平均最醜的必屬穆斯林女性,只是現在還是把臉遮著,無法統計呀。或許一百年後穆林想通了,解禁。可能到時驚為天人吧(嚇死人辣)!話說穆斯林起源於七世紀,算一下約1500年,可轉世代為500回,好像時間有點短無法形成足夠的差異化。看來我的論點有盲點…。
P.74 女人做愛時如果達到高潮,吸入體內的精子就會大幅增加。→還有這招!
P.80 六十二種文化有一半認為肥胖才是美,有三分之一認為稍微有肉的豐腴是美,只有百分之二十的人認同目前西方世界的苗條審美觀。→怪事,那為什麼我中意的苗條妹子,都名花有主。這統計有問題!(翻桌)
P.82 只有部分人類女性偏好肌肉猛男型。→無從考證,台灣很少在路上看到肌肉男。我的競爭者中倒是很多胖子,呃…或許是我太瘦了。
P.88 約有百分之22的女性認為:性是人生首要的事。
P.88 只有百分之56的女性認為生小孩是有意義的事。
P.88 只有百分之48的男性認為生小孩是有意義的。→原來我想法不極端呀,我一直以為其他男人都想傳宗接代。
P.89 人類壽命近千年來持續增加,已超過生物的必要
P.90 每二十個男人、每三十個女人就有一個有同性戀傾向。→我希望每3個男人就有1個是同性戀,這樣我在異性前極度有優勢呀!為什麼不2個,因為這樣同性戀可能會占有票權上的優勢,我還是覺得這世界不該是同性戀的世界。(可能是最近好萊塢同性戀題才偏重,感到極度反感吧。同性戀是種次文化,搞的好像主文化似的,未來人看二十一世紀的人類會覺得很可笑吧)
P.90 其實人類尋找伴侶的標準通常是合不合得來。→人生苦短,但過起來渡日如年…。
P.93 一提到人性,就是在說謊!這是一句極嚴苛的警語,經常被引用,警告我們千萬別隨便把人類普遍化,在生物與文化上都不該這麼做。
P.98 亞倫(Allan Pease)和芭芭拉(Barbara)並不是心理學家、人類學家或大腦科學家。他們是道地的生意人。只要是他們覺得值得販賣的學術論點,他們就會美化它、修飾它,甚至刻意扭曲它,把寫包裝得完美、符合市場需求。《為什麼男人愛說謊,女人愛哭》《為什麼男人不聽,女人不看地圖》
P.99 約翰.葛瑞(John Gray)《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Men are from Mars, Women are from Venus)。→與皮斯之間的差異或許沒有想像中的大。畢業於野雞大學-哥倫比亞太平洋大學(別名:碩士製造機)。搞了半天很多愛情作家只是商人,根本沒料。
P.99 自從有了皮斯和葛瑞這樣的暢銷作家,全球數以千萬計的人認定:男人「聽力差,視覺弱,卻是蝶出又稱職的狩獵者」,女人「空間感不足又愛嘮叨,卻是最優秀的採集者」。皮斯和葛瑞無遠弗屆的影響力,就連弗洛伊德也要甘科下風。→炸!原本想說出版商會做把關的動作,結果事實是出版商也是商人呀!!選書還真需要點知識和判斷能力。
P.141 生物的「性別行為」不一定跟牠的「性別」有關。真正關鍵在於角色。→一開始覺得言之鑿鑿,但一細想就覺得說不通,因為我只能射精沒辦法受孕呀…
P.146 性別認同、性行為和生殖是三碼子的事,它們之間可以有各種不同的關係。→如果公海馬可以要求母海馬替代他的工作(註一)。我覺得這句就合理了。問題沒辦法呀,先天設計就不是這麼回事,演化到後來各司其職。你要逆天是你的事,問題為什麼要做一些蠢事只為了證明可以這麼做?女人練的滿身肌肉為了證明跟男性一樣強壯?男人變性為了證明自己是女生?我想說什麼?另一種性別並不會過的比較輕鬆自在。性別在人生上只是個特徵,人生還有更重要的事,執迷於此其實不必。玩玩就好,只是體驗一種新鮮感,玩到自宮真的!?
P.151 人真的可以愛某個人卻不想跟他在一起,因為對他儘管有強烈的情感,但很清楚彼此合不來。
P.170 人類不只鼻子有嗅覺,皮膚也有嗅覺。卵子會釋放引導精子準確前速的費洛蒙。這種名為「叔丁基苯丙醛」(Bourgeonal,或二甲基乙基苯醛)的費洛蒙具有誘人香氣,聞起來像鈴蘭!不只是戀愛中的人,連精子也無法抗拒它的吸引力。→難怪中意的女人,總聞起來這麼香…。
P.170 一般而言,戀愛的狀態比性欲持久。性欲來了又走,戀愛平均而言至少持續數星期或數個月。→這可能是造成我單身的問題之一,戀愛的感覺我只會產生一週的非理性幻想世界。一週後我就冷掉了。然後對方就感受出來了,掰掰。
P.205 只有極少數的女人嫁給白馬王子,只有極少數的男人娶到白雪公主。說得更謹慎一點,我們幾乎都沒遇到過自己的夢中情人,一次也沒有。只有少之又少的夫妻在長年相處後,還覺得對方好棒,或是還受得了對方。大部分人會說,反正還合得來,但這絕不是愛情,而是對愛情留下的記憶;換句話說,那是伴侶關係!→難得覺得作者寫出一段入木三分的話…
P.230 女性應該是理性較弱、心靈較純淨、性需求較低的。抬起眼瞧瞧現實生活中的女性,這三項預設根本不成立,甚至是睜眼說瞎話。→有沒有被電到的感覺,女性的感性只個武器,但並不是原貌呀!
P.233 愛一個人不代表隨時隨地都想跟他膩在一起,每個想法都相跟他分享,每個感受都想讓他知道。沒錯,愛的確會讓人想彼此親近,但正因為親近,所以更需要隨當的距離,這種距離反而會讓戀人更加親密。克服距離絕非什麼必要之惡,而是愛情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P.236 若想了解伴侶,關鍵不在於「技術」,而是在於「意願」!
P.245 對愛情最具殺傷力的當屬「追求完美所帶來的恐慌」。→別妄想愛情是完美,而且是非常不美。吃完飯要…,喝完水要…。電影《史瑞克》演出共浴放屁讓人不舒服了,其它沒演的就知道多讓人恐慌了。
P.262 浪漫愛情不存在於日常生活中,它是文學的產物。直到今天愛情小說仍有它不可動搖的地位。浪漫愛情藉由文學作品逐漸在女性讀者的腦子裡扎根,並形成牢不可破的想像世界。原本是美好的想法,隨著時代推進,變成了對更自由的性道德和婚姻道德的要求。原本「愛情」之名,盡義務之實,逐漸變成強調個人意願和選擇。
P.282 我們可以從越來越多的生活選項中做出選擇,而且非選擇不可。→作者在說爺爺那時代基本上沒得選,到現代什麼都得做選擇。連可樂你都得選是要可口還是百事。愛情更是複雜了,現在可以選到外國去了…。這已超出人類大腦負荷,當選項超過三樣後,會變無所適從。
P.295 真正浪漫的不是令人神經緊繃的伴侶關係,而是無法實現的渴望,愛慕、暗戀比相愛更加浪漫。→最美的愛,永遠是那得不到的人。
P.329 不管伴侶最後會不會分手,其實男女雙方都對家庭抱持很高的憧憬。→唉,千辛萬苦的拿到結婚鑰匙,結果一把門打開,面對的是一片未開墾的荒原,心碎。
P.358 我們都太高估了自己的改變意願和長期改變能力。許多大腦專推測:成年之後,人格還能改變的幅度頂多百分之二十。→之前在讀《令人著迷的生與死》有提到人格的改變問題,這裡倒提醒了我,成年後改變的幅度會變小,不再是小時候那樣說變就變。
P.360 愛情並沒有這麼難。就像我們常聽到的建言,愛情其實很簡單:多關心對方,常跟對方說愛他,吵架時不要超過底線,經常調整自己的心態,避免做籠統的攻擊,不要指責對方:「你老是…」、「你每次都…」,常為兩人世界製造小小的驚喜或冒險-喔,對了,有事沒事常送束花討老婆開心…。至於,那些愛情中不能說的事,還是保持沉默吧!

心得感想:
適者生存、基因觀點、文化、人類壽命增加、文明程度(基本>物質>精神)、荷爾蒙…。第一部作者把所有因子一個一個抽出來檢視,發現每個因子(論點)都無法通過全面性的測試。像基因如果最優秀的會存活下來,那現在的人應該都是最優秀。這種抽出單一因子作二元性的測試,結果沒有一樣能成為合理的論點。但我就覺得怪怪的,怎麼說,現在人為何還有一堆基因差勁的人存在而且還不少?我覺得作者的二元論有問題,弱勢不代表絕對無能為力,只是過的比較辛苦。以自身為例,父母基因屬於劣等的(從學校成績看的出來),但我並沒有馬上消失,如果我想要我還是可以生一打小孩來弱化這世界基因庫,我競爭力不好,但世界還沒困難到可以消滅我。而我手上還有運氣這東西,結果我賭對了,變的比一般人收入更好。這怎麼說呢?就用作者那句話吧,事情沒這麼簡單。
看到第六章終於知道本書為什麼那麼厚了,真加了太多不相關的東西。連「愛」與「愛情」都要從頭說起,和之間的不同。
約定成俗很多是有其方便性,不該不分清紅皂白的打破。像女生為什麼穿裙子,男人為什麼要穿褲子。這是為了各生理上的便利。女人陰部怕潮濕,男人睪丸怕晃動。要先瞭解為什麼再想是不是要打破。像各種傳統節慶,很多都沒什麼營養,划龍舟找屈原,扯!我是說作者的一些想法是在把一整套的社會觀柝開來一個一個檢視,但我覺得很多東西拆各別檢視就變得很奇怪。性別認同、性行為和生殖拆開來看就出現這奇怪的問題。我不懂為什麼要把老二拆出來?這樣問題會變得比較容易嗎!?如果把老二的問題拆出來是解決問題,但引出來的更多問題,這盲點作者怎麼不提出來,而默默的帶過去。
為什麼討論愛情非得要找一堆非人類的動物在比較,找個黑猩猩我都快受不了了,連田鼠都找來論證一番,這是為那招。要不人跟電腦作一番比較吧,電腦屬無性生殖、繁衍性強且不需要愛情,所以人類的行為是有問題的。(翻桌)
愛情的選擇是什麼?就是綜合分數,而非單一表現作衡量標準。如同考試,國、英、數、理、其它,要上好的大學總成績要達到高標。不是單科強就會中選。當然有些學校會對特別科目優異的成績感到興趣,所以加了些權重。有些女人對某個男人感到特別興趣一樣。本書就在說這種東西,從國文一路批到公民與道德科,說這些單一科目都不是重點,因為事情沒這麼簡單。結果結論只有一句話,加權後的總分是否達標,達標就愛情就及格畢業可以去做別的人生大事了。這心得讓我有點驚訝,原來愛情與升學是同樣的原理,早知道我就認真英文學,沒營養的科目隨便讀。這樣策略下就能簡單上間好大學,輕鬆變成人生勝利組。
愛情不該是無盡的付出,因為對方不是你的小孩。你們是對等的。
愛情不該是無盡的要求,因為對方不是你的父母,你們是對等的。
你需要得到些回饋,但不能太貪心。付出與回報能維持在均衡才是較好的期望,剩下的就交給複利效果吧。
總結:愛情可能是最不需要理論的東西,重點就在於行動、行動、行動,但別強抱。

註一:海馬的角色
(參考P.140)交配方式是,母海馬將產卵器插進公海馬腹部的育兒袋內,將卵產在裡面。這時,育兒袋內的組織會迅速的與受精卵產生聯結,並提供受精卵氧氣。經過十到十二天的孵育。

2016年2月17日 星期三

量子物理史話



前言:
這本書完全不在我的期望書單中,所以讀的很隨興。因為我壓根子的不相信上帝,誰理你玩什麼骰子。但由來是什麼?本書也把這玩弄上帝的始作俑者抖了出來-波耳的骰子(1926年)。量子學從這時間點後整個臭掉了…。

隨記:
隨記是個存在,也是個不存在!

心得感想:
量子學的由來是從光而來,光的特性讓人想不透,具有粒子和波動的特性。就像同時具有水火特性一樣。本書就是介紹量子的演化故事。讀起來很入迷,就是會讓人很想知道後續的發展,類似小說式的寫法。
故事中也提到愛因斯坦如同老頑固的堅持因果律,也讓人瞭解為何他如此的堅持,因為新觀念實在太詭異了,隨機性我勉強還能接受(畢竟我靠隨機理論在賺錢),但後來更進化到沒邏輯的境界。存在與不存在並行的觀點。怎麼說呢?你看見月亮是因為你觀測它所以它存在,你睡覺時,你沒在觀測它,所以它不存在。暗,這什麼邏輯。量子學到後面走到一個很奇怪的地方。我能說什麼,作者也丟一句話給我,說這話的人也許比你聰明許多,說不定,還是一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尤金維格納(Eugene Wigner)。但我還是不接受!!我覺得因果律才是物理的根本原則!!除非我房間能憑空變出2兆元新台幣,我就信。
很多神話故事,經過作者的解說後,發現根本不可能。像阿基米德的浴缸,這事在當年讀的時候就覺得很怪,為什麼金跟銀的體積差異能測的出來(作者說了我才知道問題點)。總之,我們耳熟能響的故事,大多都是添油加醋而來的,原本可能就不存在,像伽利略的斜塔。本身就是一整個唬爛。
這本書前面寫的非常生動有趣,但到後面量子成為主角後就變的非常苦澀了,因為一切都不確定,說白了我覺得近代量子學根本是瞎子摸象,但啟發性非常足。太多說不上來,平行世界觀、多重宇宙、隨機性、崩陷…,我是有點後悔當初沒做筆記,裡面太多超常理、自成一格的邏輯架構,在對靈感具有很大的引導作用。我該多找幾本量子學的書來看,這些天才的腦袋想出來的邏輯架構觀,真是一種心智的極致饗宴。


2016年2月15日 星期一

錢買不到的東西



前言:
好久沒讀書了,現在開盤所以不研想股票操作的東西,不然看著股市的跳動,想的東西全都是有問題產出。就來看本書吧。這本書在談正義耶~,雖然本人我不相信這東西,但還是覺得盡可能看看不同意見人的想法吧。(言下之意,我抱著來翻桌的心態看本書。)

隨記:
P.20 五十萬美元。外國人只要在美國高失業率的地區投資五十萬美元,並創造至少十個工作機會,就可依法獲得賦予他們永久居留身分的綠卡。
P.22 在我們身處的這個時代,幾乎每樣東西都可以拿來買賣。→簡單說拿你的時間(含生命)來換錢。
P.23 過去三十年來所發生最致命的變化,並不是貪婪的增加,而是市場及市場價值已擴張到非它們所屬的生活領域中。
P.25 如果富裕的唯一優勢是有能力購買遊艇、跑車、奢華假期,那麼所得和財富的不平等就沒那麼要緊。但是當金錢可以買到的東西愈來愈多-政治影響力、良好的醫療服務、位於安全而不是犯罪率居高不住宅區的家、進入精英名校而非爛校的管道-那麼所得和財富的分配就愈顯重要了。當每樣好東西都待價而沽,有沒有錢,就有了天壤之別。
P.27 生命中某些美好的事物,一旦被轉化為商品,就會淪於腐化或墮落。→良心變成一種商品。財團與慈善團體存在這種現象,財團給慈善團體一堆錢,出事後慈善團體幫忙洗白。良心是可以拿來交易,現在經常上演。

第一章 插隊
◎付費進入快速道(高速公路、黃牛票、機場快速通關)
◎特約醫師,富人專屬
→這裡都是合法的插隊,也就是用錢重新洗出優先順序,但問題沒解決。像道路問題還是擁塞、醫療服務不足等。而原本有錢人該支付更多的錢來處理,現在只需付多一點點的優先權費用就解決了。

第二章 獎勵
◎用現金獎賞好成績
◎賄賂人追求健康→在說藥商與醫生間的獎勵制度。
◎不當的金錢誘因
是罰款,還是費用?→超速紅單是很有趣的事,是罰款還是費用?
◎可交易的污染許可→碳排放交易,我一直就覺得這碳稅是世紀笑話。接下來呼吸稅…
→突然覺得獎勵不是因,而是果。因為錢很價值,所以獎勵才會有效。
P.117 經濟學是獨立於道德及政治哲學之外的價值中立科學的這種觀念,一直以來都令人質疑的。可是,今日經濟學傲慢、誇張的野心,讓人更難為這種主張辯護。→這句話中用了很多形容詞,也突顯出作者也不是中立在看事,心早就有定見,鄙視經濟學。當忽視經濟學就如同忽視現實問題一樣。大哥(作者)我也是要吃飯才能活呀…。

第三章 市場如何排擠掉道德
◎錢能買得到,以及買不到的東西
◎榮耀能不能買得到→榮譽學位!
P.122 不知為什麼,收買友誼的錢會毀滅友誼,或將它變成另一種東西。→如果你不需要友誼呢?啊~不小心又打破了一個世俗價值觀了。現實中即使是親人,看到大紅包也是會笑的很燦爛。錢買不到人心,但能讓對方感到開心。你的目的難道不是讓對方開心?還是另有私心?

第四章 生與死的市場
◎企業為員工投保→受益人是企業。你死了公司能收到錢。而保金由來?嘿嘿
◎「恐怖攻擊行動」的期貨市場→說到期貨似乎我比作者熟,所以立馬發現作者的偏誤。菜刀可以拿來煮飯,但也有人不照使用手冊拿來殺人。所以我們該禁止菜刀?
P.180 壽險不僅為謀殺製造了誘因,也錯誤地替人命定出了市場價格。
→我還蠻喜歡生與死這小節議題,因為我壓根子不喜歡保險這東西。投報率為負,除非我玩心機,不玩這場賭局絕對是投保人吃很大的虧。而政府不止放任,還加碼送免稅額度。這世界真夠淫亂的。

第五章 命名權
◎廣告無所不在→這的確是個大問題,生活品質劣化。
→前面幾節著實沒意義,球員簽名要錢、球場的VIP室,等芝麻綠豆的事。為什麼作者沒想到一件事,你有拒絕觀看球賽的選項。還有更好的事等著你去玩(話說我還蠻討厭棒球)。廣告問題真的越來越誇張了。報紙首頁全版告、付費電影看廣告、公車窗景全被廣告遮住,最吊詭的是有人穿著廣告在街上走,還自認為風騷。我實在不懂ROOTS這五個大字印在胸前和屁股是種美感。唉~其實我只是想買件有小小楓葉圖案的衣服。

P.249 在這個貧富益發不均的時代,把所有東西都市場化,意味著富裕之人與收入不豐之人漸漸過著隔離開來的生活。→你要面對現實,還是脫離現實?你要讓事情簡單,還是讓事情複雜?如果這世界變成有錢人說話,你該努力賺錢,還是只說說天佑台灣?對於這世界的不公平,我最近才吃了一鼻子的灰。在面對財團我真心覺得無力,無力是什麼?原來我不是超人,但想做超人的事。世界和平不是這麼簡單的,需要厚實的能力與財力。我知道閃避本身就是錯誤,但目前並未到達臨界點,人民不痛不癢。有效的方法,等待,等待真的出大事,民心成勢,再給這些壞人補刀,才會事半功倍。當我覺得有點消極,當我有錢有閒,我在去搞蝙蝠俠那套,來滿足我的正義之心吧。我現在知道我做任何事都只是不自量力,自取其辱。(註一)

心得感想:
經濟學論點存有很大的盲點,跟社會主義相同的問題,現實演變。一開始經濟學是呈現最高效率,但一再的效率化,最後就扭曲一切的價值。真正大問題不是一開始會變出什麼,而是極限之後是什麼?付費插隊一開始也是非常棒的論點,使用者付費。但當所有事都能付費插隊?會變成一場災難。所以當靈感、想法來時,接下來要想極限之後是什麼?那麼設定上限就變的很重要。
本書論點跟金錢主義同樣存在一個問題,沒有完美,但都覺得自己論點是完美。如同正義這詞,對不同角度可是見解大不同。
羞辱錢之前還是先看現實世界吧。為什麼要把問題複雜化呢?人生已夠多煩惱了,很多行為並不會對結果產生影響。你認為合乎道德的事,在對方眼中並不是道德的事。你認為正義的事,對其他人而言也不是必要的正義,而是多管閒事。小事就該放手,因現實世界真的太多小事,而這些小事就是種詐術,讓你偏離自己的目標。你的時間就是衡量的標準。台南地震天天被新聞台轟炸,而且天天觀注。這對你絕對是不必要的行為,但你已被勾引浪費了可貴的年假。死了一百多人!嗯,不是我的事,每年納稅給政府是為何?就是處理公共事務和災難。不然養來觀賞用的嗎?年年喊天佑,年年有天災。
瑞士核廢料存放村莊的反應(P.146),在無獎勵下支持51%,在有獎勵下反而下滑到25%。給補償金反讓支持度下降。這點很有趣,當全體人民物質生活到達一定階段後就會脫離金錢價值,還是這錢太少了不足成為誘因?作者說是公民義務感使然,我覺得不然。瑞士人也是人又不是神。或許問題本身就有問題,核廢料又不會爆炸,該問問石化工廠蓋你家旁比較切中要害。這才叫不受歡迎度破表的建物。作者超愛玩這招,從結果回頭找特殊案例。
讀完此書,有錢人絕對該支持使用者付費,這樣就能用最小的花費得到最大的享受。最近幾個台北市議題都非常有趣,Youbike前三十分鐘改成收費、內湖打算收入區交通費、三橫三蹤自行車道?騎自行車的效率超低,為什麼沒人想到這問題?龜速很潮是吧。

[理想]看到這麼多問題,我應該站出來承擔並解決!(逆勢)
[現實]原來世界是這樣,只要錢就能解決,所以我該努力賺更多的錢。(順勢)

救難守則:你是去救人,不是義無反顧的跳下去,然後變成被救的那個人。

註一:不自量力、自取其辱
這原本覺得不該記錄,但不記錄我將來肯定不知自己在說那些事。還是記載一下好了,蠢事年年有,去年我做的好像多了點。
1.阻止公園抽煙:1 v.s. 小朋友們:勝利。
   有段時間我喜歡去公園椅子上沉思,但很巧的那時有一群同好也喜歡在公園玩。目測中二生吧。抽煙玩手機,到後來亂丟菸蒂。多次後,有天我不知那根筋不對,跳起來走過去。把煙菸蒂撿起來,說先生不要在公園抽煙。事後就沒再看到這批中二生的出現了。
2.遙控賽車的黑煙:1 v.s. 六個成年人:挫敗。
   我有慢跑習慣,但慢跑的路線會經過一個遙控賽車場。但那排出來的廢煙極度惡臭。終於有天忍到受不了,衝過去抓下那該死的遙控車向他們理論。對方丟出來的話我不知怎麼接,先問我沒有孩子!?嗯,我從沒想過這問題,我當場不知所措。接著丟出汽車排的廢氣怎麼不去抗議。最後被完虐的是,這裡是國家合法遙控賽車場。以上這些全是詭辯。但我很少開口說話,對這種即時辯答根本是被壓著打,何況對方六個人,一個佯裝中立者在幫腔。我事後還跑到警察局問有關人身自由的問題,警察意思是說阻止不當行為(取下對方遙控車)不構彷害人身自由的問題。關於小孩,因他帶小孩去玩遙控賽車,看我強行抓取賽車行為是不對的。拿小孩當擋箭牌…。但有這種父親這孩子大概也沒什麼未來,短視。這得聞過那廢氣的味道才會知道,長時間接觸絕對傷身。汽車排氣有何差異,現在的汽車基本上排的是二氧化碳和水,而遙控汽車排出來的是黑煙。最後的合法場地問題。合法場地不代表可以用非法玩具。以上種種,都是事後諸葛。我後來更換路線,然後就不管這件事,我沒優勢,其他路過的人也不在乎。這是我自以為是的正義?
3.大飯店的路霸三角錐:1 v.s. 財團:挫敗。
   去年有段時間我會經過一家新開幕的大飯店,他們有個開放式中庭,明顯的就是台北市規定的公共區域。但對方很狡詐的故三角錐加橫桿。要私有化,還派保全守著。基於正義充沛的我,又跳進去找碴。但試了幾次,對方只派出客服領班來處理。這我太吃虧了,對方領錢來跟我燒時間。最後我放棄了且後來發現了更好的路線,所以就不了了之了。話說,1999應該能檢舉路霸。或許從開始我都用錯方法…。算了,面對財團一個人真的是螳螂擋車。對手有的是錢,找人跟你聊天都算賺。那是土地面積不是樓板面積。正義,你也要有本事呀。
4.綁狗鍊:1 v.s. 路人:小勝。
   在一個夜黑風高的晚上,在路上邊滑手機邊想事。但突然跑出一條小哈士騎。嚇了我一跳,我立馬瞪了狗主人一眼並說,不綁狗鍊嗎?對方一直說同句話三次:「我為什麼要綁狗鍊!」。好在之前有讀些動保法,立馬回嗆,法律規定。那狗主人才,喔…。事後對方應該也不把這話當一回事,之後也沒再碰到那個人和狗,所以無法證明什麼。這也叫正義?

總結來說,除非你站到山頂不然你不會知道山後是什麼,還有到山上的捷徑有那些。我嘗試過了正義行為,才知道現實與理想原來存在非常大的鴻溝。務實一點吧!一個人的正義行為量能很渺小且微不足道,更無法撼動世界。反過來說就是利...咳!


2016年2月1日 星期一

下一個全球超級典範─北歐



前言:
近幾年北歐成了天堂國度的典範,真令人好奇北歐人過的是什麼樣的生活。

隨記:
P.23 多數丹麥人,尤其是在公家機關工作的人,的確臉不紅氣不喘,工作上付出最少,工時也最低,足夠勉強支撐還過得去的舒適生活即可。→讀第一回不懂,想了一下才知道,我們大多數人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還支撐不起一個過得去的舒適生活,重點舒適!
P.24 大多數人在下午四、五點左右就下班了,很少人在過了星期五下午一點後會有完成工作的壓力。年假通常多達六週。→呃,我得在未來排出一段時間是不操盤的,目前中意七、八月,跟著歐美人去度假。
P.36 丹麥人似乎總有一種非比尋常的能力,可以不分年齡、階級或觀點,和任何人和睦相處。→真是種高超的能力,我要跟狗主人和睦相處,我還是辦不到,不是怕狗,而是覺得狗很髒,我的潔癖症發作了!
P.45 所有北歐國家都有極高的信任感。→對陌生人信任程度,在台灣我連吃路邊攤都是無法法信任,而事實也是不能信任。親民的價格,換來的是餿一樣的水準。我每天吃的都是最新鮮的食材,所以對餿味很敏感。最近吃了一家知名的涼麵店的新竹貢丸湯,那湯味就是有股酸餿味,這就是台灣一般小吃水準代表。
P.51 丹麥人一向具有高度信任感和社會凝聚力。→這兩個一直在交叉影響形成一個正向回饋的習慣。
P.58 信任感來自社會福利制度。→同樣的機會和安全網,你用不著跟鄰居比較,不必嫉妒對方,也不用騙他們。
[2015年2月2日 註記]
以上完美的形象只是表象,深入後根本不是這麼一回事。

P.61 丹麥正朝雙軌國家邁進,愈來愈多可以負擔得起的丹人現在都投奔私人健保行列。→我錯怪台灣健保了,有錢人不在乎這750元/月,還額外加碼到私人健保,健保費其實該叫齊頭式國民稅,我就不會誤解了。花750元就享有國民權力,這樣想還蠻物超所值。
P.62 教育機會不平衡重挫著丹麥未來的平等。→有錢人能用金錢營造孩子的學習優勢,人性的根本問題-為了「自己」的下一代盡全力。金錢又漸漸摧毀北歐平等的架構。
P.65 丹麥人的稅率居全球之冠。
P.67 不過前提是要生病和失業的人持續受到照顧,醫院和學校有足夠資金,最重要的安全網還安然無恙。→丹麥人忍受高稅率的背後動機。而這一切需要的根基叫信任。台灣還真辦不到,貪污在政治圈像變成必要之惡的共識,還能用惡法亦法說服人民,付出的代價叫不信任。現在又高喊人民的不信任毀了台灣。真是扯翻天,作賊的喊抓賊。
P.71 丹麥的家庭有著最高的負債所得比:丹麥人平均積欠的債務是年薪的百分之310。
P.72 丹麥人熱衷借錢,卻不願存錢。→北歐神話自爆?
P.73 丹麥人跟希臘人是半斤八兩,只差在丹麥人的形象維持得完美無瑕。→丹麥負債是年薪的3倍,逃稅盛行。什麼高尚!?原來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人性到那都一樣!
P.131 破產猶如沒有罪犯的罪行→在說把冰島金融玩到爆的那些人沒事,有事的是人民。這點值得深思,現今不是管好自己的荷包就沒事的年代,外面有一堆人正拿你的存款在梭哈,而且帶頭就是政府。反正輸了他們沒事,經濟犯罪更是輕到不行,但你會有事。冰島的金融事件,國民平均負債約12萬英鎊(不精確),約570萬台幣。無知的代價真的不便宜,應該說會嚇死小老百姓。對了,這些銀行家是最守法的人,所以法律上是無罪,你還相信法律?
P.255 每個人吃的冰淇淋都比其他歐洲國家多(每年14公升/人)→別亂學芬蘭狂吃冰淇淋,第一芬蘭在北極圈-冷爆了,其二芬蘭超愛三溫暖,三溫暖室數量超過汽車數量。
P.273 (芬蘭)七歲才開始在教室認真上課。十六歲前幾乎不考試,也很少在有家庭作業,校方表現更沒公開排名,孩子平均一天在校四小時。→非常有趣的數據,這就是世界第一的教育制度,可想而知,我們國中小學教了一堆沒用的垃圾知識,造成學習時數暴增。
P.274 芬蘭表現最驚人的就是他們所有學校的成功都平均:芬蘭各校間的表現差異最低,最好和最差的學校間,僅差了百分之四。→如果建中和泰北的學生素質只差百分之四!這的確很令人震撼。
P.274 芬蘭這個國家向來把老師當國家英雄。→這就是台灣教育越來越失敗之處,試問現在畢業生想當老師嗎?找虐吧!沒地位也沒高薪,目前就是一種惡性循環,二流人才在教書,之後三流、四流再補上。[2016年2月16日 補充]好的老師能給學生什麼呢?最近看了《暗殺教室》非常有感覺。
P.276 芬蘭所有學校都是國家贊助,那來自芬蘭的訊息,那就是平等始於黑板。→平等不是嘴上說,而是真的在做。
P.284 我們需要第二個諾基亞,除了木林和航運,我們一無所有。我們有很多小發明家,研究和開發投資也做得很好,可是我們是工程師的國家,缺乏銷售技能,芬蘭人很謙虛。→單一文化(高情境的同質性)的弱點在此顯露無疑,沉默過頭了。
P.300  瑞典公司的結構通常屬於扁平式,沒有突出的階級之分。人人都可以表達己見,管理階級和員工眼中人人平等,民主和平等至上。可是這種結構會產生問題重重的副作用,尤其是做決策時。
P.350 在瑞典,不願『配合』的人生活很難熬。→作者稱瑞典政治叫良性的極權主義,就一黨獨大,但人民很聽話。這原由作者花了一章在說明歷史。就該政黨一直賭運很好,做了都是對的事(重大事件:二戰靠德國這一邊、社會福利、公共建設…等)。如果你是人民你會怎麼選?在沒出大錯前當然一直押注同一個政黨呀!代價就是高度服從,政府可強制你節紮因你基因不良、政府說明天車輛改行左邊就走左邊。所以極權有兩種,良性和惡性。瑞典目前是在良性發展,幸運的是史達林是別國當總統,但願能一直幸運下去。話說回來,史達林在瑞典會發生機率也不高,這種高度文明需要很厚實的基底,瑞典的基底非常紮實,平權在瑞典像是呼吸一樣的自然,史達林還沒當上總統前,就先被排擠掉了吧…(我猜)。

心得感想:
高稅帶來的是意想不到的未來災難,逃稅增加,人民負債增加,工作效率低落。社會主義的盲點正在丹麥發酵,沒有誘因讓人民勤奮向上。連書都是件奢侈品,教師以最懶方式教書,急診要預約,社會主義並沒有幻想的完美。
盲目的追從北歐文化是件值得商榷的事,作者因搬到丹麥住,從生活中看到的跟電視上看到的是兩個世界,而電影上演的恐怖片倒是真實上演《終棘警探》,類似第十一章說的一致性的百鎖,別名楊特法則,大意是別表現與眾不同,平凡就是守則,要多平凡呢?連商店名稱都不要有。賣鞋就叫鞋店,賣水果就叫水果商,叫大潤發、叫7-11都會遭白眼。
冰島的金融災難值得省思,他們是民主國家,但決策者是小圈子內的人,而這場災難的起因是漁獲管制,一夜之間所擁有漁船的人致富,而如果掌管捕漁事業的大老闆,那更是最大受益者,而很巧的這些大老闆剛好是那小團體的人,為何人民沒反抗?政權、金融都在這些人手上,所有的媒體都有他們的影響力,形成了一言堂,民主並沒有辦法展現力量。作者用極北歐在述說這現象,比北歐更北的制度。
介紹挪威,最終發現強的不是民族、不是教育、不是科技,只是產石油。這就點出盲點,學習北歐是指挖石油嗎?畫虎不成反類犬,台灣只挖得到餿水油。更何況近日油價,挪威應該跟阿拉伯國家一樣,急成熱鍋上的螞蟻了吧!
芬蘭不愛說廢話,族群多元性很低(2.3%移入者)。天呀!我以為我夠孤癖,看完芬蘭第二章言簡意賅,沉默是金。才發現我廢話真多。說真的第一次有這感覺,原來不是我的問題,我生錯國家,我的習慣跟芬蘭很近,至少我曾疑惑著為什麼要跟對方說請、謝謝、您好,這些贅詞!?我一直無法融入這世界,就是搞不懂也不想搞懂的禮儀。世界上存在一個國家也不搞禮儀,讓人猜半天還不知對方真正意函的場面禮儀文化。
看本書讓我體會到,要瞭解一個國家,不能只看首都。如同到台灣不能只看台北,還有台中、高雄等都市要看才能瞭解表面之下的複雜內涵。我是不支持到鄉下看的論點,主要是人口數太少,不具代表性。如同跑到阿美族看到的事物,並不能代表台灣。台灣沒人穿阿美族的服裝在路上趴趴走。但南北思維差異倒是各有千秋。北部開場是國語,南部開場肯定是台語。所以我不喜歡去南部,自戀的南半部。這只是南北長4百公里就存在的差異,只用一句話就表述一個國家是很膚淺。台灣是亞洲最幸福的國家!一句話,你信嗎?
本書精華只有在丹麥,因為作者是住在丹麥,其他北歐國只是個遊客,寫的就沒在論說丹麥那樣入木三分。表面上丹麥真是幸福國度,但深入後才知根本不是這麼一回事。簡單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瑞典在嘗試種族融合政策,初期(目前)效果不理想,看一下Google Map,果然是邊陲區,瑞典-馬爾默-羅森加。民族融合是種超前衛思維,目前人類還不到那個層次。即使在社會資源豐富的北歐,這試辦區還是資源匱乏,缺乏基礎建設,因為羊毛出在羊身上,這區的人民貢獻度就不高,低素質、低工資,在這裡引來的只是勞動型外國人。變成一種負向回饋的發展模式。總結來說,別對民族融合抱太大信念,語言文化的不同這根本問題不處理跳過,就是個幻想而不是理想。德國這方面表現的比較符合現實,曾做出血腥的種族淨化。這是不能說的現實最佳選項。如果分析一下經濟強國,大多都是種族單一性偏高,日本、德國,這不是巧合。美國是民族多樣性,因為靠的是國家資源在撐著。日本、德國才具有代表性,在天然資源不是很突出下,更顯出問題所在。用最小資源做最大效益。多元文化必將耗損學童的時間在學很多沒用的東西,多國語言、多次元文化學習,馬來西亞、印尼是蠻不錯的代表,學生什麼都要學,學到什麼都不通。國家競爭力馬上反應這問題。

讀完覺得好噁心,字好多且很難抓到關鍵句。這麼多字,但作者說他拜訪的地方很少,而且又是英國佬的角色在交流,完整性、真實性如何?說不準。大抵來說各地民情真的大不相同,如果用我的標準去北歐各國看,會覺得莫名其妙,對方也會認為我是神經病。看了本書至少會體會這點,民情不同,不是單一邏輯可運行全世界。而北歐並沒想像中的完美,完善的社會福利必有高稅率作為代價。和樂的社會也是充滿個人自由限制。瑞典之所以強,是未經歐洲其他國慘遭二戰的波及,讓文明進展遠勝其他歐洲國家。但未來也將面對人口老化的問題,社會福利的死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