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9日 星期二

2050科幻大成真



前言:
看完回頭寫前言,前言變成總結論-不感興趣的書,非常隨興的翻完。時間剛好四小時又三十分鐘,收盤睡覺。

隨記:
P.15 要了解讓可能變成不可能的關鍵點,你必須領會與了解物理定律。→我一直想找取代「因果論」的詞彙(這詞太容易被聯想到輪迴這可笑的東西),原來叫物理定律,點到精髓。
P.47 右腦不會說話(語言中心位於左腦)。→這論點很有趣,為什麼常常口是心非。發言權在左腦,脫口而出就是左腦先拿下控制權(微秒之間的差異,結果就不一樣)。除非靜思才能得到真正的心智統一性的真正答案。右腦不會說話,會塗鴨。心煩時拿張紙隨意畫畫說不定會有另一種想法。
P.124 聰明藥丸,這個研究的最終目標是製造「聰明藥丸」,能大幅提升集中力、注意力,也有可能增加智能。製藥公司已經試驗數種藥物,例如MEM1003和MEM1414,似乎真的能增進心智功能。→我相信未來一定會做出來,因為我現在就已能暫時達到增進10%智力的食物組合。身邊就取得到。咖啡因不用說增加專注力,再配合某些維生素。因為效果很顯著,所以我相信只要找到關鍵荷爾蒙就能讓智力暫時爆發或常駐。但依我的實驗副作用是有的,而且也不輕。原本基因在製造人的時候,就已有預設可能上限,這方法只是用超載的方式提升,很快就會讓大腦轉速過快,而加速疲倦。所以一直強制啟動腦力且不中止,後果是很慘的。至少我連續超頻大腦一星期後,我變的無法思考且失眠。藥力在體內來不及化解,一直在催大腦運轉,而腎臟更是出現痛麻感。機體(基因)問題要先解決(擴充)。10%是什麼概念?就像在理解同一本書,未吃前你看到的是平面架構,吃完後你看到的是三次元空間,你看得到背後。那感覺太微妙了…。強化後的專注力、記憶力、理解力,這是幾何上升效果。
P.267 複製人在基因上和原本的人一樣,但是並沒有原版的記憶。→複製人一定做得出來,問題只是要不要做而已。但做出來有什麼用處嗎?這讓人質疑,新造出來的只是機體跟你一模一樣,但你的心智不會從你身體轉移過去。你還是會死。或許對研發很有幫助,弄出1萬個愛因斯坦,物理學可能只需花100年就能解開宇宙所有東西。
P.293 他們(外星人)為什麼不來見我們?最合乎邏輯的原因可能是:想像你在鄉間小路散步,路上遇到一個蟻丘。你會彎下腰對螞蟻說:「我會給你們一些小玩意,我會給你核能,我會為你們打造一個螞蟻的天堂,帶我去見你們的頭兒。」  不可能吧。→數學上統計天上的星星數量,所推算出來沒有外星人的機率微乎其乎,而且不是一、二個,而是超過萬個以上的文明星球的數量。光銀河系就有10億個跟地球類似的環境(P.289),宇宙約有1千億個星系。這種數量(10億乘1000億)類地球環境,只出現一種智慧生物-人類,機率微乎其微。
P.305 在好萊塢電影中有一個糟透的缺陷:這些外星人科技只比人類先進大約百年而已,因此我們可以設計出祕密武器,或是找到他們的防禦方式的弱點,然後加以反擊。→能超時空跳躍就已能操控引力,能操控引力還會需要武器?


心得感想:
關於天才實在是個很費解的名詞,愛因斯坦如果是天才代表,但似乎不是指智商。而是某方面的極端表現。像天文方面,但天文方面又不代表智商,智商只是其中之一的組成要件而已,而且還不是最重要因子。智商常常聯想到的是數學運算速度,但愛因斯坦數學能力與天才之名不並符合,關於數學上常常要找人幫忙才能解答困難點。所以天才與智商數值是兩回事。或許該去掉IQ這有缺陷的標準,而重新創造天才指數才合理。現在科技應該可以用腦波直接測出吧,笨蛋的腦波應該是不太會跳動的波紋,天才的腦波應該是瘋狂跳動的波紋。





2015年12月27日 星期日

電磁波的真相



前言:
最近讀書越來越懶了,不想細讀。因為發現當今的新書厚的沒道理,精華只有幾行而已,大多是也是吸收前面作家的內容重整而來。像最近出刊的《窮人為什麼變得更窮?》、《財富大逃亡》、《國家偷走我的錢》。這些論點都源自於更早期的作品,一再細讀實在很乏味。這本書也是厚厚的,在這種賽局中,書商提高書本的厚度與價格,造成讀者的反制。放棄購買新書,因書本內容價值,遠低於時間與金錢的成本。本書成為我解釋這論點的範例,雖然不是針對本書,而是普遍現象。

隨記:
P.9 手機會產生電碰場(electromagnetic field ,簡稱EMF,俗稱電磁波),並發出電磁幅射(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簡稱EMR)。
P.32 天然電磁輻射是會造成傷害的,任何遭受過討厭曬傷的人(這是由紫外線電磁輻射造成的)都可證明。
P.33 電磁場的頻率越高,能量越多。
P.34 功率則反映執行工作的速率。
P.36 離子輻射的振動頻率非常高,而且會產生巨大的能量。事實上當離子輻射接觸原子時,如此大量的能量可以把圍繞原子核軌道的電子敲離,讓該原子變成帶正電的離子(被敲離的電子就可以連接到另一個穩定的原子,從而產生帶負電荷的離子。)→簡單說原本平衝的身體被這麼一撞就變的不平衡,不平衡後身體就會進入不穩定狀態。當然一、二個原子被撞散並不會影響健康,身體的修復力相較下非常大,但還是有個臨界值,這個數值目前是個謎。如同流感為何有人會感冒有人不會?就是身體承受力不同,健康的人花10%資源就消滅入侵,而不健康的人,因多這10%的耗損,立即收支不平衡就倒下生病。再推論問題不在電磁波的問題而是身體是否夠健康,健康來自飲食的品質,這什麼邏輯,這是統計的概念,目前無法證明電磁波有害,因為顯著水準的關係,而顯著水準以5%作一般定義的臨界值。所以用這5%就能作基準點。只要比這5%的人還健康就不會立即問題。如果健康是前10%呢?那更是多重保障。遠離臨界值越遠越好。除非你刻意接近電磁波(用兩個手機、強調要住在電塔下面、工作時一定要在大型機房裡…等),不然電磁波接受量應符合常態分佈,而你會在中間附近。
P.99 近期的數項研究還是發現,離手機基地台越近增加癌症人數越多;越接近基地台,罹患癌症的風險就越高。→當下次有電信老闆在尖叫,這是迷信。我會說對!這是迷信,所以我要求實證,就蓋在他家裡,以茲證明。當然要確定他天天住那。

心得感想:
本書最重要的內容在P.35 ,離子輻射,這是電磁波的副產品,也是最大的論點處,離子輻射能量很強可撞開原子的電子,導致不穩定。而身體不是擁有無限自我修復力,只要沒超過量,都不會造成傷害。這意思是說物理上確定電磁波是有害物質,會造成損害,但損害非常的小,小到統計無法證明有害。而我們有需要電的便利(手機、電燈、電視、電器產品)。只要在臨界值以下是安全的,最好是離越遠越好,別浪費太多身體資源在修複上。就生活上來說大家接收量差不多,除了特定工作(焊接工、電力人員、機房人員…),只要比平均曝露量低就行了。避開基地台、電波發射器、電塔、變電箱,你已贏過大半的人了。然後你有好理由,加碼生活費,讓自己吃的更好更健康,何樂而不為。
這就是現實,我不知什麼是正確的,但存在未知的地方就要避開。而且即使知道一般都不會觸發臨界值,但健康不該用臨界值思考。就像在懸崖邊開車,離懸崖越遠越好,而不是玩弄技術在壓邊線開車。一個碎石頭就把你彈偏了,立馬變的無任何迴轉空間可用,就掉下去了…。
後面說拉了一堆佐證,但我也無法證明佐證的正確。不如從原理去推論還比較快,到時要思辯,只要對原理的論點是否正確作確認即可。如同香煙有沒有害,什麼癌症統計都不重要,因為那是萬種果的其中一種表現。只要知道因-尼古丁有害就行了,所以香煙必然有害。病因只有一個,病狀可以有千千萬種。我並不想花時間知道千千萬萬種變化,只想知道關鍵起因。所以我不喜歡很厚的書就是在此,浪費太多時間在沒價值的文字排列間搜尋精華。而本書只有四個字是精華-離子輻射。

賽局意識



前言:
沒什麼想說的,就來品書吧。

隨記:
P.24 布萊克-休斯方程式(Black-Scholes formula),幫助交易員根據理論「價格錯誤」的選擇權。這促使一個新類型的「風險套利者」誕生。
P.25 要知道這個方程式有個小問題:幾乎所有經驗豐富、資本雄厚的金融投資者都根據布萊克-休斯方程式下注,通常以巨額、高槓桿的方式舉債操作,其債務大 到可以撼動市場。→大家用一樣的方法,同時買進同時賣出,平時這絕對是有利的,順風。但如果當大家都錯了,問題就大了,反手方完全沒有人可承接。這故事是在說2008年LTCM崩垮的主因,「流動性危機」(liquidity crisis)。這就是我最怕的風險,滑價問題。台股目前正面臨這問題。而這是我伺機而動的機會。只要一個大事件,空方沒有承接者,散戶早被榨乾,無力再加碼攤平。目前台股只剩一頭大肥羊,名叫政府。而這混蛋因為錢不是自己的,就在亂花。反正人民買單。話說這是個機會,但反過來對我也是個超級大問題,市場萎縮,造成交易都容易出現滑價問題,這個對操作種致命性的風險。我也因此很受傷。
P.26 數學提供的「證明」取決於公式的假設。因此任何以數學做出真實世界的決策都必須知道世界如何真正運作。→數學無法運算一個微笑可換來很多的回報。也可因瞪一眼而觸動殺機。情緒反應無法量化,數學是種完美,但完美無法在真實世界運行
P.30 賽局理論最大的威力就在洞察賽局本質,並闡明改進賽局的途徑。
P.32 創造誘因,讓對手許下承諾。→這裡指的對手只是在說賽局中的人,可能是上司、手下、敵人、朋友、親人…等。承諾很有趣,當你真心說出才會認真執行,這種人性掌控真的是賽局中高段的技巧。或許我該多看心理學的書,來補強這點,透析對手心靈,才能玩弄對手於股掌之間。上策,運用技巧讓對方心悅誠服,全心全力做符合你期望的事。
P.44 解讀賽局工具:
1.賽局樹

2.報酬矩陣

P.55 關鍵概念1:行動時機。
   .同步行動→雙方不知彼此決策
   .依序行動→有一方先出招,另一方接招並反制
   .承諾行動→某一方先提出協議要求對方承諾,並附上毀約懲罰。
→賽局掌控就是以時間點作劃分,讓對方改變決策引入對你有利的條件。像同步是雙方都均衡狀態(後面會說-均衡),如果引用承諾行動,就可能讓對手改成依序行動,只要改到依序,因主動是你所以有利於引導對手進入你規劃的結果。反過來看如果進入被動的依序行為,就要想辦法先讓對手改回同步行為(看不透你),然後再把主動權拿回來佈下另一個依序行為。
P.62 改變行動時機的方法
   1.改變行動的可觀察性→就是欺敵,放假訊息誤導或讓對手困惑。
   2.改變時機→取得關鍵點審查權。例:我會給你要的東西,但先達成我的要求。
   3.加強後者的承諾力量→先行者比較吃虧,因後者可見招拆招,但先行者因主動可在行動前,要求對手做出承諾,讓後者的行為選項縮減到對你有利。
P.65 引入管制改變參賽者的利益得失→這感覺是上位者才能用的方法,定遊戲規則。凡能制定就能弄出對己方有利的條件。例:無薪假,這種讓你領不到資遣費的新遊戲規則。慢慢耗到你「自願」離職。在賽局來看使用無薪假的公司是先行者,而新應徵者還去該公司,這就是笨蛋的行為。
P.79 關鍵概念2:策略演化→覺得多餘,就概念1的重新組合運用。
P.88 那些尚未擁有賽局意識的人就像傀儡一般,被賽局法則的繩子牽著跳舞。唯有擁有足夠的賽局意識,凌駕在賽局之上,並有足夠決心去改變賽局來取得策略優勢的人,才能獲得選擇策略、改變命運的真正自由。→這點對大眾太難了,因為最近在看留言才知道難處點,錯誤的認知累積出非常頑抗的邏輯架構(深值潛意識的直覺),大多數人不可能跳脫傀儡位置。要改變人生賽局沒偷懶的方法,多讀書取得廣泛的知識和實際嘗試書上說的論點。要先重新建構思考邏輯,才可能改變賽局,每個常識充滿錯誤,累積如此多的錯誤,怎麼可能做出正確的決策?道德、倫理、正義、法律、宗教…等個個都充滿錯誤,這種錯誤還建構出普世價值。舉最簡單的,父母永遠是對的,但世界失敗的人那麼多,成功的人那麼少,有幾個可以在人生勝利組家出生?所以大多數父母的思維都是錯誤,才會有今日的結果。如果你是乖寶寶而且是窮人家的小孩。你根本不用競賽,就已輸在起點。除非你先悟出,原來父母是失敗者,說的道理都是歪理。而這種違背倫理常識的思維,可是大逆不道(內心會感到惶恐而逃避尋找正確的認知)。如果沒廣泛閱讀,一來想不到看不透,二來不不敢違抗。結果就是繼承失敗。這只是眾多錯誤的其中之一,在眾多錯誤認知所交織出來的網,讓大多數人,永遠活在奴隸思維而不自知。而最可怕的不是無知,而是一知半解的知識。那是自以為知道,但根本被誤導的錯誤知識,像讀了一萬本色情書刊就以為領悟真愛。讀了聖經一萬次就以為透析真理,蠢。讀錯本書都不知道,還傻傻信了。
P.89 合併或共謀,增加集體利益。→分享的本質是謀取利益最大化必然的策略。要馬好必要給馬吃草。草就是分享,而草的成本與一匹強健的馬所帶來的效益,是不成比例,簡直就是物超所值。所以對你身邊的人好一點,可輕鬆取得利益最大化。這點我很為難就是了,因為我真的不喜歡與人交流。我知道原理,但我還是做不來!@#$%^&*
P.106 關鍵概念3:均衡賽局理論家會用均衡的概念,探討完全理性而又有正確看法的參賽者在賽局中傾向的行動。雖然非理性和不正確的看法實際上比比皆是,但均衡概念仍然可以作為思考真實賽局發展的起點。→除非己方處於壓倒性的勝利,不然用均衡方法說服對手,可能得到利益最大化的長期結果。只要對方有能力展開報復行動,就不能因對方勢小就強壓對手。均衡會是很好的方法,用來取得最大利益。
P.116 威脅報復、嚇阻對手行動。→這是種手段。但不該是個結果。
P.129 建立信任,贏得更多交易機會。
P.134 建立可信度有很多方法,但最好的方法也最簡單:永遠以最正直的方式做人處事。
P.144 培養關係促成合作。
P.155 「內心渴望」和「懲罰力量」兩根支柱都能支撐合作,但「內心渴望」是合作關係最穩固的基礎。


心得感想:
賽局有一次性和重複性的類型差異。一次性當然要博大一點,反正事後不會再碰到相同情境。各種作弊、背叛、謊言、放冷箭通通用上。但重複賽局就要用另一個思維。因下次還是會遇上同樣的賽局同樣的對手。如果上次做的過份就會影響下次的賽局。所以重複性的賽局傾向合作共利,讓效益長長遠遠。說簡單的,去菜市場買菜,如果只對這攤販買唯一的一次,就該騙他下次還會來,或用力的殺價殺到見骨。但如果下次還會來最好不要殺價(下次來賣方自動把單價提高)並多給他一些微笑和讚美。激發對方內心的渴望,自願性的打折還送蔥送蒜送辣椒。
賽局操控者,主要是對主動權控制能力的掌控。運用的技巧的上策:讓對手心悅誠服為你主動服務。中策:獎賞與懲罰。下策:威脅報復。
我喜歡前面幾章在說理論和原理部分,有系統的把賽局概念解釋清楚。後面就在用實例解說,我就覺得囉嗦不想細讀,給它瞄過去,算是有讀過。

[2015年12月28 賽局實戰]
今天看到CS:GO只要199元(聖誕節折扣原來殺這麼大)。立馬心動想買。
但對於網路刷卡,我是避之唯恐不及。要我交出信用卡末3碼,休想。
原本想用VISA金融卡刷,手續費只要1.5%,但發現該卡過期好久,要的話要去銀行,還要等。
最後決定跑到露天買Gift Card Steam Wallet Card,代價是15%的手續費,但最為快速。

第一回賽局,購買的選項,疑~對手是自己!?
賽局樹
而在露天購買的過程並不順利,未如預期的花十分鐘解決,而進入了另一個賽局。
下完標付完款後,應馬上拿到序號。
我主動寫信告知如何交接序號

但對方收完款,整個平衡開始產生變化了

對手強制更改交付方式,我當下不滿並反擊回去(錯誤點,採用威脅手段)

對手採取反制,他把主控權拿回去!(哦~)
接下來讓我等了半小時,我已確認這是一次性賽局(下次不會跟他交易了),我要開始放大招(註一)了,並取回主控權,沒想到剛好用到本書的技巧,設定時間限制。

對方應該發現不能玩拖延了,因為太不利了。為了30元要弄解除交易的手續自找麻煩。

第二回賽局,買賣雙方的對弈
報酬矩陣

對我來說:最佳右上,次之左上,再次之右下,最差左下。
對賣方來說:最佳左下,次之左上,再次之右下,最差右上。
而最大利益交集就是左上,各取所需完成交易。
過程中發現,對方真的朝向左下在執行策略。而我處在被動狀態,後面採取[改變行動時機的方法之2,取得關鍵點審查權],把主動拉回,而發展才快速轉向左上完成這次的賽局。

總結:
賽局真的蠻有趣的活動。這些圖和步驟都是事後才想出來的,事前我根本沒預期會用上賽局理論。唯有最後放大招時,因等待太久才開始思索如何處理,結果靈感就從本書中而來,運用技巧取回主控權。沒想到一試就靈,蠻有意思的巧合。書到用時,剛剛好。

註一:放大招
騙一:其實我想要拿到序號並不想解約。因為時間投入成本問題,還有不想處理後續解約退款,且要再找另一家重新再來。
騙二:我只列一條罪狀,沒列其他三條,因為沒有其他三條。我在玩資訊不對稱,反正對方也不知道。

2015年12月22日 星期二

圖解:微分、積分




前言:
今天早上慾望戰勝理性,還是喝了杯派克市場純正黑咖啡。美味的代價是我腰痛會發作。既然都喝了,腦力大爆發,只好找本有深度的書來讀。就這本吧。微積分,大學必修的惡夢學科。

隨記:
P.14 求瞬間的變化量=微分→就某個點上的變化量,像,水在92°的這點位上的密度,或物品自由落體3秒後的速度是多少。所以牛頓之所以發明微分就是他真的有需要微分這個計算工具。
P.14 求總和=積分。
P.19 用B對A做積分=C,水平的長度(B)對垂直的長度(A)做積分=湖泊的面積(C)。

P.29 [ ∫ ] 積分符號→表示要進行積分,例:∫x2 dx
P.29 [ ' ]微分符號→表示要進行微分,例:f'(x)
P.38 「微分=求瞬間(一點)的變化量」和「積分=求用微小變化量累計而成的總和」,其實就像加法與減法,互為反向操作;也就是說,當你做完積分後再微分,就會回到原來的式子。
 P.42 常見的統計學中也有運用微分。例如,股票價格的變化用圖表呈現會比起直接閱讀數字更清楚易懂。→作者要表達的並沒想像中的神奇,他就是指完整的圖表中的一根K棒,那根K棒就是圖表作時間點的微分,取的是概念,但不可能真的預測。這跟原本微分的概念是有落差的,微分可精準知道該時間點的真正點位,但股市的波動根本沒有慣性。如果有人能對人類的恐懼與貪婪作微積分,或許可以計算出股市走勢圖吧。但目前無法量化,至少我想得到做不出來那模型。
P.50 函數取英文單字function的第一個字母ƒ。對y來說,若想表遠和x的關係,可寫成y=ƒ(x)。服務窗口以函數ƒ表示,則可以寫成〈醫療科目〉=ƒ〈症狀〉對吧?!如同ƒ(x)一般,括弧寫入x的話,就將這個用x表示的函數稱為「x的函數」→ƒ(x)只簡易表示,y=ƒ(x)展開後可能變成y=x2-4x+1,ƒ(x)=x2-4x+1,那x=1時,ƒ(1)=2=y。數學證明人類是很懶的,科技終來自人性,人性就是用最懶(省力)的方式來達成目標。
P.53 單項式:y=2x→x只有一次方
P.53 多項式:y=x2-4x+1→x有多次方→呃,如果不是想學好微積分,我才不想記這些名詞,我還蠻討厭記這類的死名詞。
P.60 二次函數→看到這圖雞皮疙瘩都起來了,數學真是種美的表現。


P.61 一次函數與二次函數的交點

P.62 把反曲點當成點對稱中心的三次函數→我懷疑是先發現公式才知道慢慢畫出圖形來瞭解反曲點現象。如果從圖形來看,實在太美妙了,感覺變的無從下手推導公式。
P.62以原點為中心,將圖形180度旋轉後畫上相同的曲線,這個點對稱的圖形就是三次方程式的樣子。而曲線的彎曲向開始改變的點對稱為反曲點。→這感覺就像三次元在二次元的呈現,如果在三次元(立體)來看應該是很美的直線吧。如果這樣推論四次方程式,可能就是我們一直想解開維度的起點,只要理解四次方式式,或許就能推理出四次元的世界。
P.68 ∞(無窮大)是用來表達無限大的符號,limx→∞ 是指求x到∞的極限。也就是在x到達∞之前,十分靠近y的值的極值是0。特別需要注意,所謂的limx→∞ 和將x直接換成∞不太一樣,雖然∞可以視為一般數字運算,但此時指的並非一個固定常數,它是一個非常大的數,而x非常靠近∞無窮大。→原本看這段文,看半天也不瞭解,但一看到下圖,我立馬懂了。我決定給本書高的評價,一張好的圖勝過千言萬語呀。

P.68 極限的概念中,重點是無限延伸。
P.79 微分的基本規則:→體現了很難懂的東西,數學反而很簡單。
   1.(xn)'=nxn-1  (n:整數)
   2.(a)'=0         (a:常數,例:1,2,3,4,5)
   例如:
      y=x5+2x4+3x3+4x2+5x+6
   微分後
      y'=5x4+8x3+9x2+8x+5+0


[2015年12月30日 提醒]
以下內容進入不好理解區塊,筆記上已呈現混亂狀態。不建議讀者向下品讀,除了我自己。待我讀過其他三本微積分後,我才能知道自己是否正確的部分。


P.80 圖形的斜率用(縱÷橫)表示→y方向的差值/x方向的差值。
P.90 使用極限表現函數ƒ(x)的斜率稱為微分系數。→這邊說了很多,其實關鍵就是斜率,單項式(x+a)微分後就是常數(a),所以斜率就是0。二項式(bx2+a)微分後就是2bx,原本的曲線變成一個切點。這有什麼用呢?微分的用處就是在取某一點的資料,或最大或最小的轉折點。有這概念就好,反正微分計算只是過程,過程不重要。微分就是偷懶的計算方法而已。
P.115 運用微分的地方:1.距離、速度、加速度的關係。2.二次函數的頂點。3.二次函數的最大值與最小值。→這條應該最重要吧,微分就只是個工具,只要知道那時可用就行了。
P.126 ∫是無限時以求總和的意思。
P.133 F(x)微分後,導函數成為ƒ(x)。,代數用到後來就不知所云了。只是想記錄,有這個習慣,F(x)微分後常用ƒ(x)作表示。
P.133 ∫ƒ(x)DX=F(x)+C、(F(x))'=ƒ(x)→F(x)、ƒ(x)。也就是F(x)的導函數=ƒ(x)、ƒ(x)的原始函數=F(x)。→是在記錄專有名詞,導函數與原始函數的差別。後面解說會看不懂。
P.134 積分後所產生的常數→微分會把常數(a)變成0,但當還原時,常數會跑出來,但不知是多少。只能設定是個常數(C)。

P.134 將函數積分後,求出含有積分常數C的函數,稱為不定積分。→該死的名詞又多一個要記。不定是三小。
P.138 定積分→這部分覺得表達沒觸到我的理解,只好自己嘗試用自己的話表達一次。下圖藍色方塊是定積分F(a),紅色是定積分F(b),兩個都存有一個未知數C(通稱常數),而很巧的是C在兩個公式中都是一樣的數值。所以只要紅色減藍色就能把C這個未知數給消掉,而積分的功用就是算出F(b)-F(a)這段變化中所累計的量。最難理解的就是不定積分跟定積分根本不是對立的東西,不定積分是總和只是不知常數是多少的F(x)函式,含有無限的概念。定積分在說F(b)-F(a),也就是說定積分指的是某區間內的總和。


P.142 積分區間出現負值y時,須分開計算。→呃,跑出個跟上面理解不同的東西出來了…。作者是說用絕對值取值,不然會跟y為正的積分相減而計算錯誤。

心得感想:
在前陣子看幾何書的時得知,幾何是音譯才出現的怪譯名(註一)。本意是土地測量的數學。而積分是為了算出碎形土地面積所演化出來的數學。碎形就是各種形狀半圓(例河道旁)、畸零(海岸線、田地)、三角形(金字塔)、多邊形(城廓)。到後來連體積運算都加入積分數字範籌。微分是從積分演化出來的數學。
數學難的地方是數學符號的理解,但如果沒有數學符號,就無法形成簡易公式。最簡單的+-x÷=,五個符號可是到18世紀才被統一,從那之後數學進入正式發展。
這本書可惜的是封面設計有問題,我第一眼會覺得一定是沒水準的作品。但品讀後會覺得,作者真的懂,更可貴的是能寫出一本讓人懂的書,這比上課教學更難。也不得不為譯者的翻譯能力喝采,好的作者配上好的譯者,上乘之作。為此我特地去挖日文版封面長什麼樣,一整個專業感覺就上來了。


註一:幾何的由來
前陣子讀《3小時讀通幾何科學》在P.10 有解說由來:「土地測量」在古希臘語中,叫做geo(土地)metry(測量),一般認為,geo的發音到中國變成幾何。

2015年12月21日 星期一

3小時讀通統計



前言:
這本很久前買的,但最近想讀的書已清光,庫存見底。盤中無聊在床上滾動也睡不著,就在這空窗期把這本讀完作個了結吧。

隨記:
P.50 離差的絕對值平均,我們稱為「平均絕對離差」。雖然這樣好像解決了問題,但還是有它不方便之處。其實絕對值在數學上意外地難以應用(比如說它不能作微分等等),因此平均絕對離差實際上幾乎不會用到。那麼真正常用的是什麼數值呢?那就是離差平方的平均數,我們稱之為「變異數」→我真的對這「變異數」非常反感,反感到總是記不住是什麼。只要一再筆記了…
P.166 檢定首先要做的,就是建立我們希望確立的主張,以及與此相反的假設。這樣的假設由於有「預計會回歸到虛無」的意義,因此也稱為「虛無假設(null hypothesis)。這樣的稱乎比較容易建立直覺印象。但這並不代表每次假設都會「回歸到虛無」,因此對於「虛無假設」的名稱要留意。接下來我們要根據實際發生的現象來驗證它。我們將假設當作正確的,來計算實際發生的現象的機率。如果這個機率非常小的話,就表示發生了一些在假設中不該發生的事。因此我們不得不判斷一開始的假設是錯誤的。這時我們可以說假設「被拒絕」,也就回歸到虛無了。

P.168 檢定結果會根據「顯著水準」而改變。→顯著水準似乎現在的共識就是5%作分界點。當測試結果出現的是低於5%才會出現的結果,就符合一般認定的顯著水準,例:連續擲出5次的正面,這機率只有3%,符合顯著水準。這硬幣造假的機會非常大,大到很明顯的程度。而這句話最引我注意的就是「改變」,代表人為判定可以改變統計結果。大概統計之所以能騙人,就是存在人為可控因子。同個硬幣問題有人覺得3%機率也是合理說的過去,所以硬幣沒有造假,合理呀。同一件事有不同的解釋。如果只信統計「結果」報告,常常就容易被誤導。魔鬼總是藏在細節中…

心得感想:
這本書原本以為要花三小時,結果只花了不到三十分鐘。這應該當作統計第一本書,但我放太久了,這其間讀了很多統計學的書《統計學,最強的商業武器》,深度早已超過本書了。另一個比較特別的感覺是,同一門學科,一開始都感到很陌生,但同一類的書讀了三本性質很近的書後,會發現原來就這麼簡單。因為通透了。看來只要再找一本比較專業的統計書來看,我應該就有足夠的統計技能來設計明年度的操作系統了。目前的盲點就是p值檢定,然後進入我最想要的統計技能,回歸分析。

2015年12月17日 星期四

醫學不要論



前言:
這本書單是由《藥都不能吃了嗎!?》而來的,但內容似乎被該本吸收的差不多了,就這樣快速的掃過去,看有什麼值得記筆記的部分。

隨記:
P.26 百分之85的「疾病、症狀」原因不明。→這是作者引用《美國醫學會期刊》的報導,主要是說去醫院,醫生大約只能確定15%的問題所在,其他都是猜的,疑似什麼什麼的,但不能肯定,也就是說不常見的病會在第一次看診就發現的機率…非常低。何況醫生一天看上百個病人,除非這病人很重要,不然不會額外浪費時間和醫院資源作調查。醫生也是有KPI滴,很蠢,但世界就是這樣運作。
P.41 現代醫學即使對性命安全毫無影響的症狀也要冠上病名,一般人也會毫不質疑地接受治療。
P.41 現代大多數的偽疾病,都是因為接受治療而造成的。從感冒症狀到胃腸不適,身體疼痛、頭痛、精神不濟、頭暈等,或是各式各樣的精神問題(憂鬱、不安或失眠等),甚至連生活習慣導致的不適及過敏,這些其實都不需要治療,或者應該說「這些都不是應該透過,醫學來治療的症狀。」→大多症狀都是身體在告訴你缺少什麼或太超過。頭疼、精神不濟大多是告訴你睡眠不足,再不給我睡,你就等著真正的生病(超過負荷)。吃止痛錠關掉警報器,以為問題解決了,結果是準備接受真正的身體崩壞降臨吧。
P.41 有可能造成死亡或是瀕死的狀況才需要去醫院。→我覺得少一個,需要身體資訊時也需要到醫院,因為那邊才有設備檢查。像視網膜檢查,一個人辦不到吧!
P.44 沒有所謂「為了根治而製造的藥」。
P.48 抗生素是劇毒,人類需要與各種細菌共生共存,而抗生素卻會破壞這個平衡,甚至引起像是抗藥菌之類的問題。坦白說,人類要是因為傳染病而瀕臨死亡,反正放著不管也會死,那就不如使用有風險的毒物來「賭一把」,這才是醫學的真面目。
P.50 「副作用」這個說法也很奇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所謂的副作用。因為這些藥物反應不是副作用,而是「本來就會造成的結果」。→產生符合預期的叫效果,其他的叫副作用,商業口號真令人咋舌。
P.70 氯是帶有特殊氣味的黃綠色氣體,具有毒性及腐蝕性。有機物和氯起了化學反應後會產生致癌物:三鹵甲烷。→關於這點我一直很在意,但無能為力,我們的自來水可說是毒水,只是無立即危險,經過最近的自體實驗得到一個很另人訝異的結果,喝瓶裝礦泉水對身體的回恢力有非常明顯的差異,台北市自來水似乎並不純淨,不知是水源還是水管有污染。看看南勢溪最近狀況,可推測上游一定遭受嚴重破壞,看來大台北自來水系統似乎已低於可信賴的水準了,經費夠的話還是裝濾水器吧!說白點政府保證自來水符合標準,但與民眾認知的安全是充滿很大的落差。保證安全是指喝不死人,不代表喝了會健康。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己做實驗,找一次連喝一個月礦泉水,比較看看。(註一)
P.71 氟化物擁有很強的氧化作用及劇毒。→最近很中意高露潔的一款牙膏,牙齦護理,真的很有效,但我也不敢天天用,能殺死牙菌斑又能長效12小時,這種抗菌物黃也太頑強了吧!所以只敢一週用一次,具那次會事後多潄口,減少殘留量。
P.73就算極微量的鋁也含有劇毒,且對神經系統造成的影響特別嚴重。→看來鬆餅少碰…
P.78 大部分的疾病只要接受現代醫學的治療就會更加惡化或是變成慢性病症,結果就是又創造出一位金主。健康保險制度的目的就是為了維持這個機制,使其金錢來源不致中斷罷了。→遊戲公司最懂這個了,月費制才是最棒的收費方式,買斷制(看醫生才給錢)會造成金流不穩,這在魔獸世界(WOW)與激戰2(GW2)對比就會特別明顯,而激戰2沒落之快,大概就是資金來源非常不穩的關係。同理未來醫療可能走向免費,參考英雄聯盟(LOL)的掘起。這種垃圾作品是對遊戲進化的羞辱。3D遊戲最終敵不過2D免費遊戲而退敗。一流藥品最終會因三流藥品而退出市場。但願我想錯了(學名藥)。
P.84 所有生物的必經之路罷了。→死亡是必然的,老人醫療是非常沒邏輯性的行為。癌症、胃病、骨質疏鬆都只是衰竭的表徵而不是本質,本質是這個機體可用期限到期了!
P.87 「他們」究竟是誰呢?簡言之,便是「統治階層」。→這不是指總統也不是指高官,而是最有權勢的那群人。不管你選誰,他都能叫總統做某事的人。總統或許不愛錢,但總愛他的家人吧。世上有那個總統沒有家人?這點實在非常吊詭,邏輯上選民已被設定好選誰了,因候選人名單已全是他們的人。
P.111 膽固醇在氯的作用之下,會堆積到血管表面。→問題不是膽固醇而是氯,也就是其他因子。
P.113 精製鹽幾乎完全是氯化鈉構成,天然鹽原本含有的各種營養價值所剩無幾,這才是造成日本人血壓升高的元兇之一。精緻鹽把人體所需的礦物質(鉀、鈣、鎂)幾乎全部去除,導致人體內的礦物質失去平衡。→天然鹽真的蠻貴。因為有人說牛排要加用天然鹽,所以有買一罐。還有作者說精緻鹽加工很黑心,但沒寫怎麼個黑心法…。
P.160 輸血的壞處起因於保存在血中的氮氧化物會在血液採集後三小時內消失。→作者在表達輸血的壞處有可能比益處更多。看來如果要輸血,最好找現採的才有用。而捐血似乎越來越覺得論點很怪,因為以前我常常捐血,有一次還捐到面無血色…。我的論點是什麼,捐血是種強制更換細胞作用,理論上對我是有益,但實際上發現負面效果非常明顯,虛弱。看到這篇文章,我更無言,對我無益也對輸血者有害。我到底是在幫人還是在害人?
P.183白砂糖裡因為完全不含礦物質,所以在代謝的過程中,反而會消耗掉體內的礦物質,尤其是鈣質及維生素B。恐怖的還不只白砂糖,三溫糖、黑砂糖都一樣。相較之下,蜂蜜雖然也會造成相同的問題,但畢竟天然蜂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說不定可以相互抵銷。不論如何,大家必須了解砂糖是極度有害的物質,才能避免罹患現代疾病。→這我也只能用自身經驗來說。當我貪吃時,巧克力、冰淇淋,各種甜食下口,三天後便便全然反應,極度惡臭。腸道像是被惡菌佔領似的,殘破不堪。然後準備一周都處在不舒服狀態。嗯,除非真的特殊狀況,不然我不會碰高糖食物,真夠傷身的。
P.189 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和脂肪酸含有抑制發炎反應的Omega-3脂肪酸,而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和脂肪酸則含有促進發炎反應的Omega-6脂肪酸。這兩種Omega脂肪酸都很重要,對健康有益,偏重任何一種都是不行的。→結果就是雜食,越雜越好。當然食物本身是天然的才行,吃十款洋芋片,並不是雜食。
P.216 在購買食物的時候,盡量避免含有添加物的食品,多多攝取無農藥的青菜。→我的身體反應非常明顯,基本上市場買到的葉菜農藥都用的很兇,我身體是這麼告訴我的。只有高麗菜(扒掉很多層的)吃起來感覺像是道菜。空心菜、小白菜(身體反應最激烈)、A菜、波菜,我次日身體都感覺有點不舒服。嗯,對大多數人來說是無感的,大多數人對微毒早已神經麻痺了。除非很健康,不然不會知道什麼是健康。只要常碰糖的人根本無從知道真正的健康身體是什麼樣的感覺。
P.216 肉類的話,則是以優良豬肉及雞肉為主。→常到市場買就知道雞肉有分肉雞和土雞,土雞為什麼貴?慢慢品嘗其中差異吧。怪異的是作者完全沒提牛肉…,但我吃牛肉的次日是身體狀態最佳時候…,難道是我的錯覺,我吃進的是生長激素!?
P.216 魚類則要注意產地和多吃青背魚。→我很生氣,因為市場上很難買到青背魚,可能太便宜沒利潤,口感也不佳的關係吧(用煎的很香)。就我經驗來說真鱈魚肉是所有蛋白質中最高等級的來源,那種體力恢復力比牛肉還更高檔,是種長效型源源不絕的感覺,不像牛肉是爆發力的感覺。蝦子少吃,我覺得除了增加性衝動,其他沒什麼效果。
青(背)魚


P.216 不吃麥當勞等垃圾食物→這點看是處在什麼位階,比路邊攤我比較建議吃麥當勞。但目前我也不吃麥當勞,因為我自己煮,光食材原料費用都比去吃牛排還貴,這等級的食物,麥當勞反而變成有害物食物。
P.216 除非逼不得已,不要用微波爐烹調食物。→這點我一直很困惑,理論上就水分子加熱。我真的很心動想去買一台來用。
P.216 微波爐的原理是以高速震動分子來加熱,如果在顯微鏡下看,用微波爐調理過的食物分子皆爆裂壞死,營養素也所剩無幾。→譚敦慈大家應該有印象吧,說微波食物不會致癌。我想大多數人,就這麼信了,無害!公眾人物的話能信幾分?

心得感想:
看來交個醫生朋友蠻重要的,不然都不知醫生說的話是真的還是假的,現在最讓我好奇的是醫生會不會捐血。這點實在太困惑我了,醫生護士那麼多,為什麼醫院會缺血?這點太不可思議了。我猜想這個問的解答可能是,不要問,你會怕的。
讀完發現《藥都不能吃了嗎!?》內容許多都是謄錄這本書,也就是這本書原本該給高價值,只是我先讀了《藥》,所以這本書變的不再有創新感。

註一:自來水問題
最近在實驗新方法,可能最大關鍵是氯的問題。也就是做曝氣容器,讓自來水靜置三天,再煮沸來喝。這個方法或許比較折衷可行,因為礦泉水光想到要提回家,這基本上就不是長久之道。

2015年12月14日 星期一

好人總是自以為是



前言:
這本書一開始不在我想看書籍清單中,因為看到書名取得這麼嘲諷,呆子才會在書店拿起來自我羞辱(暗,看來我當不上病態人格者,我是有自尊的)。這什麼意思呢?你是好人:自大。你是壞人:就是個壞人。所以邏輯上不管你是好人還是壞人都是擼蛇。所以當時就是跳過此書,直到前些日子有網站說還蠻有料的,所以才去圖書館借來看看。嗯,細看原書名才知道(原意正義之心或道德之心),又是自以為是的書商在拿石頭砸自己的腳,取個自以為是的書名來譁眾取寵。

隨記:
P.21 直覺先來,策略推理後到。→這存在一個盲點,定錨效應,結論先跳出來,導致後面的推理只是在找理由,說服自己,直覺的正當性。
P.23 有個男人每星期都會上超市一趟,買一隻全雞。煮雞前,他會跟雞性交,然後(洗乾淨)再者來吃。→洗乾淨是我加上去的,因為我有潔癖,在去掉個人因素後,會發現內心還是存在一種不悅的感覺,作者說那就是道德感,跟死掉的雞作愛是不道德。這應該符合大多數人的感覺,本段故事妙在具現化道德為何物。一切盡在不言中。
P.26 兒童是自行理解,而且唯有等到心智準備就緒並獲得適當種類經驗後,才能理解。→在說道德標準不是先天,也不是後天。而是自我發展,當理解後心智就會融合所有知識、經驗形成道德。這一論點直接把道德居先天的打死,孟子性本善,直接送進墓園。性本空才是正解。空:空白是也,毫無善惡立場,最純的中性。
P.48 最令人詫異的就是有許多受訪者試圖創造受害者。→作者以吃狗肉為例,有人會因狗被吃,所以感到噁心,而成為受害者。這例子用太多次了,大家都感官麻痺。換個說法,燒百元鈔,也是有人能創造出國父是受害者的論點。沒有,什麼受害者都沒有,只是自我的感覺發作。這盲點真的很有趣。
P.52 道德推理往往成為道德情緒的僕人。→不過就是找理由來證明自己的偏好。
P.88 如果你請對方相信的事情違反了對方的直覺,那對方就會努力找出路,也就是找理由來質疑你的主張或結論。→所以口對口辯論是很糟的討論方式,比的是反射神經,根本無助於解決問題根本。電影上演的都很完美,那只是編劇想了好幾晚才弄出的來完美邏輯對白,真實辯論是直覺反應,根本來不及深思熟慮。
P.129 自尊比較像是一種內在的測量儀,一種社會尺標,不斷測量你在夥伴關係中的價值。只要社會尺標的指針下降,就會觸動警鈴,行為隨之改變。→所以自尊並不是自己的標準,而是他人的眼光。
P.130 我們其實都非常在乎別人怎麼看我們,唯一不具備的社會尺標的一群人是病態人格(注一)。→這裡的病態是指超出理性階段的行為者,同樣是看對方不爽,正常人會制止殺了對方的動作,但病態人格會殺了對方並且等警察上門還能義正辭嚴說明該殺的理由(例如太吵,這種離社會標準很遠的行為)
P.213 每個人都在意公平,卻分成兩大派。在左派的眼裡,公平往往意味平等,但是在右派的眼裡,公平是指比例,獲得的報酬應根據貢獻的比例,即使按比例肯定會造成收入不平等,也還是應該按照比例。→對於公平,大家的見解真的差異不小。
P.360 人人重視自主權,也尊重同胞的自主權。團體之所以形成,至多是為促進成員利益。→這戳到一個要點,為何台灣最近加速走向自私而不是公益。團體回饋的是負向,房價高漲、薪資下降,連吃的都不安全。暴民並非惡徒而是反應現實問題,因為和平遊行抗議已無法讓政府重視問題,接下來的演化會變的越來越暴力,直到新的平衡點。現在政府已投出刑法在警告暴民,這實在太棒了,刑法不拿來對付奸商,而是拿來對付人民。我相信故事會越來越精彩。
P.398 道德體系是由價值觀、德行、規範、習俗、認同感、體制、技術,以及演化出來的心理機制環環相扣而成,用於仰制或控制自我利益,讓合作的社會能夠成真。→作者對道德的定義。西方人總是很喜歡論證定義,本書花了4百頁只為了導出這句話。
P.401 如果你認為宗教是一套有關超自然代理的信仰,那麼肯定會對宗教產生誤解。你會把這些信仰視為愚蠢的妄想,或許還會視為寄生蟲,基於自身利益才寄生在我們的腦子裡。然而,如果你站在涂爾幹的角度看待宗教(著重於歸屬感),站在達爾文的角度看待道德(關注於多層次選擇),那你看到的景象就變得極為不同。你會看見宗教習俗在數萬年來凝聚了人類祖先的向心力,使他們得以組成群體。這樣的向心力往往造成一些盲目的情況,一旦聲稱某人物、某書藉或原則是神聖不可侵犯,虔誠的信徒就再也無法提出質疑或清楚思考。→這段話要讀過本書作者對911的影響才會知道他在說什麼,他在罵穆斯林宗教。作者以為自己公允,但事實上從來沒有人能公平看待任何事物。另外照作者說的把神抽掉,宗教還算宗教嗎?我遇到的宗教信徒,並沒有一個脫離神的領域,也就是從未跳脫五指山。作者太抬舉宗教了,宗教只不過是團體控制的工具,並不是團體合作的本質。關於本質我覺得二三行說不清,有機會再補充說明白自利最大化與團體合作的關係。如果要用一句話麻…最美的線是曲線不是直線。

心得感想:
吃狗肉這議題真是很有趣,我支持狗肉是肉可以吃,但蠻多人覺得不道德,這說明道德沒有一定的標準,也不符合對錯,就只是個人尺度。如同作者說的(P.34)群體創造超自然(道德)的存在,原來不是為了解釋宇宙,而是為了維持社會秩序。
本書有個觀念不錯,多元。道德不是單元化最好,例美國偏向自主道德,以自我為觀點在看事物,印度偏向社會道德,像父權至上,還有其他的道德,通常是以區域性劃分,蠻類似區域性社會共識,只是作者沒明確指出道德和社會共識的差異。以實例來看,墮胎可引起眾多道德派的反應,自主派認為這是我的自主決定權。社會派會覺得讓親人蒙羞,聖潔派可能會抓狂。但如果多元化,可能取各方交集,形成一種新共識,而不走向極端。什麼是交集?同事件再向下推論,作愛前多想想,家人多教些墮胎問題,至少錢就是個問題。聖潔麻,至少認同的是,我是有點潔癖,如果這麼做你會少掉很多未來對象。這新交集我亂掰的,聽聽就好。
文中有提到政治文(P.248),歐巴馬在西裝外套的翻領上配戴美國國旗胸章。這事讓我又有另一層感受。因為最近賺了不少的錢,我莫名的感到高高在上的感覺,我突然對原本不滿的事,一下子變得充滿寬容之心。同理,或許當權者並沒有眾人想像的邪惡,當你擁有至高無上的尊榮,在那一刻,你的心境應該不是貪婪,而是想做些對的事。(進入思緒混亂中~~~)嗯,算了,不想再深思了,當想到空心菜我又突然覺得這論點不太穩。
第9章提了個很有意思的實境,911讓作者一度拋棄中立性,想為「美國」做些事,這點的確有意思,我平常也不認同中華民國,我不想受到國的牽制,但如果災難來時,我可能會變成不中立性。理論上和實際上看來根本是不同的世界,或許我原本認為我不怕死亡,但如果真的面對死亡時刻,我不確定是否還能像現在這麼冷靜、從容。死亡只有一次,根本無從練習。
第9章解釋為何人類群體性的潛意識會如此強大,合作讓祖先的基因存活下來,所以大多數人的潛意識會傾向合作,套現代的詞彙就是奴性很重,所以看來我得在社交上需要些偽裝,偽裝成我是公益主義,但本質是私利主義。這點很重要,作者舉的例子太傳神了。表現的太自我,最終可能在戰場上被後方的隊友補一槍。結論,在越亂的環境,越需要偽裝合群的樣子,這不符合邏輯思考,但在混亂的地方附近的人只會把眼前的人劃分成友方或敵方,並不存在第三方-中立。生物的競合已演化成極複雜的多層次了。個人層次把利益極大化,在社會層次時又偽裝成樂善好施。最近的經典範例:祖克柏在女兒出生時宣布捐出所有財富!!(註二)
本書看似公允的分析,但後半部夾雜太多主觀論點,內容豐富但失之偏頗,總結來看是失敗作品,再加上中文書名的誤導。從好作品一路掉到中下水準。本書內容如果拆兩部,前6章值得品味,後面在論政治、宗教就全走了調,讓上品變成下品,看的令人乏味。
對本書我感到一種失落感,不是內容,而是自我,本書對增加財富並沒有任何直接性關系,但我讀的卻津津有味(前6章)。我對思考似乎有興趣且有優勢,對我來說這類多元式的思考不太費力,這是早上在看統計學書籍時所產生的強烈對比而來。只要運算我的腦力感覺就很吃力。天份真是讓人又恨又愛的東西,但很可惜的是,我最強的天份似乎不在賺錢,而是思索哲學,但哲學卻不是我想要的東西,我要的是財富。這…
就是人生呀。


註一:病態人格者
Millon et al. 1998。病態人格都往往在乎他人想法,卻是把他人想法視為計畫中的一部分。用意是操控或剝削他人。病態人格者沒有羞愧、內疚之類的情緒,因此別人看穿病態人格者的謊言而心生厭惡時,病態人格者並不會感到痛苦。病態人格者不具備自動無意識的社會尺標。
註二:祖克柏的樂善好施行為
捐出所有財富到「他們」將成立的新慈善機構,這是標準的偽裝。體現作者說的多層次道德模式,在表面上展現像是個大善人,但本質是自私最大化。

[2015年12月18日 補充]
回味這篇時,總覺得怪怪的。似乎自己也語意不清。自私、自我似乎是偏向負面的詞。或許只是想突顯最重要的是我自己,我是所有事物中的主格罷了,所有的決定都是自行承擔。對他人我應該就只是個中立的角色,我不是惡人,也非善人。像,地上有一百元我就是會撿起來放進口袋。但我不會去搶別人口袋的一百元。或許看到可憐人我會分個十元,滿足施捨的成就感。這一切是我說的自我、自私,不好也不壞。


西方憑什麼



前言:
這本預約等太久,且因為最近厭惡政治文,隨興翻一下又看到清朝、毛澤東,呃,冷掉了。這次用的不止是超速讀,根本用到品書大絕了-只讀目錄和看結論。

隨記:
P.444 西方主宰全球,靠的是地理。
P.478 就算明天停止,排放溫室氣體,大氣中也有夠多碳,讓暖化持續下去。人類已改變大氣化學組成,不管理在怎麼做,北極都會融化。
P.485 當務之急是避免核戰。核武是不可逆的發明,消減核武的宣傳效果大於實質意義,擁核者能立即做出核彈,因為技術已有,材料放倉庫而已。
P.485 恐怖份子和流氓國家酋長總是不管協議。→IS現在從宗教恐怖份子變成國家級恐怖份子,國家等級要弄到核武已不是能不能而是要不要。這點觸發到我的深思和恐懼,是我想筆記本書的根本原因。IS只要滲透巴基斯坦拿到核武,美國必然吃到核彈,天呀!美國居然在此事麻痺了。我不在乎美國吃核彈,但我發現我這次所面對的股市風險是無限,金融風暴在核爆面前簡直是兒童遊戲,看來我得先作防火牆,原本規劃避稅方法(開家人的人頭戶),現在完全否決。最多就我個人帳戶。這極端值毀滅,也絕不能全家一起埋藏。
P.494 真正重要的歷史不是東方史、西方史或是任何地區史,真正重要的歷史是全球史和演化史。→可能下次不是東西輪轉而是融合成為地球繁榮村。地理優勢早不復存,資訊速度不止快還暴量提升。

心得感想:
作者在第11章說不是基因、不是文化和偉人,西方憑的是地理。西方成功的關鍵在工業革命,要達到進入工業革命的臨界值在於機械化,而東方不可能達到此條件,原由是人力永遠供過於求。這扯遠了。能達成最初的機械製造需要的知識力必須匯集當代所有技術,而西歐擁有交通優勢,海運貫穿全球,讓資訊流通達到當代最高水準。中國西邊是大山、東邊是大海,形成一個孤立世界。這個地理問題造就工業革命必定會先在西方達成。
東西方各有獨領風騷的時代,而歷經二次風水輪流轉,第一次唐宋盛世,第二次工業革命,唐宋盛世到工業革命約1200年,工業革命(1773年)至今約400年。會不會有第三次反轉呢?中國太子黨倒很期待2049年美夢成真。我倒覺得作者的論點比較好,發展會到一個高原期,也就是初期快速成長,不代表接下來也能如此快速發展。中國進入高原期階段,要在2049年讓整個世界勢力反轉是不太可能的,除非跟日本人一樣,奴性要夠重。但看看現在中國人被文革搞翻了,不可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達成日本皇民思想,而且也不可能發生,時代已變遷,資訊交流管道已突破封鎖的臨界值,未來中國只會更開放,不可能再回去極端獨裁的時代。再推論下去,就很符合作者的結論,世界會融合而不再分中西,因資訊交流越來越快,只剩最後一個障礙,語文無法即時通。這點很妙,如果中國和美國希望世界和平,最重要的是把語文即時翻譯的工具做出來,讓所有人在溝通上零障礙。目前有的工具太過粗糙(不夠方便也不夠精確),還達不上隨心所欲的程度。
隨興翻閱覺得文句流暢,跟上一本比真的感覺上就差很大。如果不是最近不喜歡近代史,不然我會慢慢品讀吧!或許、也許、可能,哈。總之這本書算讀完了(心虛)。

3小時讀通DNA誕生之謎



前言:
今年這個十二月感覺像秋天的加碼似的,還真是多事之秋。台股給我立刻馬上進入冬天吧,我被弄的好煩呀。厚一點的書我也讀不進去,這本是手上最薄的,就拿這本來打發盤中時間吧。

隨記:
P.52 我是從宇宙來的。→這篇推論地球生命的起源是外太空來的,理由很簡單地球始於46億年前,在可考古的資料最初的細胞出現在38億年前。而單細胞演化成雙細胞,卻花了20億年。這不符合發展的節奏,合理來看至少也要約40億年才可能從無生命演化出生命體。如果無法理解,就跳到人類演化,花不到1億年就從猴子變人類,也就是說演化越後面時間是加速縮減。如果把時間軸拉開,大爆炸發生於137億年前,放進2次生命體演化都還足夠。這論點我喜歡,那我可能以後要改稱自己是外星人才對,而不是地球人。

心得感想:
掃完了,發現我對DNA實在不感興趣,太多化學式和噁心的譯名,像胸腺嘧啶、核苷酸…,光念就覺得有種作噁的感覺。就隨興翻完了。比較特別的是DNA病毒,大家聽到病毒就一陣恐懼感襲來,但可能沒想過,我們是由DNA病毒演化出來的,難怪人類那麼喜歡掠奪,因為能活到今日的是生命在原始生命戰中,並不是好好營運,而是到處掠奪安分守己細胞的資源來繁演後代。

2015年12月2日 星期三

統計學,最強的商業武器



前言:
讀這本書的狀態是沒咖啡沒吃營養補充品,來測試大腦是否能維持在可思考的層級。

隨記:
P.34 所有學問都必須用到統計學的時代已經來臨。→目前電腦時代來臨,統計學以前最麻煩的就是計算,現在只要輸入資料,電腦強大的運算力把統計學發揮到一種壓倒性的優勢。純計算是電腦絕對強項,而當今就是看誰會用電腦來取代人腦運算力。這如同工業革命一樣,機械力取代勞動力。誰會用誰就有優勢。
P.65 標準誤差到底是什麼呢?就是真正比例位於從抽樣算得的比例(例如失業率),減去二倍標準誤差到加上二倍標準誤差的範圍之間,其可信度約為95%的值。例如,若抽樣調查所算出來的失業率為25%,其標準誤差為0.5%的話,那麼,普查所得的真正失業率幾乎可肯定會落在24%~26%之間,而這是統計學家早在80幾年以前就已證明的。→落在24%~26%之間有95%的機率,看來之前我的理解是沒什麼問題的。
P.67 圖表8 不同樣本數所造成的標準誤差變化→這圖妙,說明隨機抽樣的價值。也從圖中看出來,普查是蠻蠢的行為,為那精準度不到2%的幅度而浪費近乎無限的資源。
P.68 先從要做出正確判斷所需之最小資料量開始→想想自己在作計量系統,我只用了約2百筆資料作統計分析,而且還是不精準的資料(一根k棒可能在這時間內來回多次),嗯,僥倖…。
P.79 這世界到處充斥著,沒有考慮因果關係的統計分析→點到我的盲點了。計量操作一直被這問題困擾著,回測資料中太多大事件的影響而沒有分析出因果關係,導致系統波動性極大。我也一直在想怎麼處理這問題,有些情況下用預測方法是比較好處理的,像經驗來說有些日子就是會休息,例如7、8、9這三個月常常出現裝死。主力跑去度假所衍生的結果。但最近也開始失效了,世界一直在變。
P.84 只要具備統計的因果推論知識,亦即能以「充足的資料」進行「適當的比較」。→作者舉的例子很有趣,殺人犯95%都吃米,所以米是高危險食物。說明了在分析資料時需要有該行業專業背景(或經驗),不然統計並不存在意義。
P.92 現代統計學之父羅納德.費雪等人的時代和過去的統計學之間最大的差異,便是在於誤差的處理。
P.97 是否為「合理的偏差」,或者說算有誤差仍會產生這種程度的差距,這就稱為「卡方檢定」。→沒看懂。
P.98 這種「實際上沒有差異,卻因誤差或偶發而產生資料差距(嚴格來說,更極端的差距也包在含在內)的機率)為p值。
P.115 隨機對照實驗到底有多大能耐,最主要原因就在於「對於人類可控制的任何東西,它都能分析其因果關係」。→作者舉奶茶要先倒牛奶還是茶那個好喝,這是由羅納德.費雪發現的實驗方式。這方法我要研究一下了,我完全沒概念。這概念很特別,不用對照組,只是把樣本作隨機排序,然後作實驗。如果有差別,就會反應在答對率上,本題如果10杯都答對,就是2的10次方=1/1024(約0.1)的機率,這麼簡單就把因果性調查出來了。
P.132 只要隨機化,就能讓參與比較的兩個群組之各項條件,達到近乎一致的狀態。於是乎,最後剩下的不一致條件,便只有該實驗要控制的肥料而已,若在此狀態下,兩個群組的收穫量產生了「不太可能是誤差的差距」,便幾乎可以證實「因肥料而造成收穫量有差異」的因果關係。→費雪真的太強了,一般人只覺得太多變動因子會造成結果的影響而打退堂鼓,但費雪反而利用變動因子之間的隨機性,來相消變動因子的變數,最後只得到想作實驗的部份。就像隨機找100人,分兩組,一組喝咖啡另一組不喝咖啡,然後作數學運算測試。如果咖啡能提高智力,那喝咖啡的那組成績會出現偏高,且超出可能誤差的值。這就能證明咖啡具有提高智力的功效。(大約是這概念,隨機對照可證明因果性)
P.134 隨機對照實驗能以較低的成本與風險來排除犯錯的可能性。不知各位能否理解,倒過來想就等於是說,由於成本與風險較低,所以「反而可以犯錯」。→我喜歡這種概念,在比對手低的成本下,可作更多次的嘗試。
P.137 在沒有統計數據支撐的情況下就判定某事絕對錯誤,也同樣是笨到底的行為。→公司開會就知道,大家都麻比口才,統計還來不及算出來,討論議題早飛去天馬行空了,有夢最美。
P.139 只要下定決心將之隨機化並持續收集資料,之後就能夠有所依據地判斷出「哪個作法較好」、「能帶來多大利益」等結論,且至少是能夠更接近「正確的」決定。→這句有個很關鍵的地方,持續收集資料。股市一直都在變,沒有固定方法,只有不斷改進。
P.139 隨機其實不容易。所謂的隨機,有時也被解釋為「隨便」 或「隨意」等,但其實意義不盡相同。隨機帶有「無意識」的意思,簡言之,就是不要加入特定意圖,或者亦可設是「具不確定性的」。→的確,要營造隨機抽樣真的不容易。
P.140 只要在Excel 裡輸入「=rand()」,就能輕鬆獲得隨機數值。→這功能不錯,先記起來,覺得之後會很有用,尤其在抽樣上使用。
P.143 在面對「只有唯一一次」,或者只能有少數幾次機會的事情,別說是隨機化了,連統計學都派不上用場。→如果我進睹場,我會第一次就all in,不管輸贏都要離開賭場。這時比的是運氣,莊家的長期60%勝率對1萬回合有意義,但對我並不存在意義,因為只玩1次。
P.174 對於具變動性之現象,理論性的預測並沒有那麼準確→這是在說球員在單一場次表現並不符合理論值,因受情緒、健康等狀態的變動所干擾。魔球之所以準是他們追求的是長期且所有隊員的綜合效果,而不在乎單一場次、單一球員的的表現。
P.175 但千萬別只滿足於透過回歸分析而得出之「最有可能的預測公鄉」,雖然該預測公式是以最小化資料誤差的方式所求得,但存在著誤差這點依舊不變。忽視誤差的分析都是不切實際的。→誤差,永遠是統計學的痛處。
P.195 所謂的回歸直線就是「通過資料中心的線」。
P.199 多元回歸分析,可說是針對有多個「解釋變數」(亦即會影響預測之結果的因素)的情況擴充而成的回歸分析。
P.287 一般而言,科學上的推論形式可大致分為歸納和演繹兩種。
P.287 簡單來說,歸納就是收集眾多個案然後推導出通用規則的作法,演繹則是以某個事實或假設為基礎,再透過邏輯推理來得出結論的方式。

心得感想:
在第17章說隨機的三項限制-現實、情感、道德,我覺得只有第一項比較有影響性,如果統計還要受情感與道德的干擾那跟宗教搞的那套沒什麼差別,也就不具有統計特有的價值。現實問題舉的例子就蠻棒的,只有一次機會時這已不統計能解決的,通常我會挑個即使失敗也不會後悔的決定來處理這一次性狀態。人生道路上就是常常遇到這種問題,每個都只有一次性(或少數機會),像大學選系、婚姻、事業、生小孩,對於重大一次性事件,我很少用統計,比較喜歡用不悔來做決策方針。尤其生小孩出來了就不能退件。
統計學存在不確定風險(樣本永遠無法取代母體),但優點是只用少量的資源就能找到比感覺判斷還要公允的數據。但統計也分成兩派,一個是隨機對照實驗法,另一個是病例對照研究法(P.154)。兩個是不同的方法,而做出的實驗結果通常都是一致。我猜關鍵因子就是當樣本數大到一定程度後,這兩個方法做取出來的樣本都趨向母體所致。看來統計學的關鍵還是樣本數是否夠多,而不在於執著樣本是否完全的隨機性。
達爾文進化論,在人類進化上出現打臉現象,智商高的生出的小孩趨向平均值,這非常無法理解的事。身高是有合理性,因為身邊的設備通常以平均值來建立,過高的人並不存在優勢,過矮的人會被淘汰。雖然作者說會回歸平均值,我覺得其中還是怪怪的。過高或過矮的人根本沒機會結婚,也就不存在統計上的樣子機會。智力回歸平均我還是無法認,因為不合理,難道是因為附近人都很笨所以智力高的無用武之地,所以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就停止了?那…如果這推論合理,生小孩要注意了,智力的高低與同學智商呈正比。炸~,覺得任何事深入想,可能都會出現恐怖的結論。孟母三遷真的是種智慧表現。
當進入迴歸分析時,我就明顯感受到我無法理解了。看來我目前的學習卡在這裡。迴歸分析會用到信賴區間、標準誤差(SE)、p值,這三個有一個熟就無法理解。看來要找比較專業的書來看,把這三個東西弄清楚才行。作者說只要懂得利用回歸分析你的統計就會大躍進(參P.187)。
迴歸分析一直讓我非常的注意,但現實中的博奕又似乎有其執行上的困境。就一直出現正面情況下,我已連續賺了很多錢,且超過平均年報酬率的兩倍,這時我該繼續押正面,還是押反面呢?就迴歸理論來看我要壓反面才對,因為已超出預期非常多了。就實務來看做對的事為什麼要改?啊啊~,煩惱。我內心深處倒有另一個想法,兩個都不對,從虛無(中立)的角度來看呢?!維持原本的計劃(紀律維持一致性),不作調整!結果可能兩個論點都沒採用(迴歸理論和賭徒的謬誤)。如果就經驗來說,兩個決策都不會造成天堂與地獄的極端差異。真正會造成差異的是-下決定執行與舉棋不定。
本書原本來為很簡單,但到了後半部我看很吃力,最後變成瞄過去,算是已讀過吧。或許我最近身心狀況真的不適合讀書,我還是先來調整我的健康問題好了,這樣讀書像在看天書,進不了我大腦。


公平賽局



前言:
原本不是要讀這本的,但看到數學計算我頭痛到不行。因為今天身體狀況有點差,昨天太貪吃,辣在口中,痛在胃裡。所以挑本不需要太用腦的書來讀吧。

隨記:
P.46 我們需要關心家人,也需要關心陌生人。但是,只選擇關心那些國籍恰好是自己國家的陌生人,而忽略那些國籍無奈是其他國家的陌生人,這種態度是人類最基本、而且最錯誤的天性。→作者在說政客提倡的保護主義的疑問處。
P.56 教室裡原本掛的是獨立宣言,彰顯居住在地球是不可剝奪的權利;後來被換成互賴宣言,主張人們的權利因各種義務而受限(這些義務包括對彼此、對所屬宗教、對大大小小生物,或者對宇宙本身);最後已不是權利,但只剩下「特權」,那些扮演神明的環境保護主義者根據自己奇怪的念頭來批准或拒絕是否授予人們特權。而誰能夠擔任傳達神明旨意的祭司呢?當然是老師囉。→這段話值得回味。天龍人在決你的權利與義務。就像把自由拿走,說要有自由必須先繳健保費。我感憤怒,但也不爭氣的每月繳納。
P.70 我自己比較偏向相反的做法,那就是教導小孩,所有的法律都是不好的,。等到他們長大、生活經驗較為豐富以後,便能慢慢向他們介紹湯馬斯的進階觀點:有些法律是正當的。→一般都是先說法律是對的,然後再慢慢教導法律有很多錯誤和灰色空間。但法律已先深植潛意識,所以正向方法是有很大的問題,長大要更正需要費極大的力量才能導回中立角度。
P.107 許多人常利用公平做為幌子,破例賜與特權。即使這些特權一開始就不公平,但因為行之有年,所以仍被視為道德權利。→老人享有太多道德特權了,只因老所以要尊敬?
P.120 基於公平,所有人應受到平等待遇,每個人的權利和責任不應受到不相關的外在環境而改變。→在分析事情時首先要用對等角度在分析,等分析完後再用自私角度作選擇。中立和自私的先後順序不能顛倒,不然會有很多盲點發生。
P.264 除非妳已經口袋空空、借貸無門,否則,只要妳還在求學階段,就不要暑期打工。→這的確是我失敗經驗的其中一個,小時候沒技能,只能勞動。就現在來看蠻蠢的決策,為了時薪90元,浪費了人生最稀有的資源-時間。我記得好像是認為打工能學經驗吧,如果是這樣,那還真是個失敗的經驗。我在甲天下端盤子(倒了)並沒變成總裁(嚴長壽)。嗯,稀有事件才會寫成書來賣錢。
P.265 不要非嫁給最完美的丈夫不可→這段故事很有趣,代表你必須做出很多讓步才能保留住對方。在跟對方吵架時,你處於弱勢,因為對方有很多選擇可跳脫你的要求。

心得感想:
這本書原本看的很隨興,沒有打算筆記,但因綠際會所以拿來筆記。我一直找不到很有趣的那段話,主要是說圖書館的書不要看。論點很簡單,好書不會淪落到圖書館。那反過來說就是,圖書館是爛書收容所。的確。我不會把我喜愛的書捐出去,通常是覺得不值得保留的書才捐。所以推論大家都這麼做,結果就是圖書館充斥著大量爛書。
本書有些推論都過時了,但核心概念倒是很棒-單純與中立,這樣把經濟學的概念呈現出來讓人深表共嗚。單純是指用六歲的理解與判斷力,大人通常經過世俗太久把問題複雜化,反而看不出問題的根本之處。中立也是因像小朋友,本身就不存在善惡、事非的思維,而能站在很公平性的立場想事。這兩個技巧能把經濟學概念發揮到一種極致-單純且中立的分析任何問題。
本書到後面就變的很失敗了,在論政治問題,像A總統做的決定卻是B總統來承受。很多都是過時的議題,當時作者覺得是對的,但時至今日,變化太多。很多論點都不適用。現在有幾個人覺得多生小孩是福氣呢?作者的論點很古意,那是愛,愛無價。但現在來看多生一個就是其他小孩少一分資源,現在的問題是資源「非常」有限還縮減。不再是二十年前年年加薪的日子,環境改變了,但書中的論點還是不變。這本作者應該也來出第二版,可以肯定是要大翻修了。我很好奇現在作者會對他的債多不愁有何新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