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4日 星期一

好人總是自以為是



前言:
這本書一開始不在我想看書籍清單中,因為看到書名取得這麼嘲諷,呆子才會在書店拿起來自我羞辱(暗,看來我當不上病態人格者,我是有自尊的)。這什麼意思呢?你是好人:自大。你是壞人:就是個壞人。所以邏輯上不管你是好人還是壞人都是擼蛇。所以當時就是跳過此書,直到前些日子有網站說還蠻有料的,所以才去圖書館借來看看。嗯,細看原書名才知道(原意正義之心或道德之心),又是自以為是的書商在拿石頭砸自己的腳,取個自以為是的書名來譁眾取寵。

隨記:
P.21 直覺先來,策略推理後到。→這存在一個盲點,定錨效應,結論先跳出來,導致後面的推理只是在找理由,說服自己,直覺的正當性。
P.23 有個男人每星期都會上超市一趟,買一隻全雞。煮雞前,他會跟雞性交,然後(洗乾淨)再者來吃。→洗乾淨是我加上去的,因為我有潔癖,在去掉個人因素後,會發現內心還是存在一種不悅的感覺,作者說那就是道德感,跟死掉的雞作愛是不道德。這應該符合大多數人的感覺,本段故事妙在具現化道德為何物。一切盡在不言中。
P.26 兒童是自行理解,而且唯有等到心智準備就緒並獲得適當種類經驗後,才能理解。→在說道德標準不是先天,也不是後天。而是自我發展,當理解後心智就會融合所有知識、經驗形成道德。這一論點直接把道德居先天的打死,孟子性本善,直接送進墓園。性本空才是正解。空:空白是也,毫無善惡立場,最純的中性。
P.48 最令人詫異的就是有許多受訪者試圖創造受害者。→作者以吃狗肉為例,有人會因狗被吃,所以感到噁心,而成為受害者。這例子用太多次了,大家都感官麻痺。換個說法,燒百元鈔,也是有人能創造出國父是受害者的論點。沒有,什麼受害者都沒有,只是自我的感覺發作。這盲點真的很有趣。
P.52 道德推理往往成為道德情緒的僕人。→不過就是找理由來證明自己的偏好。
P.88 如果你請對方相信的事情違反了對方的直覺,那對方就會努力找出路,也就是找理由來質疑你的主張或結論。→所以口對口辯論是很糟的討論方式,比的是反射神經,根本無助於解決問題根本。電影上演的都很完美,那只是編劇想了好幾晚才弄出的來完美邏輯對白,真實辯論是直覺反應,根本來不及深思熟慮。
P.129 自尊比較像是一種內在的測量儀,一種社會尺標,不斷測量你在夥伴關係中的價值。只要社會尺標的指針下降,就會觸動警鈴,行為隨之改變。→所以自尊並不是自己的標準,而是他人的眼光。
P.130 我們其實都非常在乎別人怎麼看我們,唯一不具備的社會尺標的一群人是病態人格(注一)。→這裡的病態是指超出理性階段的行為者,同樣是看對方不爽,正常人會制止殺了對方的動作,但病態人格會殺了對方並且等警察上門還能義正辭嚴說明該殺的理由(例如太吵,這種離社會標準很遠的行為)
P.213 每個人都在意公平,卻分成兩大派。在左派的眼裡,公平往往意味平等,但是在右派的眼裡,公平是指比例,獲得的報酬應根據貢獻的比例,即使按比例肯定會造成收入不平等,也還是應該按照比例。→對於公平,大家的見解真的差異不小。
P.360 人人重視自主權,也尊重同胞的自主權。團體之所以形成,至多是為促進成員利益。→這戳到一個要點,為何台灣最近加速走向自私而不是公益。團體回饋的是負向,房價高漲、薪資下降,連吃的都不安全。暴民並非惡徒而是反應現實問題,因為和平遊行抗議已無法讓政府重視問題,接下來的演化會變的越來越暴力,直到新的平衡點。現在政府已投出刑法在警告暴民,這實在太棒了,刑法不拿來對付奸商,而是拿來對付人民。我相信故事會越來越精彩。
P.398 道德體系是由價值觀、德行、規範、習俗、認同感、體制、技術,以及演化出來的心理機制環環相扣而成,用於仰制或控制自我利益,讓合作的社會能夠成真。→作者對道德的定義。西方人總是很喜歡論證定義,本書花了4百頁只為了導出這句話。
P.401 如果你認為宗教是一套有關超自然代理的信仰,那麼肯定會對宗教產生誤解。你會把這些信仰視為愚蠢的妄想,或許還會視為寄生蟲,基於自身利益才寄生在我們的腦子裡。然而,如果你站在涂爾幹的角度看待宗教(著重於歸屬感),站在達爾文的角度看待道德(關注於多層次選擇),那你看到的景象就變得極為不同。你會看見宗教習俗在數萬年來凝聚了人類祖先的向心力,使他們得以組成群體。這樣的向心力往往造成一些盲目的情況,一旦聲稱某人物、某書藉或原則是神聖不可侵犯,虔誠的信徒就再也無法提出質疑或清楚思考。→這段話要讀過本書作者對911的影響才會知道他在說什麼,他在罵穆斯林宗教。作者以為自己公允,但事實上從來沒有人能公平看待任何事物。另外照作者說的把神抽掉,宗教還算宗教嗎?我遇到的宗教信徒,並沒有一個脫離神的領域,也就是從未跳脫五指山。作者太抬舉宗教了,宗教只不過是團體控制的工具,並不是團體合作的本質。關於本質我覺得二三行說不清,有機會再補充說明白自利最大化與團體合作的關係。如果要用一句話麻…最美的線是曲線不是直線。

心得感想:
吃狗肉這議題真是很有趣,我支持狗肉是肉可以吃,但蠻多人覺得不道德,這說明道德沒有一定的標準,也不符合對錯,就只是個人尺度。如同作者說的(P.34)群體創造超自然(道德)的存在,原來不是為了解釋宇宙,而是為了維持社會秩序。
本書有個觀念不錯,多元。道德不是單元化最好,例美國偏向自主道德,以自我為觀點在看事物,印度偏向社會道德,像父權至上,還有其他的道德,通常是以區域性劃分,蠻類似區域性社會共識,只是作者沒明確指出道德和社會共識的差異。以實例來看,墮胎可引起眾多道德派的反應,自主派認為這是我的自主決定權。社會派會覺得讓親人蒙羞,聖潔派可能會抓狂。但如果多元化,可能取各方交集,形成一種新共識,而不走向極端。什麼是交集?同事件再向下推論,作愛前多想想,家人多教些墮胎問題,至少錢就是個問題。聖潔麻,至少認同的是,我是有點潔癖,如果這麼做你會少掉很多未來對象。這新交集我亂掰的,聽聽就好。
文中有提到政治文(P.248),歐巴馬在西裝外套的翻領上配戴美國國旗胸章。這事讓我又有另一層感受。因為最近賺了不少的錢,我莫名的感到高高在上的感覺,我突然對原本不滿的事,一下子變得充滿寬容之心。同理,或許當權者並沒有眾人想像的邪惡,當你擁有至高無上的尊榮,在那一刻,你的心境應該不是貪婪,而是想做些對的事。(進入思緒混亂中~~~)嗯,算了,不想再深思了,當想到空心菜我又突然覺得這論點不太穩。
第9章提了個很有意思的實境,911讓作者一度拋棄中立性,想為「美國」做些事,這點的確有意思,我平常也不認同中華民國,我不想受到國的牽制,但如果災難來時,我可能會變成不中立性。理論上和實際上看來根本是不同的世界,或許我原本認為我不怕死亡,但如果真的面對死亡時刻,我不確定是否還能像現在這麼冷靜、從容。死亡只有一次,根本無從練習。
第9章解釋為何人類群體性的潛意識會如此強大,合作讓祖先的基因存活下來,所以大多數人的潛意識會傾向合作,套現代的詞彙就是奴性很重,所以看來我得在社交上需要些偽裝,偽裝成我是公益主義,但本質是私利主義。這點很重要,作者舉的例子太傳神了。表現的太自我,最終可能在戰場上被後方的隊友補一槍。結論,在越亂的環境,越需要偽裝合群的樣子,這不符合邏輯思考,但在混亂的地方附近的人只會把眼前的人劃分成友方或敵方,並不存在第三方-中立。生物的競合已演化成極複雜的多層次了。個人層次把利益極大化,在社會層次時又偽裝成樂善好施。最近的經典範例:祖克柏在女兒出生時宣布捐出所有財富!!(註二)
本書看似公允的分析,但後半部夾雜太多主觀論點,內容豐富但失之偏頗,總結來看是失敗作品,再加上中文書名的誤導。從好作品一路掉到中下水準。本書內容如果拆兩部,前6章值得品味,後面在論政治、宗教就全走了調,讓上品變成下品,看的令人乏味。
對本書我感到一種失落感,不是內容,而是自我,本書對增加財富並沒有任何直接性關系,但我讀的卻津津有味(前6章)。我對思考似乎有興趣且有優勢,對我來說這類多元式的思考不太費力,這是早上在看統計學書籍時所產生的強烈對比而來。只要運算我的腦力感覺就很吃力。天份真是讓人又恨又愛的東西,但很可惜的是,我最強的天份似乎不在賺錢,而是思索哲學,但哲學卻不是我想要的東西,我要的是財富。這…
就是人生呀。


註一:病態人格者
Millon et al. 1998。病態人格都往往在乎他人想法,卻是把他人想法視為計畫中的一部分。用意是操控或剝削他人。病態人格者沒有羞愧、內疚之類的情緒,因此別人看穿病態人格者的謊言而心生厭惡時,病態人格者並不會感到痛苦。病態人格者不具備自動無意識的社會尺標。
註二:祖克柏的樂善好施行為
捐出所有財富到「他們」將成立的新慈善機構,這是標準的偽裝。體現作者說的多層次道德模式,在表面上展現像是個大善人,但本質是自私最大化。

[2015年12月18日 補充]
回味這篇時,總覺得怪怪的。似乎自己也語意不清。自私、自我似乎是偏向負面的詞。或許只是想突顯最重要的是我自己,我是所有事物中的主格罷了,所有的決定都是自行承擔。對他人我應該就只是個中立的角色,我不是惡人,也非善人。像,地上有一百元我就是會撿起來放進口袋。但我不會去搶別人口袋的一百元。或許看到可憐人我會分個十元,滿足施捨的成就感。這一切是我說的自我、自私,不好也不壞。




書籍資料:
書名:好人總是自以為是:政治與宗教如何將我們四分五裂
原名:The Righteous Mind: why good people are divided by politics and religion
作者:強納森.海德特
原文作者:Jonathan Haidt
譯者:姚怡平
出版社:大塊文化
出版日期:2015/03/30
閱讀價值:中,前6章寫的好,後面就寫的很糟。中文書名再扣20分。
ISBN:9789866841637
目錄:
本書內容共分為三部分,讀者可視為三本獨立的書籍,只是每一部分都依附前一部分而生,每部分分別代表道德心理學的一項重要原理。

  第一部分,闡述第一項原理——直覺先來,策略推理後到。道德上的直覺係為自動出現,幾乎是即刻發生,早在道德推理(moral reasoning)尚未開始前就上場了。最先出現的直覺往往會促成後續的推理。如果你認為人是藉由道德推理來認清真相,那麼別人跟你意見不合時,對方所展現出的愚蠢、偏見、不合邏輯,肯定會讓你經常大失所望。然而,如果你把道德推理視為人類發展出的一種技巧,其目的是為了穩固自己的社會議題立場,為了合理化自己的行為,為了捍衛自己所屬的團隊,那麼一切就合理多了。請時時注意直覺,可別把道德論證信以為真,道德論證多半是事後才迅速建構出來,用以促成一項或多項策略目標。

  第一部分的內容共有四章,中心隱喻係為「心智一分為二,如同騎在大象上的騎象人,騎象人的工作就是服侍大象」。騎象人代表的是有意識的推理,亦即人類充分意識到的一連串言語和意象。在心理歷程當中,騎象人只佔了百分之一,大象卻佔了其餘的百分之九十九,發生於意識之外,卻主導了大部分的行為。這個象徵是我在上一本書——《象與騎象人》——發展出來的,該書說明人類終其一生跌跌撞撞地尋求意義和關聯之時,騎象人與大象是如何共同合作,而有時合作成效並不佳。本書使用象與騎象人的象徵來解決若干謎團,例如:為什麼(自己以外的)每個人都好像是偽君子?為什麼政黨的死忠支持者情願相信無恥的謊言和陰謀論?另外,有些人對於理性思考似乎毫無反應,本書會運用前述象徵,向讀者說明應採用何種方法,才比較容易說服這種人。

  第二部分,闡述道德心理學的第二項原理——道德不光是傷害和公平而已。內容共有四章,中心隱喻係為「正義之心如同舌頭有六種味覺受體」。西方的世俗道德規範如同一盤盤的菜餚,只試著去活化一種或兩種的味覺受體,不是關切傷害和苦難,就是關切公平和不公。然而,人類還擁有這麼多強大的道德直覺,比如說是自由、忠實、權威和神聖。本書會對以下疑問提出說明:「這六種味覺受體是從何而來?」「這些味覺受體是如何構成世上眾多道德菜餚的根基?」「為什麼右翼政治人物具有先天優勢,能烹調出選民喜愛的菜餚?」

  第三部分,闡述第三項原理——道德凝聚人心卻也令人目盲。內容共有四章,中心隱喻係為「人類是百分之九十的黑猩猩加上百分之十的蜜蜂」。人類的天性是天擇而成,同時在兩個層次運作。在每個團體中,個體會相互競爭,而人類是靈長類動物的後代,對於這樣的競爭很是擅長。競爭讓人類的天性有了醜陋的一面,而講述人類演化起源的書籍往往是以醜陋面作為主題。人類確實是自私的偽君子,善於裝出一副仁義道德的模樣,連自己都被唬得一愣一愣。

  然而,群體之間的競爭也會塑造人類的天性。許久以前,達爾文曾說,凝聚力最強、合作度最高的群體,往往都會擊敗那些由自私個體組成的群體。達爾文的群體演化概念早在一九六○年代就已不受歡迎了,但最近的發現又讓達爾文的概念重回舞台,並具有深遠的含義。人類並非時時都是自私的偽君子,在特殊的情況下,也有能力拋下微小的自身,變成有如軀體裡的細胞,或者是蜂巢裡的蜜蜂,為了群體的意義而採取行動。這類的體驗通常是人類生命中極其珍愛的一部分,但蜂群思維有可能會讓我們對其他的道德層面視而不見。蜜蜂般的天性促成了利他主義、英雄主義、戰爭及種族屠殺。

  若把正義之心視為靈長類動物的心智加上蜜蜂的表面,就能站在全新的角度看待道德、政治、宗教。本書會證明人類「高層次的天性」可促使人類極度利他,只不過利他的對象多半是跟自己同一群體的成員。本書會證明宗教(可能)是演化上的適應作用,以利凝聚群體的向心力,同時藉由共同的道德觀,協助群體建立社群。近年來,有些科學家(新無神論者)主張宗教是一種病毒或寄生蟲,但我不這麼認為。我會站在演化適應的觀點,解釋為何有些人是保守派,有些人是自由派(liberal,又稱改革派),有些人是自由意志派(libertarian,又稱古典自由派)。人們會支持那些跟自己抱有同樣道德觀的政治團體。人一接納了特定的觀點,就會對別種道德觀視而不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