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放肆縱欲(之前狂玩魔獸)徹底休息後,才能強烈感受到讀書真是美好的一件事。讀書很好,但久了會乏力。所以不想讀時最好不要品書,而是做些別的活動。人類的心靈狀態,真是個難搞的東西。
隨記:
P.33 智力商數(IQ)→我也很困惑這個指標意義,如果智力商數有效,為何我數學與英文兩科的表現是兩極化??兩者學習都需要用大腦呀,那IQ分數到底評斷的標準是什麼?如果不是全腦表現,單究某一區塊的表現就說是智力商數!?所以智力商數(IQ)跟大腦智力關聯性還蠻弱,這東西還真是害不不淺、「毀」人無數。又是一個簡化理論的失敗案例。
P.35 神經元能夠依經驗改變其結構→熟能生巧是真的!天分可能剛好那一區塊神經元結構剛好符合,但興趣才能長久(展開更大的連結網絡),在某個程度後會超越天分。所以做任何事興趣才是最重要的要件。天分極具優勢,但沒興趣的天分可能會讓你笑不出來。而現實中這事太常發生了。所以工作與玩樂分離是合理的做法,不完美但最佳化。那你就會發現平庸是正常態現象。要超越大多數人的表現,其實非常容易。真正的對手並沒想像的多。那什麼是這推論的要點呢?工作絕不選擇完全沒興趣的事,至少要有一點點興趣的工作才做的久,才有機會成功。最簡單的,如果你不喜歡人群,那仲介就是非常差勁的選擇。這已不是後天學習問題,而是天生就不喜歡人類的好惡問題。我遇過很成功的營業員也遇過很失敗的營業員,後者並不喜歡被打擾。我想他會一直被困在那個他不喜歡的位置很久很久上不去。人生棋局真是奇妙。在某一個地方下錯棋,後面一路挨打很難扭轉。而因為沉默效應不敢棄子投降換新局,就這樣挨打到一無所有的人生故事。再更深入思考他的決策困難,有家人要養。這點就是玩味了。我們一直信奉家庭是一切的根本,但當你陷入泥沼時。家成為你無法離開泥沼的枷鎖。那我們認知中的家庭是人生正確的選擇嗎??或者家庭應該是一種享受,但前題是需要有足夠的財力證明。如果家庭是一種享受,而不是我們認知中的人生根基呢??喔喔,人生哲理會徹底改變。家庭是種奢侈品,而不是生活必須品。你想要有幸福的家庭嗎?沒錢閃遠一點吧,你買不起幸福。
P.44 皮質灰質的體積在10~20歲之間減少了15%,影響認知表現的不是腦的硬體,而是裝在硬體上的軟體。智慧軟體並不需要更大的硬體基座。表現超高效能程式可能需要很多設計,不論是透過天擇還是學習。→ 所以合理推論很多人表現天資聰穎可能不是腦力高,而是抓到技巧。,用對方法。對手通常不是天才,但已被嚇傻。方法、方法、找到正確的方法。鯨魚大腦超大(5倍以上),但只要是人就能輕鬆超越其智力水準。說明腦容量與智力不是呈現正相關。或許鯨魚腦跟人腦不同,但人與人之間的腦容量差異更微乎其微。意指運算力是大致相同,表現差異這麼大就應該是另一種原理造成。
P.58 無窮→所有事物都是有限,無窮不過是一種表述方式。意思應該有限但超出可計數的程度。
P.80 沒有任何事物干涉改變,電子永遠不可能轉移到其他能量(位置)。
P.82 量子力學的悖論,單單是我們對粒子的觀察就可以「導致」另一個遠方粒子處於不同狀態。但其實根本就不矛盾,問題就是因為想把我們的故事架構套用在一個不適用的情況下。因果並不存在自然中,它們不過是由我們心智因便利所創造的產物。
P.84 種族→我沒有歧視黑人,但我就是不喜歡黑膚色的女人。我只是對黑色人種不感興趣。如果誠實是錯誤,那虛偽就是嚴重錯誤。誠實與虛偽當然是選擇,如果迫不得已,我才會使用虛偽(希望不要用到)。因為意味著生活困頓,必須販賣誠實(品格)來換取生存。如果喜好是一種歧視,那我該理性的跟母猩猩交配繁衍??再作進一步反推,我不跟母猩猩交配所以說我歧視母猩猩??低劣的人總是拿道德來自抬身價,喜歡站在道德制高點的人,最可能的就是一無所有的社會敗類罷了(因一無所有,只能抓高尚道德觀來保護自尊)。
P.114 美學動機→科學中對公式常會出現對美學的追求,原本是有很效的過濾方法。但隨著探索數學越來越深度,就發現公式越來越複雜。也就觸發沒有美感的錯覺。所以如果要進入更深層的數學世界,美感(簡約)應該退位了。因為簡單的數學都被研發差不多了。如同黃金開採,簡單的的露天礦床早被挖完了,新礦脈都是藏在深岩、大海之下了,也就不可能簡單可得了。
P.118 超大型強子對撞機(VLHC)一直永久不停地付愈來愈錢,而得到愈來愈少的知識。犧牲合理經濟範圍。→當科學追求純粹,脫離現實越遠。意味著放棄很多好機會,如果務實一點,我們可能已進入太空殖民時代了。
P.123 科學淘汰哲學→命題錯誤吧,科學跟哲學屬不同範籌。應該是哲學淘汰宗教,因哲學與宗教才是在研究心事。科學最多只是補刀(證明宗教一堆錯誤,例地球中心說),而且還不是故意,無心插柳柳成蔭。所以今日形成兩種思考方式:科學與哲學,這兩把刀在處理人生大小事會發現極有優勢。處事會用科學,待人會用哲學。各自發揮其優勢特長。
P.125 「xx的科學」是科學修辭學的一例,認為任何被稱為「科學」的就是科學,其實是修辭而已。比如「科學家已證明,或是更普遍的簡短版「研究顯示」,這些訴諸科學權威的詞彙,不管他們得出的結論和據稱的研究(結論的根據)到底是否一樣。→小心修詞學行業(廣告、媒體報總)。英國研究,這四個字已暗示,他在逗你的。
P.127 科學在尋求證明自己是世俗知識的至上形式時,已不小心地,將自己升等為神學。→作者論點有問題,為何作者會假定科學是原理,而不是方法?作者該小心自己不自覺的走向神學而不是科學。
P.127 科學並非實踐而是意識形態。→這是作者的推論,但並沒發現自己掉進神學陷阱,方法並非意形態,相信真理的存在才是一種意識形態,真理會讓你自我設限,這就是一種意識形態。這就是科學專家的盲點,哲學學分修不夠,所導致的推論謬誤,科學目前能力無法破解神學,必須要透過哲學(以其之矛攻彼之盾,反射回去)。唯心論喜歡超脫真實,那你就不該用唯物論跟它們爭論。唯心論最強的就是此中有真意不需要證據的奇妙邏輯。哲學也是探究心靈,特殊之處是帶有理性。我不得不說,理性依然是超時代的能力。我突然笑了,我的人生走的很崎嶇。但大學主修的是程式(理論),現在工作是交易(實務)。造就我理性思考超乎常態(大多數的人)。天生資質不佳,但學會理性並天天在練習。人生得以反轉向上前進。真是奇妙的人生發展。理性不好嗎?對大多數人來說不好,冷酷無情,人生無味。但就實務上來看,至少幫助我脫離下層世界的人生。正常人現在正在上班,且過朝九晚五的人生。我是每天得找事來做,以打發時間。如果說比較痛苦的是什麼,我想會是晚上九點睡覺常被垃圾車聲音吵醒。但想想正常人還在忙著追垃圾車,就又轉身含笑而終(X),在微笑中入睡。
P.163 大部分先天心臟病,有著父母基因裡都沒有的突變,大概佔了嚴重心臟病出生缺陷的10%。→我一直注意到10%這字,因為太常出現在基因突破發生率。似乎這數值是演化最佳變化率。人類一直發生突變,但不是為了變更好,而是保持10%的不同,讓人類能在環境變化時有10%的人能具有優勢,而存活下來。所以我們會約有10%的人類超出均值,而大多數可能不是人類喜歡的變異。只有少數變異讓人喜歡(例如天才)。但比較納悶的是如果天才是人類喜歡的特質為何無法繁衍開來呢??歷史上的天才都是突然乍現,後代很快就回歸平凡。被稀釋掉嗎??這問題太複雜了,或許天才根本沒空生小孩、或知道生小孩是劣勢選項、或優生學概念生一個就好。這樣說也太多盲點。明朝開國君王朱元璋很聰明,但看到明朝的接班人的平均智力卻是放牛班。似乎無法證明人類演化是朝向變更好的論點。那麼,物競天擇的論點似乎跟認知上是有落差。不是物種變更好,而是適者生存。適者可能是隱含"量>質"的特性。那接下來推論會讓華人感到爽到不行:未來是華人的天下,因為數量遠遠超過歐美,對環境的適應性更是無與倫比。下圖顯示了強國的小強們是多麼驍勇善戰,毒不死滴。
《windy》
P.203 攝取橄欖油的人比較富有,教育程度較高,對健康更有知識,以及更在乎健康,他們比較不可能抽菸或酗酒,而比起使用玉米油的人,他們可能住在毒害較少的環境中。這些變數都可以是社會階級和死亡率有關的真正原因,而不是攝取橄欖油本身。→複迴歸分析所發現的因果關係,可能只是相關性而非因果。話說橄欖油已食用很久了,但並沒有感到其優異性,這點真讓我納悶,而當我食用豬油卻明顯感到腦力上升。
P.206 問題是沒有「和人類狀況相仿」的合適小鼠模型。兩個原因,第一.目前沒有可取代的模型。第二.食品藥品管理「創造了惰性」因為它一直認為這些(模型)是預測藥物實用性的黃金標準。→這產生一個邏輯盲點,老鼠不是人,有些真正的藥物可能對人類有效。但過不了老鼠測試,也就不可能進入人體測試階段。我們可能因此錯過很多醫學發現。
P.211 輻射量一定有一個閥值,在閥值之下的輻射量是無害→在世界各地所承受的背景輻射量(6~60)毫西弗,並沒出現輻射與癌症的線性關係。如同氣溫在15~25度的溫度(10度間距),對人類來說都屬舒適範圍。或許再加大10~30度間,也還是在可接受範圍。不是很舒服但也不會對健康有負面影響。只是輻射量目前找不到關鍵閥值,大多是臆測。
P.228 我們應該停止假裝大數據無所不能。→電腦可以分析數字,但還沒強到分析語言,不然用現今知識的總量。如果電腦懂得語意,早已開啟新文明時代了。電腦還是無法融合A+B的知識是什麼,創意是人類與電腦競爭最大優勢。可預期的應該是人工知慧在我死前應該都還無法有意識。畢竟要讓電腦有真實感受,需要建立如人類的神經系統,但目前還沒有發展起來,或者說根本還沒開始做。所以要做出真正的人工智慧,還還早得很呢。
P.274 知道離成功不還遠的很呢。→我們知道太陽能是終極能,但要達到可用階段還真的很遠。怎麼樣才算真正使用太陽能呢?把太陽全罩起來。反之,目前地球表面是能接受到多少陽光呀!!大眾不理性看待太陽能,只是裝高尚,幫這些未來航太業買單罷了。飛向宇宙浩瀚無垠!!放心太空船沒你的坐位,別想了。
P.275 沒有資訊超載這東西,只有過濾失效。
P.302 碳足跡→只是人們傷害地球無數方式的其中一種,生態系統破壞湖泊海洋酸化作用,氮磷問題,各種人造污染。→你放大某事,為此事你可能做出更多傷害地球的事。商人為了減少碳足跡而使用高污染的化工替代。而環保人士迷戀碳足跡這玩意。為何會成為狂熱的環保主義者呢?可能最佳的解釋就是智能太低,永遠無法從更大的思維去看環保本身的謬誤。為何環保商品會比較貴呢?如果做對的事,它必然物美價廉。如同食物中的地瓜,根本沒有人會花錢買廣告說明地瓜真是棒極了。如果連吃牛肉都是錯誤(碳足跡提高),那何不考慮殺光第三世界的人,直接有效減少碳足碳。你認為不吃牛肉就沒有傷害,那殺掉為數眾多的窮人不也是達到目標。反正你的目的就是減碳。減少牛隻和減少人口是同樣的結果,而且減少人類的效果更顯著。好吧有點玩過頭,跟環保人士一樣,犯了偏誤的問題。現在碳足跡似乎熱度開始下降了,取而代之的是新玩意-碳手印。真是很會玩。整天創造口號,環保人士還是坐下來,認真作研發科技吧。
P.337 牛頓有名的不是因為他發現蘋果和軌道物體垖會落下,而是解釋原因。→現象是結果,並不是原理。找到牛頓的蘋果樹也不可能發現黑洞裡面是什麼。
P.343 心理健康不是由一種情緒的存在而決定,情緒是多樣性。→如果你堅信正面情緒,你永遠找不到錯誤之處。因為你相信自己棒透了!!當你失意時感到落沒,當你得意時感到開心。情緒是溫度計而不是空調機。你不能靠催眠自我達到改變情緒,你必須靠改變現狀來改變情緒。目前主流都在教你正向思考、或來點負能量什麼的。都是錯誤看待情緒,情緒警報器大作,你不是掩耳盜鈴、目空一切。而是知道有事發生了,並去積極處理。讓情緒恢復正常溫度。
P.396 我們不能期望優雅之道,一直保證我們的方向是對的。
P.416 奧坎簡化論:如無必要,勿增實體。→這是一個很出色的概念,但所有人都如此執著將成災難,費曼打趣的說,F=ma,R=F-ma,R=0。看R=0真是簡約至極,太有美感了。但這毫無意義。
P.420 複雜性,不一致性,模糊性和終極不確定性,定義我們的現實。我們不該限制自己。→勿用單一理論作為中心思想,這是本質錯誤,捨棄中心思想,擁抱複雜,才可能跨入更高層次。
P.446 科學是在數據的困惑中尋找原因和解釋。→而現今主流是把大數據、統計報告奉為圭臬,其本質剛好反過來。大數據和統計是依主觀訂出條件作篩選出的報告。而常誤以為是因果,其實是巧合而不自知,因為數字報告無法得知原因。除非你知道原因,不然數字只是巧而,而非顯著因果關係。
心得感想:
萬有理論(Theory of Everything)、統一論(Unification)、簡單法則(Simplicity)都期盼用一個公式解釋一切,這想法太迷人,但這可能只是個迷思,而非物理原理。溪水中的滾石向下滾,原理很簡單。但計算公式卻極為複雜,光個擾流就讓人眼冒金星了。所以我們長久相信的完美理論可能不存在。各種「力」交織而成,複雜才是真實的面貌。
追源的盲點,如同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邏輯上就是推理不出原點。是在某次異變發生後才出現雞或蛋。在那個變異後產生了新原點,也就多了新物種、多了新變數、多了新演算法,加入這個世界一同運作並產生影響。下圖說明這個困境,回溯近乎不可逆向追蹤的事。
突變思考,觀察人類約有10%的人是離均值很明顯(大腦、體格),喜歡的會稱之為天才或運動頂尖好手,反之則稱為智障或殘障,比隱性的如人格特質(冷靜、熱情、偏好...)。這似乎說明著突變是非常頻繁的事情,人類一直在突變,生小孩跟買樂透一樣刺激。所以突變是進化嗎?似乎是不可能的推論,演化中的突變是隨機性,而當這突變具有存活優勢他會擴散出去。當他是劣勢時他會自我凋零。然後新一輪突變又可以再次出現。侏儒與巨人都還會出現,即使不喜歡,他們永遠是變異的常客。很多人們不喜歡的變異還是會一直出現,而不會永遠被消滅。所以關於金髮女郎會永遠消失,就不必擔心。遲早還會出現變異出純種金髮妹子!!如果那個時代還迷戀純血金髮妹子的話。話說我是有點悲觀就是了,看到南韓全民整型運動。美女質與量將會呈現退化。如果牙齒矯正常態化後,後代幾乎都不會有天生滿口好牙。如果覺得這個還不夠證明什麼,那看男人的雞雞和女人的小妹就會發現,醜極了。人類為何演化那麼久,私密處居然沒進化成更完美的形態!?嗯,因為人類很早就穿衣服,導致無從比較,而讓生殖器官一直處於隨機而沒有篩選的進化。
作者只是科學專家,而不是全知專家,別什麼都信了。藉由作者,我才知道科學家在談論非科學議題時,一點都不像智者,反而表現的跟一般人無異。這之間的落差,稱為權威效應。專家說什麼都對,其實專家在非本業上,所知不多,不過就是常識水準。
本書並不是每個主題都有價值,例在討論人工智慧,作者在說的是人工智慧的感情能力,這是人工智慧永遠達不到的目標。而一般人認知中的人工智慧是能思考這件事。所以作者推翻的人工智慧變得風馬牛不相關。這類的主題還不少,尤其在後半部。
作者的核心思維是反簡化主義,在說任何一個簡單原則都充滿嚴重暇疵,也就是單一面相。這是個複雜世界,真理並不存在。各種思維都只是這世界的一個元素。而沒有任何一個元素能主宰這世界,也就沒有任何一個主義是完全正確。所以任何一個主張都存在議論空間。換個簡單說法,你可以相信理論,但要知道其限度範圍,當超出時你的警報器必須起作用(質疑這理論)。
人們需要地板才能前行,也就是必須相信某些理論,也就是信念。但要避開迷信。而其方法就是質疑,觸發於敏銳的發現那微小的差異(通常是觀察到某事物變化時)。當結果與預期出現不合理之處。例速食是垃圾食物,這已成為當代常識(信念),但你因潔淨食物信念發展到一定程度後,你會變成食物恐慌者,幾乎所有食物都不能吃,然後飢餓過度,身體崩壞。當信念到達絕望時刻,吃下豬肉滿福堡,然後打從心底傳來一聲,幹!!真有夠美味。然後就發現速食也是食物,而且是出品於衛生合格的店家。從中發現潔淨食物和垃圾食物存在不合理的理論空間。你會質疑你的潔淨飲食理論並作出修改,美味帶來的幸福感是有其價值不該忽略。但當吃了三次後你就不會再有對漢堡感到美味了,過陣子後再來吃吧。
書籍資料:
書名:這個觀念該淘汰了:頂尖專家們認為會妨礙科學發展的理論
原名:his Idea Must Die: Scientific Theories That Are Blocking Progress
作者:約翰‧柏克曼
原文作者:John Brockman
譯者:章瑋→時常翻出怪異的語句。例:P.318 「劣質結果和不準確測量方式,這兩個特質是多數心理學領域的特徵,心理學是"我的"領域」。怎麼會翻成"我的",中文沒有這種表述法,因為語音不清。應該指的是「自我主觀」的意思吧。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16/12/08
閱讀價值:高,我們所知的原理,很多都存在議論空間。缺點,連一張圖都沒有是蠻讓人微詞之處,因為圖表是反向檢視作者的用心程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