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8日 星期一

資訊



前言:
書名取的很棒,但看了內容覺得並沒有太多新意。只是在整理資訊的演化過程。

隨記:
[隨興翻閱]

P.84 對巴貝吉(Charles Babbage,1832)而言,世界似乎由這樣的數據組成,這些數據是「自然與藝術的常數」。→光速、冰點溫度、心跳數…這都是自然界的常數,其中蘊藏著一些重要的資訊。像光速為什麼在真空狀態下是以299,792,459公尺/秒移動!?
P.236 由於巴貝吉的機器並非電動,並且所有數位計算機原理上都相同,因此使用電力在理論上並不重要…使用電力只是非常表面的相似而已。→當電子科技走到瓶頸時,可跳脫思考,或許有更好的介質。例:人體運作主要不是靠電子。
P.278 雞只是蛋用來製造另一顆蛋的工具。
P.283 就算基因一百萬歲,也不會比一百歲時更接近死亡。它從一個軀體跳到另一個軀體,世世代代,以自己的方式操縱軀體,滿足自己的目的。基因拋棄一個又一個軀體,在軀體老死之前遠走高飛。→這解釋人為何要犯罪有很好的另類詮釋,基因不在乎你的清白,它要在你毀滅前遠走高飛就達成目的。很多時候身上分泌的賀爾蒙和腺素,造成你思考上的偏移,像最原始的性衝動感受,明明不需要,但絕對曾感受到那種莫名的引力所影響,而去做些本質是無意義的事。當然這是有點牽強,立論不足。只是表達的是-無法確定所知的認知就是真的-這個概念。

心得感想:
第4章巴貝吉和艾姐(countess of Lovelace)在電腦未發明的時代,這兩人思維已進入電腦運用層次。而當他們死前都對看不到未來景象感到遺憾。(電晶體1948年由貝爾實驗試所研發出來)我對他們的怨念不知為何產生高度共嗚,一種看到超現代的世界,但身體卻困在當代的無奈,並看著生命因現實困境,讓時間流逝。或許這就是知識帶來的副作用,對當代感到厭倦,明明人類早已有能力辦到且知道可行的方法,但現實利益和陳舊的思維(註一),讓進步速度變的極度緩慢。


本書從語言到文字、再到遠距資料交換的發明。其中發現文字只是種符號,一種讓彼此知道對方所要表達的介質。英文拼字在初期,會發現原來大家拼字呈現亂拼,且並沒有準則,也就是說拼音文是由音轉換成文字,文字是種結果。如果要學好拼音文,重點要放在聽、說,文字學習要放到最後,從語文的發展發現,文法更是一種害人的東西。讓人限制了溝通的本質。而之中只有一個是不變的元素,進步的關鍵-數學。只有數學唯持著不變性,文字隨著時代的演進,字義都會跟著演化而改變初意。像最簡單的,問候你全家。這句在老一輩是敬語,現在是恐嚇語。
本書在描述資訊的由來,從語言到文字,然後說明傳遞方式和儲存的演進和多樣性。如果對演化『過程』感興趣才適合讀此書,至少我對如片斷式所組成的雜集並不感興趣。

註一:中元節居然還存在,最近新聞的話題就是中元節肉、蛋變貴。心中只有嘆息,怎麼世界被一大群落後的人類所形成的泥沼,困在原地無法大步向前。



書籍資料:
書名:資訊:一段歷史、一個理論、一股洪流
原名:The Information: A History, a Theory, a Flood
作者: 詹姆斯.葛雷易克
原文作者:James Gleick
譯者:賴盈滿
出版社:衛城出版
出版日期:2011/09/01
閱讀價值:低,雜訊。
ISBN:9789868729520
目錄:
前言
1 會說話的鼓聲
2 不朽的字
3 兩部字典
4 讓齒輪思考
5 地球的神經系統
6 新線路,新邏輯
7 資訊理論
8 資訊的轉向
9 熵及其惡魔
10 生命密碼
11 進入迷因池
12 隨機感
13 資訊是物質
14 洪水之後
15 每天都有新消息
尾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