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目前的金融問題一直有看沒有懂,看看本書是否能告訴些我不懂的地方。
隨記:
P.29 在金融改革中,有一個非常明確的方向,就是堅持各大銀行與金融機構,必須降低他們的投資資金中的借貸比率。
P.34 紓困反而讓銀行更容易借到錢。
P.34 如果一家公司仰賴政府的紓困,就算公司付不出貸款,它們的債權人也不會擔心這家公司違約,因而非常樂意借錢給這家公司。
P.39 有些銀行家在2008年拋出的「大到不能倒」問題,其實現在更為嚴重,因為從那以後,美國規模最大的幾家銀行,現在都變得規模更大了。
P.40 在今天放任大型銀行倒閉的後果,可能比2008年放任雷曼兄弟破產更嚴重,但拯救這些銀行,卻可能使國家陷入癱瘓。→這就訊息有價值,所以下次再發生銀行大事件時,直接放空銀行,因為下次連政府都救不回來了,勢必選擇全面崩盤。
P.69 借錢的陰暗面對銀行來說沒那麼黑暗,因為他們的部分成本,是其他人負擔。→不能用部分來形容,根本是絕大部分,因為銀行股東權益占不到10%的資金,有的只占3%不到。銀行公司才是真正的高槓桿投機事業。
P.86 借錢是會借上癮的,只要貸款到手,貸方就會傾向於借得更多,而且通常不願意減少債務。→當品嘗過2倍槓桿後就無法忘懷那美妙的感覺,一而再,再而三放大桿槓。
P.90 對銀行來說,存款是欠存款戶的債務,也是所有銀行最重要的資金來源。→回想第一次看到銀行的資產負債表,負債比是空白,還以為打錯。
P.105 當銀行開始把債務證券化賣出以後,他們對貸款的徵信工作仔細把關的誘因就開始變弱。→從債權人變成抽佣金人。
P.120 金融機構彼此依賴日深,卻也因此變得比以往更加脆弱。
P.139 我們的提議:提高銀行的權益資本。
P.142 一盎司的預防,價值等同一磅的治療-班傑明.富蘭克林。→這個比喻真好,其實就是有預防就有60分,沒預防,中獎就是倒下,預防的費用很少,但發生問題時,效用非常高。
P.159 政府擔保會讓為錢所苦的銀行被債務壓跨,或是借得更多,無助於重建銀行的償付能力,而且會出於扭曲的誘因,做出非必要的大膽投資決定,這麼做會讓經濟與納稅人都付出慘痛的代價。
P.187 當收拾爛攤子的代價是由別人來付,他們當然不會改變大借特借的政策。
P.189 銀行股份的市值往往低於帳面價值,因為銀行的管理階層不願意認列虧損。這是管理階層一廂情願地希望貸款。問題最後不會太嚴重;或是希望延遲公開虧損的事實,讓財報獲利數字好看一點,他們才能領到紅利。→看來銀行爆掉,不是因一件事故所造成的,而最後一個事件只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而已。順便混水摸魚把之前暗藏的舊呆帳一次認列。
P.194 政府如何控制銀行相關風險的問題尤其棘手,因為風險很難判斷,卻很好隱藏,而且風險的管理與控制,似乎不是銀行重視的優先項目。
P.203 一家銀行的獲利,取決於舉債與冒險的程度,和管理績效。
P.213 存款戶與其他債權人,因為有政府金援當靠山,他們願意以原本要求更有利的條件借錢給銀行。在實務上,就是銀行錯錢的利率會比沒有政府擔保的情況更低,這是銀行喜歡借錢勝過其他募資管道的強大誘因。
P.235 銀行很樂意以高價買下其他銀行,只要購併後,這家銀行被視為大到不能倒就值得。
P.246 如果存款受到妥善保管,例如放在銀行的金庫裡,不拿來投資,銀行一點都不脆弱。→基本原理,但不可行,因要人民付保管成本。但如果未來走向負利率呢?人民是否有選擇純存放錢的地方,而不准銀行進行投資!!
P.262 銀行家的行動通常是回應環境給他們設定的誘因,即便這些行動只能圖利他們,對其他人不會產生任何益處。
P.271 人們當下永遠不會去做他們認為正確的事,因為他們總是覺得正確的時機還沒到來。
P.276 另一個問題:銀行太多了。→無利可圖的銀行,願意冒極大風險,來獲利。
P.277 要提升金融系統的健康與穩定性,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禁止銀行發給股東現金股利。要求銀行保留盈餘,直到銀行有充足的權益資本為止。
P.282 如果銀行因為沒有盈餘可保留,或是賣不出新股份,而無法募集新的權益資本,我們就有理由懷疑銀行改經發生財務困難,甚至已經失去償能力。在這種情況下,監督單位不應該介入。→只留下好的。
P.295 《巴塞爾協定II》是造成金融系統脆弱,並在2007至2009年引發金融危機的肇因。銀行的財務槓桿變得這麼高是因為在金融危機迅速上升時,銀行根據自己的風險模型,運算資本適足要求,以節省權益資本。《巴塞爾協定II》允許銀行以風險加權法來運算資本適足要求。
P.299 只有權益資本能在金融危機中吸收損失。
P.305 把資本要求從占銀行總資產3%提高到25%,只會讓經濟體中的金融債權重新洗牌,重建一個更安全更好的金融系統。
P.305 市場是否扭曲,要看當中的活動是否造成別人必須承擔風險。→日月光賺錢,但水污染是全人民承擔。
P.323 對政治人物來說,不必經過國會程序-打通電話就能挪用幾百萬歐元的權力,不管要花納稅人多少錢都值得。
P.345 由於銀行的決策很明顯會影響他人,任何事情都交給自由市場決定的原則,並不適用於金融產業。
P.348 即使最大的銀行縮小了規模,金融系統的互相依存與危險傳染病,還是有可能產生極大的脆弱性。
P.378 《巴塞爾協定III》是根據錯誤的模型與運算結果,所以一點意義也沒有。→名稱響亮並不代表它就是正確的。
P.386 政府補助銀行或任何企業,對國際競爭來說一點也不具吸引力;這類補助只有部分企業受惠,會扭曲經濟,而其代價是由經濟體的其他部分來承擔、並導致太多資源(包括人才在內)集中在某些產業,導致資源的無效率運用。
心得感想:
這本書第二章在說明房屋貸款的槓桿倍數的損益,這點讓我很驚訝!這不是常識嗎?難道一般民眾對槓桿一無所知,只知道房地產投資是穩賺不賠的?還是停留在十年前的環境,上檔無限、下檔有限的高成長房價時代?
最近在看[富足],內容真是科學版的天堂世界,但回來作這本書筆記時,真令人沮喪到不行。政客與銀行間的掛勾連作者都沒辦法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法,這點挺讓人長嘆。原本問題都是小問題,但經過負向循環回饋,最終都變成災難性的問題。目前問題的源頭真的無解,人民如果不提升素質,實在無法處理這些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不像表面的只是,霹靂銀行爆炸了、爆炸了!)。銀行為什麼能如此為所欲為,因並政客放出誘因,政客為什麼一直存在,因選民的放縱,選民為什麼放縱?因為相信民主是種權利不是義務,不需要付出心力來照顧。再美的花園(制度),沒有園丁(人民)的照料,結果就可想而知…,雜草(爛企業)、蟲蟲(政客)全面占據花園,最終園丁一定會發現,但為時已晚,要花十倍以上的時間與資源的補救才能回復原狀。
書籍資料:
書名:失控的銀行:通膨、失業、衰退,都是銀行失序而產生的連鎖效應。該如何解決?
原名:The Banker’s New Clothes What’s Wrong with Banking and What to Do about It
作者: 艾娜特.阿迪瑪特, 馬丁.海威格
原文作者:Anat Admati,Martin Hellwig
譯者:周詩婷
出版社:好優文化
出版日期:2014/07/04
閱讀價值:中
ISBN:9789866557767
目錄:
第一章 銀行家國王們沒穿衣服
第一部 借貸、金融產業與風險
第二章 借貸業務為什麼會增加風險?
第三章 放款業務的黑暗面
第四章 「美好生活」是真的嗎?
第五章 借貸的骨牌遊戲
第二部 我們的提議:提高銀行權益資本
第六章 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第七章 提高權益資本是否代價過高?
第八章 輸光的代價
第九章 甜美的衰退
第十章 銀行一定得放貸這麼多款項嗎?
第三部 向前走
第十一章 如果不是現在,那是何時?
第十二章 關於金融政策
第十三章 他人錢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