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浴血地獄 瓜遠康納爾戰役
作者:胡燁
閱讀價值:低
出版年月:2011年3月
出版地:台北市
導讀:
前些日跑到圖書管發現此書,抱著隨便看的心態在看(後來看的時候也是如此)
此戰發生於1942年8月至1943年2月的瓜島戰役,
隨記:
一個小島,兩國心情大不同。日軍一開始是占有瓜島,但無防護力,一下就被攻戰,把優勢讓給美軍,後來日軍才發現這是軍事要地(有機場),必須取回,才發動攻勢。
日軍
一開始並不放重心在此,因陸軍根本不知此處有建機場(讓航空區增大),而變成一個軍事要地。但還是輕敵,見微不知著。當然日軍有人是清醒的,只是官階是參謀而不是戰場指揮官,而大本部指揮官又被下面報上的誇大的戰報而看不清楚。
美軍
其實一開始並沒有決心占下這個島,但有遠見的還是有的歐尼斯特.金上將。這時就發現良將即使在大家反對情況下,還是執著做自己認為對的事。
戰爭初期
天時:
來看對美軍太友善了,日軍偵察完全因天候無法偵察到美軍動向和總戰力。
地利:
戰爭很少正面戰,就像打牌一樣,優秀的指揮根本都是以大吃小在打戰場。
人和:
從歷史來看,美軍與日軍內部都充滿了混亂與不協調,但日本這方面特別嚴重,美軍是怕損傷而不增援,而日本是喜歡功勞自己全吃,不想要協助。
資源:
日本、美軍對後線支援其實都很不足,日本問題在於船鑑少一台就沒一台,美軍是補及品跟不上,和造鑑運度還未開發出來。
雙方加重籌碼之一:日本派精兵強襲
日軍
陸軍在不情願下投入額外戰力在此區,原本有機會認賠殺出的,但海軍每每在最絕望時生出一個希望,其中最重要的應屬把美軍航母『黃鋒』號炸沉了。大本部因此加碼…
美軍
在掌握了機場後,開始建立防線,這時占了地利優勢,讓日本派出精英部隊慘遭打擊。
血嶺之戰
日本真的很倒霉,如果川口支隊軍備沒在整裝時被美軍先搓掉補及品的話,整個局勢是對日本有利,因為日本太變態了,每都不怕死。(畢竟是精英團)可惜在強的軍隊缺糧缺彈下和致命的斷訊,剩下的就只有意志力,美軍這方面其實很弱,美靠火炮優勢才擋的住那不要命的衝鋒突擊。
雙方加重籌碼之二:日本海軍搬出重型艦隊
日軍
山本大將終於要出場了,決用動用海軍主力進入戰局。陸軍補及非常吃力與不足,只能勉強弄出一個總攻擊的資源與兵力。
美軍
占有機場優勢,把物資人力拉到非常高的水位,兵力到遠2萬多人。
日軍是進攻方,翻山越嶺的去打機場,而很多部隊都因地形的關係無法配合,美軍守株待兔。這個其實不用打就知道結果了,資源、兵力、地利,全倒向美方。結果陸上總攻擊大敗。而日本海軍反因陸軍給『錯誤』情報取得大功,把大黃蜂航母炸沉了,和企業號被打殘了,但也把航空軍幾乎賠光了,至少半年日本航空軍是廢了,精英在此戰役死的差不多了。
賭徒-日本
日本大本部真死要面子,強要下面的陸、海軍全力拿回瓜島。這根本變成是一種單方面的屠殺了,沒有什麼戰略與戰術了。純粹是賭徒的行為,當每次大敗後,上天總是給你一點點勝利,然後你再把那一點點賭金,再壓下去,型成無盡的惡性循環,直到破產。為了再弄出個『總攻擊』,日本這次把南海大部分物資投進去,但幾乎都沉沒在海中…能登上岸的只夠四天足糧,士兵吃都吃不飽,就更別說打勝仗了。陸上沒看頭,剩下海軍撐大樑,但也把精英艦隊消耗的差不多了。
其實有一點寫不下去了,因為接下來戰事,根本是美軍已是絕對優勢了,日本的陸海空,精英全被吃的差不多了。
撒退…
分三次撒退,細節就沒什麼好說的,護航的護航,追擊的追擊…
總結
日本
陸軍投入3萬人,死亡2萬人,1萬5死於生病。聯合艦隊損失1空母、2戰艦、3重巡、2輕巡、14驅逐、9潛艇、商船16艘。航空損失,載機323架,基地機550架。
美軍
陸軍投入5萬人,死亡1692人。艦隊損失2空母、9巡洋、14驅逐、1潛艇。空軍無統計。
心得:
每次看戰爭片都覺得二小時就結束了(電影時間),但光這小島就能打半年…
日本敗在自大:因為原本是有優勢的,而小看美軍。用1打10的心態去打美國,美國很膽小,用10個打1個的心態去打,而且很怕損失人,但炸彈像不用錢似的無限制轟炸日本陣地。日本從原本占有優勢的,一直犯錯,最後把資源都耗盡了,還是有人想硬撐,直到有人想到如何給大家台階下…這真的是很致命的『面子』問題了。
美國靠科技才能用如此小的損失打敗日本:其中美國海軍已研發出雷達系統,讓日本最自豪的夜戰反變成弱點。而地對空在戰事末期更研發出更精良的引信彈,讓日本空軍死的莫明奇妙,還不知為什麼。
騷擾是很好的戰術:只需要用一架飛機就能搞的對方機場人員每夜難眠。
作戰最基本的是讓士兵吃飽:日本這方面真的很慘從戰事中期後幾乎都是挨餓作戰。
作戰是要陸海空三方配合:如果要作出一次完美的攻擊,要三方同時在約定的時間到位,日本這方面設計的比較完整,但很無奈的氣候與地形讓日本一直都沒辦法結成一氣,而造成單兵作戰的情況。
勢力線:這是我對這本書特別體會的部分,陣地是一口一口的吃,與想像中一路過關斬將是不同的,而且壓力線是個接近平滑的曲線,太過突出的地方都很容易被對手吃掉。而很少有錯一次就定生死的情況。制空、海權都是一樣的,而且往往有相關,如果有空權才有海權,有海權才有陸上優勢(補充、包圍、炮擊等重裝部隊)。
我是沒認真看,但有抓到那分兩軍對決的感覺,我是看到雙方的所有資料而知道什麼是正確的決定,而當時雙方肯定都是在資訊不明情況下作決定,是否能成為先見之明呢?當事件成為歷史教材時,才能知道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