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7日 星期六

忽必烈傳



前言:
一個沒有共嗚創業帝王,在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創業帝王:秦始皇-羸政、漢高祖-劉邦、漢武帝-劉徹、唐太宗-李世民、隋文帝-楊堅、宋太祖-趙匡胤、元世祖-忽必烈、明太祖-朱元璋、清聖祖-康熙,忽必烈的存在感最低。其真正大戰屬蒙古內鬥,至於滅宋根本不是忽必烈的想法,只是各種意外的巧合。而他認真想拿下的日本、安南、緬甸、爪哇、高麗,全部失利。

隨記:

P.4 1206年,鐵木真被尊為成吉思汗。立國號「也客蒙古兀魯思」(大蒙古國)。
P.29 1232年父親拖雷逝世的噩耗,對剛滿十八歲的忽必烈,無疑是沉重的打擊。促使忽必烈迅速成熟。→每個意外產生的難關,都是跳躍式成長的磨練,面對困難,克服它。很痛苦、很艱難,你會感到「為什麼我這麼倒霉!」但只有面對並克服才能成長並活下來。人生道路上盡是不如意。坦然接受,才能快速站起,繼續向前。被擊倒和放棄是兩回事。被擊倒只是前進過程,而放棄是投降結束
P.56 總領漠南軍事權力的解除,是忽必烈人生歷程中的第一次大的挫折。「禍兮,福之所倚,禍之所伏。」接著引發蒙哥汗親征川蜀和猝死釣魚城等一系列重大事變。繼而,又給忽必烈帶來了東山再起的新機遇。→只要活著,人還在舞台上,機會就不會熄滅。事事難料,尤其在你渴望放棄時,堅持下去才看得見希望。(p.s. 堅持要有所本,你得知道你做的事是符合邏輯分析後的結果。如果邏輯推理上發現謬誤,放手是上策。留得青山在是其要領。)
P.81 事機一失,萬巧莫追。→交易有很意思的是,一年大概就兩次大好機會,其他時間大多是打雜時間。這事妙在你不知何時發生。
P.96 忽必烈戰勝幼弟阿里不哥,並非輕而易舉。特別是軍事力量稍弱和政治倫理弱勢。依靠聯盟,依靠漠南漢地雄厚的人力物力支持。才贏得這場汗位爭奪。其間,也鍛煉並顯示了忽必烈個人較為高超的政策謀略和軍事才能。→相對弱勢並不是絕對弱勢。從故事中得知忽必烈因經歷(曾統千軍萬馬打仗過)。戰爭經歷彌補其軍力不足,且有擁有經濟力優勢,可打資源消耗戰。最後是能力,忽必烈的政治軍事能力都高出阿里不哥一大截。我嚴重低估能力因子,天分和學習。如果我還想進步,學習必須持續努力
P.257 忽必烈:「汝以事宋者事我,即以汝為中書宰相!」
文天祥回答:「天祥為宋狀元宰相,宋亡,惟可死,不可生!」
忽必烈又說:「汝不為宰相,則為樞密。」
文天祥的最後回答是:「一死之外,無可為者。」
→從書中得知,文天祥一直被當寶,所以被抓後過的並不差,至少沒用過刑。所以看不出真正的人性反應。他一心求死,別無所求。或許只能知道他不是貪生怕死之人。比較有趣的事是文家並非一門忠烈,文氏家族成員改而仕元者不乏其人。在文天祥身上看見一個詭異,國家領導都下召投降了,文天祥還是不降。這到底在堅持什麼?忠臣但又不依主子。忠字是不合理的詮釋。無法理解其大腦在想什麼,完全沒邏輯性。或許從文天祥言:「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知道他想什麼。他想留名於史罷了(私心)。如果私心觀點來看,文家全部都依從自私在行決策,具有一致性表現。
P.325 忽必烈不通漢語→一個統治中國的領導人不懂漢語,本身就說明著他根本不認同漢文化。不管歷學家怎麼圓這個外來政權,融入中華文化種種表現。都是在打臉。

心得感想:
忽必烈之所以對漢人友善,可能源自於他的政治地位弱勢,而身處劣勢一方,在待人接物上不會帶有過份的天之驕子的心態。而當忽必烈得天下後,他漸漸的顯露本性,元朝分四階級: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而後兩者其實差不多並沒有極明顯的差異。人性大致一樣,環境才能塑造出不同人格。沒有痛過是學不到教訓,也就無法成長,挫折是成長激素,沒有挫折人就不會成長
讀書有何用?可以增加知識力,但不會增加經驗。也就不可能形成智慧(=知識✖經驗)。這幫蒙古人沒讀書,卻成就世界最大帝國版圖的成就。去除天時地利人合外,成吉思汗的行動力才是成就的根源。知識很廉價,或者說可代工(謀士)。領袖只要用對人即可用少量的智識力構築出的判斷力來做出優質決定。如果這樣論點合理,那知識是技末,而非主幹。很微妙的邏輯悖論,知識沒有你想像的重要的詭異觀點。再從另一個觀點來看呢?這麼多智謀提出建言,採用何者?難道這不需要更高的知識水準嗎?好吧,那個判斷能力稱為智慧。智慧是知識與經驗的綜合體。似乎推導出,經歷歷練是領袖的最大優勢。當在一個領域經歷過大大小小的各種事件後,他將得到該位子(主管)。
這本書寫作明顯嚴謹,文中常常夾帶史籍原文,也造成品讀上的不順,每每遇到文言文句,就得慢速下來才讀得懂。到後來已無心讀文言文句了,大多跳閱,因此造成內文的斷層現象,無法連貫起來,理解力大受影響。所以這本書雖好,但並啟發價值並不高。比較像是參考書(字典類型),偶爾想找元朝相關資料,這本書是個好幫手。
從阿合馬事件看到,什麼叫家臣地位。忽必烈最喜歡的財務大臣,而其恃寵專權長達十幾年。而忽必烈放任其誇張的行徑而不願去思考,直至阿合馬死後數年被找到證據,才知道自己錯誤很嚴重,然後對阿合馬抄家。但當真相大白時並沒改善對漢人的看法,而是更對漢人不放心(狙殺阿合馬的心理陰影)。其實從阿合馬事件看到的是忽必烈中心是有種族歧視,他並不是明君而是軍事能力高,政治能力普通的帝王。所以看這本書無法找到共嗚,忽必烈就是一個外來種族,在中國歷史舞台留下一個元朝時期。跟清朝一樣。少數民族最終還是被融入中華文化中,並沒有改變中國。這跟埃及演進完全不同之處,埃及算是完全消滅了,文化已被穆斯林取代。政治、文化是兩個元素,並非一體。中國歷史展現其微妙多次,出現數次少數民族的王朝。元朝版圖是中國史上最大,跨到北極海,但漢人地位也是歷史低點。承認元朝是中國朝代成了一種奇異的感覺,缺乏認同感。

[2018年11月19日 知識沒有想像般的重要,承擔風險才是重點]
成吉思汗因為無知所以在天時地利人和下,征服舉世無雙的帝國版圖。他靠的是行動,而代價是承擔風險。而他從小就在死亡邊緣遊走,所以死亡無法對他造成心理影響,至少跟大家心理上是不同程度。所以鐵木真能成霸業全是拿命去換來的結果,也就是願意承擔死亡的風險。意味著想要創造他人無達到的成就嗎?必須拿生命(時間與金錢)來下注。



書籍資料:
書名:忽必烈傳
作者:李治安
出版社: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7年7月
閱讀價值:中,非常嚴謹的寫作法,讓我很想買全套收藏。屬參考書籍(類似字典工具),不屬智慧之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