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7日 星期日

行為的藝術:52個非受迫性行為偏誤

書名:行為的藝術:52個非受迫性行為偏誤
作者:Rolf Dobelli
閱讀價值:高
出版年月:2013年06月08日
ISBN:9789862723807
圖:


導讀:
在書店看到這本書時,嗯,這兩張圖很愛騙人…我也被騙去找烤麵包圖裡有什麼差別,最後我放棄了,因為看不出來,就去看解答,哈…還真是見樹不見林,背景呀。好吧既然把我給騙到,我只好認了,買回家看作者表演些什麼新鮮說詞。

隨記:
P.15 否定的智慧(不要做什麼)比肯定的智慧(要做什麼)更有用。→意思是你不確定怎麼做會正確,但你確定怎麼做是不正確。像給你三樣食物(牛奶、毒品、純水),這時喝牛奶無法肯定正不正確,但你很肯定毒品是不正確的,所以選擇就會從三項變成二項,選擇正確機率就會從33%,升到50%。(P.S.我喝牛奶就會胃痛,所以對我來說正確答案是純水)
P.20 理由是否有意義,經常不是最重要的。像塞車問題,這不該思索為什麼塞車,而該把精力放在想該怎麼找替代道路。(其實管他車禍還是車多,反正就是塞住了)
P.25 意志力的能量會被決策次數所耗損,耗盡後需要休息充電,所以多做一事不如少一事,為的是別把能量浪費在無意義的事,那種支出看不到但存在。在決策疲勞後要如何充電?休息、放鬆,吃東西,血糖低會讓意志力崩塌。
P.29 傳染性偏差,一件上萬元死者穿過幾次的衣服,也洗乾淨送你,會想穿嗎?→作者並未解答那不舒服的感覺的癥結,但我認為這不是偏見而是感覺問題。這感覺就像前面一個人走過的死亡之路,但我居然跟著走同樣的路,很蠢的感覺。但前一個是名人呢?像愛因斯坦呢?那我會,因為他是成功者。
P.34 平均值是個很誘人的懶人法,幫你抓出一個基準,但在這世上是充滿幕次的表現,也就是20/80法則。百分之20%占有80%的成果,平均值在此處變的無意義。
P.37 誘因排擠,少量的金錢不足成誘因,像為國家犧牲的榮譽心,如果事前說給10萬補助,反而造成反效果。
P.50 試著與最少資訊共存,才能做出更好的決策。試想彭博有兆元資訊,但沒預測金融海潚,因為洪流般的資訊大都是廢話為作文章而填滿每日版面空格。
P.56 勞力辯證,當人對一件事投入大量資源後就會誇大其價值,像一個千辛萬苦得到的獎牌,即使是公司辦的競賽,但付出超出其價值時,而得到後會認為這獎是勝過奧運金牌的。
P.60 小數法則,小公司平均智商大於大公司!有可能小公司只有兩個人,恰巧智商高,大公司有一千人,含打掃阿桑,平均就掉下來了。
P.68 CRT終於解答為何我反應總是慢的主要恩素了,我對任何事總是無法作出反射性判斷,總是會不經意的產生各種疑問困擾著我,阻止我作反射回應,但射擊遊戲我倒是反應很快。
P.73 福勒效應(也稱巴納姆效應),解釋為什麼偽科學(占星術、手相學、通靈等…)如此風行,利用攏長模稜兩可語句,造成共嗚效應,人類心理會自動的把不合理部份排除。
P.36 志工的愚蠢,你1小時能賺1000元,結果去做一件1小時200元的工作(志工內容),如果你真樂意幫世界為何不花1小時多工作,同時請5個人去做志工呢?當然人心是利己主義,去當志工目的可能沒那麼單純,而是社交。作者說明星才能做志工,理由是他上鏡頭影響大,但你不是,所以平凡人做志工是不理性的行為其中含有不正當的目的。
P.86 越是相信某東西越應該以批判的角度看待它。
P.89 一般人盡可能保留後路,但也讓人錯失最重要的成功機會。破斧沉舟才可能做出大事,當然要有充足的準備。
P.93 50年後世界會有何改變?雖然無法肯定,但我們倒可以知道什麼不會消失,什麼有可能消失,50年前我們就用這套文字、喝茶、紙筆、所以這些東西50年後似乎也不會消失。但近代的新潮流物品大多都撐不過幾年的流行,然後消失。→第一隻手錶1904年,所以手錶會活著,懷錶1868年,但現在近乎消失了。手機1984年,會不會消失呢?我覺得機會蠻大的(被手錶、平板取代)。
P.98 睡眠效應,當你看廣告時理性會知道那是可笑的,但這廣告如果很動人,睡覺是會消除防禦線進入潛意識,之後就會莫明共嗚,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接觸這類的資訊來源。
P.102 選擇盲從性,當新產生一件事件時對方會提供你一個選擇和你目前現狀的比較,這就跳進盲從選擇陷阱,因為如果從第三方來看,其實你還有3、4個選項可以作比較再選。
P.104 社會比較偏差,這是最近深刻體會到的事,很不解為何一個完全沒經驗的人最喜歡批評,而且引起不少迴響。大家喜歡英雄,但很不喜歡被名不經傳的人比下去,所以新生代的優秀精英是眾人排斥的對象。
P.110 處於中間位置的印像無法引起注意,只有第一印像與時近效應(最近一次接觸到事物)比較讓人留意。所以你希望被注意,要不是第一個表現,不然就是最後一個表現
P.113 我們不會因為一個理論被證明錯的而揚棄它,只會在有更好的選擇出現時揚棄它。→就像現在的宗教吧,明知是錯誤的,但常人不肯拋棄它,大概那個空缺目前沒有更好的替代品。
P.116 自我發明優秀症侯群,總是認定自己發明是最好的東西,這是人性本能,幾乎沒法自己實查發現問題。→我覺得最好方法可能是讓別人設計你來作選擇,就能避開此問題。
P.123 理解力很難從一個領域跨越到另一個領域,所以你向不懂電腦的人解釋電腦資料流要用車子來解釋,資料搬運如從家裡(硬碟)送到公司(記憶體)。
P.130 假設你的觀點不為大眾所接受,請再假設那些想法不同的人都不是傻瓜,不要懷疑他人。你要先質疑自己。→對於這條我是很困惑的,前面有說社會比較偏差,這兩條是相互不協調的,平均社會智慧是低水準的,尤其是網路批判更是如此。我如果不專注又犯了保留後路的陷阱?或許正確的說法是事前要多方思考,做事時要貫徹自己的想法。
P.134 我們的記憶有缺陷,即使再怎麼強烈的記憶畫面在三年後都只剩下7%是一致的,細節,幾乎會被遺忘或自己修正成合乎自己邏輯的組成物。
P.136 當人開始融入團體時,即代表著被迫做同樣的事,違反者會被團體排擠最後被人類基因庫排除。
P.138 對陌生人存有偏見與反感,是生物學上的事實
P.140 我們會傾向選擇已知,而非未知的機率
P.145 人們喜歡熟悉的事物,比起選擇嘗試新的東西,他們更喜歡維持現狀。
P.154 不要被奇特性給引走思考。例:新聞標題HP『女』性當上CEO,這種顯著性,但沒意義的屬性,把目光從營收拉走去觀注意性別。
P.156 萊特兄弟經過四年研究出動力飛機並未讀過任何一篇科學報告。『飛機建造理論』也是三十年後才發展出來。→先有成果才能歸納出理論。
P.157 理念、產品及技術大多是在試驗與錯誤中成形,而很少透過閱讀和思考
P.158 語言表達的知識充滿了不足性,因文字有語意明確性,但很多事無法用文字表達,像整潔,這是明確但不清楚的字,又依人不同人對整潔標準而有所差異,或者又或表達者不同而無法詮釋出核心。有時會說的不是最頂尖的,會做的又不懂得如何表達。
P.165 做事時要把會轉移注意力的事物移開,像網頁、食物常常一個鬆懈,整個任務就中止。從一件小小注意移轉後專注力就崩潰掉,當天就浪費了。
P.169 我們特別容易嫉妒那些在年齡、職業和生活方式與我們相仿的人。→這解釋為何網路上這麼多冷嘲熱諷的人,嫉妒+暱名。
P.176 災難只會讓公司更脆弱,而非強壯。→你是投資者就勿聽信董事長那浴火鳳凰傳說,就機率來說,大災難後的企業是垂死掙扎。
P.182 我們以為自己注意到所有重要事物而認為可以一心二用。→開車打手機,其實注意力在手機,開車變成自動導行無法處理突發事故,當注意力改回開車時已來不及了。
P.185 最會吹牛的人將得到計劃做為報酬,因為合約、求職這類都是一次決勝負的事,所以只要當下牛皮不吹破,贏得工作者就是吹牛大王。
P.189 直覺行事,這是可行的,但條件是這事你已熟練的事。當身經百戰後的人,常常敗在思慮過多,這時反而要把袍袱放下,以直覺去處理事情。
P.192 人們高估自己辦事能力。明顯證據就是每日的工作清單完成率,雖然自知以前大部份的預測都過於樂觀,但你還是真心地相信今天安排再實際也不過。為何呢?因為沒提例意外因子,專注力全開時,一通電話,會把你的精華的精力摧毀掉。
P.192 專業曲解,遇到問題癥結時多數人都會先以自己專業為思考基礎。→你問我嗎?我先統計出機率然後依此作決策。
P.201 未完成(或煩惱)的任務會不停折磨我們直到清楚知道如何和它們相處(或找到解法)。只要有解法不用解決問題,困擾感就會自動從腦中消除變的很好入睡。
P.205 技術與努力只是基礎條件,而非關鍵要素,不然成功的人不會只有一家成功的公司,而無法建立很多家公司。運氣比相像中占的份量還高上很多,或許五成,當然如果五成的基礎底子都沒有,那就別指望好運了,因為連機會都抓不住。
P.217 問題通常非單一因素,而是很多因子交織而成。單一因素只是新聞給觀眾一個簡單的理由。
P.224 我們資訊充足,但所知甚少,新聞只是一種含金量低且有毒物質極高的資訊。這麼多殺人、車禍、撞爭…等。其實你根本不需要知道,你不是相關人也不是裁判者,只是遠方觀眾,毫無作用,只是浪費你的時間和精力在情緒反應。
P.225 如果新聞可以改善人生,那新聞從業人員一定是最優秀的,因為接觸最多新聞而且還第一手。
P.226 想要了解世界,沒有什麼比得上書。電視頻道一切做為都只是了吸引你的目光來增加廣告收益,並不在乎你看的有沒有營養或真實。

心得/感想:
原本打算買作者的第一部書「思考的藝術」,但序文都說本質是一樣,且我去翻過發現沒有非常令我驚豔的感覺,不像這本書。或許是本書才是精粹後的作品。
當活了三十多歲後在看很多事都發現,天呀!怎麼有那麼蠢的人與事發生,但又從另一面想想,天呀!我已經三十多歲了。增長智慧的代價真高需要歲月+經歷。
這本書寫的真的很棒,只有幾篇覺得很多餘,大部份都有啟發和找到人性盲點。所以我分了三次才把這本書看完,也記錄了那麼多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