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為我食安知識堅若盤石,看完才發現是根本是以卵擊石。
作者網站《科學的養生保健》
隨記:
前言 養生保健,要依靠科學
.相關性≠因果性。例如有研研究發現,大腸癌病人的維他命D水平偏低。這是真科學,但是當它被解讀成「吃維他命D補充劑可降低大腸癌風險」,就變成了偽科學。事實可能是因癌症導致病人無法攝取或合成足夠的維他命D。→這讓我想到年輕時身子虛弱,去看中醫。我以為吃幾帖中藥就補起來了,但醫生說先救消化系統。我那時候根本聽不懂醫生在說什麼,是吃了兩輪的中藥包,結果還是沒好。然後就沒再看中醫,要到有自己的廚房後才知道這什麼意思。外面的食物都很毒,消化系統一直處於發炎狀態。沒有健康的腸胃根本沒辦法吸收營養而導致的身子虛弱,氣力不足。吃再多肚子還是餓就是其特徵。問題通常只看得到相關,而真正的原因卻不是那麼直觀。
.點擊率=錢,才會讓「內容農場」如雨後春筍般,一家又一家出現。→這問題真的很嚴重,每次我在找資料業配文充斥在google首頁,尤其是關鍵字加「推薦」時。想想就覺得這兩個字的意思是有問題。如果你是真的使用者不會在標題用「推薦」,因為那是心得。但搜尋的人因直覺,才會用「推薦」兩個字來搜尋。結果就是搜到一堆精心設計的廣告文。因為廣告商才會知道「推薦」兩個字是消費者習慣用的關鍵字。
Part 1 好食材,壞食材
.椰子油,從來沒健康過。由於其高飽和脂肪(92%)。→行銷學,把垃圾廢物變黃金為其特徵。
.行銷的關鍵手法就是「洗腦」,即在網路上鋪天蓋地地散播椰子油對健康的好處。如此,製造商賺,交易商賺,自然療師賺,部落客也賺(但總要有人賠,那就是單純的消費者)。→消費者,因為90%的資訊管道都說讚,所以讚。知道越多越錯,就是這陷阱而來。新聞、報紙也是。
.沒有人真正知道苦茶油是否對健康有益。不過就營養成分而言,它應當不會輸給橄欖油。→苦茶油很少人研究,因盛產於亞洲。而亞洲企業,只喜歡抄別人的答案而不自己花研究。
.凡事適量有益,過量有害→可樂是目前公認不健康的食物,但偶爾喝一杯,卻讓人精神百倍。很奇妙的現象。不過量,許多東西並沒有害還有得到一些好處。壞食物並不是完全壞,只是因為身體容許量非常低。很奇妙的是人類的消化系統,當越雜食越有益。我猜想因為夠雜所有能用相互抵消不好的因子,而創造相輔相乘的效果。例如自由基一直是認知中的有害,但身體卻需要用自由基來殺菌。
.喝茶不會引起便秘和影響鈣、鐵吸收→影響鈣、鐵吸收的資料參考是引用咖啡研究。如果說實證,我身體反應很強烈。因為薦骨痛一發作我就知道誰才有影響,可樂、咖啡都會引發我的薦骨痛,茶不會。
.(茶)只有在不正常的情況下,例如意外或非法不當使用,農藥殘留才會成為問題。→有標章的台灣茶我喝了覺得沒不適。我的身體卻跟我說,立頓紅茶(茶包)有問題。這怎麼解釋呢?除了農藥殘留造成,我真的想不出其他可能性。立頓是符合國家標準,但卻調合到極限點。這類的商業手法怎麼說呢?好吧,願者上鉤,便宜的代價。所以為何外面提供許多免費的紅茶呢?因為一個紅茶包才1.3元,這價格本身就讓人難以置信的低,到不可能。
《家樂福線上購物》
.蛋黃:36%飽和脂肪酸、44%單不飽和脂肪酸、16%多不飽和脂肪酸;
.豬肉:39%飽和脂肪酸、45%單不飽和脂肪酸、11%多不飽和脂肪酸;
.蛋黃:14%飽和脂肪酸、73%單不飽和脂肪酸、11%多不飽和脂肪酸;
.營養素(維他命和礦物質),如果是來自補充劑,可能有害的,但如果來自食物,只要隨量則是有益的。→藥丸因為精煉,一下就過量了。咖啡因10公克就會讓你領便當了,但咖啡要喝到上百杯才可能觸到這門檻。所以我在台灣買不到口服咖啡因,真不知是德政還是媽寶條款。身體承受的閥值不是用百分比在計算,而是用10倍為單位。你不會因多喝一杯咖啡有出事,而是因為多喝十杯才出事。疑,那我說紅茶農藥超標不就是打臉??但不舒服的感受卻又是那麼真實、強烈...
.「關聯」與「肇因」是不同的。
.確定由牛奶引發的疾病:牛奶過敏和乳糖不耐→乳糖不耐,我的憂鬱很多來自許多食物不能吃,尤其是麻辣火鍋。我真的很愛卻不能吃。牛奶多麼美味,但只要連續吃,我消化系統又亮紅燈,首發就是拉肚子,然後就是胃炎。還是慢性胃炎,這種胃炎超治癒。
.即使料理完全不添加味精(主成分MSG),我們每天正常的飲食中大約會攝取到20克的MSG。許多天然食物都含有麩胺酸納(MSG),例如番茄、乳製品、蘑菇、玉米、青豆、肉類等。
.尚未證實白肉較健康→這點得確一直困擾我,因為我覺得牛、豬、羊肉比較美味,吃雞肉的理由是因為感覺白肉比較健康。我還真不怎麼喜歡雞肉。
.誠信問題:賺錢才是最重要的,而堅持從事誠實的有機農作是不可能賺錢的。→現實世界很難實現等價交換,而是劣質裝高檔(騙)。你要到超市找到有機食物?太難了,你難道沒看到他們的生鮮區總是散佈著不新鮮的食物,像似沒人在打理?而不質疑連表面都做不好,其貨物品質就能保證是「有機」來源?傳統市場隨便一個攤商,都能吊打超商的生鮮品管,不會讓你看到發黃、枯萎、變質的食材在抬面上。
.迷思:標籤為有機的產品,都接受過檢查,保證純淨。實際上,有機產品的檢查往往很表面,充滿矛盾和利益衝突。
.有機並不等同於天然或營養,而且也會使用化學合成物。→只能確定有機是農藥的確用的比較少,前題還要是真有機,而現實是大多都是假有機。即使如此呢,品質層次的問題屏東有機和台東有機,似乎又存在很奇異的感受吧(註台灣西南工業污染嚴重)。簡單舉個例子就知道其差異了,池上米vs西螺有機米,你會選那個?次級還能完勝高級。話說池上米學問也不少,很多品牌都被暴過假池上,其實很好分辨(價格、標章)。即使同是池上有標章和無標章,吃多了還是能分辨其差異。有時覺得自己很白痴,因為我還是會吃泡麵,結果吃池上米就變得無意義。一包泡麵造成的傷害遠遠超過池上米與西部米的健康差異。
.光是用水清洗即可除去80%的農藥→有做(清水洗)就有分,還是80分。
.(蘋果)將皮消掉是唯一可以完全去除農藥的方法
.不要用洗滌劑或漂白劑清洗果果和蔬菜。大多蔬果都是多孔的,會吸收這些化學物質而改變安全性和口感。由於空隙反而導致化學物質殘留在蔬果中。→外面的店沒人有空一片一片菜子剝開來洗,只有自己才會把小白菜一片一片剝開來洗。
.香菜類的清洗:浸泡並涼在水中漱洗,洗滌之後的水可再利用。→因為現實的考量,都是到傳統市場買菜,青菜都是開煮前都用流水(極低流量),在浸泡一小時。用高低落差的滴水讓水產生振動和流動效果,是我目前覺得最有效的清洗蔬菜方式。至少我身體是這麼告訴我。
.翻譯錯誤問題→fail-safe,像我英文不好這就看的一頭霧水了。失敗安全、安全的失敗??答案是「保障某一事物免於遭受失敗(的機制)」,翻譯人人會,水準是差很大。網路文章不可靠,可能不是譯者有心機,而是很多是熱情有餘,卻能力不足。
.就某些水果而言,短暫的儲存非但不會造成降解,反而是絕對必需的步驟。→吃軟柿子的季節又到了。
.燙煮這個過程將會導致營養素流失一到八成(平均五成)→真讓人沮喪的流失率。
.冷凍蔬果是絕對比不過新鮮蔬果→有機最讓人垢病的就是,不知放在貨架上多久了。我還問過店員,對方說看到發黃就會下架。意思是冷藏保存方式(fail-safe),你可能吃到兩週前到貨的有機蔬菜。有機機蛋更是嚇人,保存期45天。通常你買到的是剩下20天,因為滯銷。比較有趣的就是全聯的客群支撐不起有機食品,最近一款常買的雞蛋已下架了,得到別的地方才買得到。我的舌尖是分的出來品質,嗯微小的差異。一般雞蛋會有一股腥味,好的雞蛋不會有。但好雞蛋放久一點也是會出現腥味。我苦腦的就是這個,買不到新鮮的好蛋。
.基改黃豆目前的市佔率大於93%,因為只有標榜非基改,才會有人買。也就是說,既然你喜歡被騙,就別怪我騙。→市場只買得到非基改的黃豆食品,的確是不成比例。造假是必定。政府又睡死了Zzz..。
.黃豆是否基改,絕不可能從外表看出來。唯一鑑別方法是DNA分析→這點我很困惑,基改黃豆明顯特徵就是黑點(發芽處)。非基改不會有黑點。難道我知識又過時了?
.之所以會有基改黃豆的研發,就是為了能噴灑農藥除草。→所以我的問題是除草劑,作者卻帶過農藥問題。
.殺草劑,名叫Glyphosate(品牌名是Roundup)。它的應用不會增加黃豆的食安風險。→哈,有趣。我的知識過然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知識來源都被加工過,我已很小心的從書中取得知識,一樣是錯。因為無法考證(不懂英文追查原始資料)。例如此題要追查到美國農業部的文件。
.瘦肉精共有四十幾種。有毒無毒指的是該藥劑在肉品的殘餘量。有毒的如克倫特羅(Clenbuterol),無毒的如萊克多巴胺(Ractopamine)。
.如果能核準使用,一方面可降低養豬成本,另一方面可杜絕非法使用毒性過高的瘦肉精,來危害消費者健康。」→杜絕是政府零容忍的代表說詞,結果就是有需求,所以更亂。如台灣沒妓院,不就是要性需求者,去路上找?不給出路只會成災。強暴是犯法,但需求還是在,所以騙色吧,而且合法。社會上人人總是假裝自己很高尚,最後搞到弄巧成拙。
.紅鳳菜(Gynura bicolor),正面綠色背面紅色。含吡咯里西啶類生物鹼(PA)證明它有強烈的肝毒性→傳統市場是買得到,而且還蠻常見的。一定吃過,就是川燙後沾桔醬或醬油的那個暗黑色菜。(作又在文後補充不過量就不會有事,嗯,我頭好痛。意思是一週一盤不會有事,天天吃就很危險)
紅莧菜(Amaranthus tricolor)→如果(全綠)莧菜沒有我會找這個替代,莧菜是我目前首選青菜(小時特別反感的菜)。有小白菜的口感卻擁有深色菜的營養價值。只是傳統市場名字都會亂叫,小販稱這為紅鳳菜、紅葉菜,反正他們也不懂,就邊念邊沒邊念中間。所以我猜作者是因為沒住台灣,才不知道台灣其實混著用。那長庚大學報告中的紅鳳菜可能指的是紅莧菜。
《紅莧菜》
.凡是富含澱粉的植物都需要煮熟,才適合人類進食。主要原因是,沒煮熟的澱粉不容易消化,而當沒被消化的澱粉進入大腸,就會成為細菌的食物,導致氣體產生,造成腹痛。→啊!?只有這樣?下次生吃馬鈴薯看看。
.對大多數人而言,幾乎所有蔬菜都可以生吃的。在美國,幾乎沒有什麼蔬菜是不能生吃的,只有一樣例外,豆類。生的豆類含有高量的紅血球凝集素,而此毒素是致命性。還好,我們只需要水煮十分鐘就可以將豆類中的紅血凝集素減少2百倍。但是,用慢煮是沒有用的,因為攝氏80度以下的溫度無法破壞紅血球凝集素。→我終於知道為何我紅豆湯總是失敗度高…,看我用慢火一小時!!(誤)冬天就知道不會滾的影響了。
.未成熟的番茄含有大量的龍葵鹼(30mg/顆),成熟的番茄(0.5mg/顆)。300mg才會中毒。
.龍葵鹼是耐高溫,怎麼煮也沒用。170度才可將龍葵鹼完全破壞。
.美國衛生部2008年發表《鋁的毒性研究》,鋁不易被吸收(99%隨糞便排出),又容易被排泄。對腎功能正常的人是不構成威脅。→暗,我終於可以放膽的大口吃油條和鬆餅了!!
.含鉛玻璃(leaded glass)有個美麗的外號叫水晶(Crystal)。酒杯亮是因玻璃加入鉛增加折射率。→作者意思是會溶出,但酒杯不是酒瓶。只是中介過渡的容器。
Part 2 補充劑的駭人真相
.微營養素從日常飲食攝取就夠:維他命共有十三種,而它都是「微營養素」。「微」的意思是說,一點點就夠了。平日三餐的均衝飲食也就夠了。「微」的另一個意思是,很容易被超過。
.FDA沒有對天然下定義,法律上當然也就不能追究某某標榜天然的產品是否造假。科學上,也一樣無法定義什麼是天然。縱然是從動物或查物萃取出來的營養素,在萃取、純化及製劑的過程中,一定需要使用一些物理或化學方法來處理。所以就算源頭是天然,但最後的產品卻可能已遠遠偏離天然。→懶人商機,天然的在生鮮市集的貨架上,而不是在藥店。
.只有1%的人需要維他命補充劑,例如吃全素(蛋都不吃)的人需要補充維他命B12。→這很好玩,所以根本不需要吃維他命,而是丟棄極端飲食主義。
.維他命D的正確分類是「類固醇荷爾蒙」,而所有的「類固醇荷爾蒙都具有一個共同特性,那就是,它們都是既能載舟,也可覆舟。→作者解譯一大串,看的很過癮。主因其特性有點跨界。屬於荷爾蒙,卻也是一種必要物質,需從外部取得無法像一般荷爾蒙由身體製造(至少要太陽)。
.絕大多數的口服酵素都沒有效果→幾乎都會在胃酸下分解掉,而且目前不知道酵素是怎麼在人體中,因大多數酵素是只存在細胞中。作者沒明說,似乎意指見光死,出了細胞就會消失。總之,過不了胃的關卡。
.Free Radical 被翻譯成「自由基」,但翻譯成「自由激進份子」,似乎更恰當。是呼吸和代謝的副產品。
即然抗氧化劑(維生素C,E)能延緩食物氧化,把它拿來吃,是不是也能延緩我們老化?你也知道運動對健康有益,那運動會增加自由基。→邏輯上就發現自由基絕對不是壽命的關鍵點,回首往事,你就會發現年輕因錢不多吃不夠好,但一樣青春有活力。年老後不管吃多好一樣會變老。主導老化不是外部因子,而是先天設定。最可能的就是基因。
.真正有益的「膳食纖維」,是許多形狀不一,構成植物細胞壁的多醣類分子,肉眼看不到,也無法在嘴嚼時感覺得到。→炸,那我每天晚餐用力啃高纖維(菜梗),完全會錯意。我的胃已弱到不適合吃,我還勉強硬吃,結果白搭。
.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很少是硬或是有維維感的。排行榜前幾名幾乎是豆類。
.近二十年來有關「益生菌抗過敏 」的研究,很少是有正面的結果(長期追縱後)。而也因為此,這方面的專家幾乎都是說,目前不建議用益生菌來預防過敏。
.服用益生菌反而延緩腸道微生物生態之重建(例使用抗生素之病人)。相對地,服用「自體糞便微生物」則可以快速重建腸道微生物生態。
.益生菌雖然會暫時植入腸道,但卻無法建立永久據點。每個人有他獨特的腸道微生物生態,而這個生態是很難被取代的。→身體因你的飲食和作息已把腸道菌叢最佳化了。
.《內容農場》,例《每日頭條》、《壹讀》→那我則是常常誤入《痞客邦》,業配文多到會生氣,內容一樣。只是抓到google的演算法讓其排名在最前面。作者提的《每日頭條》我也是很頭痛,主要來源是大陸(大陸報告鬼才相信,「毛」病後遺症,凡事取巧,絕不實幹。),而且重複內容換個主題一貼再貼。
.「治療」屬於藥品的範疇,而藥品一定要先核准才能上市。→關鍵處,保健品不是,所以無法宣稱療效,只能用健康、活力、感覺良好的字眼。
.所有的蛋白質一旦進入我們的胃腸,就會被分解成氨基酸。→膠原蛋白也是蛋白質。
.豬的蛋白,是具有抗原性的,會引起過敏反應。尤其是如果進入血液,更可能會引發休克和死亡。所以,我們的腸道把外來的蛋白質消化分解,除了提供氨基酸外,也可保障它們不會引發過敏反應。
.膠原蛋白是大分子的蛋白質,無法滲透皮膚。→膠原蛋白面膜,出來面對。
.蛋白質>胃腸>氨基酸
.多醣>胃腸>葡萄糖
.脂肪>胃腸>脂肪酸
.DNA>胃腸>核苷酸
.膠原蛋白缺乏人體所必需的氨基酸「色氨酸」(Tryptophan),所以被定位為「不完全蛋白質」。更糟的是,膠原蛋白所含的氨基酸,90%是屬於「非必需氨基酸」是一種「低營養價值蛋白質」。
.世界排名第一的醫學期刑《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Part 3 重大疾病謠言釋疑
.微波爐→真令人吃驚,至今只有八篇科學論文是有關微波爐。光這點我我就覺得很怪異,這麼生活的東西,研究報告卻出奇的少。不成比例。
.《刺胳針腫瘤學》(Lancet Oncology)是一本有分量的醫學期刊,但它不是研究報告,而是被定位為「新聞」。
.安眠藥並沒讓你安眠,只是把你迷昏了。
.一個人從三十歲到七十歲,平均會失去四分之一的肌肉,而到九十歲會失去一半。除非你做重力訓練,否則你會變得虛弱。
.《褪黑激素奇蹟療法》(THe melatonin miracle),中文版上市日2018年,原文書出版日期1996。→心累呀,讀書已很累了,辯證資源可信度更是讓人頭大。很讓沮喪的事,我認真讀書,可能品質跟看八卦沒有差多少。
.褪黑激素似乎是什麼病都能治,但似手又是什麼病都不能治。→我懂,睡眠好壞決定我的健康。睡覺是什麼都能治,但什麼也沒治。
.平常吃的食物之中,幾乎都含有褪黑激素,尤其穀物如玉米和紫米,含量更是高,但卻不會給食用者任何特別的感覺。→看來我睡不穩的原因不是營養問題。
.生酮飲食是一種相當另類且具有潛在危險的減肥方法
.《救命飲食:越營養,越危險》(The China Study)→原文叫中國研究!?
.《救命飲食:人體重建手冊》(The Cambell Plan)
→以上兩本由《柿子文化》出版,然後直接打入我的黑名單出版社。
.《美國飲食指南》由聯邦機構制定,裡面的意見都是溫和理性的,既不驚爆也無真覆。
.注意「證據」裡的日期
.血液pH值若低於7.35即為「酸中毒」,代表身體調節功能出了問題,如腎臟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我肺應該是很健康,那可能就是腎太操勞了。喝了數十年的咖啡,哈。
.正統醫學裡沒有什麼酸性體質和鹼性體質之分,也沒有什麼酸性食物和鹼性食物。只要你的腎臟及肺臟功能正常,血液的酸鹼度就會永遠維持在7.35到7.45之間(不管你做了任何事情或吃任何食物)→這個困擾我太久了,我一直注意這個。到頭來不是食物,是我肝腎功能弱化了。或者說身體有病處在病變導致虛弱感重。
心得感想:
文字常出現「目前沒任何證據顯示」,這句話很有趣。意思是無法知道是對還是錯。在現實世界又更複雜,即使知道因果但綜效性卻不知道。例如多吃青菜是有益健康,但一直單吃青菜你會感到虛弱。而當蔬果+蛋白質+穀物一起吃,卻讓身體感覺極佳。即使那個蛋白質可能是燒烤的肉、白飯等食材。卻比單一優質食物讓人感覺能量(營養足)。很奇妙的拆開來全都有問題,但組合起來卻是身體真正想要。
機食物的陷阱就是選擇少,且新鮮不足。真正有機你傷不起(產地當日直送)。
作者說網路造假很流行,卻對大公司飼養科學家卻當作沒這回事。我不太能理解這兩者之間有何顯著的不同,都具有共同利益(公司要科學背書,科學家要錢來養家)。那質疑造假似乎是有合理性。香菸被證明無害前有多少證據說明香菸無害的科學證據呢?常識就能知道有害,為何就不能是證明呢?像我走進有人吸菸區域,就感到全身不適,這需要科學證明嗎?身體就已告訴你了。我從沒質疑科學,因為科學是一種方法。但我覺得質疑科學報告是必要,即使是權威報告。看過奧斯卡就發現權威又如何,要得獎必須是政治正確,而不是好電影。尤其是假裝很日常的極端情節。
翻譯水準的重要性,在這本書看到其威力。像microbiome是macrobe後面加個ome而形成的字。字典上你也查不到,必須是懂字根的程度才可能懂其意思。在看不懂的情況下就會亂猜而誤解原文的意思,造成我們認為益生菌是好,但原文指的是益生菌「叢」。單一益生菌並沒有意義。如同台北市全住著會計師一樣,不會產生商業循環活動,除了假帳。
關於優酪乳,我覺得是最佳的清腸道工具,我指的是吃到壞東西時,需要把壞菌清出時。這是說用比較無害的菌全面蓋掉壞菌。平常就不怎麼喝優酪乳,因為經過多次自體實驗。目前覺得最佳的還是豆漿。奶類不知為何長時期(二週以上)飲用,我的慢性胃炎就一定會暴發。然後我就得花一個月的調理才會好。辣椒就很奇特,胃炎來的快去的快。可能辣的刺激太強烈,胃痛反應快的關係。總之,好好保護胃吧,工作太認真老闆很高興,而你的胃才是跟你一輩子。
我對健康見解與大多數讀書人一樣,都是由書中取得。因而自信書上的知識品質高於網路。造成過度自信,原因是許多作者根本沒有相關知識,只是個文字創作者,賣的是噱頭,而不是專業。防彈系書可以再複習一次,你就會知道耍寶是什麼意思。而我只是一般讀者,根本分不出真偽,不然就不需要專家了。很讓人沮喪的現實問題:我無法辨識醫學資訊的真偽。此題無解。
[2019年9月25日 證明之難]
即使50年過去,阿波羅登月還是被質疑著。非專業者就是沒辦法辨別真偽。隨便挑網路都一堆資訊(如下)。這就是現實困境,我們總是在資訊不稱下,作決定。
《人類不能再次登上月球的真正原因真是難以置信》→網紅,科技業(猜是韌體設計)
《別再說登月造假 這就是為什麼》→新聞,電影製片者
《阿波羅登月計劃陰謀論》→維基,人人都可寫
P.S.以上都有個共通點,都不是科學家、專家所製作。
書籍資料:
書名:餐桌上的偽科學:加州大學醫學院教授破解上百種健康謠言和深入人心的醫學迷思
原名:
作者:林慶順(Ching-Shwun Lin PhD)
原文作者:
譯者:
出版社:一心文化
出版日期:2018/12/07
閱讀價值:高,解答了我非常多的疑問點,這些問題都藏在很深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