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3日 星期二

伯羅奔尼撒戰爭



前言:
本書的最大賣點是結局,非常的曲折,所以下面會劇透。如果沒看過希臘最詩級戰爭(伯羅奔尼撒),最好跳過這篇隨記。

補充:公元(Common Era,簡稱C.E.)
台灣因習慣還是叫「西元」,但其他地方都稱公元。Common Era是聯合國採用是與「Christian Era」共同縮寫而命名(阻力最小)。耶穌並不是在西元0年出生,所以Christian Era定標錯誤,至少相差4年。所以公元0年變成無意義的起算點。而目前不再採用B.C.和A.D.因AD是Anno Domini(在主之年),Domini指上帝。所以目前國際通用,公元縮寫是C.E.,而公元前縮寫是B.C.E.(Before the Common Era)。

隨記:
P.582 大事年表
一、戰前
BCE 492~490年:波斯(大流士一世在位)第一次入侵希臘
BCE 409年:《馬拉松戰役》,雅典和普拉蒂亞人擊敗波斯軍隊。
BCE 480~479年:波斯(薛西斯一世在位)第二次入侵希臘
BCE 460~445年:第一次伯羅奔尼撒戰爭,戰爭結束後簽訂《三十年和約》,斯巴達國王普雷斯托阿納克斯被放逐。
BCE 433年:雅典出兵支持克基拉,西波塔戰役,雅典與克基拉擊敗科林斯艦隊。
BCE 432年:雅典對墨伽拉實施禁運

二、阿希達穆斯戰爭(十年戰爭,BCE 431~421年)
BCE 431年:底比斯攻打普拉蒂亞,戰爭爆發;阿希達穆斯二世率軍入侵阿提卡;雅典人掃蕩敵境。
BCE 430年:雅典暴發瘟疫→因戰爭所有雅典人都進城,擁擠造成雅典城無力負荷。死了三成的人。伯里克嚴重的失算之一,和他預期打2年,斯巴達就受不了。結果打27年。打到他死了還在打。這就是精英思維,以為掌控一切。結果世界運作的複雜度遠遠超出其智慧水準
BCE 426年:阿希達穆斯二世駕崩→最後的和平機會就此結束,後繼者沒有如此高智慧的人,雅典也面臨相同問題。這是因為當戰爭開始後,教育體系首當其衝,造成下一代教育水準低落,且因戰爭而無暇作最周密的思考,因為窮。當物質無法滿足,精神層就會萎縮,生活最重要任務就是填飽肚子,而不是讀書與思考
BCE 421 簽訂《尼基阿斯和約》

三、戰爭間歇(BCE 421~411年)
BCE 421年:雅典與斯巴達結盟;阿爾戈斯聯盟建立。
BCE 420年:亞西比德當選將軍;在奧林匹克運動會上,斯巴達遭厄利斯的羞辱。→亞西比德,這個人真是個奇才,軍事能力低,但口才極佳。居然能被雅典放逐後,到斯巴達找到工作,當斯巴達不要他時,又跑到波斯工作。最後又回到雅典,但因最後還是因軍事低能,又被雅典放逐。總之一個自私至極的精英份子,是能搞垮所有國家。
BCE 416年:雅典出兵支援塞杰斯塔,發動第二次西西里遠征。→這裡的劇情著實精彩,尼斯阿基是遠征主帥,他並不想打。卻用「將欲廢之,必固興之」策略。要求更多的艦,想讓雅典議會放棄,結果雅典決議加碼再加碼。當西西里島失敗時,又故技重拖以避免個人戰敗之責。要求更多兵力、艦隊、資源,結果雅典繼續加碼再加碼。一場毀滅性災難就此展開。全軍被殲滅於西西里島,只有少數人能回到雅典。4萬人、200艘艦隊和國庫所有資金。

四、戰爭第二階段(BCE 414 ~404年)
BCE 414年:雅典襲擊拉科尼亞,撕毀《尼基阿斯和約》
BCE 413年:雅典人向西西里增派部隊; 普利姆米利昂陷落;德摩斯梯尼兩次進攻愛皮波菜高地,失敗;月食;在西西里島的雅典人撒退,遭全殲。
BCE 411年:庫濟庫斯戰役,色拉西布洛斯,塞拉門尼斯和亞西比德擊敗明達魯斯
BCE 410年:斯巴達向雅典求和,被拒絕。→斯巴達真的窮到無力再打了。
BCE 408年:波斯小居魯士王子介入戰爭→金主出現
BCE 406年:雅典八位將軍擊敗卡利克拉提斯→戰勝卻因道德不當理由而被全數判死刑,此事嚴重突顯民主制的最大問題,感情用事,人民隨著政客起舞,殺了自己手上的王牌,導致下一次的海戰一面倒,沒人敢領兵作戰了。
BCE 405年:斯巴達再次提議和平,未果;呂山德再次執掌斯巴達海軍軍權;阿哥斯塔米戰役,雅典大敗。→全數雅典海軍被殲滅。
BCE 404年:雅典有條件投降,戰爭結束。斯巴達在雅典建立「三十僭主」傀儡政權;→雅典已被打到圍城,差一點就就被屠城。之所以反轉,史書無記載只能猜測是(雅典)塞拉門尼斯發現 呂山德的靠山波斯小王子要倒台了(爸死哥繼承王位),如果繼續圍成,呂山德會與斯巴達寡頭(主和派)起衝突而失權。所以呂山德必須見好就收,不能完成他的志願:屠雅典城。

五、戰後
BCE 405年:色拉西布洛斯推翻「三十僭主」,恢復民主制。→很有趣,如果一個制度有效,是可以被打倒,但最終還是會重回此制度。反觀寡頭制,大頭目死了該集團就瓦解了不會續存。
BCE 371年:留克特戰役,底比斯將軍伊巴密濃達擊敗斯巴達軍隊,結束斯巴達霸權
BCE 338年:喀羅尼亞戰役,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擊敗雅典與底比斯的聯軍,建立馬其頓在希臘的霸權。→最後收割者是外人,希臘的雅典與斯巴達都沒得到最終勝利。

《希臘和小亞細亞西部圖》

《斯巴達和伯羅奔尼撒半島》

《雅典帝國,約BCE 450年》

《愛琴海》

《西西里島和意大利南部》


心得感想:
這是我第一本讀簡體書,比預期中的痛苦許多,主要是地名、人名無法用前後文猜出是那個中文字,讀到後面都會下意識的略過專有名詞。
本書我無法細讀是因為是中國出版品,會經過中共審查,也就是許多地方會被和諧掉,尤其是民主。所以這本書我是很後悔讀簡體。讀到一半才知道本書對民主、寡頭制度有深度的探談。而為何不用極權而用寡頭?可能又是另一種和諧化的調整。
原本我作了許多筆記,但寫到後來我就放棄了,因大多在記錄戰事、穿插些主角的分析和許多處被和諧化讓我不知該不該相信,且真正高潮是在西西里島之戰後的攤牌大對決。所以改用大事年表加心得帶過,隨記從簡。
在今日角度來看,斯巴達和雅典爭的是主權,而互利不存在,最佳解釋是當時「互利」是個未知的元素。那時代只有霸權的觀念。但這是二千多年前的知識水準,如今中美似乎就是Peloponnesian war的翻版。兩邊都在爭主權,共利不是選項。權利似乎最終只會形成至高無上的唯一性。恐懼、榮耀和利益。人性的貪婪並未隨著知識力而有所進化。
古代戰爭好單純,很少詭計,大多是以榮譽作為主導。但隨著戰局的發展雙方開始漸漸的改變,變成無所不用其極,只想勝利。血性一開,各種屠城已是家常便飯。報復、報復,我要報復!!
人數不足是這場戰爭價值略低之處,千人就能建個城邦,萬人就是大軍。人數不足造成可控性變大,一個伯里克利就完全壓制住雅典議會,因國內當時只有他辯才無礙。人少所能形成的人才數量會低到不足以形成制衡。而雅典真的很妙,如果伯里克利和後來才出現的亞西比德是同時期,這場戰爭可能也打不起來。剛好這兩個人錯開一前一後,搞的希臘各種悲劇、各種和局點都被破局。
這本書的美妙之處在細節的展開,會發現原來人事之間是如此錯綜複雜。這點會超乎認知層很多,絕不是單純的幹架,雙方在行動前都作過很詳細的謀略,尤其在初期的十年戰爭。導致本書前半本很無趣,都沒有真正的對決戰。直到西西里島殲滅雅典軍後導致兩邊開始放大絕用老本,拼的是你死我活。所以真正讓人熱血沸騰是在後面,前面大家都很小心,避免正面對決。理性智慧主導前期,後期將由血性情緒接管。全部人的大腦已超載了,理智全斷了線只想結束這場惡夢。沉沒效應讓雙方不想和局作收。
突襲在今日是軍事家常便飯,在二千多年前卻是創舉。德摩斯梯尼將軍(雅典),在對戰時兵力遜於敵人,所以他非常巧妙的部署400百名重兵埋伏起來,等斯巴達通過後開跳出來背襲夾殺。埋伏是一種不光明磊落的事,在他們心中是不存在的選項(神權時代)。而德摩斯梯尼突破這層心理障礙而改變戰局。贏家總是能打破規則,從規則外思考。
斯巴達是農業國家,所以整體的思維靈活度劣於雅典的貿易國。斯巴達的武力是一種人類的極致。但思維卻極為僵固,正面打所向無敵,但只要一個奇襲就會讓軍隊突然不知所措,呆若木雞。太多次戰役都是因小小的意外轉變,讓斯巴達從勝利轉成潰敗。斯巴達無法處理戰場上的非預期事件。
讀這本書你會體會到古人的思路是如此慎密,跟現代的智力表現並沒有明顯的落差。又而今日因資訊速度太快,人類無法細細思考,導致錯誤決策異常增加。今日如果不會使用電腦輔助,其表現也未必能贏二千年前的人。他們有的是時間可以慢慢想。今日必須立即反應,但變化速度遠遠超出人類大腦的即時運算能力。所以我們比古人強並不是智力的提升,而是工具的提升。意味,不懂得投資於工具,將被其他人給完虐。這是一種現代科技吊打原始人的概念。工具實現以前不可能的事。降低複雜維度,成為簡單

寡頭政治和民主政治,在本書中展現兩者的優缺。很複雜,但結局卻展示出其兩者的不同之處。寡頭終結就是終結,而民主政治卻不會因終結而終結。而兩者主政者都可稱得上是精英政治,即使斯巴達有國王,但國王也沒有絕對的權力。不然這場戰爭是不會爆發。
在衝突期間出現很多次和議的機會,但因勝利的一方總是要更多導致一直錯失機會。而最妙的一次和議成功後,短暫的出現和平時期。但兩大勢力的附屬國不同意,繼續發生磨擦,最終還是引爆第二次大戰直到雅典倒下。所以當開戰後,隨著雙方的死傷仇恨加劇,當到達一定程度之後就是沒有和平的選項,只有慘勝和投降。也就是必然要分個高下。
經濟決定結局,斯巴達一直處於弱勢,因資金不足營運長時間作戰。而雅典錢多到讓斯巴達跪求波斯金援,波斯也因此把維持西邊的資金用盡。最後雅典無力再造艦隊才被圍城投降。
小國之間的衝突後向各自盟主求救,兩大聯盟斯巴達和雅典原本不想要發生戰爭。但最終還是因為了維護各自聯盟體系而開戰
菁英政治的缺點在此中展露出來,自私。如果一開始的雅典菁英伯里克利因個人動機,就不會觸發斯巴達與雅典之間的正面對戰,當時斯巴達領導者是智慧著稱的阿希達穆斯二世在領導。而當正式談判破裂後,阿希達穆二世也無能為力了。且他也老了在開戰(BCE 431)後5年就駕崩(BCE 426)。
斯巴達軍隊在陸戰極強,但也不敢強攻雅典城。這讓人感到困惑以為斯巴達真的所向無敵,勇敢的極致表現。而現實是斯巴達打的非常保守,主要戰略都是保住軍隊,避免任何冒險。而這個思維,最終居然發生了極大作用。雅典因太過冒險,導致西西里島事件讓雅典無敵艦隊近乎全滅,且四萬人陪葬外加大量金錢物資被敵人奪走。
時間因子,戰爭中看到許多絕望時刻,而堅持到底的常常出現轉機。從書中看到勝利即將到手時才是最危險的時刻,因主帥失去戒心。一個意外的援軍就能造成全局反轉,因快輸的一方因置之死地而後生,會為了活命而盡全力抓住任何反擊的可能性。原本快勝利的一方,因心理上的反差(瞬間壓力而崩潰)。士氣在戰場中扮演著決定性的因子

世界問題很單純很好處理,但因不信任而讓所有可行方法都變成不確定,然後就是在無限負循環演變成災難。很難解,信任是一個分水嶺。有信任雙方能正回饋發展,沒有信任其他都是白談。中美關係要轉好,得先修復信任。難…因為寡頭利益衝突,問題不是百姓,而百姓卻是真正受害者。習大大和川老闆你們私了單挑吧。

戰爭,讓人類從理智打到剩血性。讓文明毀滅回到蠻荒
最後受益者不是兩方,而是外星人。

[2019年9月4日 人民的優勢決: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
在觀察兩國大戰時,尤其是雅典一方。發現如果百姓不隨著政客起舞,是不可能讓政客有機會興風作浪。所以合理推估,只要大家不理會很愛搶鏡頭、很會表演的政客,世界會進入平穩狀態。很妙吧,百姓不動作是最佳策略,而對比今日鄉民各種想參與政治活動(刷存在感?)。眾人總是選擇錯誤,或許這就是平均化的現象吧。

[2019年9月4日 和局思維]
戰爭讓人思考只限定在攻守,但攻守只是外在表現。勝利是目的,攻守是手段。核心思維呢?不敗是優勢決,所以每一場戰爭以和局作基底。長期下來只要對手犯錯就能贏。斯巴達在這場戰爭給我的感覺就是一路打的很保守,其核心思想可能是和局思維,所以雅典總是無法殲滅斯巴達。斯巴達一直保持著軍力到結果。而雅典常常都很大膽,而也因此獲得很多好處。但最終因賠掉兩輪的艦隊後,無力再建接著就領便當了。很有意思的和局策略,誰是傻瓜?玩弄聰明的最後成為最大傻瓜。斯巴達整體表現比較笨卻打贏雅典。(大巧若拙是指這個意思嗎?)



書籍資料:
書名:伯羅奔尼撒戰爭
原名:The Peloponnesian War
作者:康納德.卡根
原文作者:Donald Kagan
譯者:陸大鵬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甲骨文工作室
出版日期:2016年4月
閱讀價值:中,原本想給高,但因明顯感覺書中許多處被中譯作者參入和諧字句而退一檔。如果找到台灣翻譯作品,這本書會是極佳的作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