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智超
閱讀價值:中
出版年月:2012/11/03
ISBN:
圖:
導讀:
這本書當初怎麼會買!?好像是寧可多看也不要漏看的心態。上一本是台灣分析師楊應超,這本想台灣操盤手到底怎麼作實戰操作。
隨記:
P.25 輸家多是資訊的接收者。→專家們一再提醒的,新聞是很舊的資訊。
P.25 多數人並不知道,財報與技術面是很容易操蹤的。
P.25 作者領悟的三個關鍵:
一、認清股市的本基,不再以技術面與財報分析來選股。
二、認清企業的本基,並學會如何觀其言、聽其行。
三、我不再相信長期投資的神話。
P.37 關注基本面才是投資王道。
P.40 以基本面和季線走勢為指標。
P.40 M1B和季線作雙重確認指標。
P.47 時間配置20%研究總經,80%研究個股基本面。
P.59 買到好股票後,更重要的是追蹤狀況。
P.61 外資最常作的騙術,對鎖。作多台指放空主流股,而一般人只看得到期貨多單。
P.62 外資報告第一手是給VIP,而沒價值時才發送出來。
P.69 台灣中小型企業平均壽命13年。
P.74 總經資訊是落後資訊。→很重要但不是絕對。
P.77 投資人要真正能在股市賺錢,必須由下而上,先看個股最後在到總經確認。
P.81 財報資訊對投資最大功用僅在於防弊。若要想透過財報分析賺大錢,只怕失望大於希望很多。
P.99 國際大師和專家皆不看技術指標。→最多只看移動平均線,像再量化的KD、MACD等都沒在用。
P.104 巴菲特並不只是以高ROE作參考,主要是思考背後的真正獲利的原因理由為何。(競爭力、商譽、技術…等,才是關鍵,數字只是結果。
P.109 學習看懂企業競爭力才是投資王道。
P.130 質化挑選
一、挑有差異化與獨占力的公司:成本、通路、產品差異、技術與專利、創新
二、市場規模+市占率
三、經營者分析,聽其言觀其行。
1.1000張以上者,總和占股本比重
2.董監持股是否穩定且高
3.當企業利多見報時,是否有特定券商在出貨。
4.實施庫藏股時,是否有特定券商在出貨?
5.大股東設質比重是否偏高。
6.董監酬勞占稅後淨利的比重?
7.會計、財務主管與高階主管是否有不當異動徵兆。
P.157 量化分析
一、產業與公司的長期趨勢
1.在景氣低迷時,企業能擁有好的獲利的話,就代表企業的走勢成長明確。
二、護城河與股東權益報酬率
股東權益報酬率
營收 稅後淨利 資產
=-------------✖------------✖---------
資產 營收 股東權益
=資產週轉率✖ 淨利率 ✖槓桿比率
淨利率高通常表示公司可能有不錯的技術或經營模式。
三、企業的成長動能。
四、現金和客戶
1.東西賣出去收不到帳也是負擔。
2.客戶的品質:人頭公司?依賴程度。
P.198在持股未獲利前,勿超過1/4部位,等到持股獲利才加碼。
P.228 年報、半年報根據一般公認審計準則來實地查核,一、三季報則無。→難怪股價在6月底和12月底波動很明顯,而在3、9月底就不明顯。
心得/感想:
這本偏操作邏輯並沒有他日常工作的故事,多少有點失望。我是很想知道這些法人機構上班的操盤手的工作上的經歷,對他說的方法大致上都是跟基本面操作很類似,這類大師有巴菲特、林區都是核心概念一致,而細節在地化。像台股是以中小企業為主,所以大部份股票不適合採用永久持有的方式操作。
每個專業經理人都能call公司拿資料,這個我的弱項,如果我要玩股票,這點弱勢的影響要留意。
個股看對要懂得加碼。
我是很討厭作者弄個BMW什麼的縮寫,當下抽掉縮寫,馬上抓到挑選股票的概念,爽快多了;不知那個王八行銷開啟的文化,至少早在歐尼爾的CAN SLIM就搞出這東西,煩死人了。大部份字都被扭曲,根本不是作者要表達的想法。只是為附縮寫強插字。
本書精華在五、六章,最後可濃縮成一張檢核表,這就是我要的東西,抓重點來檢核而雞蛋裡挑骨頭,股市跟物理很像,都擁有測不準定理。
目前看到幾位大師買股票都是遵照買房子的心態在買的,很挑,買了後如沒意外通常不會只放幾個月,而是算年的,直到基本面出現問題才賣出也不管金融海嘯等波動,永遠相信好公司最後會升回來,不值得因波動而追高殺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