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9日 星期一

機上的驚奇科學課



前言:
讀書…
真是一種享受。
或讀書跟醉翁之意不在醉的哲理很類似,不是為了獲取知識而是沉醉於文字之間。
或許我…只是想躲在書海中,躲避狂亂的跳動。

隨記:
P.11 機場嚴格地分隔出兩個區域:陸側(groundside)與空側(airside)。
P.23 十三恐懼症(trishkaidekaphobia),由於13在西方仍然常被視為不幸運的數字。→如果你對4很有意見,那看到西方同樣對某個你不覺得特殊的數字恐懼,就能化解那恐懼感了。
P.29 飛航用煤油(或稱石蠟油),飛機燃料的分子基本上都比汽車用的汽油或柴油來得大,因為大分子的燃料較不易揮發。若想提供十公斤飛航燃油所產生的能量,則需要一公噸重的高科技電池才辦得到
P.33 以二氧化碳排放量來衡量,飛行的確是最糟糕的運輸方式。→少很少責怪飛機、船隻、卡車、公車,卻對機車很有意見。嗯,這是有有趣人性表現。總是圍攻最弱的,而不是最需要改革的地方。美國對華人可以放聲大罵,但生活上真正有威脅的是黑人(偷拐搶,沒有騙因智商不高),卻成了不了說的祕密。
P.35 能量(energy):做功的能力,是驅使物體運動的能量。
P.35 動力(power):做功(或提供能量)的速度,指每秒所使用的能量的多寡。
P.35 瓦特(watt)衡量功率:1百瓦燈泡,代表它每秒消耗1百單位的能量(焦耳)。
P.35 馬力:一馬力大約是750瓦特,或稱四分之三瓩。
P.36 推力反向器:通常用在降落時。很少用在倒車,因噪音、狂風和與易損害起落架結構(逆向)。
P.46 (起飛時)感覺自己正在沉入座椅當中,事實上是你的椅子推著你向前移動。鬼加在你身上的力=你的質量x你前速的加速度。
P.53 加速度是速度的變化,而非速率。
P.57 飛機受作用的五個力
.重力
.升力
.推力
.阻力:空氣阻力→好妙,得益於空氣,也因空氣而受阻。這讓人困惑為何火箭要垂直向上而非先靠升力,然後在空氣稀薄處才用重直上升突破重力?
.亂流
P.110 要破壞機窗是件很難的事,內層有塑膠薄層保護,且外層非常堅固。萬一你真的弄出一個小孔,機艙內的壓力應該還是可以維持穩定,不會發生爆炸性的急速降壓。即使把整個機窗拔掉,小東西或許會被吸出窗外,但是人被吸出去則是非常不可能的事。→電影特效看多了會當真…
P.116 太陽持續產出的能量只有少部分抵達地球(890億百萬瓦),約太陽產出量的十億分之一。但此數量已是目前全球能源消耗總量的五千倍。→看到這會覺得好多,但現實卻是太陽能電池轉換率只有25%、太陽能電池模組很貴、地更貴。作者也在作夢。
P.125 機艙門並不需要上鎖:氣壓差異迫使艙門固定在正確的位置,你必須要跟氣壓對抗才能把它打開,而這遠遠超過人類肌力的範圍。
P.126 尚不曾有現代飛機因亂流下來,你不會因此失事墜機
P.138 電磁輻射(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跟游離輻射(ionizing radiation)很不一樣,後者是從放射性物質所釋放出來的輻射,其中包含X光以及能量更高的伽瑪射線。游離輻射可以穿透皮膚並且破壞人體細胞內部的運作。
P.141 太陽釋放出的輻射量會以11年為週期循環變化,2016年最低,在2022年年會是下次的極大值。→我一直認為二氧化碳是商人的幌子,理由就在此。真正影響地球溫度的是太陽,二氧化碳的《空氣》佔比0.04%,跟《火星》的96%真的差太遠了。外加單位明明是ppm,卻用公噸來標示碳排量。這已是公然羞辱人類智商了,但我更困惑的是為何人類居然信了!!連這作者都覺得種樹來不及,搞的好像明天就世界末日。我能說的是到我死地球都還好好的,越急越搞出更多污染和浪費錢罷了。
P.163 艙內氣壓相當於海拔8千英尺的高度處,水溫大約在90度時就會沸騰。在飛機上還是乖乖喝咖啡,別點茶。
P.175 你大腦的功能會因低氣壓而無法如平時般靈活運作→在飛行時其實不適合工作,電影上演的都是假裝認真。
P.177 質量:不論你站在地球表面、月球表面,或漂浮於太空中,其質量不變。質量表達的是要對其施加多少力量,才能讓該物獲得一定程度的加速度。質量越大,需施加的力量越多。
P.177 重量反映出重力的影響,月球表面只有1/6重量,太空中則重量為零。
P.190 由於新生山脈,使該地區降與量增加,而這些季風雨會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發生反應,二氧化碳和雨水結合所形成的酸會下滲溶解岩石表面,生成穩定的碳酸鹽化合物,鎖住二氧化碳,防止它跑回大氣中。喜馬拉雅山的出生,是後續使整個世界改頭換面的一系列冰河時期之導火線。→這論點真有趣!!冰河期原因是空氣中二氧化遽減!?只因五千萬年前的印度與亞洲板塊運動造成的。先去除可能性,但這化學式卻讓人驚豔。如果可行,那只需要去炸山,把外層去掉。
P.207 視神經與眼球後方的連接處,會導致盲點的產生,讓你的眼睛看不見某個區域,大腦會靠受過訓練的猜測來填補在此區域內發生的事。你的眼睛會持續不斷地輕微震動-一種怪為眼球顫動(saccades)的快速運動(這也是大腦如何彌補盲點的方法之一),經由大腦處理過後,我們就會得到平穩的影像。
P.207 長久以來人們認為我們之所以能將圖像看成動畫,是拜「視覺暫留」,但這不過是無稽之談。不只是因為眼睛移動太慢無法以此種方法建立影像,即使影像有殘留,畫面看起來也會是混在一團的樣子,而非會動的影響。事實上,人類之所以能看見會動的影像,是因為眼睛用一系列各種模組來建立假影像,因而誤導人類認為自己正在看會動的影像。→這想法蠻有意思,但為何大家都看到相同的假影像?

心得感想:
這本書適合飛行中的小品,因身歷其境、現學現賣。其中論點我存在許多疑問但其學歷是劍橋大學物理學士及自然科學碩士,我可能需要的是反思我有些論點是錯誤,需要去補充更新的知識了。



書籍資料:
書名:機上的驚奇科學課:從機場、機艙到機窗外,航空旅途中的103個科學疑問全解答
原名:Inflight Science: A Guide to the World From Your Airplane Window
作者:布萊恩‧克雷格
原文作者:Brian Clegg
譯者: 張玲嘉
出版社:晨星
出版日期:2015/05/01
閱讀價值:中,有些讓人耳目一新的論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