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5日 星期日

文化衝突



前言:
股票交易,不是我的菜。
年度目標達成,52本。

隨記:
P.23 即使對於當今的新金融文化深感失望,也不應該-不能-讓自己不參與投資活動。因為不做投資,只能保證我們終將一無所有。→政府在利用貨幣貶值來打消負債,存錢的人是祭品。腳踏實地的人被政府出賣,但他們卻一無所知。尤其是下層的政治狂熱者,他們根本不知道地上的血是自己身上流出來的。
P.23 第一個法則最重要:金融市場回歸均值(reversion to the mean,RTM)→長期投資的金科玉律。
P.35 金融市場活動的成本-包括交易成本、顧問費、手續費、管理成本等。即使每年只要2%,長期累積的影響也會十分龐大。毛利率7%,每年2%費用,60年後。從5600%掉到1700%,折損4000%獲利率。
P.37 金融市場的主流發展趨勢,是由穩輸的投機,取代穩贏的投資。
P.40 不論專業分析師或學術界人士都一樣,他們無止盡地玩弄股價資料,採用高度複雜的技巧,包括相對價值評估、類股分析(成長型vs價值型、大型股vs小型股…)、市場動能、盈餘估計變動,以及其他等等。→我也很納悶,為何股票計算價值如此的複雜。作者點出其要點。原來這些都是花言巧語。
P.43 一般人認為,數學可以提供精確而可靠的結果;可是,對於股票市場來說,引用愈精確、愈深奧的數學,結果愈不可靠,結論的投機成分也愈濃。→風險越高,因為越精準會引發脆弱化問題。
P.43 當看到微積分或高等代數,就可以視為警訊,顯示操作者試圖運用理論來取代經驗。→複雜會死在狂暴的波動之中。這也就是平常風平浪靜時,跟狂風暴雨的海象是完全不同世界。
P.49 最聰明的年輕人,很多都不再立志成為科學家、醫生、教育家或公務人員,他們被投資產業龍大的金錢報酬吸引。→怪我囉?我也想要好好工作,但社會把我淘汰掉了。好吧,我並不聰明。但在台灣要出人頭地,只剩下賭人生。另外作者為什麼覺得公務人員是好志向??
P.78 公司股票的長期報酬,幾乎完全是由公司的投資基本面決定。→意指5000元的大立光終究會回歸基本面?至台積電的300元水位?
P.79 長期而言,投資基本面才是決定因素,不是市場價值評估。→這有點困惑了,現在是賣點嗎?整體而言全部偏離了回歸均值。我想作者在這點位時的觀點是不會再追買,只會抱牢。(不買也不賣,不作動作)
P.235 指數型基金(TIF,traditional index funds):是指不透過經理人主觀判斷,而是由一個固定的指數規則做買賣的基金,是一種被動式投資方式。參《指數型基金和ETF有什麼差異?為什麼你不該用ETF「買低賣高」?
P.235 指數股票型基金(ETF,Exchange-Traded Fund):是被動追蹤某一指數表現的共同基金,其投資組合盡可能的完全比照指數的成分股組成,並且在集中市場掛牌,如同一般股票交易買賣。參《何謂ETF
P.268 TIFs和ETFs差異
1.成交量-投資vs投機:大部分長期投資人,贖回比率每年大約在10%附近。ETF的股東大部分都是短線玩家,每年平均周轉率高達1400+%
2.ETFs投資組合的涵蓋面較狹隘,選擇性風險較高→0050只函蓋50檔,不如加權指數。
P.303 關於未來十年,合理期待股票的年度名問報酬為7%,債券報酬3%。→這個個位數報酬,肯定能嚇壞一堆菜籃族(7%我呸)。但有錢人卻愛死了,只要資產不因通膨貶值就是賺。人生勝利組的最佳策略是不要掉下去。
P.414 投資成功的10項簡單法則
1.記住回歸均值
2.時間是你的朋友,衝動是你的敵人。→時間已不是我的朋友了,我並沒有另一個60年可用。
3.買進正確的對象,緊緊抱牢。→買誰?
4.設定切合實際的期望:貝果麵包與甜甜圈→貝果代表營養、紮實。甜甜圈代表鬆軟。
5.忘掉細針,買進整個草堆
6.儘可能減少莊家的剝消→在剛出社會時,富蘭克林坦伯頓基金的手續費高到讓我吃手指。
7.無從逃避的風險→玩錢滾錢,就有可能滾不見。
8.千萬不要繼續打上一場戰爭→跌不會永遠跌,漲不會永遠漲。心理別被定錨在上個循環中。
9.刺猬勝過狐狸→希臘寓言故事中,狐狸很聰明(複雜),刺猬只知道保護自己(簡單)。
10.堅持到底→抱60年是吧...
P.418 隨著年齡增長,逐漸減少股票配置的比重。→沒有收入就沒有新資金可投入,所以要退到更穩定的投資,例債券。
P.418 不要忘了你的財富應該包含類似債券的成分。→跟國家佔同一邊的概念,賭國家不會倒。(倒了鈔票也不具價值)
P.420 就整個40年間來看,股票市場報酬每年平均為9.3%,相當接近100年的平均水準9.0%

心得感想:
本書在推薦指數型基金,和批判避險基金。但都是基金並沒跳脫經理人的問題,凡代理人都具有一個根本問題,那個錢不是我的錢,並不會完全認真以對。如同叫孩子去買個醬油,他才不會認真比對那個是最佳的選擇,只想趕快挑一罐回家交差。自己去買的話不止要品質好,價格也會考量。(無法理解屏科大醬油在貴什麼?)
作者估計錯的非常嚴重,年報酬率遠遠大於7%。S&P500從2009年年底收1115至2019年12月13日收3168。作者估計會漲到2200點位附近,但現實的S&P指數超過3000點。結果百年平均報酬率是更貼近,這十年的指數型年化平均報酬率是10%。

[2019年12月16日 臺指公司,這什麼玩意?]
看到這新聞稿,我頭好疼。因為一堆複雜的術語,連最簡單的「臺股期貨指數」我已不能理解存在意義了,更別說「發行量加權股價指數掩護性臺指買權價外5%報酬指數」,再補一刀「智慧投資多因子30市場中立指數」。當看到「多元」這詞,我已知道有鬼。我不知道這些是什麼,我只知道我麻煩大了。莊家在弄一些新的東西,上線時才讓我知道。沒朋友可問,看來找時間來問問營業員好了。

[2019年12月17日 臺灣指數公司]
正式營運日:2016年3月14日起
宗旨:開發各型指數及相關之加值資訊服務,依據客戶需求快速開發客製化指數及加值資訊商品。
業務:國內外指數之編製、維護、傳輸及授權
--
看到開始日,2016年。心中不禁震了一下,因為交易的關係我是不看新聞,這對操作有極大好處。但我完全不知道世界到底變成什麼樣了。像這台指公司我今天才知道存在(三年後的後知後覺),世界變化非常快速。一不小心就被甩出去了,看來年底要重新收集各券商提供的服務。目前我的工具可能已過時了,因為我注意到滑價問題已超出過往,代表對手有更好工具擊敗了我現有的優勢。唉,我的對手都是頂尖的高級變態,這市場已很少新手加入了。
敬,可畏的對手們。

[2019年12月18日 5%賺到錢的由來]
因之前看到留言說只有5%能賺到錢,我一直困惑這數字從那來。
結果查一下發現是由《操盤手的五個階段》文章中而來。
「業內說法:事實上僅有5%的人有能力賺到錢 , 95%的人都是在賠錢的」
呃,我是很懷疑,我還以為是政府發佈的統計數據,結果只是某個券商營業員的感覺。
我知道不高,但5%真的浮誇了。
這麼低的勝率將會導致交易市場萎縮後消失,但市場還是存在。
[2019年12月18日 操盤手的五個階段]
(承上)就順路看一下五階段是什麼
第一階段:未發覺到自己沒能力(Unconscious Incompetence)
.新手好運:嘗試玩一、二次,賺了就跑。
第二階段:發覺到自己沒能力(Conscious Incompetence)
.統計:十次後的平均報酬為負,因小賺大賠。
第三階段:頓悟(The Eureka Moment)
.接受真實:不可測
第四階段:意識到自己有能力(Conscious Competence)
.開始獲利:微利
第五階段:無意識自己有能力(Unconscious Competence)-->反射動作般的直覺
.開始賺錢:暴利,長存的唯一路徑。
原文由來《The 5 Stages Of A Trader's Development
--
從討論中發現,原文與翻譯之間存在差異,是譯者sunnyhu個人的補充說明。所以我略過細文,抓每段的核心論來看。覺得第三階段最讓我有感覺,這是關鍵點。知曉「不可測」。然後從這基點展開策略系統的開發,但我對作者的時間軸是感到有微詞,因為我花了十年以上,五年真的太低估這領域了。你從摸索適合的市場(股票、期貨、選擇權、外匯、債券),不可能只花幾個月。而這五階段也不太是[未覺、發覺、無力、能力]的四象現,實際是[ 甜頭、大賠、打平、小賺、穩定獲利]的進化。
呃,我想說的是,sunnyhu並沒走完五階段,文中發現只達第四階段。所以sunnyhu的論點要留心,內容不是完全正確。對於半對半錯的文章其實是最危險的,因為你分不清那句話是對,那句話是有問題。



書籍資料:
書名:文化衝突:投資,還是投機?
原名:The Clash of the Cultures: Investment vs. Speculation
作者:約翰‧柏格
原文作者: JOHN C. BOGLE
譯者:黃嘉斌
出版社:寰宇
出版日期:2017/07/07
閱讀價值:中,作者在回顧自己過往的光榮時刻。對我而言,有價值的在「關於本書」、「第一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