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1日 星期六

不平等的審判



前言:
不感興趣,沒讀完。

隨記:
P.66 美國司法,絕大多數被以犯罪案件起訴的人有兩個選擇:一是承認你有做,然後得到寬待。二是堅持自己無罪,但如果陪審團不同意,就必須承擔後果。有90%以上的人承認有罪。→檢方可以輕易作出符合自己期望的據明,而你很難證明。這就是專業vs外行。你被當嫌疑犯時就代表存有某種狀態是有關連性,尤其是剛好在案發時就在附近。(像我會無聊去墓園走走,那邊是非常沉默的地方。)但如果事發在該地,我的出現就是極不利,因為邏輯上沒有人會去墓園走走。當被貼上標籤後,你百口莫辯。即使法條公平公正,也無法解決人性缺點。為何看到穆斯林的人就覺得他們是恐怖份子?因為事實的確是如此,不然就不會有飛機撞雙子星大樓事件發生了。刻板印象是其來有自,是有道理存在。法官也是人,是擁有專業知識,但一累後,標準就會自動下降,以符合大腦運作需求。然後這一個妥協,天秤也就跟著傾斜,嫌疑犯直接升格成犯罪者,就這麼順理成章。「你有罪!」

心得感想:
讀了兩章,內心出現一股作噁感,直湧心頭,果斷棄坑。反正我也沒打算當法務相關人員,而且本書驗證,我真的對社會正義沒興趣。或許我原本有,但現在完全沒有一絲熱情。或許還有點想做些壞事,來糾正自己的矯枉過正的意識型態。
法律之前,人人平等。這句該存疑。大腦捷思會在第一時間定位你,也就是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威力極強,絕大多數人都很難放下第一印象效應,醫師、警察、法官都是人。律師不是人,他們只是拿錢辦事的打手。更正,是嘴炮不動手。



書籍資料:
書名:不平等的審判:心理學與神經科學告訴你,為何司法判決還是這麼不公平
原名:Unfair: The New Science of Criminal Injustice
作者:亞當‧班福拉多
原文作者:Adam Benforado
譯者:堯嘉寧
繪者: 王志弘(裝幀設計)→封面設計的不錯,所以才讓我拿起來翻閱。
出版社:臉譜
出版社:2016/09/01
出版日期:2016/09/01
閱讀價值:中,實際案例,真實倒霉。大家都沒心存惡意,卻因標準作業程序+無心之過,環環相扣製造出一個新受害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