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31日 星期三

英國製造



前言:
強迫自己讀些,英國研究...

隨記:
P.49 我們需要學習辨別,哪些事情在特定的情況下幾乎是無法避免的,但哪些是。→在說英國衰落,任誰來領導都無法改變。是蠻奇怪的論點,記錄這句話只是單純的覺得這句話有人生的味道。
P.59 相對優勢(comparative advantage):國家把經濟建立在他們擁有的豐富資源上和把資源用在就其所知最高價值的活動上
P.60 成功的國家經濟是具有彈性的,會隨著環境變遷而因應。→世界缺什麼商品服務,就轉進該商品服務。
P.100 製造業確實很重要只不過其他很多產業一樣重要。→作者認為製造、智產、服務是英國鐵三角,不可偏廢。尤其是金融業過於巨大造成失衡,在2008年吃了大虧損。台灣也存在這問題,我的強項是投機,這種能力政府只會眨低。理由非勞力生產,所以錢很髒。只是這就是猶太人賺錢的原理,錢滾錢。如果目的是賺錢為何要設限必須是勞力產出物品來販賣呢?看看金控公司,年年總體獲利千億。問題是你不敢徵稅,而非金融本身有問題。再看製造業缺工問題是不合理的事。以往農業時代,農夫佔總人口40%+,現在有4%就不錯了。但農產品物價並沒上揚。那製造業缺工最可能的問題還是慣老闆想省錢,不肯花錢買自動化設備。那好的對策就是加薪,一來趕走生產效率低的製造業,二來又釋出勞動力給有競爭力的企業使用。所以開放外勞本身就是假議題,台灣不缺勞工只是揮攉過度。滿街的7-11和房仲。
P.139 英國民眾很少儲蓄→造就無財可理,但英國居然是金融世界中心。蠻可悲的。
P.148 擁有太多房屋仲介公司時,代價還蠻高的。→人全被耗損在這。
P.168 富裕社會有能有投資教育和研究
P.179 物質產品是在工廠製造的,知識則是技術人才透過網絡交流而獲得擴展。→英文是英國的絕對優勢。知識必須經過交流才能發展,而語言是其關鍵。能串聯各界人才進行溝通。事證:中國有一隻會說英文的猴子,現在正領導"阿里不拉"公司。他沒什麼專業才能,只是會說英文。而這個優勢可怕到打敗其他13億人。看來歐洲最大問題還是語言不統一,要德國人說英文,還是洗洗睡了吧。
P.187 品牌創造了另一種形式的智慧財產,正如破究與發展。
P.192 逛一圈超市,我們將發現幾乎每一類型的產品當中,我們都做了一個昂貴的決定,以便獲得更多的選擇。→竹炭水、海底深層水、舒x叫不出名的水,這些都增加我購買礦泉水的成本,因為市場被分食過於嚴重。話說為什麼要買礦泉水?因為捷運提供的飲水機喝到拉肚子過,公立圖書館的飲水機喝到腎發炎。追求健康沒有不用錢的選項,免費的最貴(傷身)。
P.203 英國在技術與科學上的世界排名很高→所剩的歷史資產
P.215 智慧財產大量散布所獲得的效果,不像製造產品,一次只能生產一個。→有趣,智產權最怕被複製,而複製是其贏者全拿的關鍵。問我買不買盜版,我會說:「不」。問我做不做:「做」。傻瓜才信智產權,那有保護幾十年的道理,貪到讓人作噁。智產權發明者最好能橫空出世,創造從無到有,其實只是竊取社會智慧拼組而成,最多加一點創意。然後獨佔?誰才是小偷呀!!
P.235 英國大學透過國際綱生而帶進英國的經濟價值,每年高達幾十億英鎊,而邊際效益更高。→英國優勢
P.250 服務業→比想像的更具價值,金融、醫療、學校…等每年為國家帶來的收益極高,那7-11呢?應該改名叫勞動業,真的只是在賣勞力而已。
P.254 尋租理論(rent-seeking):從別人身上取走錢財,而非自己創造則富→遠通電收、強制第三責任險(承保方是私人企業)、房仲業、健保局...等。本身沒有增值功能,而是吸取過路費。

心得感想:
保護主義是對特定利益者的保護,但代價是全民買單。因為得用不合理的價格購買本土製造,而其利潤歸於私人企業。這造成了英國生活成本高昂的原因之一。而現在退出歐盟,看來會越走越歪了。同樣一筆錢花在沒有效率的地方,就是耗損浪費。不如拿去投資更具報酬的經濟活動。那失業問題呢?作者提出不錯的觀點,最多就是損失這些失業者的收入,但如果這些人找到新工作,損失就消失說不定還會變更好,因為換到更具生效率的地方。那人民省下愛國貨價差,就是額外變出的財富。經濟學等式一直很好玩就是會變出很多收益,但也能變出很多損失,端看政府敢不敢有作為。
研究與發明,這是一種從勞力切換成智力的分水嶺。為何要當製造業?研發新產品才是暴利之處,製造業只是採用研發成果,在那作勞工。而在生產製造過程才會產生污染和廢棄物,是不可避免。研發設計產業才可能是趨近零污染的產業
總結:英國走向衰敗是大勢所趨,而能做些降速的動作讓時間消化這逆勢嗎?目前英國有美國這巨人當靠山(英文還是當今世界語言),所以教育服務業是絕對優勢。世界大多國家聽到劍橋大學,或留英其實已不明就裡的高薪錄用了。而書名英國製造不是指實物製造,故意營造錯覺。其實在說智產權類的虛擬製造發展。也就是英國製造業問題大了,真的沒有優勢。成為輔助性質的角色。值得思考台灣轉型怎麼走?台塑四寶設廠省省吧,那是條死路。短期效果顯著,長期有損國家發展。金融發展可能真的是目前最可取的路線,金融發展不是目標,而是跳進先進國家的過程,英國證明其可行性,讓英國擠身先進國家。香港、新加坡也是取巧的靠金融服務擠身已開發國家。所以這節點是必經的地方。代工是我們目前的優勢,但也應該感受到中國已開始吃進這塊市場,相對的我們還真的一敗塗地,只剩台積電在撐。也就很明白未來代工業會讓給落後的中國,台灣要轉進更高階或服務中國(尤其是金融)的位置才可能…,呃。我想太遠了,關我屁事。



書籍資料:
書名:英國製造:國家如何維繫經濟命脈
原名:Made In Britain: How the Nation Earns Its Living
作者:伊凡‧戴維斯
原文作者:Evan Davis
譯者:蔡明燁
出版社:立緒
出版日期:2017/05/26
閱讀價值:中,不予置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