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31日 星期三

BBC知識 Knowledge 雜誌



前言:
目前在科學類的雜誌中我覺得《BBC Knowledge》是最佳,《牛頓》雜誌不知為何什總感覺一再剪下貼上。《科學人》似乎有點進階,圖比較少。但都可以到圖書館翻閱,消磨時間的好讀物。而這次我嘗試google圖書,買一本來嘗試。

隨記:
P.38 到目前為止,通過蟲洞唯一辦法,是用奇異物質的負能量來防止愛因斯坦-羅森橋坍塌。「量子效應容許一定程度的負能量產生。」
P.59 全球不孕症的比例約8至12%,台灣每七對夫妻中就有一對患不孕症。→文明的代價,例:笨二甲酸酯、多氯聯苯(PCB)、殺蟲劑、重金屬、環境和工作場所中的化學物質。
P.66 記憶並不是在腦中的資料櫃翻找事件,「記憶比較像是在說故事。」所以大腦會自動補上被遺忘的細節。我們很難知道哪些部分與事實不相符,充其量也只能認同,「記憶就是我們所擁有的事實。」→我一直對某個女生告白感到困惑,我記憶是如此的清晰,但邏輯推論我不會幹這種沒道理的事(作夢的記憶??)。我對這事一直耿耿於懷,只能說記憶真是不可靠。
P.73 尼安德塔人就遺傳上而言並未真正滅絕,因為他們的基因還有二到七成留在我們身上。所以問題應該是:為什麼是智人同化了尼安德塔人,而不是滅絕。
P.100 正常老化過程也可能讓我們變得有點閱讀困難→視力呀!!一點一滴正在流逝,年輕時還是多讀點書吧,老了看字真的是加倍辛苦。到了一定年紀後會發現天呀,大學為何我能讀那麼小的字體而不吃力!!
P.107 全世界目前有75億人跟12億輛車。每個人都擁有一輛車,需要56億公頓的鋼鐵,是全世界每年生產量的3.5倍。

心得感想:
電子圖書
優勢:價格太便宜了,紙本訂價280元/本,電子165元/本。
劣勢:太難閱讀了,我電腦24吋,一個畫面無法展開來讀,得縮小但已超出舒適閱讀圈了。

電子檔的舒適閱讀畫面

全開畫面,字已很難閱讀了

紙本


心得:
覺得google圖書做的還真的太陽春了,簡直可以用簡陋來形容。排序功能有排跟沒排一樣,很多新書不在排序清單中,只能用搜尋才找得到。比較舊的書都沒字體縮放功能,只有版面縮放。造成手機無法方便閱讀。電子書市場除了價格優勢,還真是滿滿的缺點。

索命訪客



前言:
我一直很鄙視小說,因為沒什麼營養價值。但最近一次的大挫敗我發現生命價值不在每分每秒的向前,這次的挫敗把我打回兩年前的水準。生命到底有何意義呢??不知道,我只知道目標又離我更遠了,我得再嘗試新思維。我已在思索另一個一直不想去思考的議題:接受平凡的人生。

隨記:
P.9 完美的方法不易執行,徹底的準備十分重要→要做好一件事,其實付出可以是十倍心力。只是沒看到別人的努力,而誤以為對方運氣好。其實這兩句話都很重要,完美的計畫總是不可行,至少我最完全的計畫在今年執行,然後不到三個月就停損認賠中止該計畫。中止還沒止住血,因為喪失了勇氣,一路挨打。還真是第一次體會到勇氣是何等重要的操作元素,你以為你照紀律操作,但實際上你並沒有照紀律操作,因為沒勇氣完全執行而不自知。

心得感想:
本書中的探員都在找尋犯人的規律性,然後用邏輯辯證來篩掉不可能的人。而本書故事很特別在於不管怎麼篩都存在不合理之處,也就是沒有共通點。但最妙之處已在《Jack Reacher》中使用過了,所以回頭看這本雷同故事就覺得聊無新意。不同之處只是隨機殺人下隱藏一個真正目標,而這本書是看似有規律下的殺人,但細查後發現規律性不存在。
我一路都是用跳的方式在讀這本書,因為太多贅詞了。整本書充滿雜訊,因為作者就是要困惑讀者才能營造懸疑感受,或者對我而言是沒什麼啟發智慧之語。比較精煉的語句常在每章節開頭,總之我還是不習慣品讀小說,無法真正放鬆心境來享受虛構故事。或許小說已不適合我,直接看電影才比較好的選擇。除非題材是無法在電影中展現,例如《Fifty Shades of Grey》這方面的小說,只是借喻而已,這種輕量級感官文學簡直是幼幼園等級。但大眾已為之瘋狂,真是奇妙的少見多怪。

鋼鐵人的盔甲能用多少錢買到?



前言:
我還蠻討厭南韓的,但我得抵抗內心那感覺。嘗試看看吧!!結果符合預期,沒什麼內容的書。我覺得海賊王漫畫都比這本書更具啟發。和之國章例外,航海王劇情越來越弱了。

隨記:
P.96 每個人都擁有「相對優勢」→我們總是把對手想像的太強太完美了,即使雷神索爾也還是有弱項,非常不會組隊當隊長。而在漫威中多弱勢的黑寡婦、鷹眼都沒超能力,卻能表現出像超人水準。在說蠻力無法擊敗比你強的對手,只有用自我優勢打擊對方弱勢處。這件事很重要,因為我在交易市場上處於相對弱勢。照常理來說我是沒有勝算,但奇妙的情況下我具有短暫的相對優勢,可以攢到一些錢。所以在面對難題時不要聚焦在對手的強大,而是專注解決難題上。一定存在優勢策略可以突圍,但只要放棄就滿盤皆輸。認知中的世界觀一直是錯誤的,愛與和平。那是人類的理想不是現實。而任何問題的解答絕對沒有一個標準答案,你的優劣勢決定什麼是最佳方法。別讓學校養成的考試思維來限制了找解答的方法。
P.107 林格曼效應(Ringelmann effect):指組織愈大反而削弱個人成果的現象。→吃大鍋飯一定存在很多混水摸魚的人,因為權責重疊。大企業的效率極低,只是勢大的關係。而如果想要獲利,組一個小隊來作戰可以獲得較高報酬。
P.177 如果黃金數量稀少到無法在市面上流通,那麼市場就會萎縮。→物以稀為貴,當物品稀少到一定程度後就沒有流動性,也就無法作為交易媒介

心得感想:
本書在用一些生活故事來解說經濟學理論,但理論都是非常入門的知識。鋼鐵人值多少?在說供需問題,有戰爭需求就高價格就會抬升,沒戰爭還可能買一送一。賣個書名、賣個文創罷了,沒什麼內容。同樣的時間我覺得看個漫威電影可得到更多,至少讓你完全放鬆,還有爽度的滿足。或許覺得想學的什麼,那不如讀本正規的經濟學書然後自己看漫威電影就行了。不需要這樣拐一個彎來學經濟學皮毛,效益太低。

人生就是一場生存遊戲



前言:
圖書館隨手一抓

隨記:
P.7 年輕人還不夠明白如何謹慎處世,因此會企圖嘗試不可能的事-並有所成,代代如此。→年紀大了會知道後果,所以小心,再加上復原力下滑,所以加倍小心,然後一事無成。年輕有太多優勢(時間、鮮肉、社會包容度較高),值得冒險嘗試。尤其要忽視金錢,因為年輕時能省的、能賺的都是小錢。

心得感想:
本書主要方法就是自我激勵法,說自己辦得到,堅持下去。他是做到了一些不易達成的事,像登上聖母峰。但我覺得最值得閱讀的是他曾社父華特的故事。一戰期間不怕死的鬥志,很幸運的華特大難不死,光榮退役。但運氣終究用完時,在1953年搭上維多利亞公主號渡輪,碰上少見的暴風雨。大膽的習慣讓他死於非命。連帶的是妻子瑪格麗特,一年後受不了心碎而死。這件事其實可以避免,天氣壞到飛機都停飛了,但華特執意要賭下去,找任何方法完成旅途。這就看到一個幸存者的偏誤。成就是一個習慣造就而成,但這習慣也同時是失敗的主因-挑戰極限。或許在本書能學到的是重新認識「平凡」,接受平凡的人生,以換得壽終正寢。

2018年10月11日 星期四

生命的躍升



前言:
10大關鍵:生命的起源、DNA、光合作用、複雜的細胞、性、運動、視覺、熱血、意識、死亡。而最想知道的生命的起源是臆測,讓人感到失落,提不起讀完的興趣。

隨記:
P.24 演化本身並沒有遠見,也不計畫未來。這裡並沒有創造者,也沒有所謂的智慧設計。但天擇卻把萬物的所有特性拿來做最嚴的檢驗,最後讓適者勝出
P.25 (演化中的)創新必須要讓整個行星的生命世界發生變革,例光合作用。
P.26 視覺,大大改變所有生命行為模式。
P.27 意識可以算是演化最重要的創新之一。→大腦全由元素表的物質組合而成,但居然可以組合出意識,這點太奇妙了。邏輯推論上是無法做出從無機物組出意識生物。所以邏輯是很強的能力,但對未知卻一點辦法也沒有。換另一種說法,當你知道越多,邏輯推理能力越強大。無知的邏輯推理能力:零分。
P.28 化石常是在極端的情況被保存下來。
P.64 DNA是基因物質(遺傳材料),它幫助地球上所有生物編碼,從人類到變形蟲,從蕈類到細菌,除了少數病毒不用它以外。
P.64 人的基因,裡面有近三十億字,行話就是三十億個鹼基對,單一一個細胞核就拿有三十億個字母。
P.66 細胞複製時重寫這些字母的精確度簡直可稱為奇蹟,它要把這些DNA長鏈從頭照順序寫起,然後每十億個字母才出一次錯。→意思是平均每個人會有3個地方突變(10億分之1)。人類一直在突變,但非常不明顯。
P.131 真核細胞(eukaryote)地球上幾乎所有的東西(特指複雜生命形態)都是由真核細胞構成。

P.133 真核細胞的體積平均來說大於細菌1萬到10萬倍。
P.141 DNA只有四個字母,而突變就是把原來字母換成另一個。→也有可能突變後又再突變回原字母,所以每人突變後就成了一個新起點,很難回溯。所以生命起源改採別的方法。例追溯ATP最早使用的生命體為何。
P.339 感覺→作者推想是意識的來源,電腦無法有意識就是沒有感覺。沒有喜怒哀樂更沒有死亡的恐懼,與生命的喜悅。也就無從作出比較,符合人性的維度。

心得感想:
當讀到DNA介紹後我果斷棄坑。這本書是生物學進階讀物,而我並不感興趣。這是一本適合使用偷懶閱讀法的書,看完目錄和引言就可以收工的書。

川普,永不放棄



前言:
人生很奇妙,尤其是交易人生。看似前途似錦,但一覺醒來可能身陷泥沼。

隨記:
P.91勇氣意味著永不放棄。「放棄」是比較容易的,輸家都這麼做
P.91 被擊倒是一回事,在低潮中堅持又是另一回事
P.120 當你了解最佳決策是「離開」的時候,要毅然設下停損,並繼續往其他方向前進
P.153 將焦點投注在問題的解決方案上,而非討論問題怎麼發生。
P.168 我們很容易自滿,因為過去實在有太多的成功經驗。但風險就在身邊。勤勉地做事前準備,藉此避免自滿的心態。以為自己不會失敗,正是讓你陷入重大錯誤與失敗的歧路。
P.172你的成功以及所有發生在你身上的好事,都是努力之後的直接結果
P.253 我越努力,就越幸運

心得感想:
低潮時刻,在每篇中都會出現的不如意事情發生,追求目標過程中,都會遇上非預料的麻煩,所以在挑戰任務時,必須有所體悟,一定有未知的難題等著你去處理。奇怪的壞事是常態,存在於大多數計畫執行時
問題越大,機會也越大。別人放棄的事必有其難處。不然早就有人做了,但只要解決大問題,你將會獲得極大利潤,足以抵消數次的失敗。
別問我川普現在怎麼了,我已很久沒看報。連10/11大跌都沒讓我衝動去看報。讓你見識病態們的紀律是多麼頑固。定下紀律就是遵守到底,除非發現錯誤才會改變。

[2018年10月14日 挫敗才是真正檢視你是否真的對這事業有興趣]
在一般工作上,當你受到很多次挫敗後,你會堅持不下去。因為你感受不到任何意義。何謂意義,就是你喜歡挑戰這事而不是非常在乎金錢回報。工作與事業差別就在於此,工作會有一個底線,金錢收入要大於投入成本,成本除了金錢成本外還有時間成本。一次挫敗未必看出你真的是否感興趣,而是連續、長期的挫敗才能真正檢視出是否感興趣。興趣很重要嗎?我工作最長的一次是工作三年多,然後就撐不下去了。而期貨交易已過了六年,我還沒離開。別覺得才六年,每一年都出現過至少一次死亡將近的感受。這跟工作時的壓力程度相差太大了,為人工作拿固定薪水的壓力只能算是輕度。我面對的是破產負債的壓力水準。如果不感興趣,我早已在某次低潮中退場了。
[2018年10月14日 時間優勢]
川普為何能在負10億下反轉成資產20億呢?時間,以拖待變。他負十億時是因為紐約房地產下滑所導致的帳面虧損,他頂過房地產風暴後的房價上揚。他什麼也沒做,他只是運氣很好。活在美國國力還是世界第一的時代。這是後話。重點是時間是一個元素,是在金錢之外的重要因子。當面臨困境時,你會感到時間壓力,時間給你一個壓力,每分每秒的煎熬。你渴望讓時間感受到的痛苦消失。而讓其消失的方法就是做些事!!做什麼事??不知道,但你只渴望做些事來解脫這痛苦。其實還有另一個選擇,不做事,一動不如一靜。有時期你在研究局勢後,會發現不管你做什麼都沒有很好的勝算,而且任何決定都可能引來嚴重傷害時(標準的滿手爛牌)。不如讓時間化解掉難關。或許會問等價交換原則不成立呀!!沒有,是成立。你耗損了時間,讓目標更晚達成。你損失了時間,但得到活著

2018年10月8日 星期一

這個觀念該淘汰了



前言:
在放肆縱欲(之前狂玩魔獸)徹底休息後,才能強烈感受到讀書真是美好的一件事。讀書很好,但久了會乏力。所以不想讀時最好不要品書,而是做些別的活動。人類的心靈狀態,真是個難搞的東西。

隨記:
P.33 智力商數(IQ)→我也很困惑這個指標意義,如果智力商數有效,為何我數學與英文兩科的表現是兩極化??兩者學習都需要用大腦呀,那IQ分數到底評斷的標準是什麼?如果不是全腦表現,單究某一區塊的表現就說是智力商數!?所以智力商數(IQ)跟大腦智力關聯性還蠻弱,這東西還真是害不不淺、「毀」人無數。又是一個簡化理論的失敗案例。
P.35 神經元能夠依經驗改變其結構→熟能生巧是真的!天分可能剛好那一區塊神經元結構剛好符合,但興趣才能長久(展開更大的連結網絡),在某個程度後會超越天分。所以做任何事興趣才是最重要的要件。天分極具優勢,但沒興趣的天分可能會讓你笑不出來。而現實中這事太常發生了。所以工作與玩樂分離是合理的做法,不完美但最佳化。那你就會發現平庸是正常態現象。要超越大多數人的表現,其實非常容易。真正的對手並沒想像的多。那什麼是這推論的要點呢?工作絕不選擇完全沒興趣的事,至少要有一點點興趣的工作才做的久,才有機會成功。最簡單的,如果你不喜歡人群,那仲介就是非常差勁的選擇。這已不是後天學習問題,而是天生就不喜歡人類的好惡問題。我遇過很成功的營業員也遇過很失敗的營業員,後者並不喜歡被打擾。我想他會一直被困在那個他不喜歡的位置很久很久上不去。人生棋局真是奇妙。在某一個地方下錯棋,後面一路挨打很難扭轉。而因為沉默效應不敢棄子投降換新局,就這樣挨打到一無所有的人生故事。再更深入思考他的決策困難,有家人要養。這點就是玩味了。我們一直信奉家庭是一切的根本,但當你陷入泥沼時。家成為你無法離開泥沼的枷鎖。那我們認知中的家庭是人生正確的選擇嗎??或者家庭應該是一種享受,但前題是需要有足夠的財力證明。如果家庭是一種享受,而不是我們認知中的人生根基呢??喔喔,人生哲理會徹底改變。家庭是種奢侈品,而不是生活必須品。你想要有幸福的家庭嗎?沒錢閃遠一點吧,你買不起幸福。
P.44 皮質灰質的體積在10~20歲之間減少了15%,影響認知表現的不是腦的硬體,而是裝在硬體上的軟體。智慧軟體並不需要更大的硬體基座。表現超高效能程式可能需要很多設計,不論是透過天擇還是學習。→ 所以合理推論很多人表現天資聰穎可能不是腦力高,而是抓到技巧。,用對方法。對手通常不是天才,但已被嚇傻。方法、方法、找到正確的方法。鯨魚大腦超大(5倍以上),但只要是人就能輕鬆超越其智力水準。說明腦容量與智力不是呈現正相關。或許鯨魚腦跟人腦不同,但人與人之間的腦容量差異更微乎其微。意指運算力是大致相同,表現差異這麼大就應該是另一種原理造成。
P.58 無窮→所有事物都是有限,無窮不過是一種表述方式。意思應該有限但超出可計數的程度。
P.80 沒有任何事物干涉改變,電子永遠不可能轉移到其他能量(位置)。
P.82 量子力學的悖論,單單是我們對粒子的觀察就可以「導致」另一個遠方粒子處於不同狀態。但其實根本就不矛盾,問題就是因為想把我們的故事架構套用在一個不適用的情況下。因果並不存在自然中,它們不過是由我們心智因便利所創造的產物
P.84 種族→我沒有歧視黑人,但我就是不喜歡黑膚色的女人。我只是對黑色人種不感興趣。如果誠實是錯誤,那虛偽就是嚴重錯誤。誠實與虛偽當然是選擇,如果迫不得已,我才會使用虛偽(希望不要用到)。因為意味著生活困頓,必須販賣誠實(品格)來換取生存。如果喜好是一種歧視,那我該理性的跟母猩猩交配繁衍??再作進一步反推,我不跟母猩猩交配所以說我歧視母猩猩??低劣的人總是拿道德來自抬身價,喜歡站在道德制高點的人,最可能的就是一無所有的社會敗類罷了(因一無所有,只能抓高尚道德觀來保護自尊)。
P.114 美學動機→科學中對公式常會出現對美學的追求,原本是有很效的過濾方法。但隨著探索數學越來越深度,就發現公式越來越複雜。也就觸發沒有美感的錯覺。所以如果要進入更深層的數學世界,美感(簡約)應該退位了。因為簡單的數學都被研發差不多了。如同黃金開採,簡單的的露天礦床早被挖完了,新礦脈都是藏在深岩、大海之下了,也就不可能簡單可得了。
P.118 超大型強子對撞機(VLHC)一直永久不停地付愈來愈錢,而得到愈來愈少的知識。犧牲合理經濟範圍。→當科學追求純粹,脫離現實越遠。意味著放棄很多好機會,如果務實一點,我們可能已進入太空殖民時代了。
P.123 科學淘汰哲學→命題錯誤吧,科學跟哲學屬不同範籌。應該是哲學淘汰宗教,因哲學與宗教才是在研究心事。科學最多只是補刀(證明宗教一堆錯誤,例地球中心說),而且還不是故意,無心插柳柳成蔭。所以今日形成兩種思考方式:科學與哲學,這兩把刀在處理人生大小事會發現極有優勢。處事會用科學,待人會用哲學。各自發揮其優勢特長
P.125 「xx的科學」是科學修辭學的一例,認為任何被稱為「科學」的就是科學,其實是修辭而已。比如「科學家已證明,或是更普遍的簡短版「研究顯示」,這些訴諸科學權威的詞彙,不管他們得出的結論和據稱的研究(結論的根據)到底是否一樣。→小心修詞學行業(廣告、媒體報總)。英國研究,這四個字已暗示,他在逗你的。
P.127 科學在尋求證明自己是世俗知識的至上形式時,已不小心地,將自己升等為神學。→作者論點有問題,為何作者會假定科學是原理,而不是方法?作者該小心自己不自覺的走向神學而不是科學。
P.127 科學並非實踐而是意識形態。→這是作者的推論,但並沒發現自己掉進神學陷阱,方法並非意形態,相信真理的存在才是一種意識形態,真理會讓你自我設限,這就是一種意識形態。這就是科學專家的盲點,哲學學分修不夠,所導致的推論謬誤,科學目前能力無法破解神學,必須要透過哲學(以其之矛攻彼之盾,反射回去)。唯心論喜歡超脫真實,那你就不該用唯物論跟它們爭論。唯心論最強的就是此中有真意不需要證據的奇妙邏輯。哲學也是探究心靈,特殊之處是帶有理性。我不得不說,理性依然是超時代的能力。我突然笑了,我的人生走的很崎嶇。但大學主修的是程式(理論),現在工作是交易(實務)。造就我理性思考超乎常態(大多數的人)。天生資質不佳,但學會理性並天天在練習。人生得以反轉向上前進。真是奇妙的人生發展。理性不好嗎?對大多數人來說不好,冷酷無情,人生無味。但就實務上來看,至少幫助我脫離下層世界的人生。正常人現在正在上班,且過朝九晚五的人生。我是每天得找事來做,以打發時間。如果說比較痛苦的是什麼,我想會是晚上九點睡覺常被垃圾車聲音吵醒。但想想正常人還在忙著追垃圾車,就又轉身含笑而終(X),在微笑中入睡。
P.163 大部分先天心臟病,有著父母基因裡都沒有的突變,大概佔了嚴重心臟病出生缺陷的10%。→我一直注意到10%這字,因為太常出現在基因突破發生率。似乎這數值是演化最佳變化率。人類一直發生突變,但不是為了變更好,而是保持10%的不同,讓人類能在環境變化時有10%的人能具有優勢,而存活下來。所以我們會約有10%的人類超出均值,而大多數可能不是人類喜歡的變異。只有少數變異讓人喜歡(例如天才)。但比較納悶的是如果天才是人類喜歡的特質為何無法繁衍開來呢??歷史上的天才都是突然乍現,後代很快就回歸平凡。被稀釋掉嗎??這問題太複雜了,或許天才根本沒空生小孩、或知道生小孩是劣勢選項、或優生學概念生一個就好。這樣說也太多盲點。明朝開國君王朱元璋很聰明,但看到明朝的接班人的平均智力卻是放牛班。似乎無法證明人類演化是朝向變更好的論點。那麼,物競天擇的論點似乎跟認知上是有落差。不是物種變更好,而是適者生存。適者可能是隱含"量>質"的特性。那接下來推論會讓華人感到爽到不行:未來是華人的天下,因為數量遠遠超過歐美,對環境的適應性更是無與倫比。下圖顯示了強國的小強們是多麼驍勇善戰,毒不死滴。
《windy》

P.203 攝取橄欖油的人比較富有,教育程度較高,對健康更有知識,以及更在乎健康,他們比較不可能抽菸或酗酒,而比起使用玉米油的人,他們可能住在毒害較少的環境中。這些變數都可以是社會階級和死亡率有關的真正原因,而不是攝取橄欖油本身。→複迴歸分析所發現的因果關係,可能只是相關性而非因果。話說橄欖油已食用很久了,但並沒有感到其優異性,這點真讓我納悶,而當我食用豬油卻明顯感到腦力上升。
P.206 問題是沒有「和人類狀況相仿」的合適小鼠模型。兩個原因,第一.目前沒有可取代的模型。第二.食品藥品管理「創造了惰性」因為它一直認為這些(模型)是預測藥物實用性的黃金標準。→這產生一個邏輯盲點,老鼠不是人,有些真正的藥物可能對人類有效。但過不了老鼠測試,也就不可能進入人體測試階段。我們可能因此錯過很多醫學發現。
P.211 輻射量一定有一個閥值,在閥值之下的輻射量是無害→在世界各地所承受的背景輻射量(6~60)毫西弗,並沒出現輻射與癌症的線性關係。如同氣溫在15~25度的溫度(10度間距),對人類來說都屬舒適範圍。或許再加大10~30度間,也還是在可接受範圍。不是很舒服但也不會對健康有負面影響。只是輻射量目前找不到關鍵閥值,大多是臆測。
P.228 我們應該停止假裝大數據無所不能。→電腦可以分析數字,但還沒強到分析語言,不然用現今知識的總量。如果電腦懂得語意,早已開啟新文明時代了。電腦還是無法融合A+B的知識是什麼,創意是人類與電腦競爭最大優勢。可預期的應該是人工知慧在我死前應該都還無法有意識。畢竟要讓電腦有真實感受,需要建立如人類的神經系統,但目前還沒有發展起來,或者說根本還沒開始做。所以要做出真正的人工智慧,還還早得很呢。
P.274 知道離成功不還遠的很呢。→我們知道太陽能是終極能,但要達到可用階段還真的很遠。怎麼樣才算真正使用太陽能呢?把太陽全罩起來。反之,目前地球表面是能接受到多少陽光呀!!大眾不理性看待太陽能,只是裝高尚,幫這些未來航太業買單罷了。飛向宇宙浩瀚無垠!!放心太空船沒你的坐位,別想了。
P.275 沒有資訊超載這東西,只有過濾失效
P.302 碳足跡→只是人們傷害地球無數方式的其中一種,生態系統破壞湖泊海洋酸化作用,氮磷問題,各種人造污染。→你放大某事,為此事你可能做出更多傷害地球的事。商人為了減少碳足跡而使用高污染的化工替代。而環保人士迷戀碳足跡這玩意。為何會成為狂熱的環保主義者呢?可能最佳的解釋就是智能太低,永遠無法從更大的思維去看環保本身的謬誤。為何環保商品會比較貴呢?如果做對的事,它必然物美價廉。如同食物中的地瓜,根本沒有人會花錢買廣告說明地瓜真是棒極了。如果連吃牛肉都是錯誤(碳足跡提高),那何不考慮殺光第三世界的人,直接有效減少碳足碳。你認為不吃牛肉就沒有傷害,那殺掉為數眾多的窮人不也是達到目標。反正你的目的就是減碳。減少牛隻和減少人口是同樣的結果,而且減少人類的效果更顯著。好吧有點玩過頭,跟環保人士一樣,犯了偏誤的問題。現在碳足跡似乎熱度開始下降了,取而代之的是新玩意-碳手印。真是很會玩。整天創造口號,環保人士還是坐下來,認真作研發科技吧。
P.337 牛頓有名的不是因為他發現蘋果和軌道物體垖會落下,而是解釋原因。→現象是結果,並不是原理。找到牛頓的蘋果樹也不可能發現黑洞裡面是什麼。
P.343 心理健康不是由一種情緒的存在而決定,情緒是多樣性。→如果你堅信正面情緒,你永遠找不到錯誤之處。因為你相信自己棒透了!!當你失意時感到落沒,當你得意時感到開心。情緒是溫度計而不是空調機。你不能靠催眠自我達到改變情緒,你必須靠改變現狀來改變情緒。目前主流都在教你正向思考、或來點負能量什麼的。都是錯誤看待情緒,情緒警報器大作,你不是掩耳盜鈴、目空一切。而是知道有事發生了,並去積極處理。讓情緒恢復正常溫度。
P.396 我們不能期望優雅之道,一直保證我們的方向是對的。
P.416 奧坎簡化論:如無必要,勿增實體。→這是一個很出色的概念,但所有人都如此執著將成災難,費曼打趣的說,F=ma,R=F-ma,R=0。看R=0真是簡約至極,太有美感了。但這毫無意義。
P.420 複雜性,不一致性,模糊性和終極不確定性,定義我們的現實。我們不該限制自己。→勿用單一理論作為中心思想,這是本質錯誤,捨棄中心思想,擁抱複雜,才可能跨入更高層次。
P.446 科學是在數據的困惑中尋找原因和解釋。→而現今主流是把大數據、統計報告奉為圭臬,其本質剛好反過來。大數據和統計是依主觀訂出條件作篩選出的報告。而常誤以為是因果,其實是巧合而不自知,因為數字報告無法得知原因。除非你知道原因,不然數字只是巧而,而非顯著因果關係。

心得感想:
萬有理論(Theory of Everything)、統一論(Unification)、簡單法則(Simplicity)都期盼用一個公式解釋一切,這想法太迷人,但這可能只是個迷思,而非物理原理。溪水中的滾石向下滾,原理很簡單。但計算公式卻極為複雜,光個擾流就讓人眼冒金星了。所以我們長久相信的完美理論可能不存在。各種「力」交織而成,複雜才是真實的面貌。
追源的盲點,如同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邏輯上就是推理不出原點。是在某次異變發生後才出現雞或蛋。在那個變異後產生了新原點,也就多了新物種、多了新變數、多了新演算法,加入這個世界一同運作並產生影響。下圖說明這個困境,回溯近乎不可逆向追蹤的事。

突變思考,觀察人類約有10%的人是離均值很明顯(大腦、體格),喜歡的會稱之為天才或運動頂尖好手,反之則稱為智障或殘障,比隱性的如人格特質(冷靜、熱情、偏好...)。這似乎說明著突變是非常頻繁的事情,人類一直在突變,生小孩跟買樂透一樣刺激。所以突變是進化嗎?似乎是不可能的推論,演化中的突變是隨機性,而當這突變具有存活優勢他會擴散出去。當他是劣勢時他會自我凋零。然後新一輪突變又可以再次出現。侏儒與巨人都還會出現,即使不喜歡,他們永遠是變異的常客。很多人們不喜歡的變異還是會一直出現,而不會永遠被消滅。所以關於金髮女郎會永遠消失,就不必擔心。遲早還會出現變異出純種金髮妹子!!如果那個時代還迷戀純血金髮妹子的話。話說我是有點悲觀就是了,看到南韓全民整型運動。美女質與量將會呈現退化。如果牙齒矯正常態化後,後代幾乎都不會有天生滿口好牙。如果覺得這個還不夠證明什麼,那看男人的雞雞和女人的小妹就會發現,醜極了。人類為何演化那麼久,私密處居然沒進化成更完美的形態!?嗯,因為人類很早就穿衣服,導致無從比較,而讓生殖器官一直處於隨機而沒有篩選的進化。
作者只是科學專家,而不是全知專家,別什麼都信了。藉由作者,我才知道科學家在談論非科學議題時,一點都不像智者,反而表現的跟一般人無異。這之間的落差,稱為權威效應。專家說什麼都對,其實專家在非本業上,所知不多,不過就是常識水準。
本書並不是每個主題都有價值,例在討論人工智慧,作者在說的是人工智慧的感情能力,這是人工智慧永遠達不到的目標。而一般人認知中的人工智慧是能思考這件事。所以作者推翻的人工智慧變得風馬牛不相關。這類的主題還不少,尤其在後半部。
作者的核心思維是反簡化主義,在說任何一個簡單原則都充滿嚴重暇疵,也就是單一面相。這是個複雜世界,真理並不存在。各種思維都只是這世界的一個元素。而沒有任何一個元素能主宰這世界,也就沒有任何一個主義是完全正確。所以任何一個主張都存在議論空間。換個簡單說法,你可以相信理論,但要知道其限度範圍,當超出時你的警報器必須起作用(質疑這理論)。
人們需要地板才能前行,也就是必須相信某些理論,也就是信念。但要避開迷信。而其方法就是質疑,觸發於敏銳的發現那微小的差異(通常是觀察到某事物變化時)。當結果與預期出現不合理之處。例速食是垃圾食物,這已成為當代常識(信念),但你因潔淨食物信念發展到一定程度後,你會變成食物恐慌者,幾乎所有食物都不能吃,然後飢餓過度,身體崩壞。當信念到達絕望時刻,吃下豬肉滿福堡,然後打從心底傳來一聲,幹!!真有夠美味。然後就發現速食也是食物,而且是出品於衛生合格的店家。從中發現潔淨食物和垃圾食物存在不合理的理論空間。你會質疑你的潔淨飲食理論並作出修改,美味帶來的幸福感是有其價值不該忽略。但當吃了三次後你就不會再有對漢堡感到美味了,過陣子後再來吃吧。

2018年10月3日 星期三

劍橋活用英語文法:初級 (Basic Grammar in Use)



前言:
既然單字學習法提了,連帶的文法也順便介紹一下好書作品。讀過後你可能回頭把台灣人寫的文法書全給燒了,學校的課本呢?應該很早就丟了才對,根本燒不到。

隨記:
P.72 go to work,go home , go to the movies。→這篇是接續[a][the]的區別後,在實際運用不同之處。書本不會告訴你,定冠詞 "the",不定冠詞"a","an",這種很惱人的解釋。他會借由圖示表達,或歸類方式讓你感受到 "a","the"之間的不同,和不使用的情況是那些。像這篇就說work,school,college,class,prison/jail,church,bed,home都不會使用到"a"或"the",但你會在多讀幾次後感受到其規律性。我抓到的感覺是(常態、固定會到的地方都不需要"a"或"the"),我在腦中自然形成一種分類。這種學習方式讓我感到自在沒有被台式的文法書給搞死。台式的就直接是if /then的套公式死背概念。

p.s.照片不是故意弄糊的,手機背蓋摔爛在等料件中。

心得感想:
什麼是一本實用的好書?這本書破爛成這樣說明了其道理,真是本出色的作品!!
其實我一開始不知道是本好書,所以帶進浴室當讀物。因讀了很多回,且無可替代就成了浴室常駐書。如果真要挑剔的話,我會說是圖畫實在太醜了,醜到我一開始不認為會是本好書。
如果從國中就遇上本書,我人生可能就是走向另一個道路上了。真想看看平行世界在這個分叉路我會走向那裡(幻想娶外國妹子)。應該會做對人類比較有貢獻的事吧,而不是現在的專職的期貨交易者。關於貢獻這想法也有可議之處,如果為了賺錢當然就是從錢著手。好吧,可能另一個人生是去美國作交易,依然不會做對人類有貢獻的事比較合理。

[2018年10月17日 學英文的效益與時機]
人生走到此,學英文還有好處嗎?職場上英文能力具有優勢,但現在我沒工作了。目前工作是交易,而其壓力指數與耗損精力程度來看,而學英文其實很耗精力與時間。就發現目前學英文對我的人生並沒有太大幫助。那學英文要做什麼??發現在我這階段英文是一種品味的滿足,而不是實際的需求。所以中年且無職業需求,學英文是浪費生命。除非對英文感到興趣,而我似乎沒對英文感到特別有興趣,我只是想學會這個技能。但現在發現這項技能投報率太低,沒有價值。不如拿來多睡覺,睡飽一點才能做好交易。我真的不知道我壓力大到這種程式,最近三天狂睡16小時。原來我這麼能睡。

[2019年2月11日 目的為何]
承上,英文在工作上用不到。所以學英文沒用。但如果我為了玩魔獸學英文呢?這個觀點很有意思。《World of Warcraft》並不是很好的學英文方式,
單字問題:魔獸世界用了大量的冷門單字和自創的名詞光地名就全部跟真實世界不同,像他們的星球稱為Azeroth。更別說是人物名了。所以光單字來看這是效益極低的學習地方。
網路用詞:lol,afk,gg,Bfa....,其實懂了在現實中也用不到。
非英文語系玩家:很多是拉丁美洲玩家,說的英文並不道地。
但,
如果就興趣來說呢?我想玩魔獸,所以英文成為「有用處」
那麼,以上的沒意義,已不重要了。因為我有學英文的需求,即使效益很差、也不正統。

[2019年2月12日 笨方法卻有效]
太會算計,結果可能什麼都得不到。以前追速是不看任務內容,速刷為上。現在換另一種思維在玩,又是另一種感覺。不管裝備等級,就只是解任務,把每個任務內容都慢慢看。也不管單字實不實用,看過有個印象也不特別背單字。或許熟能生巧、一萬小時學習,大概就這意思吧。玩魔獸學英文,很愚蠢,卻比放棄治療好一些。因為此時英文真的用的上
學英文最佳方法或許是,找有趣之處和有用之處。如果用不上,學英文一點意義也沒有。

[2019年2月15日 隨興,不刻意]
學英文如果是存在目的,可能本身就是錯誤之處。
像這樣解任務,也不刻意思索這些字有什麼意義,就只是自然的接觸並習慣。
或許印證了,「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的微妙之處。
刻意會有阻力產生,無意才能自然而然、長長久久。


[2019年2月26日 心病]
早上思索著如何繼續強化英文學習,我知道字根學習法是很有效的學習方式。但我看著看著發現內心出現排斥感,這些字我記不住,我想記住但大腦不想記住。這問題太詭異了,內心的反抗現象。大腦反抗如此明白。初步推論有兩個可能:1.小時候對英文長期負面感造成的貫性現象。2.這些字對我來說是呆板無聊。真的很惱人的問題,我得配合這機體,而不是機體配合我。如果我用意志力執行,十之八九又是慘遭失敗收場。英文學習上我會出現「閱讀障礙」。意味著我不能用書來學英文,對我這條路是死路

[2019年2月26日 繞遠路]
在看電影時,我就不會出現排斥感。似乎我比較適合走這條學習路徑,讀書的確是我的強項,但不知為何碰上英文我的強項居然變成弱項。對我而言學英文,「聽見」似乎是大腦認定的必要要件

[2019年4月6日 走調的魔獸世界]
一開始任務解不完,但當滿級後。變成一成不變的日常任務。同一個任務重複的解,最後變得無趣,只為了追求裝備提升不得不做的事。似乎靠遊戲學英文最後還是會與英文脫勾,變成追求裝等、追求技術、追求成就的結果。英文原本是主要理由,到後來就漸漸失去意義。
[2019年4月6日 別靠意志,靠習慣]
我是做對用習慣來學英文(魔獸世界),但結合的很不順利。或許看Disney卡通電影應該是比較好的選擇,很多科幻片是很迷人,但用字都很深來,突顯科學專業感。所以並不適合當作我學英文的入門選片。Disney的電影用字遣詞很用力的簡單化,連《Pirates of the Caribbean》系列電影都盡可能不用很艱深的用字。哥倫布有句話說的超棒的:意志是不可靠的。

[2019年4月9日 關於英聽學習]
看了哥倫布的經驗分享,發現我學音聽的問題在那。
訓練無意識聽力,就是只聽聽得懂的英語。而不是聽很吃力的英語。主要聽力練習是讓大腦能自動分解並了解在說什麼。太難的就會動用到有意識聽力,有意識就是耗損大腦專注力,而很快就大腦就因為用力過度,最後就放棄了。所以看來我應該先挑幾部簡單的卡通電影來看。難怪我喜歡睡前看《Storks》,一來輕鬆二來聽得懂。另一個要領就是不要開字幕!!


2018年10月2日 星期二

一看就會唸的英語發音法



前言:
讀了這本發現,用KK音標學英文絕對是一個錯誤的起點。學英文這麼多起點,不懂當時為何是從音標(文字)開始,而不是從發音開始。我是台灣教育的受害者,希望後來的人別跟我一樣被制式教育給荼害。不然這類的教學書沒什麼好筆記的,只是覺得這本書值得推薦,因為起點的方向選擇,關係到後面走的路是否輕鬆得意還是困難重重。

隨記:
P.iii 美國小朋友在初學英語時,都會使用「Phonics」和「Rhyme」的方式來學習,這就是把發音學好的有效方法!
P.iii Phonics指的是學習字母與其對應的發音規則,這是學習將所有聽到的音化為字母,或一看到單字就知道怎麼發音的重要基礎
P.iii rhyme則是運用押韻來練習語感的遊戲學習法,利用邊唸(或唱)邊玩的方式,讓人快樂地練好發音。
P.iii 若無法正確發音,除了口語無法進步,聽力也會蒙受其害。→這是與外國人使用語音時發現的奇異現象,明明對方用的單字是最基本的(約2千字內)單字。但我聽不懂。但他用打的我立馬知道說什麼。英文學習最失敗點就是起點不是從發「音」學起,本末倒置,死於無趣。語言是一種有意義的音符作為開始,文字是附加不是主體。


心得感想:
Phonics,我喜歡這方式切入英文,對比KK音標(註一)作切入點。這個才是有效的學習方式。
rhyme的學習方法我就不喜歡了,因為常為了押韻而讓整個句子變得沒邏輯性。即使念起來很順口,我對沒邏輯的東西沒輒(內心強烈排斥,似乎人格特質,如果抵抗反而害大於益)。所以本書學Phonics發音就好了,不必讀完整本。
那我讀了很多回,看到單字會自然發音嗎?我會說能!!但準不準確?不準確。Phonics只是一個很好的起點,把大多數的遇見的字組找出可能的發音方式。也就是粗略的規則,這對一開始學習會有極大的成就感!!接下來會面對實務上還是會遇到各種奇怪的組合(viogin,我自創的字,我遇到的老外每個人念法都不一樣,唯一肯定的是我期望的發音近似是violin,但大多偏向virgin)和特別的發音(thoughthoughtthrough,ough有三種念法)。所以別妄想靠Phonics法則走天下,沒那麼容易的事!!這是個好的起始方法,引領你進入英文世界。有興趣才可能面對更進一階的複雜階段
音標要學嗎?可能跟注音一定要學才會說中文類似的問題?沒有絕對必要。而且注音與音標本質很多不同了。我們用注音查中文字,但沒人用音標查英文單字。所以注音和音標的比喻其實還蠻不合適。外加英文是全球通用語,光最主流的英國腔、美國腔在同個字念法常不同(更別說印度腔了),追求標準發音,可能本身就是錯誤。我的意思是說別把音標看的太重要了,我已被KK音標毀一生了,別跟我犯同樣錯誤,太執著音標是死路。
本書主體不是書,而是MP3聲音檔,從聽覺學會自然歸納、從聽覺找到感覺,別買來就死命k書,那是錯誤學習語言的方式(註二)。

[2018年10月3日 英文本身就是拼音文字]
我們太常用注音思維去探討音標,但我們需要注音是因為我們是象形文字演化而來。字和音完全是分離,而英文本身就是拼音文字,就能自然拼出發音,那音標學習法是嚴重錯誤。

註一:KK音標的問題
1.你得重新學習另一種文字符號和念法:拐一圈來為單字找唸法,很沒效率且蠢極了。
2.音標與個字母常重疊唸法不同(註三):錯亂,這跟注音是完全兩碼字的事,注音不會與中文重複用字,不會出現錯覺。
3.KK音標也常標錯音:broadcast這字的唸法,oa這地方kk音標是o的音,美語是發r的音。這點是說音標也不完全準,如果認為音標是標準,那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的說法。
4.KK音標是很冷門且過時的音標:查了一下資料,美國也沒再採用這兩種作音標。而是新一代改良,但沒簡稱。而連google翻譯也沒採用KK音標,而是使用IPA音標。IPA:fuck/fək/,KK:fuck/fʌK/,DJ:fuck/fʌK/。要查kk音標我還得用本士軟體Dr.eye才查得到。
感謝kk音標陪伴了我學生時期,敬kk音標!!
Wanted
p.s.我好幼稚,但不知為什麼我會有種蠻爽的感覺。

註二:台灣標準讀書方式
從拿到書開始從第一頁開始讀,一直讀到最後一頁。封面封底不讀、作者介紹不讀、目錄不讀、前言不讀。其實很多作者都是寫完一本書回頭才寫前言(導讀),幾乎精華會在前言直接說出來。而目錄是直接把架構寫出來,有時看完前言、目錄書都讀了八、九成了。這意思是學校制式教育讓你不懂如果讀一本書,老師都是從第一頁開始教到最後一頁,所以任何一本書也是如此(直覺反應)。這種錯誤方法,導致壞習慣養成而沒察覺到。讀書要用方法,尤其現代書很多都附有影音檔,善用影音檔學習才快。這就是無效方法與有效方法的差異,長期下來就是很可怕的天差地遠。錯誤的方法會導致你學習越來越感無趣,最後中止學習。

註三:字、字母、母音、字音。
字(單字):fuck,love,sun,moon...。
字母:a,b,c,d,e,f,g,h,i,j,k,m,n,o,p,q,r,s,t,u,v,x,z,y.
母音:a,e,i,o,u.
子音:字母-母音,b,c,d,f,g,h,j,k,m,n,p,q,r,s,t,v,x,z,y.

[2019年11月10日 發音學習技巧]
史嘉琳的回音法提出了關鍵,靜靜的聽完對方說的話。讓對方的話進入耳內傳到大腦。急著複頌反而有害。
回音法mini-conversations線上教材
英語語音學 (含發音練習) 一 外文系    Karen Steffen Chung 史嘉琳


2018年10月1日 星期一

廚房裡的偽科學



前言:
買書成了我一大困擾,因為這裡附近沒有像樣的書店。無法再用快速翻閱找書,可預期未來買到地雷級的書的機率會大增。原本有三本候選,《你吃的是營養還是負擔》、《植物的逆襲》,在沒有過目前。我的選擇從譯者是誰來挑吧。所以就是這本了,沒想到這方法還不錯。

隨記:
P.0 忍受不確定性是困難的→人們痛恨不明確,但我們所面對的現實就是充滿不明確。所以生活感到痛苦是正常的現象,但醫生會跟你說你有憂鬱症,需要吃藥。收錢是真的,至於療效嘛...是感覺問題,不然再丟句「正念」給你回家慢慢領悟吧(誤)。這就是人生,花錢花時間買經驗。從錯誤中學習,直到瞭解真正知道問題是「不確定性」。坦然接受,然後再繼續向前進。但大半的人都會在各種迷信中渡過人生,從未體悟出「不確定性」的存在和如何面對。下面電影在說一個由極風光拳擊冠軍,一瞬間家破人亡。電影太過化戲劇了(長眼的子彈),但人生也類似,你不知道明天會怎麼樣,可能很棒,也可能讓人不知所措。主角向你展現兩種面對方式,一開始就是逃避(自殘、喝酒、吃藥、鬧事),逃到死地。然後一無所有後才清醒,認真面對現況。
Southpaw

P.9 只要直視他們眼睛,你就可以明白他們真心相信。→信念狂熱者眼中總是散發著高亢執著,他們沒說謊,因為他們相信他們所說的一切。只是他們不知道他們相信的本身就是錯誤
P.14 我必須在幾秒內決定,然後繼續前進,否則我就會淹沒憂資訊大海裡。→社群網路爭辯是很沒營養的事,因為大家比的是直覺反射。壓根本沒在聽你文字中的深層語意。那參與討論你得到的是一堆垃圾資訊還是真知灼見?所以在跳進去爭辯時先想清楚。尤其是高密度的鄉民集中營-ptt。在想政府也是傻了,搞出18禁網站提示。是我看到18禁我一定點進去看。因為沒告訴我「為什麼」禁止,所以我只好自己去探索何謂色情、暴力。政府做事就是少根筋,不說原因只有條文。
P.14 我們這時代最大的矛盾就是當我們接收越多的訊息,卻似乎變得越來越沒有見識。→而且形成一種強烈的意識形態和偏誤的知識,因為之前常跟我媽討論股市。我說統計學和機率學,她是完全無法理解且否定。她相信文茜小妹大、前線百分百和少康站情室,她認為這些頻道提供了真知灼見新聞、深度專業的報告和公允的辯論。但事實只不過是一堆雜訊和劇戲效果。電視本身就是最差勁的知識來源。這個對老一輩的人來說是不可思議的事(三十年前準時收看晚間七點新聞是家家都在做的事)。年輕世代或許不看電視,但上網找知識也算是換湯不換藥的相同錯誤。全都想偷懶不想耐著性子讀書。網路知識通常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然。例如讀我的筆記以為能快速得到知識,其實錯過原書中太多你該知道,而不知道的地方。我只記錄我想筆記的部分,非關書中重點,且不常記錄原作推論過程。這種知識其實蠻危險,很容易一個變化就出現思考謬誤而察覺不到。
P.14 有些人說運動(特指慢跑)是無聊的,但對我來說,這份無聊正是它迷人之處。→因為無聊,所以邊跑邊想東想西。而因為血液循環微幅加快,常常跳出靈感。像今早慢跑我一直對我一直對我身體不堪用感到無奈,跑著跑著,大腦跳出《魔獸世界》,並看著火法在pvp弱勢成無法取勝,然後想到意識形態的問題,為何我要堅持玩火法?而不玩冰法(pvp專精天賦)。因為我熱愛火法的魅力,意識形態(偏好)而讓我事倍功半,且表現平庸。意識形態是因內心深處對完美的堅持。而堅持的另一個表述就是固執。成功時人們稱之為堅持,而對失敗者會給予固執。其實都是指一心一意的追求完美,心中的完美。而正確的做法是依目標選用方法,但實務上真的太違反人性。關於魔獸的世界的結局是刪遊戲,而不是改玩冰法。這例子其實是失敗案例,因為不玩火法,我寧可選擇刪遊戲。因為玩的動機消失了,跟著就是玩魔獸就不存在意義。目標居然因方法被消滅而連帶著失去意義。所以這個例子蠻糟的。言歸正傳,方法、找方法。尋找有槓桿作用的方法。也就是我這個身體能給予我的就這麼多資源,不可能藉由再優化飲食、作息而大幅度改善。當追求健康到達一個水準(80%)後,後面的效益遞減的非常嚴重。所以到了這階段方法不該是再深度優化健康,而是處理事物時善用這有限的心智能量來把事做好,尤其是尋找更簡單、有效的處理事情的方式,而非使用暴力破解法。例如吃的選擇,A7和牛肉和Choice牛肉。最優化會選A7和牛肉,但正確應選擇Choice牛肉。營養價值一樣,口感差異而已。魚肉也是白鯧和鯖魚的選擇,目的是吃海裡的魚肉,那白鯧就不是依目的而作出的選擇,反而選鯖魚才是上選。
P.22 無麩質訊息之所以吸引人,是因為乳糜瀉非常清楚的地定義了一個特定營養和特定健康結果之間的因果關係,這個訊息強烈吸引我們渴望簡單敘述的直覺腦。→我也曾深深著迷,因為太簡單明確。我花了近三年在這自體實驗上《小麥完全真相》,而實驗極為困難證明。因為太多共伴變數的存在。最近才因意外發現了另一個可能,然後才發現頭痛與麩質是相關性而非完全因果性。麩質具有黏性,所以很容易卡在牙縫中,然後造成牙周病加劇。通常麩質引發的頭痛非立即性,書中解釋是發炎反應是三天後才傳至大腦。其實是牙周病需要三天左右生長足量危害牙齦的程度。(推論)因此引發自體免疫系統發作,而造成全身性發炎反應。或許麩質是會有負面影響,但不會是最魁禍首。比較像所有澱粉都會引發想睡的後果。發現真相其實非常困難,根本只能猜想的程度。這麼簡單的麩質問題我測了二年還沒有定論,食物問題真的極為複雜,當今世人妄想用一個論點解決所有健康問題,根本是痴心妄想。各種健康論(偏食),你還信嗎?信了只是把口袋的錢掏出來送給這些騙子罷了。當我到超市看到藜麥的價格,我第一個反應是,有詐。主食(澱粉)怎麼可能會是這種價值!!
P.23 我的信念是,科學方法是人類最偉大的傑作,它提供我們分辨因果和相關的能力,辨別容易被相信的論述,接受不確定性,並且不斷追求真相。它也讓我們否決直覺腦,讓思慮由更週延、更深刻的自我主導。→很多人誤以為科學是一種真理,這是是一種錯覺。科學是一種試誤的方法,另一種說法是推翻真理的方法。所以科學本身不可能成為真理。
P.26 排毒迷思三步驟
1.現代生活讓我們不斷暴露在前所未有、高度危險的毒素之下。→合理
2.它們會以某種方式儲存在我們身體組織裡。→合理
3.特定的食物治療和處理可將這些毒素排除掉。→不合理,有趣當前面兩個說yes,第三個你很難說no。
P.28 人類身體的確每天暴露在數百萬種不同的化學成分中,但每樣東西的組成本來就是化學成分,而排毒倡導者卻傾向將這些化學成分區分為好與壞兩種,特別是被歸納為天然就等於好,非天然就等於壞
P.28 在思考毒性時,形成毒害的關鍵是劑量。→其實還有累積性,像已長出巨大的啤酒肚後,必須先消除掉啤酒肚才適用合理劑量。因為你全身性發炎很久了,那怕一點點都是加重傷害。肝腎早已超載且長久(乏力)了。
P.28 水是一個人們普遍攝取的化學物,一旦過量也會要了你的命;而肉毒桿菌毒素完全是天然物(如果想要,也可以製成有機),卻是我們所知最具毒性的物質。
P.29 重金屬毒素是真實的,但不論我們檢視哪一種重金屬,都沒有證據顯示在實體的世界裡每天接觸到這些金屬的程度會對健康有任何有害的影響。→鉛水管、鋁鍋都已大幅改善。今非昔比。
P.29 我們居住的世界一直像個沸騰的化學球體,在整個生命史中,暴露在有害物質這件事早就已發生。→身體對環境的適應性比感覺高出非常多,十倍間距,對身體來說只是日常工作。例如要引發拉肚子的大腸桿菌量不會只是超標10倍,不然路邊攤每吃必拉。胃可以承受如此大的彈性生菌量,那肝腎也絕對不遑多讓,也一定具有相當水準來處理毒素問題。所以排毒太攏統,除非知道你中什麼毒,而且有具體中毒反應(代表過量)。而市場上號稱的排毒療法根本沒意義,只是抄你家的小朋友的安慰劑。騙,就是無中生有。先讓你相信你有病,然後花錢幫你治好這無中有生的病。有效,當然有效,因為你根本中毒呀。宗教不都這麼幹,只是信徒看不清。一入教就劈頭說你有罪!?來付錢買張贖罪券解厄吧!!世界為何這麼多傻子??很有趣吧。神如果缺錢,代表它法力有問題。這麼弱的東西你還信,你智力太低沒人幫得了你。不如這樣吧,把錢給我,我滿足你的高尚的道德品味,同時也滿足我的口袋需求。突然我感覺到我跟教宗的思維同步了!!
P.31 藍莓、薑、羽衣甘藍、胡桃、大蒜、綠茶、以及其他很多申稱具有解毒功能的物質,也是一點證據都沒有。→作者指的證據是人體實驗,大多網路流傳的科學證據只是動物實驗報告(老鼠、魚類等),而且刻意先其中巨毒。在正常環境、飲食不可能到達的狀態。換句話說就是你沒有中毒,何需解毒。如果理解,那買排毒商品不就很沒道理。沒病別亂吃藥呀!
P.34 恐懼是有效果的,因為它挖掘了某些深層和原始的事物。我們害怕陌生和看不見的敵人。→「不存在」是製造恐懼的萬用方法。欺騙的本質就非真,非真就不存在。虛構一個不存在,只要你相信,就成了甕中之鱉了。詐欺在法律屬輕罪,這點不合理。誠信是做人的根本。但這個根本居然在法律上沒有地位、沒有份量。我猜想是制定法律者本身就是騙子出身吧。知道自己一路騙成政客、騙成立法者。當騙子是種"錯誤的選擇",還是"因地制宜"?或許誠實又是一個品味,我們誤以為是個真理,因為小學課本這麼教,我們不假思索的說出誠實是好事。這樣說太單面相,會讓人聽不懂。另一個解釋會比較好。不誠實會讓你產生罪惡感,罪惡感只是一種感覺。所以當你發現這感覺沒有必要,誠實的框架就被你打破了。反而可以利用誠實這元素當達成目標的工具。把「真理」轉化成一種「工具」真是有趣的思維改變。一念之差,整個邏輯結構完全不同了。從奴隸變成了主人。
P.35 歷經一週新苦排毒課程後,飢餓和幻覺伴隨她熱切渴望某種營養素的身體,讓她在幾秒之內便吃下一盒家庭號巧克力冰淇淋,結果差點暈厥。此外、偏頭痛也讓她以為自己罹患了動脈瘤,必須打電話叫救護車。→這情境還真是似曾相識呀!!可能發發生,中秋節大解放,各種食物百無禁忌,狂吃!!吃到極撐難受為止。當然伴隨而來的就是不舒服。身體渴望的某種營養素,我似乎發現了什麼!!優質的飲食把一些感覺次級的食物給長期排除在外,而有些營養是由這些感覺不怎麼優質的食物擁有大量充足的份量。認知偏誤。例如腐食(醃漬品)、小麥製品、起司、辛辣物…等。如果優質食物有效用,那你感到飢餓是很奇怪的事。光這點就該好好質疑優質食物清單為何還會讓人長期感受到飢餓感,別說吃的不夠多。因為大多數都海量在啃這些優質食物,但吃到撐還是感到飢餓感很重。因為我常幹這類的事,找到優質食物狂吃。沒有什麼叫超級食物,只是偏食罷了
P.42 當我們呼出二氧化碳,便能提升血液的pH值。這表示,飲食控制相比,改變呼吸頻率是更有效能的。→之前廣告常看到一堆鹼性水,還叫不出名字當賣點。再看看客群,嗯,年輕人的錢果然好騙。追求的是時尚是吧。就賣你一個品味。鹼性如果這麼好,喝漂白水最有效。(誤,提醒:漂白水是劇毒物且有強烈的腐蝕性)
P.45 羅伯特.O.楊格(Robert O . Young)《酸鹼奇蹟》(The pH Miracle)作者,於2016年因偷竊和無照醫療遭起訴,目前監禁在加州監獄。→鹼緎灰飲食的原創者,還出過書。很妙的感受吧。書應該充滿知識,但現實是什麼人都可以出書,只要有人買就行。所以一堆騙子、江湖術士…等,掛個專家連相關文憑都沒有就宣揚健康飲食。或者來個瞞天過海,說自己是博士。反正就是來騙當然全部都是假的也不足為奇。不然電話檢察官那麼多是怎麼來的??
P.49 回歸平均值→感冒是個不錯的生病,因為放著不管它也會好。通常你會受不了在感冒最嚴重時去找醫生拿藥,然後認為醫生的藥有效。偏方有效就是靠這個原理,當狀況最壞的時候,不管做什麼都不會再壞了,不然就死了。其實有效的是身體免疫系統開始作用罷了。
P.65 目前可確定的是,氫化油對人體極有害。→大多是植物油固化,多使用在麵包類。
P.66 精製或初榨加工過程並沒有讓脂肪酸結構改變多少。精製油和初榨油的構造極類似→前者是高溫加工法,後者是低溫萃取法。只是我不懂,如果結構類似,為何初榨的耐熱點硬是多出精製油20%!?
P.67 偽科學最常用的一個花招就是過度誇大特定效果。→作者舉椰子油含有45%的月桂酸,而效果是有效抗微生物。抗菌效果是你食用椰子油主因!?看來葛妮絲.派特洛拿來當性愛潤滑油是最佳使用方式。
P.70 任何人吃進一湯匙的椰子油,幾乎吃進一湯匙的長鏈飽和脂肪,這種高熱量密度的食物已證實會提高罹患心臟疾病的風險。一點點化學知識對你的人生絕對有益。→看來我要找些化學入門書來讀,網路騙術大多很容易破解,只需要一些相關學科知識。問題大多數人都不可能學那麼多專業科目的知識。所以只能用常識去處理騙子說的話,結果就各種中招。
P.73 椰子油的氣味過於強烈,加了椰子油後,什麼東西嘗起來都像是防曬乳液。
P.73 我得澄清我對椰子油沒任何成見,沒有一種食物應該被貼上「健康」或「不健康」的標籤。我有意見的是,把椰子油歸類為超級食物,並賦予它神奇的力量。就食物而言,關鍵是多樣化。
P.77 超級食物不存在
P.88 水果裡面含的糖其實和精製糖的化學結構非常類似,只是當它貯存為纖維和果膠環境而成為完整水果時,被釋放到體內的速度比較慢。
P.88 糖就是糖,沒有好壞之分。
P.95 原始飲食把我們帶向另一個極端。→但不懂為何相信原始飲食的人,沒看到原始人個個短命到不像話的事實。或許這是人類不可思議之選擇性失憶現象。
P.99 演化是隨機過程,沒有終極目標,事物也沒有被設計成與環境完美配合的模樣。→演化不是讓你更完美,而是讓族群存活下來並完成繁演後代。兩者概念其實差很大。如果太難懂,直接放掉演化吧,其實它與你無關。你只需要知道你得到一組基因,其中有喜歡與不喜歡的部分。接受這個機體並讓利用它完成你想做的事和接受後果。
P.99 演化不曾停止→我們消化系統已演化(退化?)成無法承受過多的生食,也不可能像豬一樣吃那麼多腐食還能長大。
P.118 抗氧化劑的效果完全不存在或微小到幾乎無法察覺。→對於抗氧化的認知大多根深柢固認為是好東西。但當科學把這類維生素獨立出來測試時發現沒效。β-胡蘿蔔素對抽煙者沒有效,還顯著增加罹癌率。可能根本就推論是錯誤。抗氧化劑大多存在新鮮食材,而推論者只看到抗氧化劑的存在,而忽視了整體的「新鮮」「食材」的存在。如果這推論正確,那使用保健品(特指藥丸類),不就顯得極不合理的行為。問題不是單一維生素,而是吃新鮮多樣的食物才有效。毒害通常是指單一過量,這跟吃單一維生命不謀而合。這個論點值得再作進一步的自體實驗看看。
P.111 科學就是這麼掃興,偏偏不停地要求事實和證據。→黃豆,我是那麼信任的優良食物。
P.119 科學進展的代價-放棄現有想法,才能追求真相。
P.137 偽科學信念通常是來自科學的誤解,僅根據一點點的真實性,然後經過很多次的過度推論,最後變成勢不可擋的大型怪獸鬼話。→從一個好論點作過多的推論和過遠的推理,這事也常發生在我的推論上。單隻腳的理論很少經得起現實複雜的考驗。
P.141 我不認同古老智慧,我不相信一個想法只是因為堅持得夠久,就代表它有價值
P.144 中醫五行和陰陽之說→身為華人多少會知道一些寒涼溫熱屬性的食材,且真的有效,薑湯驅寒、西瓜解暑都很明顯,古老智慧沒用的論點似乎不成立,但也有很多藥材被科學證明有毒(馬兜鈴)或可替代(犀牛角)。那中醫核心在說什麼?均衡。而古老的藥方可能已過時,畢竟李時真在編《本草綱目》時,還沒有現代科學。而如今有科學幫助,中醫顯得極為落後,尤其還在遵守古籍者,更顯荒謬。
P.166 最尖端的領域裡,永遠存在著不確定和懷疑。→在越新的知識領域預充滿著不確定性,如果你走在時代尖端,你要小心別被自己相信的尖端給刺死。新知是非常迷人且充滿錯誤,而不該認為自己是先知,而忘記極度不確定性的風險
P.203 飲食失調→這章點醒我過度對食物潔淨與否,而導致飲食出現嚴重失調而不自知。尤其每天晚餐明明吃的份量很大,一斤肉,二把菜,但常常還是在飯後感到飢餓。澱粉類被我分拆到中午吃,我知道看起來很像生酮飲食法,但我反對生酮理論,只是晚餐已超量放不進也不想再多煮飯。但弔詭的事就是分拆的結果是失調。後來晚餐硬是塞進澱類後飢餓感沒了,且晚上睡眠品質也上升了。題外話,有人說睡前喝杯含糖熱可可有效,我只能說那碳水化合物含量太少了,且如果加重精製糖反而出現反效果。血糖變化太快。另外就是潔淨食物是當今主流的營養意識形態,太在乎食物來源而常常不敢吃,而形寧可挨餓也不知次等食物(例:速食)。這種潔淨食物的思維,其實已形成了一種過度的食物恐懼。至少我發現我真的犯了這個錯誤,別挨餓為上,找不到好食物吃包泡麵也比空腹好。
P.217 在所有潛在結果不好的情況下,我們會傾向於更冒險的選擇。
P.217 在遭逢艱難的時刻,成年人也會卸下具有自我保護的懷疑心態,心甘情願去相信幾乎任何事情。→得了絕症的人,大多會選擇偏方,因為正規醫療體系已宣告你死定了。(最多延長幾年)。偏方一直不滅就是販賣一個叫「希望」的產品,而代價是你口袋裡所有的錢。即使發現可疑也只能當作沒看見,不然一清醒就是立即實現人財兩失的直接結果。信念成了唯一的選擇。人因信念而創造偉業,但大多數人因信念而死於非命。多數人都誤解信念,以為是好東西,其實信念只是想法的放大器,本身沒有好壞。
P.218 自閉症不必然是需要「治療」的一種狀態,或許他們的大腦只是以不同方式在作用。→我是蠻能體會自閉症,因為我算類似吧。我的理性程度常常超越正常標準,連家人都覺得我冷漠無情。我自己覺得我很正常,反而覺得他們不正常,怎麼一直感情用事。誰有病!?大家觀點不同罷了,都屬正常。至於那個有利決策,那就是另外話題了。但這邊發現一個有趣的想法。有效處理問題都是把感情需求抽離,問題就迎刃而解了。但這種人會被世人鄙視成怪物。反之沒有處理問題,只是挖東牆補西牆,標準的搓湯圓的和事佬,不做事的嘴炮成了公認的處理問題專家。而從不做事且最會嘴炮的會當上總統。世界真奇妙,處處有驚奇。
P.244 即便在高含氧環境裡,糖酵解似乎依然是癌細胞的首選。利用糖酵解產生能量的效率比較低,但在細胞分解時,葡萄糖不僅能夠產生能量,也是生產其他細胞組成的基礎構件。
P.244 不讓身體吃到葡萄糖,並不會讓癌症停止生長。為了維持正常功能,我們身體小心翼翼地把血糖維持在相同數值。如果碳水化合物供應不足,便會從其他營養成分中加以合成。→因為癌細胞是身體細脆的變異,吃的都一樣。先餓死自己比較快。
P.245 所有碳水化合物都會分解成葡萄糖。這是我們細胞賴以維生的必須品
P.262 加工食物→這篇寫的沒有說服力,開水是加工後的水(煮是種加工),這個加工是在玩弄語意吧!然後作者在說重點是過量的問題,可接受。但看看統一牛肉風味麵的成份,我打從內心深處吶喊了一聲,幹。我實在不懂一碗麵的成份可以寫成一篇文章的長度字數。好吧,我學作者也用跳的。直接說我最大困惑,凡化工是分離合成物,我怎麼區分這是石油提煉來的,還是從食物提煉來的?或許會說化學結構一致,但雜質成分絕對天差地遠。所以作者還是沒解決化工食物最大疑問-萃取來源。我無法認同吃土是件好事,或者也還稱不上是件壞事。但我不認為我該認可吃土這事。食物的基本要件應該是由真正食物(加工)而來,我想這底線應該被遵守。再舉一個例子,市售的含咖啡因飲料,其咖啡因大多不是從咖啡豆萃取而來,而是由尿素萃取而來。只是因為不知道怎麼來就莫名其妙的喝尿,我不知你的感受是什麼。我只覺得不該出現這種資訊不對稱,而且超出一般認知標準,而非法律(漏洞)標準。心情又被弄的有起伏,果斷吃了這包泡麵壓壓驚。

P.279 人們廣泛認同的意見,不管是不是完全荒謬,都不足以做為證據:事實上,基於大多數人的愚昧無知,被廣泛接受的信念更可能是愚蠢而非明智的。
P.284 知識的詛咒→你知道某項知識,它都會產生定錨現象。你以為你知道,其實可能是不正確的知識。
P.291 愚昧之人和狂熱分子總是對自己非常確定,但聰明之士卻滿腹疑問。→對任何知識即使再認同也要保留一份質疑作為底線
P.297 營養師(registered dietitian,簡稱DR,註冊營養師),「營養師」一詞受法律保障。→在台灣,營養師是專用詞,受法律保障。(維基百科)
P.298 營養學家(nutritionist)、營養治療師(nutritional therapist)、營養專家(nutrition expert)都沒有取得合格學歷者,給自己弄個沾邊的稱號。

心得感想:
減肥是所有流行健康飲食法的根本目的,作者發現大多數追求健康飲食法的人其實都是只在追求減肥,根本不是為追求健康。所以各種健康飲食法,其實就是偏食所造成的減肥效果。
豆漿,一直以來是我認為華人最佳的食物,因為華人基因很善長處理黃豆,但最近因意外發現豆漿可能導致我常常發生胃炎的最大嫌疑犯。因為中秋連假我暫停自製豆漿來飲用,而在中秋節後開盤,恢復正常,弄豆漿來喝。喝下去後不到一小時就明顯感受虛弱感,胃氣很虛的感覺,伴隨的強烈倦意。讓我直接躺平在床上瞇了十分鐘。這發現是很奇特的,因為太強烈。可能中秋節三天過太舒服,才讓這份感受特別明顯。但可疑之處還太多需要多做幾次實驗,濾布太久沒換,導致黴菌數過量?或是週一症後群?天氣轉冷黃豆屬涼加乘效應??飲用過量(1kg/月)或...!?總之,我發現了一個可能造成我胃炎的問題明確點-早餐。
質疑,這是一種能力,但並不容易。大部分的人對已接受的信念深信不疑,完全不會質疑已在心中認定的理念。這也是為何聰明、受高等教育、見多識廣,不乏科學家,卻常出現根深柢固的錯誤信念。質疑自己是件逆人性的事,而且非常耗損精力。你的人生驗證過的真理法則,還要一而再再而三試驗!?除非吃飽太閒(我!!)。時間效益來說,自我質疑、批判是沒邏輯性。但時間存在一個奇異特性-流動。一直向前推進,而信念卻是當生成後就根釘子,死死的定在原地(僵固)。或許有些信念十年前有效,而十年後無效(例勤儉)。所以最迷信的人最可能就是年邁的精英分子。這是說一種概念,優秀不代表正確,更別說是過往的優秀。還好我不夠優秀,不然我就能做出毀天滅地的大事了!!(哈)或許這就是自卑感沒被淘汰的原因,自卑感讓人很容易質疑自我,換另一個看法。我是自卑者!?不然為我我常質疑自我!?認識自我其實還蠻不容易的事。因為我還是不肯定這推論,怎麼可能有人會自卑。連騙人布都能自我感覺良好到不行(魯夫手下最弱的隊員)。
飲食失調,這問題可能就是我常常感到飢餓的警訊。我食量很大,但不均衡。首先是一個人煮飯根本不可能讓我食材呈現多樣性。其次是潔癖有點過度。留意這問題
本書說了很多謬誤的健康方法,看的我都笑了,因為有些方法我還真的試過,其中葛森療法也玩過,就無知便是勇呀!!在跌跌撞撞之後才漸漸走出許多錯誤陷阱 ,找到比較正確的飲食保健方法。很玩味的往事。一開始全然無知,在一個一個的嘗試、犯錯後,漸漸探索出比較清晰的健康地圖。我想十年後的我,一定會嘲笑今日的我吧。
科學到底被爛用到什麼程度呢?最近在博客來找未來出版品是否有好書可期待,但看到這個我就噴飯了,是怎麼樣因為「科學」這字正流行,什麼妖魔鬼怪也來摻一腳。掛個科學來賣是吧。科學講的是證明,帶我去異次元空間。如果辦不到,這博士跟江湖術士有何差別?跟我玩權威效應,可惜我看到權威第一個反應就是質疑,因為太可疑了!!擺明就是此地無銀三百兩。
[2018年10月1日 自製蔥燒陽春麵]
材料:純小麥麵條、豬肉、紅蔥頭、豬油、櫻花蝦、客家豆拌醬、醬油、辣椒。
費用:50+元
心得:成本問題蠻嚴重,真材實料需要的成本遠遠超出泡麵售價(1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