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7日 星期三

超高效創意思考心智圖法



前言:
看FIFA時聽到主播無奈的說在台灣,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心中突然感到飄飄然,還是來讀書吧。

隨記:
P.24 也許你非常善於批判性思考,因此任何無聊的點子都逃不過被你摧毀的命運,就連好點子也不例外。→批判性思考很重要,但用錯時機也只會負回饋。
P.27 愛因斯坦:我沒有特殊天分,只不過是無比好奇。→就上班摸魚的傢伙!這點很有意思,猶太人習性不認為上班,他們喜愛專注在自身的事上,絕不以合群為依據。這跟台灣文化完全相反,台灣人很拼命工作,得到的是代工王者的稱號(還是代工)。而猶太人常出商業鉅子。從這對比可推測出台灣文化是教育後代如何成為優秀的奴僕。這是個奴隸國度,放眼望去盡是奴隸思維,而自得其樂。如果你總覺得不合於台灣社會文化,並不是你有問題。而是這國家根本就是個大問題所在。但又無法脫離社會。這是個兩難困境,大多數人無法跳脫。
P.31 在心智圖(Mind Mapping)裡,我們會模擬人類非線性思考流程,用視覺格式記錄並展示想法與概念。我們的思緒、想法或事實會從某個中心主題延伸而出,形成某種生動活潑、連結、向外放射的結構
P.31 心智圖透過改進我們做筆記的方式,讓我們將所需的全部資訊整合在一個緊湊的空間裡,藉以支援並強化我們用創意解決問題的能力。
P.50 找到好點子的最佳方式就是先想出一大堆點子。
.量的追求
.鼓勵天馬行空與非比尋常的想法
.延緩評斷
.建立與結合想法:把不相干的事物拼揍在一起看看。
P.56 心智圖是一種「擴散式」思考,並在分支作「結構性」思考,當全部展開即達成全面性」思考
P.57 想像與評斷可以相互幫助,但條件是該隔開時絕不可放在一起。邏輯本身不可能非常有創意,但沒有邏輯的創意,也不會有太大的實際價值。→先奔放思緒(創意階段),再篩選靈感(邏輯階段)。
P.69 主動性思考具有內部驅動的議程,而不是向外聚焦。那些主動的人會將控制歸因自己的內在(也就是他們的個人決策與努力),而非自身之外(像是命運、幸運、外在環境)。
P.72 我們現在的問題是過度豐富的資訊已變得無法掌握。→昨日去附近的傳統市場,我被太多選擇給淹沒了。最後改採先看到欠缺物就先買,連比較都懶得使用。光一個傳統市集的資訊量我都處理不完了。看報上網研究股市?這是完全沒道理的決定。
P.73 資訊超載會導引我們進入自動導航模式(直覺反應),且感受到必須立即處置的壓力。想盡快完成,最常見的結果就是做出錯誤決定。因為我們根本沒花時間客觀地思考過這些資訊。
P.77 擴散性-聚斂性思考(divergent-convergent thinking)。當我們進行創造性思考時,就是廣泛地「擴散」思考,以產生更多的想法。而分析性思考則將我們的思想「聚斂」成一個單獨的點,也就是對策
P.91 一旦人類的理解採取了某個意見後,它會援引一切事物來支持與同意它。→看Marvel的宇宙觀,你會自動把該世界的神力魔法合理化,當走出電影院時你會區分出那是假的,而現實中的怪力亂神卻分別不出來。這就是大腦認同後的差別。沒有什麼叫作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這句話的意思是你的潛意識已被植入「怪力亂神」了,默許。
P.91 人只看他想看的,對其他則視而不見。
P.97 在執行對策前,將對策模擬演練一遍,只花你幾分鐘的時間,但可省下數小時至數年時間的潛在價值。它是主動性的,能強迫你將事情想個透澈。→預演可以讓你擁有預知。因為知道下一步的結果,就能輕易再推出下下一步的發展。
P.98 在一個人真正完全投入之前,猶豫和退縮的可能性一直存在。→看來我似乎沒有到達完全投入的狀態。
P.130 心智圖透過聯想、聯結與觸發點來刺激你的大腦,以便反應出更多的想法。主題的探索是從中心向外延伸,逐步加強你思維的深度與廣度。它捨棄冗長繁複的語句,在每個分支上用一個關鍵字來開啟思考
P.136 心智圖是一種同時具備邏輯與創意的活動,運用關鍵字與發散式階層架構的筆記法,利用邏輯性左腦。再加上生動的色彩、鮮膽的影像與曲折的線條,引動創意性右腦
P.136 如何製作心智圖
第一步:從中央的一個圖像為起點
第二步:用生動活潑、彎曲的分支聯結主題
第三步:利用關鍵字標示支幹
第四步:運用色彩
第五步:聯結次要標題的支幹
第六步:盡量利用圖像符號
第七步:在圖中顯示關係
第八步:強調重要的標題或區域

P.144 千萬別忘使用心智圖的初衷-希望透過多重感知的方式活化大腦中不同的區域,並且引爆更多即時的創意和創新。(作者用的軟體:iMindMap,下載網址:www.ThinkBuzan.com,我沒點進去過,純記錄。)
P.151 愛因斯坦:如果他有一小時可以拯救世界,那麼他會花55分鐘定義問題,而只用5分鐘找尋對策。→我們總是低估尋找問題根源所需要花的時間與精力。
P.151 任何創意性問題解決過程的起點就是投注時間在「正確定義問題」。→病癥是表象,找出病因才能對症下藥。問題也一樣,表象和根源的落差。
P.152 與其猴急地尋找對策,不如將起初的所有注意力全都投注在精確且完整地理解問題上,就算有時間的美制或壓力也要這麼做
P.154 解決問題的人常犯的經典錯誤之一:就是看著自己手上可用的資訊,接著試圖將它塑造成與問題相符。→這是現今電影、電玩所帶來的負面效果。因為故事中任何資訊都與結果有關,而現實中大多資訊都與問題無關,而且不可能還有在有價值的地方作特寫慢動作讓你注意。
P.181 發現就是看見別人所見,但同時思考別人不曾想過的事
P.194 創意思考有百分之九十九的時間都非常沒創意:它是分析、合成、想像與評估無止境的變化組合。所有的原料一再以不同方式篩選、評斷、改造、變更與黏合
P.203 挑戰假定→假定通常指的是約定成俗的事,例:假定錢不重要、假定股市是可預測、假定我很聰明、假定辯證容易之處在於只要證明一個錯誤,就能推翻假定。
P.211 不接受事物的現況是創新思考很棒的起點。挑戰假定是一種非常有價值的工具,迫使我們超越已被我們認知所接受的一切。
P.213 改變你的參考點:「你站立的地方決定了你能看見什麼。」→主觀是面對事的第一反應和立場,當反應後要懂得觸發切換視角。尤其有受到批評攻擊時,更要提醒自己作視角切換。
P.215 你有你的方法,我也有我的。至於所謂恰當的方法、正確的方法,以及唯一的方法根本不存在。(尼采)→哲學和邏輯的差異在,哲學納入現實(人性),而邏輯是理想。所以讀哲學的目的是追求精神層次的滿足,而非物質層。換句話說,除非你口袋滿滿,不然學研習哲學的價值很低。沒吃飽談大道理,會很抖。
P.222 反向腦力激盪:不產生對策,而是想出「讓問題惡化」的方法。你要用與自然思考流程相反的運作,找出「搞砸方案」(anti-solutions)。一旦完成,就可以透過反轉你的想法,提出平行且正面的問題對策。→好招,這是在困境中的順勢思考,完蛋就要想出徹底完蛋的方法,然後再逆轉(思緒反彈力)看看。
P.222 「中間謬存」(Intermediate Impossible):它是建立在錯誤及不可能的想法,可用來當作發展好想法的管道或墊腳石。→非黑即白,而中間其實是彩色。至少光明與黑暗之間是如此。
P.232 評估想法:1.整理、2.過濾、3.挑選→作者說這個方法論極有功效,看完只覺得作者自己發明的盡是平庸之策。
P.243 相信你的決策→在走完問題的尋找、分析、決議後,執行時需要相信它,全心全力投入。勇氣與信念是這階段的關鍵。行動時一定會遭到阻礙,挫折是成功與失敗必經過程。你已做最大化準備,成功率會比隨機好,但如果在過程中任何一點,放棄。結果直接跳到失敗。唯有堅恃到底才可能成功。
P.346 紀律是目標與成就之間的橋樑→紀律是執行的表現。
P.246 想法並非對策,它們只是對策的素材


心得感想:
理性與感性,這是大腦左右腦的功能差異,而我善長用左腦的理性邏輯,而相對弱勢是使用右腦的感性曲度。這看似我是具有優勢,畢竟理性傾向者在這世界偏少,但從更高層來看,我明明有右腦卻不使用。這是一種浪費,也就是只用一半功能。如果對手是全腦使用者,我會被打敗。我猜想世界有90%是右腦使用者、9%是左腦使用者、1%是全腦使用者,哈~只是我的猜想。但我該如何開發右腦呢??談戀愛?因為人在戀愛時滿腦子的感性思維。但這條路可能是不歸路,進去就回不來了。荷爾蒙一爆發,理智很快就斷了線。之後可能連孩子都有了。慎思呀。
如果在邏輯分析下,兩個方法的優劣勝敗皆在伯仲之間,這是採用感性作最後決議的最佳時機吧。因為即使失敗也滿足了內心的渴望,了無遺憾。

[2018年7月1日 音樂]
我是要有音樂才能達到專注,但最近因緣際會轉聽女生唱的輕音樂,感到比純古典樂更有效。那種音樂就是咖啡館常聽到的法國風味的曲調,不像爵士樂低俗的喇叭吵雜,但也沒純淨到單純的樂器音樂。我想女聲的輕柔感是個關鍵。這大概又是一種調合勝於純粹的例子,或者我就愛妹子聲音吧。哈。這樣看來我的擇偶標準又向上推到更高了,美聲。噢,這真是個壞消息,當你品嘗過黃鶯鳴,你怎忍受的了烏鴉叫呢。目測我的愛情之路是路死,哈。

2018年6月24日 星期日

問題解決大全



前言:
我讀書如果不寫點字是無法思考,這點真讓我感到玩味。廢話似乎是我思考的必要產出物質。廢話越多,越能讓我思緒奔馳。

隨記:
可選工具:
第1章 找不出問題的真正原因時
1邏輯樹……徹底找出原因
2親和圖法……找出隱藏的共同點
3流程圖……找出無謂的環節和拖垮整體的部分
4因果關係分析……找出真正的原因
5反思……不重複同樣的錯誤
6標竿學習……向最佳實務學習

第2章 缺乏解決問題的靈感時
7自由聯想……不斷擴大發想範圍
8發展點子……細分後加以琢磨
9組合思考法……將不同元素組合起來
10類比思考……從其他事物得到靈感
11突破性思維……打破思考之牆
12設計思考……產生創新想法

第3章 擔心做錯選擇或判斷時
13贊成與反對……從事情的正反兩面思考
14高低象限圖……選擇有效率的點子
15決策矩陣……找出最合理的選項
16決策樹……依期待的結果來判斷

--
P.42 就算反思結果,那也是過去的事了,現在已無法改變,而且,同樣的做法不會產生相同的結果。→過往雲煙、事過境遷,同樣的方法在不同的時空下結果是不同。反思的用處在於思索「過程」。別讓反思掉進對果的追憶,沒有意義。如果在大一就告白,我就不會一直懊惱這事了。這就是我的追憶。正確的是對過程的反思,下一個寧可丟臉,也不要在未來變成追憶。至少知道結果,了無遺憾。最近看FIFA足球員間的爭奪才感受到競爭美妙,你想要贏就要爭!!無為適用治理國家,但個人幸福的追求,就必須明爭暗鬥。孔子就是叫禮,一世無成。後人追捧,只是因為管理人民很有效的方法論。在你心中植個「倫理」,你一生就淪為聽話的綿羊,好管理。
P.42 如果沒有確實收集資料,就會忽略重要的相關關係及因果關係。→讓我想到買冰箱,我並沒有充分的收集資料,導致我決策出現明顯錯誤。但也感嘆網路雖然大,但資訊匱乏。我在找東元冰箱相關使用心得使,幾乎只有業配文在洗google。這種情況下我居然沒反思,為何都是業配文?因為產品爛才需要大量業配文來癱瘓google檢索!!
P.44 向最佳實務學習→有意思!失敗時,直覺是檢討失敗為何。另類思考是,轉向找成功案列學習其成功方法和路徑。論點:失敗有千萬種變化,而成功只有幾種可行方法。
P.47 「學習」就是「模仿」。
P.49 歸因的陷阱:事情順遂時,我們會向內找原因(我很優秀、努力),不順時則向外找理由(都是他們的錯)。→前陣子我一直對時運不佳感到忿忿不平,大概就是犯了這錯誤吧。不如意是常態,因為大家都在爭成功,不想要輸。與世無爭可能是失敗者的自勉吧。小心別落入這想法。死了就永遠無爭了,但你還活著急什麼追求最高境界(誤)。
P.49 認知偏誤,這是人類為了效率思考的代價。每個人多少都有這些偏見,但至少可以做到自覺地意識到偏見的存在。只需要養成自我批判的習慣就能大幅降低偏見的發生率。這倒讓我想到一個有趣的問題,到底人生勝利組容易發生驕兵必敗,還是失意組才是??人生勝利組是常勝軍,對成功早已免疫且習以為常。反而是失意組因為成功太少,對成功後的經驗不足,種下驕兵必敗的根源。所以連勝對常敗軍可能是個未知難題,因為沒有經驗…。嗯,聊以安慰最近失敗…,因為近幾年人生太順遂,不知如何處理超限災難。結論:一生順遂的人,大多會...
更順遂。(現實總是超出理解)
P.53 問題之所以無法解決是因為沒想出好點子。
P.54 兩種思考:左腦-邏輯思考,右腦-創造性思考


P.55 自古以來,就有想法(靈感、創意)於三上:馬上,枕上、廁上。→似乎有其道理,馬上如現在乘車兜風。很奇妙的事,是在景物一直變化下,大腦思緒很容易跳出既有的框架,靈感很容易出現。如果處理邏輯事務在家是首選,但需要靈感出門比較容易得到
P.62 問題拆解得愈細,愈容易有想法
P.86 為了思考而建構原型,並邊做邊思考。→有具體的原型(草稿),對進一步思考具有很好的著力點。這個成本花費不高,但效益極大。但要切記原型離完成還差的遠呢!!我之前新系統在雛型階段就認為這是個偉大的組合!!但上線後是一場大災難,雛型意味著只有概念,具體細節根本還不完備。經不起大風大浪!!
P.99 優點、缺點、趣味點(Plus/Minus/Interest)→趣味點,有些事現在無法確定其意義,但隨著發展有可能變得重要。
P.103 重要/急迫四象限,改善工作的關鍵在於重要性高、急迫性低的工作(重而緩)。像提升技能改善作業方式、建立關係、挑戰新工作等。如果增加這部分的工作,其他工作的急迫性就會下降,能優先處理較重要的工作。→瞎忙就是一直把最佳精力花在急迫但不重要的事,2、3順位決定長期效果。但真的不容易,因為急迫的事充滿誘因,而且吸引目光。像我潔癖一發作,當天早上精華二小時就浪費掉了。這種急迫(看到髒心情就不好),但不重要(不影響任務執行)的事太引人注目了,壞習慣。
P.107 決策矩陣→利用加權的方式把項目數級化,找新房時很好用。但對未知無解,我真的不知道馬路可以這麼吵,失算。

第四章後跳閱,都在解決人與人間的問題。我沒有人需要面對,讀了也是浪費生命。

心得感想:
大致上看來,方法並沒有很多,好用的不出十種。最常用的就心智圖、矩陣圖兩種。心智圖在擴展思維,矩陣圖在選擇最佳方案。雷達圖是拿來作報告作秀,無特別價值。換個觀點,我對方法論期望過高了。還是多動手做吧。
在第四章主題是缺乏解決問題的動力時,使用正向思考的方法,我一直覺得這種正向思考是很弱的東西,但我該怎麼取代這虛偽、無效率的方式呢?引動人類渴望最強的元素是什麼?性。所以如果缺乏動力時,代表著身上的荷爾蒙不夠活躍。但奇妙的事是愛情只有過程才有動力,結束就是灘軟泥。所以製造性幻想是一種超強動力來源,而其方法就很吃技巧了。不能讓大腦到達無法把持的程度,需要刺激但又不能太刺激。只要讓感觀觸發荷爾蒙製造即可。所以上班看色情圖是密技!!(奸笑)

2018年6月17日 星期日

複雜問題的策略思考&分析



前言:
目前讀書改採「目的」導向為主,不再是隨機閱讀。發現讀一堆用不到的書,是件很糟的品味。例如讀沉思錄不如食譜來的有用。

隨記:
P.8 建立起解決問題的流程架構:界定問題(what),深入診斷(why),尋找解決方案(how),最後是實際行動(do)。→what與why可合併成,找出問題。但作者想突顯why的重要性。
P.9 釐清問題之後,接著找出原因,根本原因。→表徵和病因常常不同,,例如腸漏症,所引起的全身性隨機發炎。隨機是指你身體最脆弱之處最先發難。此時各種痛都只是表徵並是病因。
P.10 很多人會急促地採取行動,仰賴本能反應給予答覆,但這麼做的效果恐怕有限。→電影中的主角總是急中生智做出優異的決斷,而受此影響,大家都以為這是有效做法。其實那是編劇苦思數月才產出的劇本。如果有看過《Detroit:Become Human》的劇情路徑圖就會明瞭了。
P.10 專案定有卡(或稱「what卡」彙整細節
.專案名稱
.明確目標
.時間表
.資源
.可能問題
.緩衝方案
.超出範圍(你不需要做的事
.決策者
.問係人

P.11 問題診斷分析圖(why):尋找所有可能的解釋,整理成圖
P.11 (how)開始探討可行方法。這個階段與診斷步驟大同小異:製作解決方案定義卡,繪製問題分析圖(這次是「解決熱案分析圖」),擬定假設,尋找及蒐集檢驗假設所需的證據,最後下結論。
P.12 (do)行動→最後一步驟才是執行,謀定而後動。見機行事、見招拆招都是迫於急迫性所採行的方式,而不是解決問題的好方法。至少在文明國家很少有急迫性,連綁架都有時間可驗證其真偽。除非對方根本沒綁到人,不然很樂意花時間證明給你看。
P.13 「問題」的定義:只要事情當下的情形和目標狀態之間存在著差異。解決問題就是消弭兩者之間的落差。
P.13 複雜(complex)、定義模糊(ill-defined)、非迫切(nonimmediate)的問題(CIDNI)。
.「複雜」是指問題當下的狀況、目標狀態,以及過程瞬萬變,牽一髮動全身、以及可能無法視而不見。
.「定義模糊」是指無論起起始或最終情況,以及解決之道皆模糊不明。
.「非迫切」是指擁有幾天或數週的時間,可以尋找解決之道。
P.14 當問題牽涉到人際互動(利益),許多面向就會變得混沌不明。
P.14 若是涉及大量道德、情感或心理因素,這類支援可能幫助不大。→最理性的決策一定是出賣情感,所擠出的選項。
P.16 運用「擴散式」與「聚斂式」思考

P.16 「擴散式」思考是指發揮創意,無設限地尋找新可能。
P.16 「聚斂式」思考則是嚴格審查,透過蒐集資料來分析,比較每種可能,最後選出最佳方案。
P.17 善用「問題分析圖」→意思就是多畫圖表,思考緒能有效率的拓展開來。

P.17 分析圖可以統整所有答案,集結成「彼此互斥」(mutually exclusive)、「詳盡完整」(collectively exhaustive)的分類,簡稱MECE。
P.18 這些新選項可能不是首選,但重要的是,如果最後我們終究捨棄了這些方案,一定是經過有意識地思考,而不是因為忘記列入考慮

P.18 學習合適的技能→處理新的問題通常需要的就是該領域的知識、能力,常識是有限。最近在新家弄個水龍頭就搞了半天,還用了暴力破解法(失敗)。最後買對工具(一種長像極醜的鉗子)才轉開水龍頭前緣,解決濾水器問題。
P.21 崇尚簡約,彰顯基底結構:在其所有條件維持不變情況下,應選擇符合事實且最簡單的理論(方法)。
P.22 勿自欺欺人,例早就預見事情的發展「後見之明偏誤」(hindsight bias);或是片面解釋資訊「驗證性偏誤」(confirmation bias)。
P.23 以證據為本→勿依從直覺、感覺。
P.25 支持問題解決程序的五大主要原則
.擴散、聚斂
.採取MECE
.尋求他人協助擁抱多樣性
.崇尚簡約
.勿自欺欺人

P.39 知道原因後再找方法→一階段、一階段走,不要用跳躍式。跳躍式就跟直覺沒什麼差別了。
P.40 質疑關鍵命題,絕對是項聰明投資→問題本身的目的為何?一再質疑問題本身,常常會有意外突破。像買車目的是為了方便,結果把圖展開就發現在都市叫計程車才是最佳決策(方便且省錢)。最近的如家裡沒浴缸,在思索怎麼買個泡澡桶來用。結果目的不是需要浴缸而是要能讓我流汗的方法。結果買個泡腳盆就搞定了。省水、省錢、省時間。
P.43 使用精準的詞彙並非賣弄學問、咬文嚼字,而是為了邏輯結構的明確性。→本書的缺點就是用字很不精確。像confirmation bias翻譯成「驗證性偏誤」,你媽看的懂才怪,認知偏誤會比較合適。另「p.89善用類比手段來處理不熟悉問題」,你爸知道你在說什麼嗎?類比、類推傻傻分不清楚。用字精準很重要,本書就突顯其用字不精確的問題,讀者看半天才知道你在說什麼。
P.51 關鍵命題是「現況」結合「難題」的必然結果,且符合邏輯要求。
A:以「現況」定義問題時空
B:利用「難題」引發對改變的需求

P.58 問題分析圖迫使你使用擴散思考模式,進而降低以下幾種相關行為影響。
.思考僵化(Fixation),即無法跳脫既有方向尋求解答。
.妄下定論(Premature closure),即未考量所有可能就斷然做出結論。
.定錨效應(Anchoring),即思緒受到最早取得的資訊所影響。不管從問題中獲得或主觀形成的資訊都有可能。
.過度自信(Overconfidence),包括態度與認知
.驗證性偏誤(Confirmation bias),即依個人理念產生與詮釋證據,這一直是難以克服的人性缺陷。
P.59 問題分析圖透過將資訊整理成群組,為所有證據與相關假設建立連結,儼然就是問題的中央資料庫,能攂助改善工作記憶。這種能力彌足珍貴,因為一旦工作記憶不足,我們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也會連帶受限。→條列式清單已很強大,再配合圖形化連結特性。思考將能無美擴展,尤其是我的記憶體不足的缺點。這點一直感到微妙,思考對我來說像順水推舟,但記憶卻是如逆水行舟。數學與英文的成績落差特別明顯。這就是我的優勢與劣勢,雖然不願意,但只能接受這個限制。和知道自己並不夠優秀。
P.59 問題分析圖應一致回答關鍵命題→找出問題癥結就是這階段的目標。別在找問題時同時想答案,會犯思慮不周。
P.68 關鍵命題>可能答案>正式假設>分析>綜合評析→決議階段才把不可能的選項作駁回,而非在思索各種可能時就排除。分工明確才能把思考力發揮到最大化。

P.62 在分析圖中填入完整答案,並記得使用「概念完整的肯定句」而非「標題」
P.63 呈現問題分析圖的元素時,必須善用「動詞」來形成短句。使用對稱的動詞有助於清消弭可能的縫隙,讓思考更為敏銳。
P.63 問題分析圖應從關鍵命題推衍至結論。
P.76 答案本身不一定需要遵循MECE→分析問題時MECE能有效把問題依照結構組成方式條列出來(尤其是在第一個節點),而答案可能是複合的共病現象(comorbidity)。結構重在獨立、完整、詳細、沒有重複、沒有遺漏。
P.79 自由思考的關鍵是必須先允許你自己無拘無束地大膽思考,之後再加諸實際性、實用性、合法性、成本、時間與道德等各方限制。自由思考是種不自然的行為,幾乎沒有人可以毫不費力地輕易做到。所以,記得要克制評論想法的衝動,先別考慮想法是否不切實,不可能導致問題的原因。只要符合邏輯、切合關鍵命題的答案,無論多麼牽強都應該放進分析圖中。
P.79 在「但求滿意」與「最佳化」之間取得平衡。「但求滿意」(satisficing)融合了「滿意」(satisfying)與足夠(sufficing)的意思。尋找問題的答案時,一旦找到足可符合最低門檻的選項,就先立即接受。面對許多選項時,若不清楚問題的結構,往往很難評估每個選項,這時「但求滿意」不失是種決策原則。另一方面,「最佳化」(optimizing)是指尋找最佳答案。無論過程中發現多棒的解答,依然繼續追尋更好的選項。
P.80 首先,盡力「最佳化」→盡可能把所有路徑找出來。理想(最佳化)是目標概念,務實(但求滿足)是執行時的底線
P.81 找到絕佳想法的方法,就先擁有許多想法,再把不好的想法丟掉。
P.81 請勿輕易使用「其他」,相反地,你應該有意識地思考,為該選項所包含元素想出名稱。
P.82 決定停止的時機→擴散思考有助元素收集,但後期的擴散思考效益會嚴重遞減,額外資訊需要花錢、再擴大會加倍耗損能量。
P.85 分析圖應具有洞察力→分類做的好,後續結構才會又穩又快。
   step 1:思考圖中第一個節點的可能內容→第一個節點關係到MECE的分類大項。
   step 2:探究每個可能選項的「所以呢?」個別評估洞察力→挑選分類要依現況來評估。像氣溫有四季、攝氏、華氏、絕對零度。依當下作選擇採用那種分類,因為以上都符合MECE。
   step 3:選擇最具洞察力的方向,就能捨棄其他選項,開始拓展分析圖了。
P.91 考慮使用既有架構,例:SMART,PESTLE,BCG,行銷4P,波特五力分析,麥肯錫7s,3C模型,SWOT(優勢、劣勢、機會、威脅),...等。皆是現成且符合MECE特性的分類。
P.98 區別互斥(ME)與獨立性質。如果可能的解決方案並不互相排斥,那應該考慮將其合併。有時,結合幾個不完整(但獨立)的解決方案。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例誠品賣書不可賺錢,但停止賣書也就停止了賣時尚價值。所以變成賣書(賠)+賣攤位(賺)的結果。誠品賣的是書藉的品味和品牌價值。但收入從其他攤商收取租金。
P.98 ME的反例,飛機備援系統設計
P.102 定具有洞察力的假設組合,由於問題分析圖通常具備許多元素,逐一分析不可能且不切實際。比較適切的做法,是將元素審慎分組,各自歸納成一個正式假設。→很多分支最後可以並入同一個假說,是其特性。

P.108 無法證明為錯誤的假設沒有意義,因為這表示假設空洞沒內容。
P.112 處理假設時,通常採用演繹、歸納與提設等邏輯論法
P.126 一旦發現新證據,務必不斷添加到問題分析圖中,並假設畫立連結
P.165 由於繪製問題分析圖需要同時動用創造力與分析思考的能力,因此相當費神,你很有可能說服自己分心處理其他事,逃避繪製分析圖的艱難工作。→小心此點,我發現很常找理由不畫分析圖。但這是一個重要步驟,省不得。因為透過支狀展開,很快就能找到關鍵解答。而直覺的解答通常都不怎麼好,只因捷思想偷懶。
P.193 追求快速易得的小規模勝利→開始行動時會感到阻力很大,因沒有貫性力幫助。所以在開始行動時先達成一個小目標,會對起動有很大的效用。像計畫要出門,但遲遲不想出門。可能誘個簡單任務(超商買個飲料)作為開始。只要啟動後面就自然而然了。

心得感想:
思考時要慢慢想,謀定而後動,行動要見機行事。靜與動是依階段不同而做法不同。事前萬全準備,開動後隨機應變。最近弄搬家弄的我筋疲力竭,事前我規畫已盡可能完善了。而執行時還是狀況連連,最後結局並沒如預期理想。我找的是空氣好、視野佳、噪音小的住宅。但我完全沒想到小馬路半夜還是很吵,我真的第一次住在靠馬路邊,我已刻意避開大馬路了。但只要是馬路就是會有車聲,而我這種超敏感神經的人根本無法忍受。木已成舟了,房租都預付一年了(為了殺價)。另外不如預期的是冰箱。我真的犯了嚴重的「認知偏誤」,我心想冰箱是何等成熟的產品,差勁不可能到那去。東元冰箱真的讓我嘆為觀止,居然可以這麼大聲,二道牆擋不住那低音波的噪音。我認為這次搬家已做到最大化的準備,結果只算及格。就可見得結果不會如預期完美,完美是理想層。現實層能取得80分就已算很好的結果了。只是我只得到70分,因為睡覺得用耳塞。現實總是多少讓人感到不滿但還能接受。但如果我完全沒盡力準備呢?我想結果可能會差勁到連60分都得不到。另一個更奇特的想法,我理想的住宅環境應該是我無法承擔的花費吧。全部條件都好,一定只會房租價格不好為代價。
本書讓我發現,我需要一個好用的分析圖製作軟體。因為一個分析作下來,可能都比家裡牆壁的空間還大,還沒算到需要一直修改的功能。
你以為一天能做很多事?沒有一天就只有兩小時能做事。別高估思考、分析的速度,一件大事分析,至少都是一週起跳,花一個月的時間是常態值。
簡單來看本書在介紹:問題、原因、方法、行動,四階段的順續和各階段的方法和目標。而what,why,how,do,真是來亂的,標準的5w遺毒。讓人抓不住本質。定義明確才能做好事,那英文也用錯字,question,reason,method,action還比較貼近文意。
這本書的核心是放在找出問題,而不是分析。最近在想如何改善轉倉問題,就依書的步驟來處理,結果發現問題就是如何改善轉倉問題。暗,瞎忙。這本書教的是如何在不知道複雜現實下用技巧找出問題點,前兩個步驟(what,why)。如果不知道問題原點,這本書很多技巧能發現思考的陰影部分。像階段式分工思考、不遺漏且不重複的分類原則、現況難題關鍵命題法…等。但後半部就偏弱了,統計貝氏理論、剃刀理論用一頁解說完。還是找專門的統計書來看吧,不然連變異數需要(n-1)的事都忘了。到最後專案計畫也草草帶過。
一表一圖是本書的各階段技巧,先列做出定義卡:現況、難題、關鍵命題、…等。然後用分析圖從關鍵命題作展開。
《定義卡》

《分析圖》


原來我真正欠缺的可能不是系統有問題,而是失去勇氣。解決方法是先賺個小錢,讓我恢復信心。從這點就發找到真正問題點是多麼困難的事。尤其是當事人,而只要知道根本問題,解決的方法相對容易,因為你擁有正確的基礎點(問題原點),大腦有著力點,思緒就能事半功倍。

[2018年7月3日 實戰練習]
階段一:直覺找答案
現況:房間空間流通不足,想開門讓空氣循環。
難題:門外偶有蚊子出沒,跑來家來很惱人。
關鍵命題:裝紗門來解決問題

階段二:從答案找真正的需求
真正的需求:空氣流通+隔離蚊子

階段三:從真正的需求找方法
新答案:開門+裝抽風扇!!

結語:其實這問題困擾我有一星期,但就是遲遲不肯畫分析圖,因為感覺太簡單的事何須動用方法論呢!!但在準備網路下單購買紗門時,我遲疑了一下,覺得這事這麼簡單,拿來試練不是很好。結果很出乎意料之外,根本不需要裝紗門。因為滿足需求要件是有更省錢、更好的方法。如果沒展開再收斂很難發現,紗門問題,一進出不方便、二不確定是否有用、三不能用螺絲作固定很不穩。這三張圖展現了擴散、收斂的技巧,和尋找問題(真正需求)的關鍵思維,最後更好的答案像似水到渠成般自然跳出來。讚,還真的不能偷懶,尤其是分析圖太強大了。把記憶寫出來,大腦專注在思考。這種分工造就超強的處理效率。
(發現)在畫分析圖,用鉛筆效果卓著。不像原子筆會有謹慎的壓迫感,而且那種磨擦力回饋讓人很雀躍。


天才數學家的秘密賭局



前言:
記錄讀過

隨記:
P.18 18 克勞德.夏農→天才、完美主義、無神論、金錢觀中性、政治中立、父母平凡、人生只為感到有趣的事投入心力,當滿足興趣就不再對該項作更深拓展。最讓我覺得特殊之處是,大多數時光都處在「閒置」狀態,所以天資與功績不成比例。而他的感到興趣的事還蠻多很幼稚的事,例單輪車加雜耍特技。這似乎是一種中性思維,任何事都多中性 努力與懶散都是一種偏離。再推論就發現人工智慧的終極就是全中性思維,而非人類害怕的毀滅性。毀滅才是人性特徵,爭個你死我活就是要稱王的天性。會毀滅人類的其實是人類自己下的指令。
P.50 隨機的相對關係,例丟銅板、輪盤。
P.61 訊息的菁華在於它的不可能性→刪去法,提高對不明的正確率。當去除不可能剩下的範圍就是相對小很多。也就能增加對訊息的正確解讀。
P.81 凱利,賭博與投資的差別僅在於一個負數符號。有利的賭注叫做投資,不利的賭注就是賭博。→記下「有利」條件才是下注觸發要件,交易操作也是其實紀律操作久了會發現,在極少數的情況下你會發現這是極為不利的狀態,而系統指示又要你出手。而這2%的時刻就是避免嚴重虧損的關鍵時刻。而評量方式就是計算不利程度是否破表,換種說法就是期望值是否比小於零更差的狀態。也就是很小的利潤可能性,但失敗率卻超過66%。

心得感想:
讀書的習慣是用書名作定基,在思考文字間的關聯。而這本書一開始在說夏農時,我是照這邏輯去思考書中內容,很有意思的一個天才。而後面阿貓阿狗也能稱為天才,和時間軸一直亂跳,看的我越讀越心煩,不知重點在那。所以沒幾下我就放棄了。當在寫這個隨記時,看到原文書名(Fortune’s Formula:the Untold Story of the Scientific Betting System that Beat the Casinos and Wall Street)時,才幌然大悟,原來我用錯觀點在讀。但我也已搞的心情不佳,果斷棄坑。或許是本好書,但時機不對,變成另一個結束(零分)。

[2018年4月26日 著手作研發]
最近讀書都感到心煩意亂,但當讀到《原則》時又感到充滿喜悅。代表的不是我不喜歡讀書,而是沒有好書可讀時,硬要讀些品質不佳的書,反而適得其反。我感覺到,讀的書已到一個階段(足夠我目前層次所需的知識量或些許超越)。應著手做研發,讓這些知識的能量轉化成具體成果(工具)。例如系統更高度的整合設計、自動化交易功能製作…等。這樣看來接下來品書量會大減,因為除非有中意的好書,不然要把時間精力轉到研發上。大致上只會保留星期天給品書,其他時間都轉作「著手行動」,產出實質成果。例統計報告、程式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