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狀態處在低水位,進入划水階段。
隨記:
P.11 長平殲滅戰的意義:由於最有實力抵抗秦國的趙國遭受毀滅性打擊,震懾了諸國,更使秦國實力大幅超越諸國,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進程。→白起選擇坑殺40萬趙兵實屬上策,那是個冷兵器時代,沒有機關槍。關不住放不得,放了後廉頗就有兵可用了。
P.12 秦滅六國之戰→只花九年,但前置花了七百年打基礎。前230年滅韓,前228年滅趙、滅魏、前223年滅楚、前222年滅燕、前221年滅齊。
P.22 變法初期,無論百姓還是官宦、貴族,都對商鞅持反對態度,只有秦孝公力排眾議堅持變法。→可以想見商鞅的變法只有一個人受益,其他人都受害。大家的疑問,百姓沒有受益嗎?沒有,人民只是生產工具,變法的目的是富國強兵,意思是把人民的勞動力盡可能發揮出來。
P.26 商業為末業→以前會覺得古代人真傻,商業才是強國的核心。但自從我從商(現代該稱金融相關業),大多數的商業行為是傷害國本來賺取差價。過程稱不上勞動付出和智力貢獻。只是單純的低買高賣賺套利行為。而這差價來自其他人的勞動力(含智力)成果,本身並沒有貢獻還損害生產者收益和增加消費者支出成本。所以政府真心想改革,一定會拿金融業開刀,但現實是竭盡所能的巴結這些金融業者。
P.58 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爾!一個人若想有所作為,就必須追求最好的環境,利用各種有利條件,幹出一番大事業。
P.77 尉繚之謀,以賄買、用間等手段分化瓦解大國。「願大王毋愛財物,賂其豪臣,以亂其謀,不過三十萬金,則諸候可盡。」→秦國本身就強大,再加上離間用到出神入化。才如此快速的統一。不然光長平之戰(廉頗)、邯鄲一戰(李牧),這兩大戰拖個幾年,嬴政一死,秦國也就後繼無力了,即使扶蘇登基也改變不了秦國的沒落,從他接到詔書就急忙自殺就知道,他沒有嬴政的能力,只是一個平庸水準的太子。所以別小看時間因子,處在逆境時只要守住最後一口氣,時來運轉的機會比你想像的多出許多。
心得感想:
秦國興起主要是抗擊西戎,幫周平王遷都,這一些事在民間來看是應該被罵狗政府的決策,但在統治者角度來看是項值得投資的花費。這兩方觀點,誰對呢?看齊國的例子或許可解出一些疑惑,齊離秦國最遠,所以不協助他國抗秦。但最終也跟著其他國家滅亡。如果你可以選國家,會怎麼選呢?當秦國人最終會勝利,但也最辛苦。做齊國人是爽到最後但做亡國人,亡國者常常都是次等人民。看來當秦國人民期望值還是最佳。關鍵在於強國的人民擁有的優勢比其他國家多。總結:人民不管怎麼選都是輸家。只能選個受傷最輕的結果當最優決。
當不瞭解細節時,對嬴政越多誤解。他的決策都可看出是依長遠的目標在規劃行動。而他也不是讓秦朝走向衰敗的帝王,反而秦始皇才是把秦國推向最強盛時期的帝王。問題是他死後所有一切的變調,趙高、胡亥二人只花一年就把秦朝整個毀了,歷史總是讓人不勝稀噓。鉅鹿之戰是秦軍40萬對上5萬的項羽,如果不是秦國內部出了問題,這場戰役不是破釜沉舟就能打贏的戰役。
我真的很喜歡中國歷史,時間跨足五千年、空間遼廣、人物豐富、史記完整。相較之下外國史就弱了許多,最悲慘的應屬古埃及,文字文化皆被毀滅。讀了這本後發現我該去找一本秦始皇傳來讀,發現他稱自己為皇帝,其實還蠻名符其實的稱號。
[2016年10月3日 不可逆的決策,需再三思量才可執行]
關於扶蘇是否能成為偉大的君主,我覺得該再深思。先天上(基因)並不存在問題,就血統上是具有足夠的條件。問題是後天,一來扶蘇沒有當上君王,所以從未有機會學習帝王經驗,或許扶蘇並未如我想像的差,只是尚未有實戰經驗,不知道儒學是管理學的一派,但絕對不是帝王核價價值觀。從這點看出經驗不可能天生,而是真的要親身體驗才會懂的東西。另外對扶蘇不利的是即使嬴政傳位給他,但嬴政死後才空降成為君主,真的有足夠能力管理現成的「超大」帝王嗎?問題在於前因後果完全不清楚,只有嬴政自己清楚。因為全是他架構出來的國家。但這是未知。假設扶蘇可行,接著又有另一個問題,以扶蘇人格來說,當皇帝應該會轉向與民休養,而非胡亥的加重勞務。這裡就出現政策發酵是否在民怨沸點前完成的時間差問題。
但這一切都是白說,因為扶蘇急著自殺。自殺就是種無可挽救的錯誤決策。或許年紀太輕所出現的特性:未經深思熟慮,急著去死。
書籍資料:
書名:圖解:大秦帝國與戰國
作者:陳楠
出版社:海鴿
出版日期:2014/07/01
閱讀價值:高,詳細解說前因後果,後人對嬴政誤解嚴重。缺點重複論述過多。
目錄:
序言 鐵血恢弘的第一帝國
上篇 史傳篇
第一章:雜居西部,霸業起步─秦人的西部開拓
第二章:變法興國,百年奮進的秦國─秦諸侯國的崛起
第三章: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秦王統一六國
第四章: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棰拊以鞭笞天下─秦始皇創建新制
第五章: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大秦帝國夭折
下篇 名家論史篇
國際局面的變遷(張蔭麟)
呂不韋與嬴政(張蔭麟)
新帝國的經管(張蔭麟)
帝國的發展與民生(張蔭麟)
論荊軻(呂思勉)
論李斯(呂思勉)
論秦二世(呂思勉)
秦焚書(呂思勉)
《秦代初平南越考》之商榷(呂思勉)
秦之列王(夏曾佑)
秦於中國之關係(夏曾佑)
秦亡之後諸侯自相攻伐(夏曾佑)
秦之文化(柳詒徵)
秦朝統治思想中的民本思想因素(張分田)
秦朝對古代內蒙古部分地區的統治和開發(張久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