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9日 星期二

令人著迷的生與死


博客來

前言:
看完回頭寫前言,最近都沒特別想說的。想想就把最近領悟寫來當前言吧。生命不只有長度,還有質量。你無法知道能活多久,你只能把握今天過多好。

隨記:
P.13 多數人都相信有靈魂的存在→蠻讓我驚訝!我以為一半一半,沒想到是大多數,遠離群眾居然是求知的第一步,普遍性的錯誤名叫常識。
P.25 二元論-人有肉體,也有靈魂,靈魂控制肉體,內體也能影響靈魂。
P.27 對本書的目的而言,真正重要的是二元論者的這項主張,確實有靈魂這種東西,靈魂與自己通常連結在一起的肉體各自獨立存在,而且靈魂是無形實體。因為如果真有靈魂與肉體這兩種東西,而靈魂是無形的,那麼就算肉體死亡,靈魂還是有可能繼續存在!→西方在定義上真的清晰明確,跟東方喜歡模糊感真的有極大的差異。
P.32 根據物理論的觀點,人是個具備一套特定能力的肉體。→心智就是肉體的其中一項功能,如同心臟跳動、聲帶說話、肺部呼吸…等,心智是其中之一的功能。
P.40 對於我們看不見(或聽不到也嚐不到,也無法用內在感觀察到)的東西,要怎麼證明其存在?大概可以算是最重要的一種方法,就是以充分理由假設自己看不見的這種東西存在,從而用來解釋我們全部都同意存在的其他事物。
P.40 如果有充分的理論相信一件事物,那這件事物不能只是為我們提供某種解釋,而是必須提供我們所能想到的最佳解釋。
P.48 我們如果忍不住要說機器不可能真正思考,不可能真正擁有心理運作,其實是說機器不可能有情感上的感受。→看來我想突破的障礙是完全無法突破的,受情感所影響,導致判斷的不理性。如果能完全抽離情感,我就不會是人,所以修道之人還是人,永遠無法脫離現實。有機會我該色情書刊給尼姑、和尚、傳教士看,幫他們導正回正途,修行之路死路一條。
P.125 不是必須證明一個東西不可能存在,才有正當理由可以不相信那個東西。
P.152 肉體最重要的部位是大腦。為什麼是大腦?不意外,因為大腦是肉體當中的人格殿堂,所謂的人格,即是你的信念、渴望,以及記憶、恐懼、志向、目標。→作者花了30頁在解說人的核心要件,呼呼。當教授真辛苦,連基本認知都必須從無開始證明。
P.160 根據人格觀點,身為同一個人的關鍵就是擁有同一人格。我們不需要保有任何特定的信念、渴望或記憶。
P.204 死亡即是終點→本書花了204頁終於導出最純粹的結論,與我所認知的是一樣的結果,只是過程超出想像的複雜。沒想到論證一件事需要如此嚴僅的推論過程,靈魂、物質、人格三種論點逐一討論。也明瞭自己思考上的薄淺,雖然想法正確,但思維過程太簡化,只能說僥倖,但我能矇對似乎也存在一定的原理,抓到大綱,細節似乎不會撼動到結果。或許我做對一些事,在面對未知的時再複雜的問題,只要抓到幾個核心要點,就能矇個八九不離十的答案。也就是說只要懂得幾個核心原理,你就大致透析問題的答案了。
P.255 死了的壞處在於你再也沒辦法體驗以及享受生命帶給我們的各種美好。→假設是人生未來都是美好,你確定?
P.281 我們如果接受剝奪說,那麼不論我什麼時候死亡,我們都可以說我要是沒有那時候死亡,即可享有人生中更美好事物。→推導出永生不死
P.291 永生不死的問題似乎就在於你終究不免會感到厭煩。舉生活的例子,我並沒有工作,這是大家嚮往的生活,但過五年這種生活,我的結論也是此段話論點,單調乏味。但我也不想回去上班,因為這已是比工作更上一階的生活狀態。當人生全面達到最佳化時,永生有可能變成一場夢魘。
P.293 如果把時間拉得夠長,那個人就不再和我具有相當程度的相像。→回首小時我的天真浪漫,在我身上留有幾分?再往後推到300歲後的我跟現在的我,大概已到無法認定是同一人的程度。說到這就想到國中對我讚譽有佳的老師,在他記憶中,我是勤奮、正直、善良的好學生,而今如果再見面,大概已認不出我了。成長,原來只是變壞過程。
P.294 永生並非是人生的最佳型態。→作者認為想活多久就活多久才是最佳型態。這蠻棒的,最終決定權在自己,也就是自由意志的極致表現。
P.330 跳傘帶來的興奮感一定有一部分是因為死亡的風險。→死亡刺激是種感官極限的享受。如果沒有死亡存在或許是種損失。這是說死亡不完全是壞,所以死亡是壞的論點,並不成立。
P.362 在我看來,正確的情緒反應不是恐懼,不是憤怒,而應該是對我們能夠活著而懷抱感激。→本書很多地方跟這段話一樣會讓人無法認同的想法(作者個人想法),也就是說你不必照單全收。教授只是懂的比較多,但不代表完全是正確。還是自己想過吧。在悲觀論者,我不存在說不定是種幸運,既然不能確定出生是種幸運,何須感激?心存感激是不理性的論點,人心就是有個洞,喜歡找愛這東東西把空缺填滿。那我的論點是什麼,活著沒什麼好感激也沒什麼好怨恨,中性看待。
P.365 我們擁有的時間遠遠不足以成就一切可能值得成就的事物,因此我們也就背負了這項額外的重擔:必須決定 什麼是最值得追求的目標。→所有行為都是為了目標而執行,但極有可能現在做的正確行為,但根本不是你要的目標。大多數年輕人必經之錯,電玩世界,在該世界你認真待人,你費盡心力帶領公會,你強到一擋百人,你是英雄,直到有天關掉電腦才發現。這不是人生目標,因為生命是有限不可能完成全部的體驗。玩遊戲有錯嗎?沒有,玩遊戲是正當行為,但與真實生活的目標相比之下,會變一文不值。
P.409 自殺的決定不該在匆忙之下做出。→不能否認有時自殺是有利的選擇(詳參第15章),但大部分自殺只是情緒衝動。而書中提到兩個點位很有趣,自殺滿足要件和可以執行自殺行為的臨界點。而這兩點之間有很多時間可以思考。所以在你無法自我了斷前,你擁有一段充分的時間思考。如果是因失戀而想自殺,先不要看是否達成自殺滿足要件(未來都是悲慘人生),而看想自殺執行什麼候會辦不到?嗯,通常會失戀想自殺的都是年輕人,也就是說至少五十年內想死隨時都可以自我了斷(老人就很麻煩了,坐在輪椅想死都辦不到),那急著這五十秒內死,是沒有道理。
P.410 (休謨)如果我們只知道有個造物主創造了我們,並且給了我們生命,那麼我們並不能就此推論自殺違反了上帝的旨意。別的不提,如果你認為自殺違反上帝的行為,這種想法極具可信度,那麼你為什麼不認為拯救別人的性命也可能違反上帝指意的行為?說不定上帝是刻意要讓他們死的!→我該多學學休謨,要辯贏對方,用彼之矛擊彼之盾才是高招。這個概念在數學上叫做定積分吧。常數C不知道,但經過相減去掉後,常數C就消除,剩下就成了答案。我不需要知道常數C(上帝是否存在),一樣能算出結果。微積分才是真神學呀!
P.411 許多人確實都聲稱《聖經》的確是上帝的指導手冊,而且他們也說我們應該接受《聖經》的指引。這本指導手冊要求我們不得吃豬肉,可是大多數人還是吃豬肉吃得很開心。→上帝會犯這種錯誤?明顯聖經是人寫的,既然跟你一樣是人,你還深信不疑。笨死只是活該。每個宗教的聖經充滿可笑,只是看你願不願意思考。耶穌復活,都2千年過去了還沒見到他在世上趴趴走,因為真的死了!死透了呀!
P.414 你要是自殺我就把你貶入地獄,永世不得翻身。這時候,你也許應該為了自保而不要自殺。不過,在這種情況當中並沒有任何道德要求,在這個例子當中,上帝只不過是個惡霸。→原來信上帝只是追隨惡霸。哲學還真有其長處,在處理人的問題似乎是種很強大的方法。
P.424 我要是真的活著還不如死了好,那麼我自殺就整體而言並不是傷害自己,而是造福自己。→說白點,古代凌遲死法,是多活幾天,但痛苦程度,絕對是自殺比較好,而且好很多。現在凌遲死法,就是滿身插管住在加護病房,讓你不得好死。
P.425 「同意」可以讓傷害人的行為取得道德上的正當性。→這是在論現實問題,像病院中重度病患,醫生就得面對現實的各種困境(法律、德道、醫德)無法給你拔管,但事實上對你拔管能早點解脫,因為除非奇蹟不然死定了,而奇蹟就是999人痛苦死掉,只有1個人活下來並繼續痛苦到死。換句話說,在無法控制前,早點簽下「同意」對個人比較有利。當然有陰謀論會提出反駁,但先放開這些論點(畢竟要對你搞陰謀,你也要是個大人物呀。但大多人都不是大人物)。就這點來看,讓醫生無後顧之憂(法律、道德、宗教等顧慮),他才能做出對你最有利的決定。

心得感想:
在P.48 說明電腦的問題不在運算不在判斷,而是在無感受能力,的確目前判斷力不足是因為知太少,如同小孩無判斷力是因未知太多,如果知道夠充足,就能判斷,電腦未來會有判斷力是肯定的,判斷正確與否全是看人類灌注(教)的是什麼。但在純邏輯下,沒有感受能力,這就是靈魂論的論點所在。機器不會痛,這點還真是無解。
這論點是說當電腦知識超過一定程度後,就能生成自己運算判斷。西洋棋就是好例子,電腦可達成勝利,或許會說都是程式邏輯,但反過來說電腦在西洋棋的知識已到達全通的程度,所以他能計算出棋步。那換成現實呢?是因為電腦還不知道人的所有邏輯條件式,當知道人類心思、勝利條件和可行路徑。電腦表現的說不定比一般人還好。再推論下去未來機器人當父母根本是超越平均水準(不會犯新手父母會犯的各種錯),再下去你給機器人-人權嗎?他們能表達溝通、表現的更超出一般水準。看看google自動車,完敗99%的人類駕駛。機器人也是學習而且只會犯同一個錯誤一次,之後所有機器就不會再犯同一個錯誤,這種效率成長太恐怖了。這推理在一般人不會有困擾,對有電腦程式背景的會有困擾,因知道電腦(現行)原理並不可能產生邏輯思考,但從另一個思維來看(也就是本書的論點),人的行為出自於個人邏輯判斷,你認為你在判斷但實際上只是個種邏輯判斷式的組合!那電腦不也是做同樣的事!?說實例,apple Siri如果事前不跟你說是程式,你可能會認為是真人。
本書實在有點強,完全把知識總量的威力表現出來。在得到非常大量的知識後,居然在處理未知上變的游刃有餘,因為知道的夠多,你可以拿未知論點來逐一套在已知的事物上,看是否成立,像病菌看不到,但在未有顯微鏡時就有人知道存在,這不是巧合。這技巧要多練習幾次,面對未知,並不是沒有處理的方法,但充實的知識必不能少,不然無法區分判斷錯誤,再說一次要訣:「這是最佳的解釋嗎?」
你不過是元素表中的元素組合,你不會因死亡而消失,只是回歸基本元素,然後再被全宇宙拿來當材料重複再用,所以你最終還是不會存留任何人格。物理上不滅,精神上完全消滅。
這本書該作一本精簡版會更好,太多證明沒有必要,畢竟我不是白紙般的大學生。花太多時間在看基本知識解說,讀到後來就精神疲乏了,到了精華部份早已進入迷離狀態,真的有點可惜。
我有理由相信哲學家一定不會自殺,連獨自死亡,這四個字都可以拆解出來思索,注意力早被問題扯走了。獨自是指一個人死,還是死之後一個人面對?那如果一起死是不是就不是獨自死亡?所以…,抱歉自殺衝動早已被拋到九霄雲外了。所以真正的哲學家不會自殺,因為還在思辯自殺而沒有答案。
恐懼來自未知,當你了解後,恐懼自然就消失,如同對黑暗的恐懼,只要天亮看清事物就不會恐懼。如果瞭解死亡就不會有恐懼。死亡一點都不恐怖,反而是種愉悅。這怎麼說?目前所能從瀕死者(起死回生)得到的情報都是看到一道光,沒有任何痛苦。懂了嗎?昏過去你大腦不再接收痛苦感。只有死前(昏倒之前)才存在痛感。
本書我用錯方法品讀,讀到後面才發現每章都是一門課,探索特定主題下的所有可能。如果想知道死後是什麼,作者開頭就表明,沒什麼,死了就是死了,是終點。而其中充滿很多問號,而本書就是把所有問號全部展開探討。恐懼來自未知,當把所有未知依依分解,最終就不是未知,既然不再是未知,就對死亡不再存有恐懼。




書籍資料:
書名:令人著迷的生與死:耶魯大學最受歡迎的哲學課
原名:Death
作者:雪萊‧卡根
原文作者:Shelly Kagan
譯者:陳信宏
出版社:先覺
出版日期:2015/07/30
閱讀價值:高,豐富的內容,雖然囉嗦了點但不損其價值。
目錄:
◎第一章      思考死亡

◎第二章 二元論與物理論:我們死後還能繼續存在?
肉體死亡之後,還能繼續存活?是否就像我們拿起音響,播放音樂,而後放開手讓音響掉落地面,摔壞了,無法再發揮正常功能,死亡也是如此嗎?

◎第三章 靈魂是否存在?
是什麼指引我們的肉體?無形的靈魂或肉體的某一特定部位?在我們出生之時就已經內建好一套指令?就如機器人能從事不同的工作,由體內的中央處理器控制著所有行動,是有目的性的,我們是否也需要某種身體以外的東西來為肉體設定程式,而這個東西就是「靈魂」?

◎第四章 笛卡兒的論證:心智與肉體是否各自不同?
心智有可能在沒有肉體的情況下獨自存在嗎?我們來想像一下,假設今天早上醒來,進入浴室,照著鏡子,結果在鏡子中什麼都沒看到!看不見自己的身體!趕緊伸手摸頭,卻什麼也沒摸到,這下真的慌了!不但手指感覺不到任何東西,也完全知覺不到自己的身體在哪裡……我的肉體其實存在,只是不曉得為什麼察覺不到它的存在,可是,那時候我的心智卻仍然存在,對不對?

◎第五章 柏拉圖對於靈魂不滅的論證
靈魂不滅的論證是否合理?不可見的東西能被摧毀嗎?例如「和聲」,假設心智類似和聲,而有一把七弦琴能夠發出優美的聲音,若是拿斧頭摧毀它,儘管和聲不可見,也會跟著被摧毀。若真是如此,一旦摧毀了心智所依附的肉體,心智就會跟著死亡嗎?
假設你的肉體想吃巧克力蛋糕,但你的靈魂卻可能不同意,告訴你:「不行,不行,你在節食,不要吃!」你的靈魂可以反對你的肉體。如果靈魂只是肉體的和聲,怎麼可能這麼做呢?

◎第六章 個人同一性:人如何繼續存在?
我能在肉體死亡後繼續存活?如果把肉體重新組裝起來呢?上帝在審判日重新組裝起來的肉體仍然是我的肉體嗎?假設我的錶故障了,我拿到鐘錶店修理,老闆把錶拆開,清潔所有零件之後再重新組裝起來。我回到鐘錶店,老闆把修好的錶交還給我,我對他說:「等一下,你這傢伙別想騙我,這不是我的錶。這個錶所有的零件雖然和我的錶相同,排列方式也完全一樣,但這不是我的錶!」
以此邏輯,你的肉體真的是你的肉體嗎?

◎第七章 肉體、人格,以及靈魂的關係
假設有個瘋狂科學家綁架了我和另一個人,要用他研發的心智轉換機器掉換我們的心智,從我的大腦中讀取所有的記憶、信念和渴望(以及其他種種東西),然後把大腦「抹除」得乾乾淨淨,再把另一人的一切植入我的大腦。手術結束後,我們兩個人醒過來,我將會擁有我的身體以及另一人的人格,到時候,我還是我嗎?如果科學家凌虐我們其中一人,誰會感到痛苦?

◎第八章 死亡的本質
死亡是什麼?假設我罹患某種可怕的疾病,它會摧毀我從事任何高階認知運作的能力,但肉體在後續的幾個月或幾年間仍然能夠正常運作。雖然肉體還能發揮功能,人格卻已經遭到摧毀,如果一個人存在的定義是人格必須存在,這樣還算是活著嗎?什麼時候算是死亡?

◎第九章 關於死亡的兩項出人意料的說法
我們所有人都是獨自死亡的嗎?這只是一種疏離的心理狀態,或是一個事實?若是死於睡夢中或突然發生意外而過世,在死亡那一刻真的會有任何孤獨感?

◎第十章 死亡有什麼不好?
請比較以下兩則故事。第一則故事:你的朋友將搭乘太空船去探索太陽系,要一百年後才會回來。更糟的是,太空船起飛二十分鐘後,就會與地球完全斷絕通訊,你從此再也不可能和朋友聯絡。第二則故事:太空船順利升空,起飛二十五分鐘後突然爆炸,所有人當場死亡,包括你的朋友在內。
哪一則故事更讓你難過?你與朋友分離讓你難過?或朋友就此死亡讓你難過?

◎第十一章 永生不死是好事嗎?
你能想像出一種值得擁有的恆久生活?在電影《迷魂陣》中,一個人遇到魔鬼,問道:「你為什麼要反叛上帝?」魔鬼答道:「好,我就讓你知道為什麼。我坐在這裡,你在我周圍載歌載舞,不斷說:『啊,讚美天主,祢真美好,祢真榮耀,祢真輝煌。』」那個人這麼做了一會兒,然後埋怨道:「這樣實在有點無聊,我們不能交換一下嗎?」魔鬼答道:「我就是這麼說的。」
請想像一下,什麼樣的生活能夠讓人永久感到心滿意足?不只是一百年,而是一千年或十億年。你能夠描述出一種存在,會讓你想要永遠處於那種狀況中嗎?

◎第十二章 生命的價值
什麼是美好人生的本質?假設死亡會剝奪往後的美好人生,那麼死亡就是不好的事情?如果死亡剝奪的是不好的人生,死亡就不是壞事,反倒是好事,對不對?
關鍵問題在於:接下來這一週、這一年或這十年的生命內容會是什麼模樣?你如何判斷之後過得好不好?

◎第十三章 死亡的其他面向
我在耶魯大學的生死學課堂上有個極度感人的例子。有個學生在大一就被診斷出癌症,只剩下兩、三年的壽命。他得知這一點之後問自己:「我該利用剩下這些時間做什麼?」他決定要完成耶魯大學的學業,並在大四下學期修了我這門課。他每一堂課都出席,直到病情已極為嚴重,必須回家。後來,耶魯大學指派一名校方人員趕在他去世之前,在病床上頒授學位給他。
若能知道自己還剩下多少時間可以活,會不會促使你全力追求自己的選擇,並以最有意義的方式完成你的生命?或者得知這一點會成為一個重擔?

◎第十四章  我們如何面對死亡而活?
許多人不想面對自己終將一死的事實,這是否是理性的反應?假設你正要喝一杯奶昔,室友突然衝進來說:「我對那杯奶昔有點懷疑,所以抽取一份樣本送到實驗室去檢驗,現在報告出來了。」你正要喝那杯奶昔。今天天氣很熱,你又很愛喝奶昔,可是你的室友說:「這個信封裡有一些關於這杯奶昔的事實,我可以向你保證,只要知道這些事實,就不會把那杯奶昔喝下肚。」結果你卻回答:「哦,謝天謝地,不要打開那個信封。」然後把奶昔喝進肚子裡,對那些事實置之不理。
這樣的反應恰當嗎?

◎第十五章  自殺是不道德的嗎?
人們能清楚判斷死了比活著好?想像你參加一種古怪的猜謎遊戲,身在一個有兩道門的房間裡。假設打開一號門,幾乎確定會遭到綁架,那些綁匪會凌虐你一個星期之後再把你放走。不過,你還是有極小的機會不會遭到綁架,而是被帶去享受美妙的熱帶假期,玩一個星期之後再回家,但是這樣的機會非常小。另一方面,如果打開二號門,保證會立刻睡著,陷入無夢的睡眠達一整個星期之久才會醒來。
你該選擇哪一道門?不論機率多低,都要爭取獲得那場美妙假期?

◎第十六章  結論:一份邀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