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31日 星期日

美國眼科權威教你吃出好眼力



前言:
在摧殘腦力後,身體出現反饋了,難過了一星期。發現問題不是腦力,而是肝腎前些年損傷太重,功能大約剩下7成不到。摧一下就受不了。健康是一生的問題。

隨記:
P.18 大腦用了超過三分之一的力氣投入在視覺上
P.23 角膜是全身神經末稍分布最稠密的部位。→我一直以為眼角膜沒有神經…
P.24 人在四十歲以前,水晶體的彈性足以幫你依所視物體的遠近調整焦聚。
P.27 視力絕非靠吞營養補充錠或做做眼睛操就會變好。擁有健康的視力其實並不難,只要選擇富含眼睛必需營養素的食材就對了!
P.28 我必須戳破人們對口服維生素的迷思,這和攝取含天然維生素的食物完全是兩回事,效果也不一樣。這是許多科學與生物證據支持的論點,兩者最根本的差別在於效力與均衡。→看來我得重新檢視維生素的攝取。我還刻意買葉黃素來吃…
P.28 買當季的食物都比你去買罐裝維生素來得物美價廉。
P.35 當日常生活中照射強光時,氧化作用(眼睛)便在此發生。
P.37 生物類黃酮指的是存在植物性食材中上千種營養素的總稱
P.37 生物類黃酮也會與金屬礦物質結合,避免金屬在體內開啟氧化作用。→作者帶出一本書《美好永遠的背後故事》,說印度貧民窟居民,從污水道出口的漠流抓魚賣給魚油製造工廠的景象。
P.40 Made In China 的馬克杯讓你喝下鉛毒!→有時還是得看報才行,這事我還真不知道,知道我也就不會買中國製的產品,沒良心是沒有極限的。
P.42 鎘(用於汽水罐內壁)可能參與氧化過程而導致黃斑部退化。→這點有點扯,怎麼會含鎘,該死的安全用量,符合國家標準。這詞的背後指的是,吃了不會死人的標準
P.44 三大抗養化強兵可派上戰場,分別是蘿蔔硫素、穀胱甘肽、硫辛酸。
P.44 蘿蔔硫素:這種植物化學成份可保護雙眼抵抗氧化作用。它本身並非抗氧化物,而是軍隊的指揮官,負責派兵點裝,像是被蘿蔔硫素派上戰場的成員就包括一種稱為phhase 2的抗恙化酵素。→綠花椰菜嫩莖、球芽甘藍和紫高麗菜。
P.45 殼胱甘肽:是蘿蔔硫素的最佳拍檔。它由三種胺基酸組成,會迫使殺傷力最大的過氧化物繳械,活化其它酵素與維生素E等抗氧化物。→蘆筍、牛肉、雞肝、胡桃、菠菜。
P.45 硫辛酸:硫辛酸對付過氧化物的方式是是先捐出一個電子,自己再變成更強效的升級版。→這有點看不懂,算了。球莖甘藍、蕃茄、豆子、牛肉、菠菜。
P.46 好營養吃太多,反而變成壞營養
P.47 過量的維生素B6會導致頭痛與體重減輕。而她每日二百微克的B3是造成視網膜肥大,出現視力模糊的主因。→使用維生素藥丸很容易出現過量的問題。而每個人的安全劑量並不相同,上下幅度極大。B3的標準是1500微克,但故事中的人物用200微克就過量發病。
P.49 維生素E:最好的維生素E來源有杏仁、海鮮、菠菜、蘆筍和奇異果。→杏仁,我一直以為是保養喉嚨的食物,沒想到抗養化性也是超強。只是杏仁很麻煩有三種北杏仁、南杏仁、美國杏仁。我猜作者應該是指美國杏仁吧。北杏記得有微毒的特性,不能吃太多。
P.69貧血一解決,視力就變好。→前些年我有貧血(自己不知),外加自發性失血(定期捐血)。真是人生黑暗期。臉色蒼白是種美,但其實是身體的警訊。
P.75 大笑就是特效藥。→最近在看《烘焙王》,蠻好笑的。
P.75 發現持續而開懷的笑可使血流增加遠百分之20。→這點真的很讓人納悶,我平常有乾眼症,但上次看完星際大戰七後眼睛立馬變成雪白,乾眼症也消失的無影無蹤(只維持一天)。這事值得再研究看看,我可能不缺營養,而是身體不會使用這些養份。原因可能是早些年身體早習慣用最小資源在維持我的健康…。或許找一堆歡樂片來看能有效改善這狀態。
P.75 笑會釋放一種化學物質,使動脈管壁肌肉放鬆。
P.80 人類百分之99.9的基因是相同的。
P.83 基因篩檢僅供參考,不要自己嚇自己。
P.84 現階段的商業檢測還無法全面檢查20億個基因,只能翻開基因圖譜的其中幾頁尋找特定的基因缺陷。→就是說根本不完整,只是在拿一塊小拼圖就在解說一整幅圖的瞎說。
P.104 深色或琥珀色的濾鏡才能減少藍光。→在說漁夫日日處在光照刺眼的室外環境,紫外線並沒有傷害視網膜,反而是過量的高強度藍光增加他們黃斑部病變的風險。海水的折射藍才是最傷眼的?
P.104 葉黃素和玉米黃素是最天然的太陽眼鏡。→羽衣甘藍菠菜蘿蔓萵苣
P.107 終結隱結,健全視網膜的五大營養素,分別是植酸、肉鹼、輔酵素Q10、鉻元素和甲硫胺酸。→說實在的我頭已暈了…,醫生還是給我維生素藥丸吧,這些東西各有不同的食物來源,看的我整個噁心了起來。或許我的問題點就是去那找一位合格的營養師,來定期幫我診斷健康狀態。
P.111 南瓜和蕃薯,這兩種食物蘊藏了大量類胡蘿蔔素和其它份。→台灣這幾年蕃薯受病蟲害影響蠻明顯的,常買來的一半都是壞的,外表看不出來,弄熟吃的時候才知道。不然我蠻愛吃地瓜。
P.127 含DHA最多的食物有淡水魚(如鱒魚)和低溫海水魚(如鮭魚)。但是像鯖魚、鮪魚、鯊魚和旗魚等大型海水魚類的汞含量很高。→最近才迷上鯖魚的說…,想說為什麼那麼便宜,原來含有汞的問題,但鮪魚是高價魚呀!?大腦已糾結到不行了辣。總體來不管有害或有益過量都是對人身是種負擔或傷害。
P.128 蝦紅素,它也類胡蘿蔔素的一種。類胡蘿蔔素不一定全部產自植物。→疑疑!我可以狂吃櫻花蝦了嗎!?
P.128 藏紅花的類胡蘿蔔素含量非常高→作者說類胡蘿蔔素只是統稱,底下有很上百種。藏紅花素很冷門,產自最昂貴的香料-藏紅花
P.129 β-胡蘿蔔素是類胡蘿蔔素的一種,呈橘黃,存在紅蘿蔔、南瓜、地瓜。
P.131 牛磺能拯救受損的視網膜神經元。視網膜的牛磺酸濃度相當高,它會結合維生素A,再送往視網膜的光受體供其利用。→這我有在使用,但跟咖啡混用會產生很強烈的後作力。說不上來,用過後才知道那種感覺。如果沒有充足食物的補及,身體會出現超載現象,併發虛脫感。
P.131 薑黃,是咖哩粉的主要成份之一。→這我一直很想嘗試,但看到市售的咖哩調味醬,會讓我嚇到不敢試。買過統一紅豆麵包的應該能體會那感覺,原料是一堆你從來沒看過的化學東西。美味的代價是亂七八糟的化學調味。
P.132 粒線體是人體細胞的發電廠,輔酶Q10是粒線體製造能量時的推手,藉著取得電子(帶負電荷的粒子)並傳遞質子(帶正電荷的粒子)的過程創造梯度,以便傳送能量,類似電池與燃料電池的原理。→當初會吃是因為能提高新陳代謝率,沒想到對視力也有幫助。效果最近越來越不明顯就是了,可能是吃的越來越好,能量供及量充足。
P.133 過量的Q10可能造成頭疼、疲倦和皮膚起疹子和腸骨不適。→呃!?我一直以為問題是牛磺酸使用過量(一顆就500mg),難道問題是Q10!?啊~,問題根源總是意外,常常是意料之外的可能。
P.155 當體內的蛋白質過剩時,會被分解成-沒錯,就是糖。→晴天霹靂!我肉吃的很兇是因為不想讓身體缺少這類的養份,沒想到蛋白質也不能過量。
P.155 過多的蛋白質還會使人脫水、腎臟負荷過重、鈣質流失加速骨鬆。如果有肝腎毛病的人(許多糖尿病人也有這些合併症),蛋白質過量將使體內堆積氨而生病。→看來肉類食用量可以再減少,先從雞蛋使用量減少吧,之前平均一天兩顆…。週日晚上一大包的牛勒條(全聯很過份,就賣你一大包)。看來要折包來吃了,雖然不喜歡這麼做,感覺開封後就不夠新鮮。
P.191 乾眼症→吃魚和更多青菜,尤其是地瓜、紅蘿蔔、羽衣甘藍和芥蘭葉。
P.192 乾眼症會讓你流淚。沒錯,眼睛一邊分泌淚液,一邊也乾燥。這是因為眼睛試圖開啟水閘,但水流的方式不對。→難怪要一直眨眨眼,原理在此!淚液一直都夠只是沒到缺水區!!這又關係到另一個因子,食物是否有吃到足夠營養,以前營養不足眨眼也是無法濕潤,現在眨眼立即感受到有水到眼前了。
P.193 損害通常是暫時性的,因為角膜表面的細胞每七到十日會全部更新
P.197 你每眨一次眼,位於眼瞼邊緣、近眼睫毛根處的油魯腺會分泌微量的油脂,與淚腺分泌的電解質混合。淚腺位於眼框外上方處的淚腺窩內。油魯讓艱淚稍微濃稠並具黏性,減少蒸發損失。淚液的成份包含能抗感染的抗體與蛋白質。
P.200 omega-3脂肪酸有能力節制omega-6帶來的負面效果。
P.200 omega-6脂肪酸會引發發炎反應。
P.200 不過有關於omega-6,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它的數量必須和omega-3達到均衡。有些被視為無益健康的生理作用,像是發炎、凝血和新生血管,若是在身體能控制的範圍內適度發生,對我們是好的。對抗感染,一點點發炎是必需的;預防過度出血,一點點凝血是必要的;血管新生在特定狀況下也有它的貢獻。所以當omega-3與omega-6達到均衡,便能造就一個可控制的、對健康有益的局面。
P.201 只是我們的飲食中omega-6經常多於omega-3,像巧克力脆片餅乾、起司、肉類與蘇打餅當中都有被稱為「壞脂肪」的omega-6。→理想omega-6:omega-3是1:1或3:1。鮭魚油是omega-3的代表。說到鮭魚油還真是很難買,市場很難買到鮭腹部來炸油吃,除非跟老闆熟,不然要買到那一小塊的油區實在不容易。
P.209 葉菜類全能明星有菠菜、羽衣甘藍、荷蘭芹和紫高麗菜。→看來超愛吃的空心菜可以被我踢出名單了。
P.211 紫高麗菜→比較好的吃法是生菜來吃,還要經常吃,滾水中煮會損失DIM(一種具生物活性的抗發炎物質)與蘿蔔硫素。
P.212 蕃茄、洋蔥、玉米和椒類是每日都該吃的視力保健蔬菜。
P.224 堅果→杏仁、腰果、栗子、榛果、花生、美洲胡桃、松果、開心果和胡桃。

心得感想:
看到第三部靈魂之窗食療法,發現每周該吃的食物多到會溢出來。胃根本無空間吃零食。零食空間早被堅果類占領了。而書中也提到糖類是毒藥(P.242),少吃為妙。最近流行堅果飲料,我看了都不敢買,副材料全是糖類。所以我都是買單品來自己調著喝,純杏仁、純黑芝麻粉、純薏仁粉、純可可粉…等。總結,健康是用錢堆出來的,別無他法。每週三份魚、二份雞肉、二份牛肉、一份豬肉,成本就1千了。這還只是肉而已。一個月「食材費」沒1萬元其實都是不及格的花費。外面吃的話食材成本占3成已是良心店家,所以外食沒花3萬元/月,根本是自殘行為。

[2016年2月5日 補充]
我是重度電腦使用者,現在已減量許多了。但一天平均還是會用到8小時。所以視力問題一直很困擾我。我把最近碰到的物品性問題做一次記錄。


眼鏡:
一般鏡片:
我還是比較中意這個,配兩付,不如只配一付,鏡片用高級一點的,比較實在。話說台製的水準跟Nicon鏡片我戴起來感覺沒什麼差別,比較明顯的是厚度。目前我用什麼?Nicon,不懂時只好買最貴的,先知道什麼是最高級之後,或許下付眼鏡就不一定會選Nicon了吧。
濾藍光鏡片:
用過的都說讚,但我使用心得是,心理作用大於實質作用。濾藍光眼鏡看濾藍光不閃爍LED螢幕,立馬被打槍,還是很吃力、眼睛不舒服。所以問題不在眼鏡鏡片是否有濾藍光。
燈光:
省電燈泡、LED燈泡:
傷眼性超高的燈光來源,會跟螢幕引發共嗚效應,簡單說就是四倍不舒服。
白熾光燈炮:
最棒的人造燈源,但很難買,因法規禁賣。定這法律的狗官祝你被車撞死,因科技還不夠完善,讓多人因此造成永久性的傷害眼睛。
真亮省電卥素燈:
我目前能找到替代白熾燈泡的可行方案,但最大亮度只有60瓦。

螢幕:
舊型螢幕:
有藍光和閃爍問題,如果有預算早點更換。
濾藍光不閃爍LED螢幕:
藍光和閃爍是造成刺眼不舒服問題所在,但這兩個功能細節需需要花時間自行理解。簡單說是各家技術不同,做出來效果就明顯不同感受。有些廠商號稱有此效果,但你感受不到。
最近因Philips 17吋螢幕戰亡(15年),在換新螢幕,研究了好久(2天)。原本已有CHIMEI、BENQ和雜牌17吋。CHIMEI 24EH是舊型螢幕。後來買了新型號稱不閃爍濾藍光BENQ GW2760S。說真的BENQ廣告詞是所有中說的最美的(MIT),我差點心動到再買一顆BENQ。便宜又功能齊全(濾藍光+不閃頻),但這次我學乖了,現場看過才算數。雖然只看幾分鐘不準,但總比沒看就買好吧!所以我不科學的大老遠到光華商場,找螢幕夠多的店試看一輪。嗯,果然是當紅產品,BENQ放在最外面,價格很誘人不到5千!接著朝裡面走,Philips心動了一下,曾跟了我15年的元老級螢幕,美好的回憶,但只有27吋完全不考慮(註一)。ViewSonic!! CRT的霸主,跟當今Nokia 一同殞落了。韓系…不自覺的忽略。最後來到熱門的戰區,ASUS、Dell、EIZO。嗯,ASUS已非常明顯感受到比BENQ好,Dell感覺似乎更好一點。而EIZO是傳說中頂級,但似乎沒預期中的好,我以為會有強烈的視覺差異感,但並沒有很明顯到能說服我自己。但最終我買EIZO,理由:有閱讀模式,就是暗房模式。我每天睡前習慣把燈關掉,看螢幕。開燈無法陪養睡眠情緒…。基於這理由,我選擇EIZO。目前就是用EIZO螢幕在寫這篇補充心得,嗯,BENQ的不閃爍濾藍光,真是垃圾。
P.S.古董17吋為什麼放下面?因為比27吋還重…


註一:24吋和27吋+的螢幕差異
因目前顯示卡主流是Full HD(2k),換算成像素約1920*1080,換算螢幕就是24吋,27吋~40吋是很非常尷尬的區間, 因通常上去是4k,換算來看40吋以上才適合。而如果現在買40吋會撞到顯卡的問題,目前單張顯卡在4k遊戲上表現的極度無力,即使是頂級顯卡也是,所以4k離普級還有段時間。現階段就是24吋最為合適,27吋只是板子大一點,但顯示還是1920*1080,所以買27~40吋是沒研究過的闊大爺。(暗BENQ當時就隨便買,買到地雷尺吋)

[2016年2月8日 大年初一]
今天大家在過年我在弄整理新操作系統,四顆螢幕已比紙本還好用了,攤(展)開效果並不會輸給紙本,而紙本無法隨處修改。看來無紙化是絕對可行了!好螢幕真的不容易讓眼睛疲累。另外發現BENQ可能是我把亮度調太高的關係,才造成眼睛不適。這點我無法肯定,因為我目前看文字都會拉到EIZO這畫面。到底有沒有差別呢?我覺得很明顯BENQ和EIZO是有差異的,只是蠻細微。以光亮度來說,BENQ的亮就是帶有明顯的刺感,不管怎麼調都是不舒服。對我這種敏感型的人,感受會特別強烈。
[2016年2月14日 情人節]
經過多日研究,終於要出關了。但兩眼茫茫。好的螢幕看了比較不會累,但並不代表對眼睛好。
結論:再好的螢幕也是傷眼,還是盡量讓眼睛休養才是上策。話說我應該把系統交給別人操作才對。這樣我就不用盯螢幕了!

[2016年4月29日 燈泡改良]
前陣子讀到一篇燈光不要直射,要反射式的光源,對視力比較好。最近測試的結果,這方法非常的出色,即使使用省電燈泡下也大幅改善不適的感覺,到達可接受的程度。夏天時卥素燈會出現非常的缺點,過熱問題。

直射式:


反射式:(尚未優化,大致原理就是光源要先打到牆上散射)

[2016年4月29日眼鏡改良]
長讀盯螢幕一定要配第二付看近眼鏡,不建議濾藍光鏡片(這錢可以貼到買好一點的螢幕上)。看近大約是最佳眼鏡度數-100~-125度為佳。如果用看遠眼鏡要少25度,不然看久會出現頭昏問題。最佳度數(<1.2)只適合在視野超過6公里的地方比較合適,但台北市…算了吧。
[2016年8月21日 環境因素]
除了食物、光源外還有環境問題也會造成眼睛的不適。冷氣房空氣常常會太乾需要增濕器的幫助(或掛濕潤的大浴巾等)。密閉式的環境通常需要空氣清淨機的輔助來處理空氣惡化現象。另外舉凡會觸碰到眼眼的物品需要保持清潔,尤其是廁所的毛巾。廁所本生就非常多細菌。毛巾與廁所要常常用漂白水清理。而漂白水本身就是劇毒要小心使用(選用原因價格便宜和效果出色)。使用時建議帶眼罩、口罩和膠質手套再使用。夏天的細菌倍增率非常快,枕巾要換得很勤,約三天換一次(洗臉的毛巾也是)。總結來看,環境問題最難處理,因為太生活也常常是無形(細菌與毒素)。
[2016年8月21日 葉黃素和花青素]
之前我狂吃葉黃素,但發現眼睛似乎吃過多而變成泛黃(尤其是紅蘿蔔攝取過量時)。後來我減量,現在主要食用玉米+南瓜補充葉黃素。花青素攝取來源很簡單,藍莓。現在已不是稀有品了,超市大多都有,且價格算是合理。藍莓也不能吃太多,屬性有點寒,吃多會拉肚子。依經驗是60克(半盒)即可。身體很微妙,過量有害,只要達最低建議攝取質即能產生非常大的效果。
[2016年9月25日 膠原蛋白]
我眼睛常常出現乾澀狀態,一直找不到為什麼。但最近迷上鬍鬚張魯肉飯。發現有些改變了,早上醒來眼睛變得有些水潤水潤的感覺!!分析魯肉飯的成份發現,所有要件我平常都有吃,唯有豬油不吃。也就是我眼睛長期缺乏的是豬肉的內含物質,合理推測就是膠原蛋白。

資本社會的17個矛盾



前言:
原本要去爬山,但看在十年低溫我還是跑到圖書館品書好(懶)。待家讀書不是更溫暖?如果我房間是500坪我會選擇在家。密閉環境會造成心境狹小…。圖書館好冷!

隨記:
矛盾1: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
→金錢以從交易的媒介,演化成商品。從以錢換物進化到以錢滾錢。例買房不是用來住是用來生錢。
矛盾2:勞動的社會價值與以貨幣來表示的價值
→勞動出努力的價值遠不如金融交易的利潤。說白點就是價格大於價值,一棟房5千萬的價格,並不是真實價值,這價差(價格-價值)被投機者沒付出任何努力就被賺走,而買單的是勞動者。這裡的勞動包括智力勞動。

心得感想:
本書原本抱高的很高的期望在品,第一章讀的很吃力,以為大腦還沒暖機好(續讀第二章),第二章讀的很吃力,以為沒吃飽(跑去買吃的)。第三章,讀到整個火氣上來,在寫什麼呀!就直接跳到看結論。好在有作跳躍!結論也不吸引人。就是人道主義。而最讓我作噁的是基於宗教的人道主義。我並不認為這論點有比民族主義高明到那去。簡單說,從爛制度回歸更爛制度,這本書是五十步笑百步。資本主義真的很爛,但沒有比2千年的宗教世界爛。現行制度的確需要改革,但作者指引的方向卻是文明倒退。在此相比,覺得科技才能解決問題。當人們衣食無缺進入精神層次,資本主義的問題就自然解除,人道思維根本不需要透過宗教的洗腦式傳教,自然而然的產生對世界的關懷,因為那是人性原生性的渴望。付出比掠奪更讓人得到滿足,但前題就是富足的人生。台灣並不富足,所以別自欺欺人。論點很簡單,對缺錢還存有恐懼那就不是富足的基本要件。

2016年1月19日 星期二

令人著迷的生與死


博客來

前言:
看完回頭寫前言,最近都沒特別想說的。想想就把最近領悟寫來當前言吧。生命不只有長度,還有質量。你無法知道能活多久,你只能把握今天過多好。

隨記:
P.13 多數人都相信有靈魂的存在→蠻讓我驚訝!我以為一半一半,沒想到是大多數,遠離群眾居然是求知的第一步,普遍性的錯誤名叫常識。
P.25 二元論-人有肉體,也有靈魂,靈魂控制肉體,內體也能影響靈魂。
P.27 對本書的目的而言,真正重要的是二元論者的這項主張,確實有靈魂這種東西,靈魂與自己通常連結在一起的肉體各自獨立存在,而且靈魂是無形實體。因為如果真有靈魂與肉體這兩種東西,而靈魂是無形的,那麼就算肉體死亡,靈魂還是有可能繼續存在!→西方在定義上真的清晰明確,跟東方喜歡模糊感真的有極大的差異。
P.32 根據物理論的觀點,人是個具備一套特定能力的肉體。→心智就是肉體的其中一項功能,如同心臟跳動、聲帶說話、肺部呼吸…等,心智是其中之一的功能。
P.40 對於我們看不見(或聽不到也嚐不到,也無法用內在感觀察到)的東西,要怎麼證明其存在?大概可以算是最重要的一種方法,就是以充分理由假設自己看不見的這種東西存在,從而用來解釋我們全部都同意存在的其他事物。
P.40 如果有充分的理論相信一件事物,那這件事物不能只是為我們提供某種解釋,而是必須提供我們所能想到的最佳解釋。
P.48 我們如果忍不住要說機器不可能真正思考,不可能真正擁有心理運作,其實是說機器不可能有情感上的感受。→看來我想突破的障礙是完全無法突破的,受情感所影響,導致判斷的不理性。如果能完全抽離情感,我就不會是人,所以修道之人還是人,永遠無法脫離現實。有機會我該色情書刊給尼姑、和尚、傳教士看,幫他們導正回正途,修行之路死路一條。
P.125 不是必須證明一個東西不可能存在,才有正當理由可以不相信那個東西。
P.152 肉體最重要的部位是大腦。為什麼是大腦?不意外,因為大腦是肉體當中的人格殿堂,所謂的人格,即是你的信念、渴望,以及記憶、恐懼、志向、目標。→作者花了30頁在解說人的核心要件,呼呼。當教授真辛苦,連基本認知都必須從無開始證明。
P.160 根據人格觀點,身為同一個人的關鍵就是擁有同一人格。我們不需要保有任何特定的信念、渴望或記憶。
P.204 死亡即是終點→本書花了204頁終於導出最純粹的結論,與我所認知的是一樣的結果,只是過程超出想像的複雜。沒想到論證一件事需要如此嚴僅的推論過程,靈魂、物質、人格三種論點逐一討論。也明瞭自己思考上的薄淺,雖然想法正確,但思維過程太簡化,只能說僥倖,但我能矇對似乎也存在一定的原理,抓到大綱,細節似乎不會撼動到結果。或許我做對一些事,在面對未知的時再複雜的問題,只要抓到幾個核心要點,就能矇個八九不離十的答案。也就是說只要懂得幾個核心原理,你就大致透析問題的答案了。
P.255 死了的壞處在於你再也沒辦法體驗以及享受生命帶給我們的各種美好。→假設是人生未來都是美好,你確定?
P.281 我們如果接受剝奪說,那麼不論我什麼時候死亡,我們都可以說我要是沒有那時候死亡,即可享有人生中更美好事物。→推導出永生不死
P.291 永生不死的問題似乎就在於你終究不免會感到厭煩。舉生活的例子,我並沒有工作,這是大家嚮往的生活,但過五年這種生活,我的結論也是此段話論點,單調乏味。但我也不想回去上班,因為這已是比工作更上一階的生活狀態。當人生全面達到最佳化時,永生有可能變成一場夢魘。
P.293 如果把時間拉得夠長,那個人就不再和我具有相當程度的相像。→回首小時我的天真浪漫,在我身上留有幾分?再往後推到300歲後的我跟現在的我,大概已到無法認定是同一人的程度。說到這就想到國中對我讚譽有佳的老師,在他記憶中,我是勤奮、正直、善良的好學生,而今如果再見面,大概已認不出我了。成長,原來只是變壞過程。
P.294 永生並非是人生的最佳型態。→作者認為想活多久就活多久才是最佳型態。這蠻棒的,最終決定權在自己,也就是自由意志的極致表現。
P.330 跳傘帶來的興奮感一定有一部分是因為死亡的風險。→死亡刺激是種感官極限的享受。如果沒有死亡存在或許是種損失。這是說死亡不完全是壞,所以死亡是壞的論點,並不成立。
P.362 在我看來,正確的情緒反應不是恐懼,不是憤怒,而應該是對我們能夠活著而懷抱感激。→本書很多地方跟這段話一樣會讓人無法認同的想法(作者個人想法),也就是說你不必照單全收。教授只是懂的比較多,但不代表完全是正確。還是自己想過吧。在悲觀論者,我不存在說不定是種幸運,既然不能確定出生是種幸運,何須感激?心存感激是不理性的論點,人心就是有個洞,喜歡找愛這東東西把空缺填滿。那我的論點是什麼,活著沒什麼好感激也沒什麼好怨恨,中性看待。
P.365 我們擁有的時間遠遠不足以成就一切可能值得成就的事物,因此我們也就背負了這項額外的重擔:必須決定 什麼是最值得追求的目標。→所有行為都是為了目標而執行,但極有可能現在做的正確行為,但根本不是你要的目標。大多數年輕人必經之錯,電玩世界,在該世界你認真待人,你費盡心力帶領公會,你強到一擋百人,你是英雄,直到有天關掉電腦才發現。這不是人生目標,因為生命是有限不可能完成全部的體驗。玩遊戲有錯嗎?沒有,玩遊戲是正當行為,但與真實生活的目標相比之下,會變一文不值。
P.409 自殺的決定不該在匆忙之下做出。→不能否認有時自殺是有利的選擇(詳參第15章),但大部分自殺只是情緒衝動。而書中提到兩個點位很有趣,自殺滿足要件和可以執行自殺行為的臨界點。而這兩點之間有很多時間可以思考。所以在你無法自我了斷前,你擁有一段充分的時間思考。如果是因失戀而想自殺,先不要看是否達成自殺滿足要件(未來都是悲慘人生),而看想自殺執行什麼候會辦不到?嗯,通常會失戀想自殺的都是年輕人,也就是說至少五十年內想死隨時都可以自我了斷(老人就很麻煩了,坐在輪椅想死都辦不到),那急著這五十秒內死,是沒有道理。
P.410 (休謨)如果我們只知道有個造物主創造了我們,並且給了我們生命,那麼我們並不能就此推論自殺違反了上帝的旨意。別的不提,如果你認為自殺違反上帝的行為,這種想法極具可信度,那麼你為什麼不認為拯救別人的性命也可能違反上帝指意的行為?說不定上帝是刻意要讓他們死的!→我該多學學休謨,要辯贏對方,用彼之矛擊彼之盾才是高招。這個概念在數學上叫做定積分吧。常數C不知道,但經過相減去掉後,常數C就消除,剩下就成了答案。我不需要知道常數C(上帝是否存在),一樣能算出結果。微積分才是真神學呀!
P.411 許多人確實都聲稱《聖經》的確是上帝的指導手冊,而且他們也說我們應該接受《聖經》的指引。這本指導手冊要求我們不得吃豬肉,可是大多數人還是吃豬肉吃得很開心。→上帝會犯這種錯誤?明顯聖經是人寫的,既然跟你一樣是人,你還深信不疑。笨死只是活該。每個宗教的聖經充滿可笑,只是看你願不願意思考。耶穌復活,都2千年過去了還沒見到他在世上趴趴走,因為真的死了!死透了呀!
P.414 你要是自殺我就把你貶入地獄,永世不得翻身。這時候,你也許應該為了自保而不要自殺。不過,在這種情況當中並沒有任何道德要求,在這個例子當中,上帝只不過是個惡霸。→原來信上帝只是追隨惡霸。哲學還真有其長處,在處理人的問題似乎是種很強大的方法。
P.424 我要是真的活著還不如死了好,那麼我自殺就整體而言並不是傷害自己,而是造福自己。→說白點,古代凌遲死法,是多活幾天,但痛苦程度,絕對是自殺比較好,而且好很多。現在凌遲死法,就是滿身插管住在加護病房,讓你不得好死。
P.425 「同意」可以讓傷害人的行為取得道德上的正當性。→這是在論現實問題,像病院中重度病患,醫生就得面對現實的各種困境(法律、德道、醫德)無法給你拔管,但事實上對你拔管能早點解脫,因為除非奇蹟不然死定了,而奇蹟就是999人痛苦死掉,只有1個人活下來並繼續痛苦到死。換句話說,在無法控制前,早點簽下「同意」對個人比較有利。當然有陰謀論會提出反駁,但先放開這些論點(畢竟要對你搞陰謀,你也要是個大人物呀。但大多人都不是大人物)。就這點來看,讓醫生無後顧之憂(法律、道德、宗教等顧慮),他才能做出對你最有利的決定。

心得感想:
在P.48 說明電腦的問題不在運算不在判斷,而是在無感受能力,的確目前判斷力不足是因為知太少,如同小孩無判斷力是因未知太多,如果知道夠充足,就能判斷,電腦未來會有判斷力是肯定的,判斷正確與否全是看人類灌注(教)的是什麼。但在純邏輯下,沒有感受能力,這就是靈魂論的論點所在。機器不會痛,這點還真是無解。
這論點是說當電腦知識超過一定程度後,就能生成自己運算判斷。西洋棋就是好例子,電腦可達成勝利,或許會說都是程式邏輯,但反過來說電腦在西洋棋的知識已到達全通的程度,所以他能計算出棋步。那換成現實呢?是因為電腦還不知道人的所有邏輯條件式,當知道人類心思、勝利條件和可行路徑。電腦表現的說不定比一般人還好。再推論下去未來機器人當父母根本是超越平均水準(不會犯新手父母會犯的各種錯),再下去你給機器人-人權嗎?他們能表達溝通、表現的更超出一般水準。看看google自動車,完敗99%的人類駕駛。機器人也是學習而且只會犯同一個錯誤一次,之後所有機器就不會再犯同一個錯誤,這種效率成長太恐怖了。這推理在一般人不會有困擾,對有電腦程式背景的會有困擾,因知道電腦(現行)原理並不可能產生邏輯思考,但從另一個思維來看(也就是本書的論點),人的行為出自於個人邏輯判斷,你認為你在判斷但實際上只是個種邏輯判斷式的組合!那電腦不也是做同樣的事!?說實例,apple Siri如果事前不跟你說是程式,你可能會認為是真人。
本書實在有點強,完全把知識總量的威力表現出來。在得到非常大量的知識後,居然在處理未知上變的游刃有餘,因為知道的夠多,你可以拿未知論點來逐一套在已知的事物上,看是否成立,像病菌看不到,但在未有顯微鏡時就有人知道存在,這不是巧合。這技巧要多練習幾次,面對未知,並不是沒有處理的方法,但充實的知識必不能少,不然無法區分判斷錯誤,再說一次要訣:「這是最佳的解釋嗎?」
你不過是元素表中的元素組合,你不會因死亡而消失,只是回歸基本元素,然後再被全宇宙拿來當材料重複再用,所以你最終還是不會存留任何人格。物理上不滅,精神上完全消滅。
這本書該作一本精簡版會更好,太多證明沒有必要,畢竟我不是白紙般的大學生。花太多時間在看基本知識解說,讀到後來就精神疲乏了,到了精華部份早已進入迷離狀態,真的有點可惜。
我有理由相信哲學家一定不會自殺,連獨自死亡,這四個字都可以拆解出來思索,注意力早被問題扯走了。獨自是指一個人死,還是死之後一個人面對?那如果一起死是不是就不是獨自死亡?所以…,抱歉自殺衝動早已被拋到九霄雲外了。所以真正的哲學家不會自殺,因為還在思辯自殺而沒有答案。
恐懼來自未知,當你了解後,恐懼自然就消失,如同對黑暗的恐懼,只要天亮看清事物就不會恐懼。如果瞭解死亡就不會有恐懼。死亡一點都不恐怖,反而是種愉悅。這怎麼說?目前所能從瀕死者(起死回生)得到的情報都是看到一道光,沒有任何痛苦。懂了嗎?昏過去你大腦不再接收痛苦感。只有死前(昏倒之前)才存在痛感。
本書我用錯方法品讀,讀到後面才發現每章都是一門課,探索特定主題下的所有可能。如果想知道死後是什麼,作者開頭就表明,沒什麼,死了就是死了,是終點。而其中充滿很多問號,而本書就是把所有問號全部展開探討。恐懼來自未知,當把所有未知依依分解,最終就不是未知,既然不再是未知,就對死亡不再存有恐懼。


2016年1月14日 星期四

逃稅者的金庫



前言:
這機體實在太怪了,明明給身體吃的很棒、睡的很好,但怎麼還是感覺倦意越來越濃。我決定更改模式。換成微壓力式,看看是不是我反向思考正確-保養大腦最好的方法就是摧殘他,而不是多休息。咖啡灌下去,衝呀。

隨記:
P.0 我們不難理解為什麼政治人物對於打擊逃漏稅、銀行權力過大和貪婪腐敗毫無作為。因為保護銀行的同時,他們也保護了自己。→看頂新沒事,不意外,同流合污罷了。對於秒退行動我由衷的敬佩,但我不會做這種事,理由是毒品不是問題,吸毒的人有需要才是問題。毒蟲不值得救,而且他們還痛恨你的拯救。
P.18 銀行最重要的客戶往往藏身於信託基金的屏障下,這些信託基金全數註冊在祕密的轄區,借人頭設立,藉此切斷與義大利之間的任何關聯。→作者是義大利人,所以各國的超級有錢人逃稅,大致上同出一轍。
P.23 把自己藏匿起來的最佳方式便是混入人群當中,絕不能選擇偏僻或封閉的場所
P.50 白紙黑字的簽名,是根據權利提領屬於自己金錢的唯一途徑。→法律只看簽章,反過來看,別亂簽名。要負責的簽名,能不簽名就不要簽名!
P.100 法國政府無所不用其極,阻礙檢方展開任何正式的調查。→電影上高潮常發生在讓總統知道真相,然後完結。相信總統會賞善罰惡,但現實居然是總統早被收買,還真的發生,他的名字叫法國總統薩克奇,電影整個太弱了,真實世界才真讓人意外!還是意外之外。
P.103 調查人員只對那些構成起訴要件的資訊感興趣,他們手邊的工具極為匱乏。軍營裡只有一台可連接網路的電腦。→再次對現實感到恐懼,連不可能任務最慘時,至少都還有一火車的裝備,而現實只有一台筆電,而這名人員還必須做雜事。
P.105 許多人以為金融不影響他們的生活。他們擔心物價上漲,卻沒有意識到,物價之所以上漲,是因為某一條法律縱容企業暗中在避稅天堂操控物價。→這很難理解,但觀察身邊事物,只要用心就能發覺各種蹊蹺的存在。
P.118 匯豐銀行每天收到成千上萬有待處理的資訊。雖然一項購買的手續需要五六個步驟,經過不同部門的五六位員工來處理,最終,只有共同決定的進行交易的投資顧問和客戶確切的知道這筆交易的性質為何。→作者說這是將破碎而不完整的資訊合在一起,也就是說銀行行員不知自己在幹什麼,只是確認自己工作範圍(極小區塊)是否符合規定。
P.131 在那些避稅天堂中,銀行與公司行號的文件保存期限往往以兩年為限。
P.131 銀行可以利用選擇權(options)和衍生性金融商品一類的商品製造出虥損的假象。→買賣方都是同一人,只要有一方虧損就提出來認列損失。而戶頭查不到,因為都是國外子公司。股票要怎麼洗,隨心所欲。
P.132 為了獲得某國的稅收優惠,只要製造出公司虧損的假象。→國外虧損當成當年度財報虧損是可以減稅,而銀行只要提供這管道,收點有擔保品的手續費,這真是爽呆了,公司稅率17%(印象),銀行提供3%避稅金流。企業(14%)、銀行(3%)都賺到,只有全民費單(-17%)。別懷疑,台灣未來稅收只會更少不會更多。中小企業完全被大型企業打假的,稅收全來自中小企業,大型企業全用國外帳戶來避稅,美國政府都查的很辛苦了,中華民國政府只有吃鱉的份,更何況都是自己人…。
P.133 信託是用來防止追溯資產、公司或資金擁有者最常使用的工具之一。
P.134 設立空殼公司的目的,在於進一步撇清資金與資金實際擁有者之間的關係。
P.149 在資產管理的精準度方面,沒有任何其他國家可以與瑞士並駕齊驅。→其他開地方還有用Excel作記帳,資料錯誤更是百出。如果要玩變魔術,還是選瑞士吧。其他地方可能變一變會真的變不見。當然這是指個人,如果交給世界級銀行,開在不知名的地方說不定還比較安全,反正你的窗口是銀行不是避稅天堂。其實也沒得選,因為個人能力要搞海空殼公司已是種超越極限的行為,那部份需要專業技能。還是給手續費讓銀行幫忙搞定吧。
P.150 瑞士之所以有強大優勢,是因為它有一個組織嚴密的後勤團隊並具備無與倫比的專業知識。→瑞士可是動用國家在保護銀行業。瑞士一定拿國力在保護銀行,保護好銀行業就等於受到全世界大國的保護。大國背後都是有錢人在控制。這不是陰謀,太多訊息最終都指出這個結論。真的有一群人能對政府上下齊手。
P.156 近年來,各種系統、資料和資訊被分割成不同的部分,分別存在不同的國家裡,以對它們進行更好的控管,防止任何司法機關的扣押行動取得所有與客戶有關的訊息。→可怕的全球化。要破解可能需要更高層次的政府,但如果有世界政府對人類似乎未必是好事,極權必定種下成腐化的種子。如果從這觀點來看,地球需要三個以上的世界級政府組織會比較好。(隨口說說,自己都覺得論點站不穩。)
P.176 在打擊逃漏稅方面帶來了一定的成效。但為此付出代的卻是那些在海外存款低於百萬歐元的人,也就是在匯豐銀行和其他私人銀行眼中利潤產值較低且不具吸引力的客戶。相反地,藉由空殼公司所掩飾的大宗非法資金流通,則被國際條約所忽略。→唉,我還是乖乖納稅吧,我去用銀行的避稅管理,結果出事第一個被出賣的肯定是我。
P.184 儘管有那麼多的資料和我的全力合作,世上仍然沒有人可以做些對人類有用的事情。我將不得不作出結論;也許時機尚未成熟,世人還無法明白改變體制的必要。→這句話非常讓人悸動,世人真的能接受這麼複雜的東西嗎!?以下廣告看完,你感動了嗎?我感動了。感動完後有沒有清醒呢?(註一)

P.217 資訊必須獲得保障。社群之所以如此重要,正是因為人們能透過社群分享資訊、提供資訊,免資訊的分散。→網民們加油,你們是這世界自由化的支柱。台灣法律很怪(最近在讀民法覺得條文非常的混亂不清),但好在憲法中有最後的防線,憲法第11條:人民有言論、講學、著作及出版之自由。想法錯又如何,這世界需要的是不同的觀點,而不是只有一種和諧的論點。


心得感想:
本書提到一個奇妙的反認知,大企業愛找有家的眷的人當主管,目的是用家人綁架員工,確保他們不會做出危害家人的行為(失業會危害家人),但該員工(法爾恰尼)想法更遠,如果同流合污危害的是下一代(他自己的孩子),他必須有所做為扭轉這惡性循環結構,這論點實在讓人意外,沒什麼叫穩固模式,總是存在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賽局不可能無窮迴圈打轉,最終會被打破,年薪12萬歐元也綁不住員工的忠誠,妙。員工選擇倒貼,換來一個機會,子女將來立基的火苗。銀行的問題已大到威脅未來孩子的生存問題了。銀行已從放貸進化成洗錢、逃稅的核心。
如果你相信權威者說-法律是基礎,那這本書真的很適合你開開眼界。法律只是個管理人民的工具而已,根本不是公平、公正的東西。當看到有人違法時最好別急著反對,民粹也好、暴民也好,這都只是權威者的說詞,但並不代表正確。本書開頭說的好,保護黑心企業就等於保護了他們自己。
如果你還在買個股最好小心一點了,現行的金融制度已發展出超越常理的水準了。錢不止可以變不見,還是一下子大賠一下子大賺。台灣權值股會穩嗎?不,完全沒這回事。只要老闆高興可以明天變出大賠或大賺。只要用海外投資名義即可,弄個選擇權名目,說是避險,但總是暴出超出想像的虧損或獲利,這是目前的常態,但背後可能只是洗股價,因為買賣雙方都是自己。這招真的很狠,不止知道股價何時漲何時跌,還用國外選擇權把獲利一次洗到自己的口袋。你買股票了嗎?
現實世界並未出現殺人滅口,跟電影為了營造效果是不同。所以也不會出現高科技的設備來對抗銀行,而且政府更是變成銀行的幫兇。這就是現實世界的真相目,人民有什麼可以挑戰這種巨獸呢?公開、透明的策略,讓正向回饋力逐漸產生。而怎麼營造呢?網路自由是最基礎的東西,這種共犯結構最怕就是自己人窩裡反,只要有管道能讓這些人發聲(報復、良心,管他基於什麼理由),就能有效嚇阻越來越誇張的巨獸銀行的發展。台灣在這方面似乎不用太擔心,因為本土銀行規模太小,外資銀行才需要擔心,對他們來說早已上手,而且還得心應手。話說回來,如果反向思考呢?把瑞士那套抄過來,台灣也搞成境外洗錢中心!?如果管理的好,台灣不止能成為中立國,還能富甲一方,這方面台灣人還真的很有優勢。啊~~,再說辣。反正錢也不可能到我口袋…
等我開銀行再說吧。

註一:感動之後是?
遠傳是財團並不是慈善機構,營利才是目的。醒了嗎?有點難,看完之後你更深信小確幸(雖然本影片明著罵小確幸,但最終是讓你回去當小確幸),而停止思考。乖乖服從社會枷鎖,以愛之名的進化版小確幸。少看電視不是說假的,各種毒素天天灌進你的大腦而不自知。為什麼會讓我看到這廣告,因為這次在電影院播的。幹,花錢還是躲不掉廣告,真是無孔不入。


[2015年1月15日 後記]
今天終於清光所有倉位,心中大石突然放下。為了慶祝一番就不睡午覺(反正也睡不著,喝了咖啡),就跑去看場電影。《大賣空》哇,這麼巧,居然有跟股市有關的電影。
以下有劇透,想看電影者,
快、立刻、馬上,
關上網頁。


劇情很悶,拍攝手法更是爛到一個噁心。
而且一滴血都沒有人流,連打架都沒有的和平世界。
但我看的非常入迷,因為我從事的剛好是金融操作。
真實歷史不能給人正確的指引,但能指出各種錯誤。
這片子像給我大腦開了個新窗戶,為什麼我如此短視!?我玩的如此的短線?
看看真正賺大錢的人在幹什麼!!
他們看到一件賺取暴利的機會,而大家以為你是瘋子的機會。
而最經典的是,即使你看對,也不會馬上呈現獲利狀態。
而是一直處在燒錢狀態,要一直燒到對方認錯為止。
對方是99%的人,相信房市不會泡沫化的人。
要這麼多人認錯,需要時間,需要一部高速火車轉向的時間。
而在轉向時不是90度迴轉,而是必須衝過頭才會迴轉。
這超出的部份是最重要的地方…
資金夠燒嗎?
另外時間長度更是超出想像,多長呢?
從2006年發現這問題並下注,要到2008年金融風暴才真的獲利。
三年…
賺的不止是眼光,還有耐力。(過程中每個月都得支付權利金給對方)
我該建構這新大格局的系統,時機快到了。
台股我會等你到那一天來到,我不會大賣空,
但我等著、耐心的等著大作多的機會。
現在7千7作多,這不叫機會,這叫損益兩平。
很難懂吧,讓我解說最基本的期望值。
7700+3500=11200->有沒有最高點的感覺呢?
7700-3500=4200->這價位一生見不到幾回吧!
所以7700正在半山腰可上可下。
再套入一個觀念,股市不可預測。所以你最好假設機率一半一半。
結果就是期望值為0,這並不是大好機會。
那要做什麼?放手呀,什麼都不做。
棄權也是一種選擇。
這裡一定會問世界已沒有這種高槓桿倍數的核武金融彈了,怎麼可能會再大崩呢!
嗯,我也不知道這世界還有什麼恐怖的金融沒爆。
但我信奉的是:地球什麼都都缺,就是不缺災難。
[2015年1月16日 電影心得補充]
在爬山時(什麼投票日,閃開),慢慢的進入更深層的思考。
思考!?嗯,我都快忘記什麼叫思考了。
思考有很多層次,最近都只用最表層的思考事物,難怪總覺得自己怎麼越來越膚淺。
把「深層思考」,排入下個月的習慣練習重點。這個月是對人微笑,因為直覺對人微笑很蠢、沒有邏輯的事,但最近看了賽局理論後,覺得微笑的投資報酬率非常高,值得使用。
拉回原故事,爬山時發現這部電影很多細節值得細思。
1.沒有人想花時間找出真相:摩根自家人對作選擇權,這不是很奇妙嗎?自己人手上有鐵一般的證據,只要有心研究一下就知道了,因為大家都是明眼人。但事實是,沒人想研究資料,只想辯論說服對方。
2.商業與政治,中性與極端:商人不會動刀動槍,這跟直覺不同。商人只遵從利益最大化的邏輯在行動,他們深知風險,並承擔風險不會因憤怒而殺人。這點出一個很重要的東西,商人不會殺人,因為殺人已偏離目標,目標是獲利,沒道理為了感知的不滿而殺人。這時賠錢會自己吃下,這就是風險,不與風險辯駁是商人的鐵則。那人是誰殺的?政治才會出現殺人行為,也就推導回本書一個大謎團,作者會被暗殺,大家會直覺是銀行,但身為銀行家面對風險的成熟度絕不是一般人想的,還帶感情還帶報復。不會的。當用刪去法後會發現,真正會動殺機的是政府。
3.當別人發現價值時,商品早就稀有且昂貴:這是為什麼有先見之明的人要那麼早買,如果你要買10萬很容易成交,但如果你要買10億呢?沒有人賣,因為大家都想買。所以晚出手等於看得到吃不到。
4.期望與報酬:本故事提到一個重點,期望值是20倍,但實現後報酬平均來看大約只有5倍。這差距值得警惕。沒有人吃的完全部利潤,而且大部份利潤會在過程中耗損。只會留下1/4的報酬,但這報酬非常可觀。這對上班族比較無法理解。因為領的是固定薪資。這報酬不是月薪8萬的概念,而是本金乘上槓桿倍率再乘上獲利點數。不懂嗎?算給你看,固定薪水8萬,20倍是160萬,哇年終是20個月耶,真是全台超級無敵幸福工作。但平均國民資產約600萬,600萬乘上5倍是3000萬。如果還不懂,唯一建議,別找理專,你會被坑翻。放銀行,至少每年才損失3%。再幫你算一下,每年存60萬,實質利率-3%,所以除非你現金超過2千萬(60萬÷3✖100),不然存錢還是能越存越多的。所以先存個1百萬吧,不會耗損太多,但可讓你財務自由些。

2016年1月12日 星期二

ISIS大解密



前言:
昨晚又被冷醒了,問題的癥結真令人意外,原來是從地心竄起~呃,是從床墊冷上來。加上最近大盤真是狂亂,我也被搞的有點神經病快要發作了,吼~!就來看點病態宗教搞出的病態國度,讓我們一起狂暴吧。
維基百科-伊斯蘭國

隨記:
P.10 2014年6月27日宣告建國、甫誕生不久的哈里發國家(譯按:由最高宗教和政治領袖所領導的伊斯蘭國)。→哈里發是指伊斯蘭最高統治者的意思。
P.11 哈里發國人民享有準時發放的優渥福利金、免費教育、免費的基本醫療。→這蠻誘人的,如果屬實我都想跳槽到哈里發國度了。如果有人想建台灣國,最好參考一下,看看別人建國給什麼福利。整天想建台灣國,但只是自爽,給點牛肉說服我吧。
P.14 唯一的勝算唯有靠斬斷哈里發國的金流,使它無法應付每年所需的數億美元開銷。
P.21 《可蘭經》教義:「在戰爭初期,不該留有戰俘。不宜留有人質。使敵人喪膽直到他們降服」→前陣子線上表演的殺人秀,就是應這句話而來的。
P.30 哈里發國在阿拉伯語稱呼是指「不斷擴張的王國」。→我以為他們只想統治中東,原來他們想統治全世界…。
P.43 學校課程完全符合伊斯蘭法規範。因此禁止教授美術、音樂、哲學。→原本想表他們的,但想想我們學校也沒教多少這三樣學科。彼此、彼此的國家洗腦教育體系。
P.47 哈里發國的兩個窮親戚是教育部和衛生部,據我聽聞的說法,它們在某些地區的屬下單位,財務狀況可說「捉襟見肘」,甚至窮到「毫無分文」→說好的福利呢?有條目沒有款項,太搞笑了。廣告都是騙人的,連哈里發國也玩這套。先騙進來再說,反正進來了就出不去了。
P.76 目前沒有任何一位外國人能夠離開伊斯蘭國。→ISIS網路招募回響非常大,結果一進去就出不來,原本以為是打前線戰,最後只是被困在最深處的地方打雜監視。
P.76 你要是要求離開,等於判自己死刑→哈,這觸發條件還真是個陷阱。讓我想到以天國號召也是這樣的陷阱,升天容易,回來不可能辣。
P.91 在伊斯蘭國,釘十字架刑如今已是司空見慣的刑罰。→突然覺得新加坡比較好很文明,至少鞭刑比十字架文明多了。但問我會不會去新加坡?不去。
P.91 歐洲那幫政治正確論者則是始想把伊斯蘭教裏上溫和的糖衣,即使它基本上,至少以薩拉菲派觀點而言,是一個以征服、霸權為核心思想的宗教。
P.168 伊拉克總理努里.馬利基犯下不可思議的愚蠢行徑,反而為他最棘手的敵人注入新生命!他大概做夢也沒想到,自己推行的嚴厲宗派隔離政策會把數十萬遜尼派伊拉克民眾推入巴格達迪的懷抱!→不怕神一般的對手,只怕豬一般的隊友。美國惡搞全世界,到最後手上只有豬一般的隊友,不意外。
P.175 伊斯蘭國的首腦人物大多在一間監獄裡服過刑,就在同一段時期!
P.175 所有這些危險人物都曾經被美軍關押。
P.176 美國人才不是笨蛋;放過一個人也就罷…但是現今伊斯蘭國領導層的每一位成員都是從美國的手掌心逃出來,這可奇了!→哇賽,心機流,美國玩起無間道是出了名。原始目的是為了消滅基地組織,而製造出窩裡反組織。
P.176 美國人認為以長遠的角度來看,伊斯蘭國的危險程度不及基地組織。他們的看法完美正確!伊斯蘭國的行事如此暴力,又愛搞宗派主義(遜尼派),它的理念絕對無法獲得穆斯林大眾長久的支持。→好狠的一招,美國真是不止壞,還壞的很深層。一魚兩吃不夠味,一魚三吃只是基本戰略。1.基地消滅、2.穆斯林引發全球公憤、3.ISIS引發什葉派圍勦而消滅、4.穆斯林元氣大傷二十年內不足為懼。
P.178 只需要重看一遍基地組織的文件,九一一事件以前的所有文件,就能明白那次行動完全在我們的「規劃」之中:我們得攻擊美國的利益,並不是為了造成損失,而是促使美國開戰,而那些戰爭將會暴露中東阿拉伯國家領導人的真面目:那些穆斯林會毫不猶夫和非教徒結盟來對抗其他穆斯林,等於違背了最基本的伊斯蘭教義。→好噁心,真實世界的行動背後動機都很深層。因為這都是拿命來換的活動呀。當下次有重大人為事件,切記絕對不是表面直覺這麼單純。
P.180 伊斯蘭國不會明天就消失。但是十年或二十年後,它肯定已經消失無蹤。→對於這點我並不意外,宗教狂熱,就只是來的快去的快的東西,只是我沒想到那麼深層,ISIS是美國親自建造的國家。
P.181 你們的空襲只像耍狛戲。美國希望看到伊斯蘭國更強盛,好讓它把基地組織徹底剷除掉!
P.216 我們面對的是一支組織紀律良好、裝備非常齊全、戰鬥力旺盛的五萬人大軍;他們所效力的這個新生國家,每年財政收入超過十億美元。→養虎養成變怪獸了辣,美國這次玩火玩到噴火了,不知會不會一不小心燒到自家屋子。
P.241 伊斯蘭國將唯一的宣傳重點放在歌詠謀殺和殺戮,怎麼栽種就怎麼收穫:它在歐洲和美洲只吸引了一大批瘋子、腦殘笨蛋、精神病患;→雖然不重要,但不失是個好方法。社會太多瘋子,讓瘋子都去ISIS國度,不是一舉數得、你情我願?
P.245 問題不再是恐怖攻擊是否會發生,而是何時會發生。→大家坐穩了,恐怖行動會變成常態。雖怪選擇權每次想buy pull 都買不下手,暴跌風險遠超過過去平均值。我們處在一個隨時會爆炸的十年。
P.249 2013年,「伊拉克和沙姆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 in Iraq and al-Sham,簡稱ISIS)由伊拉克基地組織分離後逐漸壯大,2014年6月,該組織宣佈建國,改名為伊斯蘭國(The Islamic State)。

心得感想:
雖然ISIS的收入蠻多的,但幾乎都是賤價在賣,石油4折、古物論斤賣,而最麻煩的就是貨幣轉換。因跟世界為敵,交易商要求三成的手續費作為代價。看來財政並沒當初想像的那麼充裕。而阿拉伯降價並不是真的為了市佔率,而是兼具打擊ISIS(殺人狂就在身邊,嚇都嚇死了)、伊朗(禁運解除)、俄國(石油產量)、美國(頁岩油),這真是七傷拳代表之作。
伊斯蘭國真的已算是一個國家了,擁有司法、教育、軍事等機能,雖然很多都亂七八糟,但執行效率卻真的很高,司法都麻就地正法(當然不是公正的法,是隨法官心情在判的法。啊,突然覺得跟台灣蠻像的)。而在軍事上是所有組織中最有效率且最紮實的地方,擁有狂熱的士兵。這跟義務役的士兵是不同的,當我看到這種瘋子,早忘記為何而戰、為誰而戰。但這些士兵可以跟你換命而不覺得痛(對他們而言死後有阿拉罩著,而我知道死了就是死了),狂熱的宗教徒不是常理可理解的。但平心靜氣而論,其實跟台灣沒什麼關係,不要理ISIS,ISIS就會被自己穆斯林之中占絕大多數的什葉派所慢慢吞噬。我們要做的就是,做好身為觀眾該做的事,靜靜的看他們表演。

2016年1月11日 星期一

永續發展新紀元



前言:
這幾天冷到我常常半夜醒來,說好的暖冬呢!?昨天覺得這事要處理(還真是後知後覺),就跑去百貨公司買條羽絨被,打折是常態嗎?定價23920,賣價4980外送2顆枕頭。啊,扯了一圈,只是說,我終於睡飽,讀書慾又上身了。總頁數473頁,啃、啃、啃。

隨記:
P.9 人類在追求經發展、享受大自然的豐饒時,必須與有限的資源和生態系統承載能力的現實,取得妥協,同時也必須考慮未來世代的需求。→目前人口已超過70億,對於地球承載量來說,絕對不是輕鬆的事。我不贊同許多環保派的夢想論點(例:吃草救地球),但現實上資源超載無法復原的程度,這才是個問題。
P.25 建立高度的社會流動性,包括出生於窮人家的小孩仍有明亮的人生機會。→這構想真不錯,機會,最起碼的條件必須給予。啊,我是不是又在幻想了,別人家的小孩我來養。這點我一直很想不通,我不生是因為我沒錢,但我還是得花錢幫別人養小孩,實在沒道理。你沒錢還硬生要生小孩,明顯是犯賤,為什麼我得送錢給犯賤的人?我到現在還是無法理解,如果說花錢給這些男人結紮,我會覺得才合理。停停停,我在又亂想了。
P.33 西元1年,世界人口約2億
P.34 1500年,世界人口約4億
P.34 1820年,世界人口約10億
P.34 2011年,世界人口約70億→作者說是因工業革命後,讓糧食產量大增。
P.34 近代幾乎都是在大約12年內增加10億人口→恐怖,這怎麼生的呀?
P.44 人均GDP→資料來源:世界銀行-數據(World DataBank),看圖就很傷心了,台灣被歸在中國下,所以顯示出的是6千美元的水準,大概跟南韓同色,台灣人均是2萬左右。日本是4萬,所以台灣並不富裕,過的只是小康生活而已。看網路直播就明顯感受其強大的差異性,歐美台的直播台,那背景(個人房間),至少像個家的感覺。而台灣明顯掉一階,而大陸更是慘,家徒四壁見過嗎?
P.60 全球的都市化趨勢→資料來源:聯合國-數據(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Population Division)
P.66 人類發展指數(Human Development Index,HDI)→所得、教育和健康的加權平均數計算HDI。資料來源:聯合國開發計畫署(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UNDP)。暗,台灣這回不止消失,還直接被抹平。

P.112 柯本-蓋革的全球氣候分類→有些地方真的,不適合人居住呀!只有愚蠢之徒才會留在原地,只要有世界地理觀的人一定會想辦移居到適合人住的地方。同理反推就是無知的人還真多。

P.148 地球夜間的燈光→資料來源:visibleearth.nasa.gov
P.184 地球表面溫度→資料來源:giss.nasa.gov

P.202 我的主張與他們不一樣。最重要的是選擇正確的科技,不但能持續經濟發展也能尊重地球限度。→大多數人的直覺是自我限制才能保護地球,但那只是種錯覺的想法,也是很糟的思考模式。目前科技並不算完整,而正確的路如同作者說的,把科技力發揮到極限再說吧,但現在可能連10%都沒用到,光看核融合到現在都還沒搞定就知道,科技力並沒有發揮出相對應的水準,科技力分佈的非常的不平均,軍事力過於突出但對人類並沒有幫助。
P.287 科技能成為降低成本的關鍵,運用資訊科技、智慧系統,病人甚至可以在家裡監控重要訊息,使成本大幅下降。→醫院病床不足,問題不是病床,而是醫療科技並未同步與醫療系統提升。
P.288 永續發展最複雜難解的問題之一是,這個世界該如何餵飽自己。→我一直對餵飽所有人覺得論點很怪,地球需要那麼多人嗎?大多數是勞力,勞力在未來也不是很必要的東西。我唯一認同人口數是造成天才數量的必須要件。但這條也快被打破了,醫學遲早會發明智慧藥丸。為什麼我從沒在書中看到一個可能?這世界不需要那麼多人。大多書的作者都只想表示,我非常有愛心,但都不肯認真面對,非洲、印度並不適合養那麼多人(至少現在是),你每天救濟讓該死的死不了,但也活不好,還真是種虐待。
P.295 健康的飲食金字塔→資料來源:Harvard University,The Healthy Eating Pyramid。依我的實驗這圖有很多問題:乳製品,鮮奶對我是有傷物質,我是喝優酪乳。對於比例我也覺得怪怪的,這圖給人錯誤印像,澱粉類要占很大量,而我晚餐基本上不吃米飯,但整體感覺反而更好,只要一天中有吃到就行了。酒這項直接去掉,傷腦,喝完次日都會自動變蠢蛋。。紅肉,我是不支持吃豬肉,真的太髒了,牛肉我倒是很中意。

P.310 農業也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來源。→蠻令人驚訝,書中說水稻也會排放甲烷,肥料大概是主要問題所在。
P.329 高密度代表很多人擠在一起,因可能在運輸上達到較低的排放,以及較有效率的交易。也就是說,人口密度高的空間通常會有較低的生態影響,包括較低的每人碳排放量。
P.337 都市廢棄物管理→總覺得台北市環保垃圾袋應該有倒貼機制才對,因為我浪費時間在作垃圾分類。而好處是被台北市所賺走,實在不合理。對於拾荒老人我非常困擾,不給還得接受旁人異樣的眼光(註一),但真實問題是,他能當我們的鄰居代表,其實他並不是窮到需要拾荒,而是這些東西太值錢,有利可圖。
P.362 如果我們檢視從工業革命開始迄今的溫度,地球已經暖化了攝氏0.9度。
P.371 多數二氧化碳排放是來自化石燃料的燃燒。
P.372 阻止森林砍伐行為是第二件當務之急。第三優先是降低甲烷的排放。


心得感想:
我同情窮人,但我並不怎麼願意幫助窮人。因為窮人大多數都是懶惰的長期負向回饋的結果。雖然有少部分的窮人真的是運氣極背,但真的是少數。而我沒能力區別這之間的差異,因為都是一樣的表情-絕望。
本書有提到世界銀行的資料庫,真的很精彩,還有中文版。網路真是美妙,要什麼有什麼,只要找到關鍵字。只是台灣不是國家,總是在全球上的資料找不到,這點的確讓人困擾,還要自己找資料算大概的位置。如果真的想幫助地球,就該用世界的格局在看,而不是用台灣在看,台灣在地球只上小到快可以忽略了。換句話說,台灣不管做什麼對地球影響不大,別覺得多一條公路,地球會因此受傷。
最近在調查台灣財富(瑞士信貸),發現在台灣超過3千萬元的成年人數只有1.7%(約30萬人),成年人平均財富600萬,且台北市平均房價是1500萬(註二),而台北市住戶數約100萬。感覺這兩組資料合不起來…。不是說有錢人很多,結果超過破3千萬元只有30萬人!?如果以上資料屬實,那會是件很可怕的事,財富集中問題已超乎想像。總結,台灣「絕大部分」百姓過的並不舒服自在。
為什麼有錢人要付出比一般人更多的錢來幫助這社會?原因很簡單,取之於民用之於民。認為賺那麼多錢是應得的,這是有問題邏輯,能賺那麼多錢,全靠的是這社會奴隸提供的結果。一般人並不覺得自己是奴隸,所以不會有這種想法,但做的事的確跟奴隸沒什麼差別,公司給你的薪資只是占利潤小部份,大多數利潤都被吃掉。但你也不能抗爭,因為很多人在搶你的工作。只是想點出問題,有錢人之所以有錢,是因為從你身上抽頭。如果沒有奴隸有錢人不會那麼有錢。唯一跳脫奴隸階級的方法,充實自我吧。讓自己變的稀有,才可能獲得像是人的薪資水準。目前台灣要翻身真的很艱辛,但還不到絕望的程度。早點把握這翻身的最後機會,越晚越無法翻身,等機器人科技成熟,那永無翻身機會的臨界點就會被觸發了。以科技發展曲線,最晚30年後就會發生。
我一直不解的是為什麼一直在想碳封存,直接把碳做成鑽石不就好了,反正目前減碳都需要研發新科技才能達成,不如用把碳從負債變成資產不是更好。啊!世界1%的有錢人,生氣了。
看完覺得,有些問題點可能我思慮還不夠,或許我不該那麼武斷(消滅一半人口)的想法,因果論來看,因為很多窮人心智並不差(感覺很差倒是真的,常做蠢事),只要接受良好教育,窮人的孩子也是有可能成就大事。果,窮人盡做蠢事很該死,但問題是出在因,沒有良好的教育和環境。這問題真的很糾結,剪不斷理還亂。我並不否認很多人類該淘汰(包括我),因為真的不具基因上的競爭力(弱勢基因群)。從人口壓力的角度來看我是好人,因為我不打算生小孩增加人口壓力。或許我也不該結婚,因為我一定會娶美麗又聰明的女孩,而讓此優良基因序終結在這裡。但不可能辣,我寧願霸占全天下美女也不會放過此機會,哼哼~,享受,才是活著的原動力呀。

[2016年1月12日 提醒自己]
剛好看到一篇文章《為什麼我們總覺得自己是沈默多數,反對者都是笨蛋?》。覺得在這提醒自己一下,思路別太直線,會撞牆。大多時候天馬行空胡思亂想無彷,但如果真要執行己見,三思後再執行也不遲。


註一:社會觀感
這是一個惱人的議題,很多正確的事,但並不能不顧慮到旁人的觀感。像選舉的廣播車,吵死了。真想擋在他們面前,但我沒執行擋路。我只能避開,而錯也不是在我呀,但我得閃開。這是很奇妙的現實落差。當你成為變態(反常態,但合乎正確的邏輯),在未來不管你做什麼事都會碰到很大的阻力(不管我擋那台選舉車都會得罪該群支持者),從結果來看,我只能閃避…(真令人生氣)。
註二:平均房價
個人財富平均6百萬,平均房價1500萬。夫妻兩個人加起來才1200萬,大家都在貸買房,難怪銀行賺翻了。

2016年1月7日 星期四

老人與海



前言:
不知在那時看到老人與海,就覺得是該找來看了,看到底葫蘆裡賣什麼藥,不然常常看到這書名都不知對方在說什麼。

隨記:
小說,你當真需要筆記?
對了感想會有劇透,如果還想品味此書,就此打住。
本書賣的就是一個謎。
揭曉就沒味了。

心得感想:
這本書從一開始很悶,就那種海邊懶的感覺。看著一個老人,一個運氣可以背到84天捕不到魚的記錄,呃…,好像有更長的記錄(87天?)。總之是個很背的一個老漁夫。還有一個笨小孩,天天想跟這老人混,這點蠻怪的,為啥會出現這種屁小孩?嗯...合理解釋,就需要一個暖男、工具人。這樣才能為劇情舖陳,待舖陳好,老人終於要出航了,進入偉大的航道。果然世界之大,居然有比小船還大的海王類!而老人跟他正面對決,絕不放棄。大戰了三天三夜,終於捕到這超級巨魚,但戰勝只是成功一半,比船還大這放不上船,也就註定要被鯊魚吃。一條(擊殺)、二條(刺殺)、三條(劈殺),到最後的好多條。看著大戰三天三夜的海王類被啃到只剩骨頭,絕望、失落全寫在臉上。沒想到我能想像得到,果然小說很能讓人充滿幻想。而小孩最後扮演了穿針引線的角色,我要跟你出海!感動全部引發出來,全劇就是要引出那個感覺,一個老人,創造了一個不可能征服的過程,在慢慢蓄積那感情到滿後,一次透由小孩的話語說出來。這本真是本適合泡熱水澡時品讀,超有感覺的。剛出來馬上寫下感想,熱熱的,很讚。
這種文筆功力,不是麻瓜能超越的(註一)。但就今日的水準來說,無法稱的上經典了。如同星際大戰4、5、6集,還是留在回憶裡比較好。

註一:麻瓜
我指的就是哈利波特,一整個爛泥。看電影還可以,讀小說就免了。

2016年1月3日 星期日

數學的戀愛應用題



前言:
當物質層漸漸的滿足後,就飽暖思淫慾…喔,不是辣,是想嘗試精神層的體驗,而精神層大概最具有原動力的是愛情吧!在實戰前先來補充一下基礎,這本書名蠻對味的,量化愛情。

隨記:
P.28 沒必要把擇偶對象侷限在完全符合條件的人身上,因為那樣做等於自己設下不可能的任務,你只要挑兩三個真正重要的條件。→該死,第一條公式就導出[幻想破滅]。
P.36 整型醫生史萊芬.馬夸特(Stephen Marquardt)甚至設計了黃金比例面罩,作為他設計臉部整型手術的指引,那面罩曾和安潔莉娜.裘莉、伊麗莎白.泰勒等知名美女的臉龐吻合。→突然感到鬆一口氣,我真心覺得安潔莉娜是恐龍妹。看來我的美感非主流!
P.48 愛情不外乎是高估一個女人和另一個女人的差別罷了。→找電燈泡要找比你不具魅力的人同行,可有效彰顯你在比較中的優勢錯覺,作者稱之誘餌效應。
P.58 所有男人都會做出對自己最好的選擇,這就是所謂的「納許均衡」(Nash equilibrium),而這個選擇也對群體來說最好的狀況,所以同時也達到「帕雷托均衡」(Pareto equilibrium)。→女人(作者)思路實在太和諧了吧!
P.70 將近有三分之一的美國新婚夫妻是在網路上認識。→看來網路交友是個趨勢,值得一試。
P.80 理論上,個人化的偏好清單是用來篩選理想伴侶的好方法,但發展了80幾年的人際關係學告訴我們一個重點,想用個人資料來預測某對男女是否合的來,是行不通的。問題在於,我們遇到想要的對象前,其實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呃,我想要什麼!?
P.91 主動傳訊息的人們心理也同時在評估自己的成功率。→如果單純沒有同伴的干擾,思考會從面子問題,轉變成勝算問題,如果問我會不會向艾瑪·華森告白,我答案是不會,因為零勝算,浪費時間與精力而已。
P.122 科學家發現,受訪者的性伴侶數其實都不多:異性戀女性約7人,異性戀男性約13人。→看來結婚前我可以跟13個女性上過床。嗯,只有上過一次就結婚的人是蠢蛋!
P.139 最佳停止理論→這有趣,先放棄前面37%的機會,以這37%作標準,在下次遇到超過這37%就選取,這樣會有約38%的機會會選到最好的那個,而如果隨機下,每個機會被抽到的機率是均等。所以預期會交往20個,選到最好的機率只有5%。明顯運用一些策略能大幅提高滿意度,但不可以百分之百抽到最好的那個。[幻想二度破滅]
P.145 放寬標準提高成功機會。→這有趣,如果只想找前5%,整個機率圖從紅色曲線上升到黃色曲線,而需要的淘汰數大幅降至前22%,而成功率大增到57%。換句話說只要不是用白馬王子的標準在找符合的對象,機率會大增。太棒了!但我還是選擇單身好,因為我覺得我的標準已夠低了呀!

P.175 夫妻吵架在數學上等於核武戰爭→負向回饋的加乘效果,會啟動連鎖反應。也就是說結婚後一定會吵架…,相愛容易相處難。[幻想完全破滅]

心得感想:
有黃金單身漢(年過三十),但沒有黃金單身女。這吊詭的現象在P.105說的蠻清楚,美麗又聰明的女人,魅力十足,但還是常常輸給比較弱勢的對手,為什麼?作者稍微提了一下,得意自滿,我覺得沒點到死穴,這麼潑辣沒幾個男人有這癖好享受。然後每失敗一次損失的是青春,沒幾回就玩完了。三十歲還真是個黃金交叉,現實真奧妙呀!大美女難過這一關呀。
總結,數學和股市很對味,一試就知道是對麻吉,但數學與愛情根本是相反物質,怎麼算都覺得怪怪的。計算式完全無法展現問題,最多只能算出上床成功率,但有方法百分之百的上床成功率,只要錢就行了。對得到我想要得到的愛情(女人),完全沒幫助。只是叫我直接放棄追求最好的就是作者的答案(註一)。
這是我看TED的第一本書,難道TED都這麼沒深度嗎?感覺像隨興聊個天就能出書。

註一:捨與得
這種必須有所捨去才能得到的思維直接觸擊到我的防禦本能,我想了兩天才知道是啥。這是習慣,一個好習慣的產物。窮人式思維總是認為,我不能兩全其美,一定要有所失才能有所得。本書觸怒我的原由大概在此吧。沒這回事,一定有辦法得到兩全其美的方法,只是目前還不知道。麵包與愛情不能比較只是先後,先有大麵包才能有好愛情。看來問題很簡單,我的麵包還不夠大顆,無法吸引我想要層級之上的女人。問題果然還是數學問題,只是更單純,名叫財富加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