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3日 星期日

看穿「商業價值」的金融理論



前言:
閱讀是一種優勢,大多數人都有閱讀障礙-懶。
本書對新手具有深入淺出的解說,但對有經驗的人,反而需要轉一下,因為每個謎題背後只是在解說一個重要的觀點,但習慣這世界的複雜度,會仗二金剛不知作者在說什麼。例收租問題,簡化成複利問題,而沒加入租金上漲變數。


隨記:
P.24 價格永遠在說謊
P.28 真正的決策必須脫離「價格與價格」之間的比較,也就應該將標準放在「價格與價值」是否等值的觀點之中。→7-11的可樂25元,家樂福只要17元。這兩者是價格的比較。而可樂的價值為負,因損害健康。所以是少喝為妙,不管那家比較便宜。
P.29 現實世界中的價格,很多都相當專斷,有些甚至是毫無道理。→石油在這次貨幣貶值下,居然站不回60元。
P.32 財務金融就是貫徹「換算成金錢的話是多少錢?」的原則,以金錢價值為標準來思考事物的一門學問。
P.33 金錢的誕生使得人的選擇程序從價值與價值比較,轉變為價格與價格的比較。
P.42 肯定吃虧的購買行為叫競標。若你最終成功標到,就表示除了你以外的所有市場參與者都覺得貴。→東芝標案是很有趣的事件,我猜得標者目前心理很悶,因為只是來拉高得標價,結果居然用第二高價得標。現在正在找台階下。原來日本的產官學全都想偷個道德高點,這場戲演的真是高潮迭起。
P.46 財務金融的思考方式和成本法完全想反。→財金是看未來總收益,成本是看過去投入。但未來充滿著風險變數。
P.60《蒙娜麗莎》最初並未被視為世界級名畫。直到二十世紀初。大家對它的評價才漸漸變高。→把垃圾當寶一直是人類奇怪的癖好,我就是一直無法理解。看過蒙娜麗莎畫像就知道真的很垃圾,碎裂成塊。完全沒有美感可言。貴是因為其稀有性,而不是美。既然藝術不是以美為標準,那高價藝術品只不過就是很俗氣的商品罷了。
P.61 現金流量法,就是「商品的價值取決於它能創造的金錢收入」的思維→另有成本法、比價法。
P.63 商品的價值取決於它未來能創造的現金流總和-這是財務金融最基本也最重要的觀念。
P.64 決定價值的不是現金(cash),而是現金流(cash flow)。
P.64 在財務金融的世界裡,現金是被分類為最沒有價值的一種資產。原因就在於,現金本身無法產生任何現金流
P.64 財務金融的價值永遠取決於是否能創造現金流的能力
P.64 現金和存款幾乎都不具有生產現金流的能力。→利息少的可憐,根本是免費借給銀行。所以我根本無法理解銀行在叫規定那麼多是什麼意思,那又不是你的錢,存在那的是我的錢呀。要玩自己去搞投資銀行。
P.72 「創業後讓公司上市」這件事,就等於是提前取得該公司未來將賺取的利潤(現金流)。而這便是成為富翁的捷徑。
P.74 財金理論並不存在純粹的費用概念,所有金錢支出都視為投資。所謂支出,不過是做為價值標準的金錢暫時離開你的手頭罷了。這叫現金支出(cash out)。反之叫現金收入(cash in)。現金流就是現金收入和現金支出的差額。
P.75 所有支出都可視為是一種投資→這概念妙!現在我的階段已達進階,其實已養成好習慣,不會亂花錢,常常都會三思而後行。只是當時間比金錢珍貴時,我該學著靠直覺。例如價格在三千內的商品,就不該浪費時間思考和比較。有需要就買。看來變動因子金錢佔總資產比率 vs 時間價值,所以不是固定金額。也就是說未來總資產更大時,可能變成三萬元內的商品不需經過思考,直覺處理掉是最佳策略。或者花錢這事交給女人吧。我去專心賺錢。我賺到時間,女人也花開心。搞到最後男人需要一個幫忙花錢的聰明女人...
P.83 唯有提升「獲利能力」本身,人的價值才會提升

P.84 全部存起來是虧損最多的做法→最近我把用不到的資金轉作定存。這點一直讓我很困惑是否做錯了。但就這句話映照下,並沒有衝突。我並未把「全部」轉作定存,而是把小部份的最後預備金鎖起來。
P.87 當2016年1月日本推負利率時,日本的保險箱銷售額大增2.5倍。估計光日本就有數十兆日圓的衣櫃存款。→難怪台灣熱錢一直進來,放在台灣不用付保管費,又可賺升值利差。台灣成了日本的私房錢金庫...
P.91 時間、風險、報酬
P.95 越能立刻取得的錢價值越高,而越晚取得的錢價值越低。→相同金額會有貶值效果,除非加上利息,還有取不回的風險溢酬。
P.96 我們考量的終究是當下這時間點所看到的價值。這就叫做現在價值(現值:PV,present value)
P.104 新房子明明可以用租20年,為什麼價值和中古屋差不多呢?其實在具有利率的世界裡,即使現金流持續期間延長,其現值也不太會增加。→前題房租不漲,作者在突顯單一因子-通膨影響。
P.105 在利率的世界裡,比起現金流持續期間,利率的絕對水平造成的影響會更大。→現金受利率(通膨、貨幣貶值)的長期損害極大(負的複利效果)。
P.107 所謂利息,就是「在一定期間內,針對暫且放棄現金的運用,所提供的報酬。」→我偷改了幾個字
P.114 針對一定風險而要求的利息報酬(溢價)稱為風險溢價(risk premium)
P.114 利率:無風險利率+風險溢價。→這說明股市如果獲利跟定存差不多時,代表著是筆失敗的交易。高風險零報酬。
P.121 風險不是危險性,而是不確定性
P.122 財金理論中的風險概念,單純是指與預測事件有關的不確定性,和結果的好壞無關,是完全中立的
P.122 發生比預期中更好的事情的可能性,亦即上升風險(upside risk),這才是財務金融的真正價值所在。
P.124 翻轉人生的力量,除了「風險」別無其他→窮只有拿生命時數來博,這就是真實世界面貌。當然選擇平平安安過著背債人生也是一種選擇,而這條路一直是政府和財團期望你這樣做,良好公民與最佳員工。今年領全勤獎了嗎?乖
P.125 要成為銀行行員除了工作能力之外,做為組織的一份子,還必須具備忍受不合理要求的資質才行。→考!原來如此,我根本無法忍受!!我偏好打破一切規則。
P.126 至今為止,你為該工作付出了多少,犧牲了多少都不是重點→沉沒成本(sunk cost)
P.126 現值取決於折現率。而折現率就是利率,利率(利息)是針對風險的報酬(風險溢價),而風險就是不確定性
P.137 「無法預測股價的變動」並不等於「無法預估風險」。正因為不受人們的預期心理影響而隨機變動,所以才能運用統計學的標準差,來估算股價風險
P.146 所有專業投資者,其實都沒有想很多
P.147 任何金融機構及投資人都是用標準差(假設股價是隨機漫步)來做風險管理
P.191 若獲利相同,風險低的較好=風險相同,獲利較高的較好。
P.203 風險是未來的不確定性,是變動率的標準差。而針對此不確定性給予的報酬(風險溢價)。正是所謂的利率。因此,若是想獲得高報酬,那麼得到該報酬的不確定性當然就會提高
P.206 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的理由-分散效果。→高風險高報酬下,這方式能降低風險,主要是因損益波動率下降。意思就是只要資金沒被耗盡,在多個期望值為正的系統。最終都是能獲而避開融斷的發生。這對我目前太重要了!!因為掀正卡在這個環結。或許意味著我可以把所有系統的倉位加倍而不必擔心總量超限的問題。不是說不用管而是以前20萬作1口,現在可放寬至10萬作1口,為何?因多系統下的分散風險效果。這太勁爆了!!如果論點是正確我的年報酬會倍增,而風險系數只會微幅增加,喝!!我感動到快掉眼淚了!!昨天恐懼今日驚喜,而只是念之差。目前所有系統加總極限已超出我原估計的上限值。這事一直困擾著我,但用分散概念,目前是安全水位,而且游刃有餘。這陣子操作的確有這感受,也就是實務操作與理論是合的起來。
P.209 馬可維茲的現代投資組合理論的第一結論-分散效果。亦即投資人可藉由擁有「多項資產」的方式,來降低投資組合風險。
P.209 人類是會「迴避風險」的生物→所以導致低風險低報酬人人搶,而高風險高暴酬很少人要。這就出現風險溢酬的非對稱性。在不景氣的時代,定存利率只會越來越低。債券只會越來越高。
P.210 透過分散投資來降低風險的效果要能夠成立,有個決定性的前提,那就是各資產的價格變動必須是彼此獨立(不會互相影響)。→就是兩者不能呈現正相關,如果完全正相關就不是分散了,還不如專心顧好一個系統。
P.211 將彼此變動方向相反的負相關股票組合起來,就能有效加強降低風險的效果。→炸!!我目前系統不止符合分散也符合負相關!!難怪操作起來如似順水推舟。負相關是A賺B賠,但A與B系統長期都獲利。
P.211 現代投資組合理論,正是結合了「分散效果」與「(負)相關效果」,而誕生的一種「只降低風險的煉金術」。
P.216 效率前緣(efficient frontier)→雖然圖很誇飾,但感受其潛力價值意含。偏離幅度最大的那一點,即是最強投資組合配置。

P.220 關於效率前緣,有兩件事值得一提,一是,不可能存在位於效率前緣上方區域的投資組合。另下方的組合不能算理性的投資。

P.284 人生正因為有風險、有不確定性、有波動,所以才有趣。

心得感想:
眼睛看得到的價值叫會計,眼睛看不到的叫財金。品牌、形象是無形。
風險溢酬是投機的核心論,投機不代表賭身家性命,投機只是看到有利可圖,通常具有量化的特性。高等投機者做的是莊家的位置。並不在乎幾次的輸贏,看的是一年來下的損益總結。如果策略是正確,會在多次對弈後反應機率和風險溢酬。意指即使只有40%勝率,風險溢酬也能彌補且獲利。這點跟大眾直覺是背道而馳,所以正常人才會賠錢。錢這麼直覺好賺就不值錢了。
原來知識並不是博大精深就是好事。淺易的概念抓到就有60分。80/20法則是成功的捷徑,目標只是贏過80%的人,而努力只需動到20%的程度。這證明博學效益遠勝專精。當然我們需要專家,但位置就留給感興趣的人吧。

[2017年7月26日 觀摩戰文]
今天讀到一篇文章《「不懂房地產為什麼上漲,還以為是被炒作」只會檢討別人的貧窮思維,註定要窮 》的第一段話是「「我今年都不吃東西這輩子都不出國,我還是買不起被你們炒出來的房子。」這種愚蠢且毫無經濟常識的論調竟然充斥在年輕人的想法裡,可見現在有多少年輕人書念得多糟、邏輯與事實觀察能力有多差勁!」。這是很引人的話,讓我想知道論點在那。往下看,
作者的第一個論點是未來價值的總和,是現在房價的估算點:這點有趣,為什麼他覺得未來房價是上漲而不是下跌,如果是下跌,未來價值的總和推算現在是負報酬。而且作者也聰明的說用租金推算合理房價,但目前付租力正在下降中。那房價不就是該下跌?那現在買房不就是愚蠢的行為!?這種東拼西湊的學問真是令我感到恐懼。
作者的第二個論點是不是人人都應該買房:而內容卻跑到衍生性商品,你妹的。錢跑離房市怪我囉?
作者的第三個論點是在大台北,22k也買得到房!:但不知在說什麼(ex:住不起台北叫人去中南部),最後叫你買股票。
文中引用了很多經濟理論,但沒經消化的拼起來倒成了怪獸論。人口因子沒考量進去,付租能力的商辦和住宅搞在一起,而且付租力下降也裝傻沒看到。最重要的是租的比買的還划算(參《必然》所有權vs使用權),我為什麼要在台北買房和背房貸。只因為你有房,希望我幫你抬轎維持不合理的房價?然後還叫我現在買股票,高風險低報酬。這是良機還是被吃雞!?好恐怖的文章,滿滿的地雷。不是很嗆就有力,要有好的論點呀。好吧如果要討論美股,我跟你說為什麼吧。因為我不懂美股我沒有優勢,所以我不買。你看得到apple和google,那你一定會賭身家買進。所以你現在應該身價上億,希望作者能符合這預期。或...說說而已,別跟我說資金被套在房市哦。這是自打嘴的行為,因為你知道apple和google股價上漲,不知道台灣房市下跌。這是很奇怪的邏輯。
猴子偶爾射中紅心當本事,蠢貨總是認為能預知未來。

[2017年8月9日 假一賠十]
早上在看cnn時注意到右下的廣告,台詞是「假一賠十」。寫這文編的應該邏輯很差,如果商品是假的,那賠十這保證就是假的。出現假貨就已代表公司在騙人,那後面接的賠十也就是在說謊。即是為真,一個人就兩個耳朵,十個誘因太低。(零分)

[2017年10月19日 投資、投機、賭博]
我一直很想定義這三個詞,今天路上走走就產生了一個想法。
投資:賺取資本利得
投機:賺取常態價差
賭博:押注一個機會
感覺問題在於我太執著於工整,這樣似乎不是很好的做法。先這樣吧,大致上表達的是,這三者核心不同,很容易被風險等級所困惑。但風險只是資金槓桿問題,非這三者的核心。借錢買股票也是能資產為負。


書籍資料:
書名:選這個,還是那個?看穿「商業價值」的金融理論
原名:あれか、これか―「本当の値打ち」を見抜くファイナンス理論入門
作者:野口真人
譯者:陳亦苓
出版社:悅知文化
出版日期:2017/06/21
閱讀價值:高,本書證明書本厚度不代表價值。懂的人用一句話,不懂的人寫一書本。

2 則留言:

  1. 感謝分享,看起來是本好書,待會就去買來看!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