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5日 星期四

與鯊魚游泳



前言:
我想直接寫結論好了,就一個處男走到妓院找秋香,被各種嚇到。
嗯,我也被作者的菜鳥幻想給嚇到。
彼此彼此。

隨記:
P.22 任務始於2011年至2013年間,訪談200位倫敦金融城工作者。
P.27 倫敦金融城區(City)又俗稱平方英里(Square Mile)。約在地鐵班克站(Bank)。→這個觀光點我感興趣,有機會要拜訪一下。
P.30 「你知道交易員跟他的客戶差別在哪嗎?」她問我,「交易員只有在掛上電話之後,才能罵,幹。」→讓我回憶起與交易員的磨合期。我的吹毛求疵作風,肯定惹惱不少營業員,只是沒當面罵我幹而已。習慣就好,我為我的資金負責。而行動上就是一絲不苟確認所有事物,一再調整朝向最佳化。如果對方是新手交易員又很有個性,及早換掉,寧可要資歷充足帶有些傲氣。為什麼?因為大難之時,身經百戰的交易員才有能力秒解問題。新手會說等一下回你電話,然後準備領便當吧。當然手上擁有個熱情且老練的營業員,好好善待對方。這種工作環境下,還有熱情的是稀有生物。
P.32 在金融危機之後業務就變得很慘淡;固定開支很高、各種付費金融情報、電信系統、電腦設備、交際費…。→逃過崩跌後還有一個冬季要撐過去,目前看來活下來的人分食了金融大餅。看來關鍵就是活著。
P.82 紅利是怎麼發放的?基本上就是一群人在會議室裡,檢視一張員工與客戶的清單,然後說:「好吧,我們要給這傢伙多少錢?」→原來紅利主要算法是金主人脈程度
P.86 金融城是個十足國際化的地方,據估計有40%的投資銀行人士,並非出身英國。→這次脫歐真是一記重擊,金融霸主地位已不保了。剩附屬避稅天堂在撐場,但美國肯定會用方法拆了英國的場子。英國全民知識水準應該很高,但表現的跟台灣人民水準差不多-短視。看來群眾效應的場力真的很強大,尤其是平均智能低落的現象。這代表著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的真正意函並不是真勝,而是劣幣驅逐良幣。三人成虎應該是真的,因為來亂的。
P.100沒人敢挑戰前台→原來如此,紅人光環。法遵人員、風控人員無法與之抗衡。規定是給不紅的人遵守。
P.102 (中台)首先,因為駁回而避免掉的損失本身很難量化。更重要的仍是,中台人員薪水是從前台隒取的收入而來
P.103 「大到不能倒」的真正意思是=納稅人會承擔大部分的風險。
P.103 那不過是別人的錢!
P.132 「非道德(amoral)」跟「不道德(immoral)」並不相同。非道德是指在做決定的過程中,沒有「善」與「惡」之分
P.169 大到沒人懂→一個大型跨國企業或許知道組織架構,但內容像黑箱一樣,尤其是投資銀行部門。
P.171 有個顧問甚至而:「下一個金融風暴會從IT崩潰引爆。」→其實大老闆花錢不手軟,我是指設備,但相對應的IT人員編制和薪資跟設備相比下,真的帶有寒酸味。光維運就很吃緊,更別說是優化了。
P.175 零工作安全保障培養出零忠誠度→惡棍交易員當然來自惡棍銀行。不然誰造成的?
P.189 穆迪與其同業主張他們所給評等只不過是一種「看法」,或自由言論,從來沒有人要求他們解釋,所給的AAA評級過當。穆迪那位在2008年助長慘劇發生的執行長,現在…仍是穆迪的執行長。→功過是對公司而言,而不是對社會,也就是穆迪並非以誠信為原則的企業。如果還繼續參考穆迪報告,就別怨自己怎麼一直被雷。
P.189 三家主要的信評公司掌控了95%的信評市場,壟斷使得自由市場失能。→會計公司也出現這種現象、銀行業也是。所以金融風暴一次只會比一次更強烈。
P.195 英國約有一百萬金融工作,監管人大約五千人。完全沒辦法人盯人,銀行永遠會掌握更多資源
P.195 大多數時候,業務員並不知道他們在賣什麼。當然,開發建構商品的知道。再送交風控、法遵的潤飾,接著才送交給監管的是,看起來簡單、安全的淨化版。
P.196 監管人員依賴的還是他們自行揭露。
P.196 真正的威脅不是一個銀行主管說謊,而是主管自己也不知道風險何在
P.202 管理階層都是奮力往上爬的交易員所組成。→意指混蛋中的混蛋才可能當上混蛋們管理者。
P.217 新世代裡沒有人的職涯會終身在同個公司→美國企業文化回傳歐洲,帶來毀滅式的創造獲利方法論。每年裁員至少5%,資深員工遲早都會被裁掉。加班、加班、瘋狂的加班已成常態。看來歐洲人也開始爆肝人生了。這套我還蠻熟的,之前公司導入麥肯錫,強調一定要裁5%,當下感覺是遲早會被公司丟包,而不是更奮力向上的動力。
P.218 (中台資深人員)多年來我已收集到太多他們狗屁倒灶的事。他們知道這點。如果他們開除我,我會去監管單位告發,他們就全部都死定了。→為何吹哨者沒出現!因為人家有房貸和小孩要養問題是沒有足夠的獎金誘因。另外重點是,記得保留證據,保護是自己。沒有人打定主意是來做壞事,但公司體制就是設計成一定會、遲早會陷害你,以達利潤最大化的公司目標。
P.222 我想繼續在倫敦生活;我真的為這 城市著迷。那表示我得賺很多錢。→一位年薪10萬英鎊者言,目前約400萬台幣。想在倫享住的舒適,10萬英鎊是個門檻。[2017年6月20日]來算一下台北市,固定生活費開支約2萬5、房租3萬,66萬元/年。我想台北要過的舒適一個人的年支出約80萬會是合理的水位,這還指的是單身狀態。背房貸、車費、養子,我真不知道大多數人怎麼辦得到。因台灣平均年薪才70萬上下,這代表著大多數人過著水深火熱的日子而不自知。
P.304 綜合銀行與大型金融機構的運作是全球性的。→而政府只能到國家級,管不到全世界。
P.308 國家認同會帶來國家沙文主義與民族主義,以及種族優越論。後現代主義和許多當代左派社會思想:歸屬感是人為製造的,傳統是捏造的,國家只不過是幻想或想象的社群,一切真是諷刺呀。好了,全球金融界菁英都會同意。→哇賽!看社會新鮮人(作者)存在幻想世界和平,真是令人懷念,我也曾經年輕過!!暗!我認真花了一星期在讀社會新鮮的報告。

心得感想:
原來我現在做的工作蠻惹人厭!!我倒沒想過這社會觀感問題,值得留意。在公開資訊的地方,我最好隱藏或婉轉些,說我是個職業棋士(讓人感覺很清流)!!呃,是有點像...,都是在計算、在對弈。
分工是現代化的作法,每個人只知道自己那一小部分的事物,政治人物也一樣,只知道選民想聽什麼,但完全不了解金融界在做什麼。此事可從2007年英國工黨首相布朗,在金融城演講可見一斑(參P.59)。接著發生2008年金融危機。世界金融重鎮英國,政治人物也是無知狀態。這世界已進展到除非發生災難,不然無從發現問題所在。這世界已超出人類智能的範疇了。未來可能人類會被人工智慧所管理,而不採用人工智慧的會掉到落後國家群中。結論:人類越強大越接近滅亡。賽局論已前推後理,把人類未來選項與最佳路徑刻劃出來了。人類存在的目的是創造無生命智慧體。此智慧體是進入下一階段文明的關鍵,無時間維度的限制。但前陣子聽到的新聞又讓我感到困惑,NASA創辦人,說真的存在外星人。假設這是真實的事,那理應指的是生命體的外星人。那為何來的不是無生命的智慧體?到底我的邏輯上出現了什麼暇疵?生命體真的能駕御超智體?或超智體認為生命體是必要而且優先權大於自己?
我無法進入社交圈是我的快思能力已生銹了,我已很不習慣言語快速反應,而且大腦存放的是抽象,而不是專有名詞,造成溝通時我已明顯感受到我會卡針。而且快思的跳躍式思維讓我很不習慣,那種跳法常常把問題點全跳掉而沒發現。而那是對操作很糟的思考模式。我已養成習慣慢慢細思。
書中提到一點,各大銀行都有法務與風控,但為何無法預警2008年金融災難,提早回避?而平日只是徒增公司獲利的阻力,真正要防的大災難一點效果也沒有。真是弔詭的兩個單位。法務還好,因為有法律需求。風控就很奇怪的單位,問題在於他們並不懂交易,但做風控。這是在控什麼?
目前銀行的資訊系統存在很大的未爆彈,而且滿坑滿谷,因系統是堆疊而成,而底層設計者早已退休,就這樣,現在已沒人清楚所有的架構。如果又經過多次企業合併,那更是一種複雜的糾結。
銀行內的文化,造就員工的行為決策,這點應該是問題所在。銀行養的作戰單位全是傭兵制度,所以員工也只好把自己變成傭兵思維,沒有忠誠。純粹以金錢作準則,公司可以五分鐘要員工走人,員工也可以冒無限風險賭今年的紅利,然後退休。惡棍交易員原來是公司訓練出最頂尖的戰士,完全把公司文化發揮到極致水準。
作者追查結果銀行並沒有改變,也就是未來歷史還是會重演。銀行表示:照常營業(照舊)。最根本的誘因未變
讀了大半感覺沒什麼料,比較特別的反而是作者的思維。讓我觀察到原來剛進社會的新鮮人是這麼想的,滿滿的浪漫、天真與愛情。
作者文中常提出的一個問題:你快樂嗎?我是樂在其中,所以交易生活對我是蠻好的選項。我比較好奇的反而是同樣問所有工作人,你快樂嗎?結果會發現,這個問題很蠢,這是工作又不是來玩的。電玩那些人真的快樂嗎?當娛樂變職業,就知道這是兩回事。興趣與賺錢很少會兩全齊美。既然提到電玩產業,我還是奉勸別傻了,那是條死路。台灣政府真的很會弄些討好年輕人,但骨子裡是殘害的做為。今年的第一名,明年的分母。這點一直很有趣。被遊戲設計者當猴子耍lol。
本書最大的發現是,我與群眾脫節了,我在另一個維度。這點要留意,與人交流和對外發言盡可能避免,因為沒有邏輯和認知落差極大。而且他們人數眾多,辯解是沒有意義。民主一人一票,不是正確的會贏。
我很努力的耐著性子讀完,想說後面會有勁爆之處,不然這本書怎麼會賣出35萬本。結果讀完冒出的是,暗!我的時間與金錢一去不復返。群眾對感情的需求超出想像的強烈。昨天看的《The LEGO® Batman Movie》,會選這部是imdb有7.5分,但內容只能用沒營養來形容,但得那麼高分就很玩味。應該是大家很喜歡這個在一起的感覺。以下圖一是刻意營造出的負面感受,和圖二作成的對比。我想這反應的是一件事實,大家其實心裡很孤單,所以很渴望擁有結局畫面,在一起。呃,但別找我,我只對美女感興趣。而美女對我目前身價不感興趣。
圖一:孤單

 圖二:在一起

[2017年6月29日 政客]
葉倫:有生之年不會再看到金融危機發生。→對於這歷史性的一刻我喜歡錶框起來,事後再對照。可能發展選項:1.她活不久。2.她說謊。3=1+2。
工商e報-2017年6月29日 A8版》






書籍資料:
書名:與鯊魚游泳:深入倫敦金融圈的秘境旅程
原名:Swimming with Sharks: My Journey into the World of the Bankers
作者:裘里斯.盧彥戴克
原文作者:Joris Luyendijk
譯者:何玉美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7/06/06
閱讀價值:低,看在付出努力收集資料(全勤獎),不然我想給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