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9日 星期四

一個計量金融大師在華爾街


前言:
讀書讀久了也是種病,強迫症是吧。我有病請小心一點!!
本書沒有什麼勝利方程式而是經驗之談。讓你知道有些錯誤的方向你該該避免,至少初期時不該嘗試,或許有一天成就不凡時,可挑戰看看。

隨記:
P.169 股票交易是一種簡單,需要膽量的風險事業,不需要太多聰明才智或技術資本。債券比較複雜:債券牽涉到數字、計算、代數甚至微積分。如同我的交易員友人說過的,在股票業,聰明不算一項競爭優勢。
P.171 電腦科學家(1980年代)雖然了解離散數學(discrete mathematics)和布爾代數(boolean algebra),對連續數學(continuous-time mathematics)經常並不在行。→有時間研究一下連續時間數學。
P.203 由於股票的未來價格不確定選擇權才有價值可言。而隨著未來的時間愈久,股價愈不確定。選擇權理論的關鍵之一,便是針對未來不確定性提出模型。下圖以簡化的方式顯示布雷克和休斯如何看待股票未來價格的不確定性。隨著時間過去,未來股價可能落缷的區域大幅擴大。

P.224 當所有證券的每個單位風險全部相同時,價格與市場將處於均衡狀態。→不是很懂,先記起來。
P.276 以一個標準的股票選擇權而言,股價是最主要的風險因子。
P.276 風險證券的價值,(在於)未來可能狀況的範圍。→本段在述說風險價值的評價概念,風險評估是一種理性計算,而不是漫天喊價。SellSide如果訂太貴,BuySide可選擇不進場,最好的價格是有點貴,但又不會貴的嚇人。這個空間就是SellSide有利可圖的空間帶。所以選擇權的權利金=真實價值+風險價值。也就是BuySide必定是買貴,出手前最好想清楚。
P.285 選擇權是對某種可能永遠不會發生的未來情況所進行的一種賭注,投資人希望成本越低越好。
P.294 自全球股市在那天崩盤起(1987/10/19),投資人始終了解,市場可能瞬間暴跌,因此願意花錢尋求保護。價外賣權是最廉價、最好的保險。→最有利可圖的SellSide是遠期價外的商品,這裡才有頂級客戶要的東西,而且價格不斐。下圖是8個月後的選擇權報價。(想要我的財寶嗎?想要的人…就到『選擇權遠月賣方』去找找吧!我把它們全放在那裡。)

P.317 你所走的是沒有章法的路,當地的住民並不尊重你的原則。愈深入檢視市場與理論之間的衝突,我愈能看清財務模型與人類行為的模式兩者的極限。
P.320為了競爭,這些公司無可避免地擴大規模。
P.325 風險值並非萬靈藥,而且有許多合理的反對理由存在。最重要的是,風險值採用統計分佈來預測企業未來的價值,而統計數字難免以過去資料為依據。然而過去並不會如出一轍重現:人會依據過去的經驗學到教訓,並且在貪婪與設法避免重蹈覆轍的掙扎中犯下新的錯誤
P.327 我們面臨的主要問題不是風險,而是不確定性
P.330 模型只不過是模型,是針對理想化世界所提出的概略描述。簡單的模型預測的是一個簡單的未來。比較複雜的模型涉及比較複雜的未來假設情況,這些情況可以更貼近說明市場現象。然而,沒有一個數學模型可以掌握人類的微妙心理
P.335 十七年過後,我要毫無遺憾地說,事情發展未如我的預期(找到完美模型得到合理價格)。統一理論(完美模型)並不存在。→一塊黃金重量可以精算,但價值隨著人心而不斷波動,無從計算。簡單說:人心難測是問題所在
P.337 所有財務定理都大錯特錯…真正問題在於,這樣的理論錯到什麼樣的程度,還有,無論理論正確與否,那項理論究竟多好用。對於你在任何一本理論財務書中看到的所有討論,包括本書在內,都不可照單全收。→ 得證:你的對手強大,但並非無懈可擊,耐心等機會。唯有大好機會來時要智勇雙全奮力一擊。
P.340 世界可以透過原則加以預測,人性偏好的卻是保持神祕。當人類允許理論自成一個世界,並放任狂妄自大演變成盲目崇拜,結果便是一場大災難。在這兩個極端之間,多運用一些常識,但不要流於盲目崇拜,就是抽象模式的明智運用方式。如何找出其中的界線?一切端靠判斷。→判斷歸諸於智慧,智慧來自知識和經驗。最後要提醒的是勇於承擔後果,不管好壞。

心得感想:
我似乎低估選擇權的複雜度,我知道玩選擇權要作賣方才能賺錢,但進場後發現並沒那麼簡單,問題在於賣方會賺錢不是在一個點位上布棋,而是在棋盤上所有點位布棋,一個顆棋保證金就約2萬元,至少要布近遠期和各點位(百點距)就至少要花3(個月)*20口(2千點)=60口,60口✖2萬=120萬,選擇權光入場費就高的嚇人,而這還只是一碟小菜,如何在速盤時操作60顆棋,而且分散在各節點?思索到這裡就已發現超越一個人的極限,達違背物理水準。除非你有半自動軟體輔助,一個人是無法操作好選擇權。所以現貨跨進期貨難度可接受,就速率快10倍而已。而期貨要跨選擇權是複雜度多10倍(且逆邏輯),而複雜度是一個人無法克服的障礙。下圖是我研發選擇權的記錄,想提醒的是研發階段,不該用實單操作,當醒悟時50張小朋友就跟別人走了…。在系統成形前不該動用實單,至少要到beta測試階段才行使用實單。那一點一滴耗損累計起來也蠻可觀。對了再次提醒自己:凡事要做總虧損管制,而不只對單一一筆作停損控管。這次的最大問題是沒設總量虧損上限。

本書給我最深刻的是印象莫過於,我在選擇權這個賭桌上,沒有策略優勢,只有5%的運氣(BuySide)。常態性的操作將會造成期望值為負的結果。對手太聰明而且都是成群結隊而行。他們唯一弱點只有一個-燒錢怪獸級的營運成本。而我唯一有利的就是等待機會,一千點的機會,經驗來說是二、三年才會發生一次的暴利機會,其餘95%月份不該進場,因為都是權利金耗損歸零。
這本書讀起來有一種韻味,是近幾年新書中所缺少的。滑順的翻譯文句,對照今日各種跳針式的語句就感受極強烈。問題在那?問題應該是台灣比想像中的衰老且快速。唉~我的悲觀果實又在發作了~"~。

[2016年10月3日智慧財產權]
讀這本書你看到一個奇異世界,科學界的分享精神,在不久之前的年代科學並不存在智產權,而是追求聲望。而今日來看會覺得不可思議,把苦心研究的最新發現公諸於世,但人類文明度大爆發最核心時期沒有智產權的概念,全部精英在拼研發速度與創新,而今日文明發展遲緩嚴重。這點似乎有某些關聯性。大家不再忙於突破創新而花極大量時間在攻防智產權上。直言在未來看智產權應該是貶意,是個文明進化過程的歧路標記。也就是說未來會證明智產權是個錯誤的產物。如同香煙盛行一時,當大多數人類發現害遠大於益,最終會被其他更好的事物(思維)所取代。



書籍資料:
書名:一個計量金融大師在華爾街:從物理學家到高盛董事的波瀾人生
原名:My Life as a Quant:Reflections on Physics and Finance
作者:艾曼紐.德爾曼
原文作者:Emanuel Derman
譯者:張靜潮、張湖芳→其中一個翻譯能力極優,另一個有點弱。因為有些地方讀起來很優雅(前半部明顯),有些地方讀起來用語生澀(後半部明顯)。
出版社:臉譜
出版日期:2006/11/23
閱讀價值:高,貴在真實經歷的人生,而非單純理論。
目錄:
前言 兩種文化

物理與財務學
計量金融師的工作
布雷克—蕭茲模型
計量金融師與交易員
抽象的思維加上優雅的數學可以推斷物理定律
財務界也能效法嗎?

第一章因緣際會

科學的迷人之處
粒子物理的輝煌時代
雄心萬丈來到哥大
傳奇的物理大師與嶄露頭角的天才少年
天分與性格,計畫與運氣

第二章狗臉的歲月

研究生的生活
精采的講課
李政道,天際裡最燦爛的明星
七個荒年?苟延殘喘地從研究所畢業

第三章也算一種生活

博士後研究員——流浪各地的修士生活
從事研究並非易事
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醉心於團隊合作與發現的刺激生活

第四章一段情感震撼教育

牛津的文明魅力
接二連三地發表論文
英倫氣質
人智學者

第五章文化精英

紐約上城東區的研究工作與親子生活
美滿的生活,但是……雙薪家庭的壓力

第六章了解性靈世界

分居兩地的家庭
新世紀冥想
命運
告別物理

第七章悲慘世界

工業的世界——為五斗米折腰
貝爾實驗室的商業分析系統中心
大齒輪中的小螺絲釘
軟體設計妙不可言

第八章停止時間

華爾街的召喚
到投資銀行面試
告別實驗室

第九章轉變

高盛的財務策略小組
學習權證理論
成為計量分析師
與交易員互動
新角色登場

第十章談笑間物換星移

權證理論的歷史
與布雷克共事
布雷克—德爾曼—托伊模型

第十一章環境的力量

華爾街的風俗習慣
幾位舊識的事業發展
波動率具有傳染性

第十二章焦頭爛額

在所羅門兄弟度過問題重重的一年
替房貸建立模型
所羅門的計量行銷技巧
仁慈地遭到解雇

第十三章文明世界的不滿

以高盛為家
領導計量策略小組
股票衍生性商品
日經指數賣權與新奇權證
與交易員密切合作勝過一切
財務工程成為一項真正的領域

第十四章黑暗中的笑聲

波動率微笑之謎
布—蕭模型之外:發展權證局部波動率模型的競賽
正確的模型不易尋找

第十五章去年的雪

華爾街進行整併
辦公室打扮改走輕鬆風格
從股票衍生性商品部調職到整體企業風險管理處
網路泡沫的破滅
告別華爾街

第十六章佯裝大師

回到原點,重返哥大
物理與財務學再起風雲
不同的工作需要不同程度的準確性
財務模型是一種思考實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